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歌文本细读艺术论
4789700000001

第1章 序

童庆炳

徐克瑜老师的著作就要出版,嘱我作序。

我感受到他的一片诚意。就写下了如下一些话,充当序言吧!

徐老师的这部著作专门研究文学文本细读问题,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当代文学理论现状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一些新锐的文学理论学者,虽然还在不断发表论文,提出一些宏观的甚至具有颠覆性的话题,但他们却不读文学作品了。不读文学作品却又喋喋不休地发表文学理论论文,这真是“超越”前人之举。无论中外,能够被称为文学理论家的,都是热衷于读文学作品的。他们从读作品出发,具体细致地分析作品,然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研究,这才对文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例如,中国齐梁时期的刘勰,就是在详细地阅读并研究了此前先秦、两汉、魏晋和齐梁当代的全部作品之后,才开始动笔的。只要是读过《文心雕龙》全书的人,都能感受到刘勰对于《诗经》、《楚辞》、史传文学、诸子百家散文、汉赋、汉乐府等作品,几乎是搜括无遗地加以详细阅读和研究。正是在这种阅读中,他发现当代的文风不正,搞形式主义的多,注重内容本体的少,用他《序志》篇的话说:当代创作“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他的《文心雕龙》针对文学创作中出现的问题而发,这才有了《文心雕龙》的理论创造。试想,如果他没有细读过这么多的文学文本,他的问题意识从何而来,他的研究从何入手,他如何建立起一个个的文论范畴,作出独特的研究呢?仅此一例,足以说明,细读文本是文学理论研究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谈什么文学理论的创造,实在是不可能的。徐克瑜的专着极力提倡文学理论研究中的文本细读,呼吁理论家回归文本研究。我觉得徐克瑜很有学术眼光,其着作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提出了当前文学理论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徐克瑜的书采用理论论述、方法点拨和案例分析的模式展开论述。

全书共分三编:上编为细读理论,主要介绍西方英美新批评的文学本体论及文本细读理论;中编为细读方法论,主要介绍英美新批评的细读法、中国古代诗文印象式细读、明清诗文评点式细读以及现代学人和海外华人的细读方法;下编为具体的细读案例分析部分。这是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是很深的。专着有体系,但又不悬空;有文本细读举例,但又没有完全陷入个别作品的分析,就作品谈作品,理论概括和比较的意识仍然十分突出。

对于徐克瑜着重介绍的“新批评”,我也想补充说几句。

“新批评”作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流行的一种学术流派,其旨趣是运用他们所发现的诸如隐喻、反讽、悖论、复义、张力、节奏等文论概念,深入到作品的肌理文脉中,去具体地解析文本。这样,一部作品的艺术构成要素,也就具体地、显豁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新批评”这一旨趣,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它实际上是沉落于西方现代各文论流派的日常批评实践中。因此,我们看到,有许多文论流派,已经超越了“新批评”,但其中仍不缺乏新批评式的文本细读。

行笔至此,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师、老一辈的文学理论家黄药眠先生在1960年前辅导助教的做法。当时,我、程正民、刘庆福三位都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的助教。黄药眠先生当时作为“摘帽右派”,仍然不让他登台讲课,只能辅导我们的业务进修。黄先生第一次开课,没有讲什么大理论问题,而是分析了一篇作品《卖油郎独占花魁》,他说:

“作品分析是文学理论教师的基本功,有没有这个基本功,关系到一个教师的基本素养问题。”所以他认为助教进修业务,要从分析作品入手。我记得,我们此后约一年的进修功课就是分析一篇又一篇的文学作品。黄药眠先生的辅导,可以说给我们打下了学习文学理论的基础。

因为读徐克瑜老师的着作,使我想起了我的老师的教导。这还得要感谢徐克瑜老师。

徐克瑜老师虽然不处于中心城市,处于祖国的西部,处于边远的陇东地区,但我觉得做学问是不分地区的。在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只要选择好课题,默默耕耘,不懈努力,不受干扰,同样可以获得不同凡响的学术成果,为祖国的学术事业作出贡献。徐克瑜老师已经为大家作出了榜样,让我们向他学习吧!

2009年 3月 18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