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美德故事
4786400000004

第4章 (1)

推梨让枣

“推梨让枣”的典故教导少年儿童讲究礼貌,在亲友面前友爱谦让。

此典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中国是古老的文明礼仪之邦,讲究做人要懂得礼貌谦让。一些从小显示出有这种美德的人,千百年来,都受到人们的赞扬。

东汉末年有个人叫孔融,字文举,他小小年纪便聪明过人。四岁时,一天长辈拿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弟兄几个吃,因为孔融最小,就让他先拿。孔融走上前去,在盘里拿了一个最小的梨。长辈问他为何不拿一个大的,孔融回答:“我人小,按道理应该吃最小的嘛。”同族的长辈见他如此懂事知礼,都说孔融不平凡。果然,孔融谦恭有礼,虚心好学,长大后成为着名的文学家。

南朝时梁国有个人叫王泰,字仲通,从小聪明好学,举止稳重。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一天祖母把孙儿侄子们召集在一起,享受热闹温馨的家庭气氛。为了使场面更热烈,祖母特意把一大堆枣子、栗子抛散在床上,让孩子们去抢。孩子们一哄而上、争先恐后地去抢,只有王泰一个人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大人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不去抢,王泰从容地说:“我不去拿,祖母也会分给我的。”人们见他如此冷静,就说他将来一定有出息。后来,王泰果然不负众望,长大后官至吏部尚书。

退思补过

“退思补过”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必须补正的地方。

此典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春秋时代,晋国有一个将军名叫荀林父。有一次,他带兵攻打楚国吃了败仗,晋景公要处死他。有个大臣觉得这样做不太合适,就对景公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意思是:林父对待你景公,是每次一进朝廷就思考他是否竭尽了忠心,退朝回家,也要思考他对国君是否需要补正过错。像他这么忠心的人是保卫国家的栋梁,你为什么要杀他呢?)晋景公听了这个大臣的这番话后也就不杀荀林父了。

见危授命

“见危授命”表示看到国家有危难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此典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春秋时期,孔子收了许多学生。有一次,他的一个名叫子路的学生问他:怎样才能做一个完美的人。孔子回答:“如果具有臧武仲(即臧孙纥,鲁国的大夫)的智慧,孟公绰(鲁国大夫)的克制,卞庄子(鲁国大夫)的勇敢,冉求(孔子的学生)的才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这样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如今何必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呢?如今的人,只要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或君主有危急时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在困境中也不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这句话,在当时主要是指研究学问必须刻苦努力,切切实实的下番工夫;后来沿用为成语,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此典出自《邵氏闻见录》:“司马温公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司马光是宋代有名的历史学家,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撰者。年轻时,司马光就喜欢历史,博览群书;后来他奉宋英宗的命令编撰《资治通鉴》,在十九年中,他时时刻刻都在刻苦研究,努力写作。他每天都工作到深夜,天没亮就起床了,他怕自己睡得太多,特用圆木做了个“警枕”,睡了一会后,枕一转动就惊醒了,于是他又起来继续工作。在编撰过程中,他先是收集和选择材料,再把材料串成长编,最后再加以剪裁润色,写成定稿;其中唐代部分,原有长编六百卷,定稿时只剩下了八十卷。书成之后,在洛阳存放的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所有这些都表现出司马光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当时和后代人们的称赞。有一次,司马光问邵雍:“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邵雍答:“君实,脚踏实地人也。”

洁身自好

“洁身自好”比喻一个正直的人不受污浊环境的影响。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洁身守道,不与世陷乎邪。”

战国时,屈原被楚国释放后,流浪在湘江一带。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楚国的诗歌,想到楚国的政局每况愈下,万分忧虑。长期的流放,使得他面容憔悴,面黄肌瘦。

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上。一个渔父见到他后,非常惊讶地说:“你不就是楚国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魄成这个样子呀?”屈原长长地叹息道:“整个世道都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所有的人都像喝醉了酒一样失去了理智,而我却保持着异常清醒的头脑。所以,我被流放了。”

渔父听后嘲笑他说:“完美的人是不会受外在事物的约束的,而是掌握它的特征并加以运用。例如,世道浑浊,为什么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呢?众人皆醉,为什么不仿效他们也喝个酩酊大醉呢?何苦洁身自好,遭受到流放呢?”

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弹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怎么能使自己洁净的身躯受到脏物的污染呢?”

渔父听了屈原的一席话,知道无法改变屈原的看法,就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结缨而死

“结缨而死”形容壮士从容献身。

此典出自《左传·哀公十五年》。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卫国太子蒯聩发动叛乱,带人闯进大夫孔悝的家,把他劫持到一座高台上,强迫他签订盟约,同意叛乱。当时,孔子的弟子子路在孔悝手下当邑宰。他听到这件事后,就急忙赶来,正要进入国都,遇上卫国大夫子羔(即高柴,孔子弟子)准备逃跑,对子路说:“城门已关。”子路说:“我应当去一趟。”子羔说:“来不及了,不要去引火烧身了。”子路说:“我吃人家的俸禄,就不能在人家受难时逃跑。”于是,子羔逃走了,子路进了城来到孔氏大门口。孔悝的家臣公孙敢在那里守大门,他对子路说:“不要进去了。”子路不高兴地说:“这是你公孙敢的作风,在这里谋求利益却躲开祸难。而我却不能这样做,我拿了人家的俸禄,就要帮助人家排忧解难。”这时候,有一个使者从门里走出来,子路就乘机走进门去,大声地说:“太子怎能用得着孔悝?即使杀了他,也一定会有人接替他。”并且说:“太子是个懦夫,如果放火烧台子,烧到一半,他必定会释放孔悝。”太子听到子路的话很恐惧,就叫自己的同党石乞、于魇下台去攻击子路,他们用戈击中了子路,也斩断了子路的帽带。子路说:“君子死,帽子不能丢掉。”一边说一边结着帽带,结好帽带就死去了。孔子听到卫国发生动乱的消息后,说:“子羔能够回来,子路就会死去的。”

景公占梦

“景公占梦”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在功劳和荣誉面前,要谦虚退让,不夺人之功,不蔽人之能,才是最可贵的。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齐景公患了肾病,十几天卧床不起。

一天夜晚,他做了一个噩梦。梦见和两个太阳争斗,最后被打败了。

第二天,晏子上朝,景公对他说:“昨天晚上,我梦见和两个太阳争斗结果我被打败了。这是不是预兆我要死了?”

晏子想了一下说道:“请召见占梦官员,为您占卜吉凶吧。”

说完,晏子就派人用车接来占梦人。

占梦人见到晏子,问:“大王有什么事召见我呢?”晏子对他说:“昨天夜晚,大王梦见他和两个太阳争斗,结果他被打败了。大王说:‘是不是我要死了?’所以,请您去占卜一下。”

占梦人听了,不假思索地说:“请反其意解释吧。”

晏子却说:“请不要那样说。大王所患的疾病属阴。梦中的日头,是阳。一阴不能胜二阳,所以预兆病将痊愈,请你这样回答吧。”

占梦人进宫以后,景公说:“我梦见和两个太阳争斗而不能取胜,是不是预兆我将要死了?”

占梦人回答说:“大王所患的病属阴,日头是阳,一阴不能胜二阳,这是大王病将痊愈的吉兆。”

过了三天,景公的病果然痊愈了。

景公大喜,要赏赐占梦人。占梦人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晏子让我这样说的。”

景公听了,就要赏赐晏子。晏子道:“我的话由占梦人讲出来,才有效果。如果我亲自告诉您,您一定不信。因此,这是占梦人的功劳,我并没有什么功劳。”

后来景公就赏赐了他们两个人,并称赞说:“晏子不争夺别人的功劳,占梦人不隐瞒别人的智慧。”

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这个典故比喻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此典出自汉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西汉时,匈奴经常侵犯边境,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广利和李陵奉命征伐匈奴。李陵率领的五千步兵到达边境后,被匈奴首领单于的三万骑兵团团围住。李陵率军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虏。汉武帝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就囚禁了李陵的家人。司马迁对此事愤愤不平,为李陵辩护,也遭到了囚禁,并遭受残酷的腐刑。

出狱之后,司马迁给他的好友任少卿写了一封信,叙述了自己的家世、志向、遭遇和矛盾的心情。信中写到李陵被俘一事时,司马迁仍然认为李陵的功劳大于过错。他写到:李陵率领不满五千的步兵,和单于连战十几天,杀伤匈奴的人马远远超过了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使匈奴连抢运死伤的兵将都来不及。李陵虽然兵败被俘,仍不愧为一位英雄。

“救死扶伤”意即抢救快要死的人,扶助受伤的人。

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形容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此典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阴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裔。他在《前出师表》中,介绍了自己的家世与经历:“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驰驱……”

诸葛亮对刘备确实不但有知遇之恩,并且有知己之感。以诸葛的才智,当然看得出当时天下英雄强弱之势。曹操那时早就平了淮南袁术、河北袁绍、徐州吕布,俨然已有统一江左的趋势。孙权承父兄的基业,占据江东,人心归附,财富充足。同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又在孙权帐下,任谋士。诸葛亮可以借着哥哥的引荐而投奔东吴。但他既没有投奔曹操,也没有投奔孙权,却选择了没有任何基础的主人刘备,白手兴家。

当时刘备寄人篱下,在荆州牧刘表那里做客。诸葛亮是为了刘备三顾之恩,把自己毕生都献给了刘备,帮着他打天下了。

有人说,诸葛亮如果辅佐曹操,不必等曹丕受汉禅,曹操就能统一中国。如果辅佐孙权,至少孙权不会偏安江左。可惜诸葛亮帮助一个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的刘备,结果只能三分天下,无复统一之望。

可也事不尽然,曹操帐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诸葛亮即使投曹,不知能否冒得出来?何况曹操猜忌的性格,连祢衡、张松都不能用,许攸之辈,也要斩尽杀绝才能安心,他能把一个诸葛亮放在手边,让他轻轻摇着羽毛扇子吗?

说到孙权,孙权与诸葛亮的关系,怎能与周瑜相比呢?周瑜是孙权哥哥孙策的好友,临终时就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话。其实周瑜是东吴的决策者,孙权对周瑜,是以兄礼事之的。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到了江东,代表刘备与孙权组织军事抗曹,周瑜对诸葛亮就表现得非常的嫉妒。“既生瑜,何生亮”,虽仅见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志·诸葛亮传》,也有诸葛亮的话:“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因此诸葛亮即使在东吴,也不会有什么希望。他选择了一个能够对他推心置腹的刘备,来共同创业,这个选择是明智的。

因此,诸葛亮一生谨谨慎慎地立功创业,一步也不能走错。他辛辛苦苦亲手制定的联孙抗曹政策,被刘备亲手破坏,得到的结果是全军覆没,甚至搭上了刘备的性命。

刘备死后,四川混乱不堪,外侮内患,交相煎迫,诸葛亮都一一地稳定住了。如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六出祁山,拒司马懿。他上了一篇《后出师表》,开头就说:“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但他也知道自己势弱敌强,可是“然而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这篇文章中,提出六不解。坚决请求后主刘禅准许出兵,北伐中原。最后,忠心耿耿地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观也。”

君子固穷

“君子固穷”的意思是,君子再穷也能够坚守节操。后用它比喻人安于穷困,不为财物所诱惑。

此典出自《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带着学生游历各诸侯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能够采纳。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由于不受卫灵公重用,便离开卫国去了陈国。孔子等人来到陈国境内,粮食吃完了,随从的人全都是面黄肌瘦。有的人病倒了,不能起来行走。子路气愤地去见孔子,问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但是小人碰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克勤克俭

“克勤克俭”说明既勤劳,又节约。含褒意。

此典出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