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组织行为学纲要
4789800000004

第4章 组织行为概述(3)

(1)促进功能: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成员的合理需要、组织的正确目标、社会的进步方向的组织互动是有益的、积极的,会促进组织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为了正确的目标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等。

(2)阻碍功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成员的合理需要、组织的正确目标、社会的进步方向的组织互动是有害的、消极的,会阻碍组织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为了个人的利益制造是非,引发冲突等。

4.组织互动的形式

(1)示范与模仿——组织互动的形成形式

示范是组织互动形成的引发形式,是行为主体对行为环境的能动影响,是引发模仿的客观原因,包括自觉示范与自发示范、明确示范与暗中示范等;模仿是组织互动形成的效果形式,是行为主体对行为环境的能动适应,是示范反应的客观结果,包括自觉模仿与自发模仿、主动模仿与被动模仿等。

(2)竞争与协作——组织互动的功能形式

竞争是组织互动功能的动力形式,是组织互动的客观法则,是行为主体为了满足自我的价值需要,而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的相互竞争,包括建设性竞争与排斥性竞争、目标性竞争与方式性竞争等;协作是组织互动功能的导向形式,是组织互动的本质规律,是行为主体为了满足自我的价值需要,而与利益相关者进行的相互合作,包括互补性协作与互助性协作、综合性协作与专项性协作等。

(3)矛盾与协调——组织互动的结构形式

矛盾是组织互动结构的分化形式。 组织行为的各要素、 各环节、各系统及其内部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客观形成的各自形态上的差异变化,必然导致原有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构关系出现分解变化,这是组织互动的客观规律,是组织互动结构关系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 协调是组织互动结构的整合形式。 组织互动的结构关系出现矛盾是不能避免的客观事实,但在目标一致、环境适宜的前提下,组织行为各要素、各环节、各系统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关系在不断分解变化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不断进行调整组合,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相互适应的结构关系,这既是组织行为运行的客观需要,也是组织互动结构关系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组织行为的基本机制

1.组合机制——随机型组合与优化型组合

随机型组合是组织行为的传统组合模式,是社会组织在业务规模单一扩张的过程中,按照单向选择和自发组合的方式,对组织所能得到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空等资源进行的盲目组合;优化型组合是组织行为的现代组合模式,是社会组织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中,按照双向选择和自觉组合的方式,对开展业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时空等资源进行的合理组合。

2.经营机制——垄断型经营与自主型经营

垄断型经营是组织行为的传统经营模式,是社会组织在行政权力的作用下,为了谋取自身的狭隘利益,而进行的不公平条件下的排斥性经营;自主型经营是组织行为的现代经营模式,是社会组织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为了谋取自身的长远利益,而进行的在公平条件下的竞争性经营。

3.结构机制——封闭型结构与开放型结构

封闭型结构是组织行为的传统结构模式,是社会组织在封闭的环境和封闭的思想的作用下,形成稳定不变的结构关系的结构方式;开放型结构是组织行为的现代结构模式,是社会组织在开放的环境和开放的思想的作用下,形成协调适应的结构关系的结构方式。

4.发展机制——常规型发展与权变型发展

常规型发展是组织行为的传统发展模式,是社会组织在既定思想的引导下,根据组织以往的经验和原有的规则,推行一如既往、循规蹈矩的运行方式;权变型发展是组织行为的现代发展模式,是社会组织在变革思想的引导下,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和适宜的目标,推行权衡变通、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式。

5.管理机制——集权型管理与分权型管理

集权型管理是组织行为的传统管理模式,是社会组织在专制统治时期,为了适应家族制组织和小农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客观形成的管理模式,其特征是独断性、经验性、绝对性,管理权高度集中于管理者手中,被管理者只有无条件地服从;分权型管理是组织行为的现代管理模式,是社会组织在政治民主化时期,为了适应权变制组织和知识经济管理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管理模式,其特征是自主性、制度性、相对性,管理权按照工作岗位的职责权限分级配置,各级工作人员都拥有在规定制约下与岗位相应的自主管理权。

6.导向机制——物本型导向与人本型导向

物本型导向是组织行为的传统导向模式,是社会组织在传统思想的作用下,把物质条件的优劣作为组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物质财富的扩张作为组织发展的最终目标; 人本型导向是组织行为的现代导向模式,是社会组织在现代思想的指导下,把人才功能的发挥作为组织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符合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组织发展的最终目标。

7.动能机制——强制型动能与激励型动能

强制型动能是组织行为的传统动能模式,是社会组织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把监督控制、制度约束、严厉惩罚等强制性方式作为迫使组织成员努力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动能;激励型动能是组织行为的现代动能模式,是社会组织在现代观念的指引下,把目标激励、 自我完善、 自主管理等激励性方式作为促使组织成员努力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益、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动能。

8.联系机制——人际型传播与科技型传播

人际型传播是组织行为的传统传播模式,是社会组织在传统的封闭型管理体制下,自发形成的以人际传播为主要方式的组织传播模式;科技型传播是社会组织在现代的信息化管理体制下,自觉创建的以电子传播为主要方式的组织传播模式。

二、组织行为的历史

(一)公社制组织行为——原始社会组织行为的基本形态

公社制组织是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前,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组织形态。 据考古发现的距今大约200 多万年前的远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存推断,早在200多万年前古人类就形成了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就在以公社群体的形式共同生产和生活了。 公社制组织是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以部族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形态;组织实行生产资料公社所有、生活资料平均分配,成员之间是原始的平等关系,成员在公社的社会地位,由成员对组织的作用及辈分所决定; 公社通过议事会的形式实行原始的集体民主管理。 按照时间顺序,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实行群婚制,男嫁女,从妇居;父系氏族公社实行偶婚制,女嫁男,从夫居。

(二)家族制组织行为——农业社会组织行为的基本形态

家族制组织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在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组织形态。 家族制组织是以血缘和姻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形态;组织实行生产资料由家长支配,生活资料按地位分配,成员在家族中的社会地位主要由亲属关系的顺序、远近所决定;家族形成了层次分明、等级森严、内外封闭、世代相袭的一维性组织结构;家族施行以家长为领导的专制式管理。

(三)科层制组织行为——工业社会组织行为的基本形态

科层制组织是人类适应工业文明的发展需要,在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组织形态。 科层制组织是以业缘和利缘关系为纽带,以专业分工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形态;组织实行业务分科、责权分层,能级对应,能质对应,成员之间是一种相对平等的工作关系,成员的地位因组织的所有制和个人的能力、业绩的不同而不同;组织形成纵向分层、横向分科的二维性结构;组织实行制度化的控制管理。 科层制组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韦伯(1864—1920)提出来的。他认为科层制既是工业时代社会组织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工业时代社会组织的一种管理体制;他反映了科层制组织在结构形式、规范准则、成员关系、管理方式、成员职责等各个方面不同于农业社会中传统组织的本质属性和主要特征。 我国目前大多数组织一般都采用的是科层制的组织形式,许多人因为韦伯的理论至今仍然把科层制看作是现代社会组织的结构形式和管理体制。

(四)权变制组织行为——信息社会组织行为的形态

权变制组织是人类适应信息文明的发展需要,在信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的组织形态。

权变制组织又称为后科层制组织、有机制组织等,是以业缘、利缘、志缘、趣缘等多种文化因素为纽带,以协作生产为基础形成的组织形态;组织实行动态的权变的结构方式,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平等关系,成员的地位取决于成员的创造性劳动;组织形成综合协调、内外开放的多维性结构关系;组织实行科学制度激励和成员自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