书城农林走出传统农业
4790200000015

第15章 传统农业的局限与变革(7)

第四个层面,是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农村小康示范建设。有了前三个层面的工作基础,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作也就能够适时地转向第四个层面,即农民致富和小康建设上来。根据国务院“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本世纪末欠发达地区要实现整体基本解决温饱,随着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目标的实现,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作的重心就要随之发生转移。从定西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尚未解决温饱、已解决温饱和“准小康”农户分别占1:7:2,随着扶贫攻坚的持续推进,70%已基本解决温饱农户的发展将成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重点。目前,这一部分农民的生产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了开展“兼业”型经营的基础,至少有一定的资本和心理“冲动”。因此,引导这一部分农户由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致富奔小康迈进是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农村小康建设是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体现,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村刚刚越过温饱线,农村公用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小康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按照农村小康标准,定西地区1998年农村小康综合评分为41.2分,其中恩格尔系数、住房条件、饮用安全水普及率、通讯条件等离小康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欠发达地区当前要认真分析研究寻找自己的问题和差距,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小康建设实施规划的制定,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既要坚持国家标准,又要结合本地实际;既要全面启动,又要分层推进。目前要重点抓好小康示范建设,经过示范建设,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使一部分乡村率先实现小康,让干部群众学有样板,干有目标,发挥小康建设中示范引导和典型推动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欠发达地区只有前三个层面的工作,而没有第四个层面的工作的适时推进,将会贻误发展时机,延缓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

总之,以上四个层面的工作,是互相依赖梯次推进的,又是互相促进、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把握和实践的规律性问题。同时把这四个层面的工作做好了,不仅有利于坚持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不同步性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而且有利于欠发达地区资源潜能和发展优势的充分发挥,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根据1999年6月《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和认识》一文整理)

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两个转变”

世纪之交,定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我们所处的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西部开发,中国入世,以及我们提前一年基本解决温饱,即告别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标志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由解决温饱转入小康建设,我们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基础的变化,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作重大调整。抓住历史机遇,不失时机地探索和实施产业结构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经济结构由自给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改变经济工作的被动局面,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经济工作与时俱进的重大举措。实现“两个转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解决财政经济问题,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化解社会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一、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半个世纪以来,为了让我们的农民吃饱肚子,为了让我们的农业获得一个好的收成,为了让我们的农村经济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境,为了让我们的财政经济摆脱收不敷支的困难局面,我们付出了几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对农业的目光,我们对传统农业的耕耘,包括我们经济工作的重心,其实仅限于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和被动应付,远没有置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思考和探索。伴随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今天,当把我们的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经济和财政问题,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和中国入世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理性地、历史地审视的时候,就更有必要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增长理论的科学概念及其内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经济结构。这一科学概念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主要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一概念给予了完整的表述。他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结构的理论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阐明了社会经济发展服从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因此,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决定整个社会面貌。从而描述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一个随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经济结构亦称之为社会经济形态或经济结构,按其所包含的范围不同,还可分为整个国民经济结构、部门经济结构以及企业经济结构。既然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我们就有必要对社会生产关系作进一步的了解。

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它包括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所涵盖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代表生产力水平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结构。这里所要讨论的经济结构转变问题就是指以农业结构为主的自然经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市场经济的转变问题。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他同时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还把传统农业定义为自然经济。根据马克思关于自然经济的基本思想,我们且不论经济结构的社会形态问题,仅就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生产力和经济结构上的不同特点和区别作进一步认识。自然经济是以自给为目的经济。以农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不发达的社会分工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以市场调节社会供求和配置资源的经济。以机械化生产为标志的经济工业化、以发达的社会分工和协作为特征的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立而存在,有矛盾而发展,二者的经济区别在于:一、生产目的不同。自然经济以自给为生产目的,即维护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为目的;而市场经济以交换和价值增值为目的,因此,自然经济条件下以产品的使用价值和量来衡量劳动成果,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以货币和价值增值来衡量生产经营成果。二、生产的组织形式不同。自然经济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或组织形式;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三是劳动对象不同。自然经济以农业和土地为生产劳动对象;而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以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为劳动对象。四是代表的生产力水平不同。自然经济代表的是以人力、畜力和简单工具为主的低下生产力;市场经济代表的是以高科技武装的机械化、工业化的先进生产力。五是生产规模不同。自然经济由自然环境的再生产决定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及其规模,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限制了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和速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规模由市场来决定,由于工业化摆脱了自然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直接束缚,加之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市场竞争使生产的规模化扩张成为必然和可能。在经济结构的转型期,自然经济与市场经济表现为相互矛盾和排斥,最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型经济结构必然代替旧的经济结构。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结构理论为我们深刻认识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向以现代工业为特征的市场经济转变提供了科学依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开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我们在产业结构的探索中常常使用产业结构或经济结构的概念,时时出现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混为一谈的现象,其实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后者体现的是生产力水平及生产要素在空间地域或产业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些年,我们讲改革、讲生产关系,讲市场经济,就是经济结构问题。思考和讨论产业战略的转移,不能不研究经济结构,但必须把产业问题置于经济结构的探索中,即在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论背景下寻找答案。学习和理解社会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决定作用,就要认识我们的经济结构长期处在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状态。在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虽然已经存在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但以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低下的农业生产力,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经济和财富积累的落后状况,标志着我们的经济仍然具有浓厚的自然经济特征而处在一个缓慢的发展阶段。其实,有了商品交换,有了剩余产品,并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封建经济就存在商品交换。计划经济时代就有商品生产,那是一个只讲产量不讲产值,只讲速度,不讲效益,只讲产出,不计投入的经济形式,我们存在和曾经出现的商品经济现象只能说是一个残缺的、不完整的商品经济;就要认识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的生产目的由消费转向市场、转向价值增值,由市场主导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并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生产者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存在。市场经济是全社会的经济行为,而不是单一的个别的经济行为;就要认识我们提前一年基本解决温饱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标志着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自给半自给)经济时代的结束,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就要认识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尽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这就提出了全面推进改革,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如果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经济结构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和决定作用,如果忽视了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影响,我们将会犯历史性的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的推进,标志着包括社会经济关系中的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等一切经济制度将发生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必须实现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没有适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