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65

第65章 事物规律篇(4)

春秋时候,鲁国有一位名士颜阖,非常有学问。一次,他来到卫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卫灵公很喜欢饱学之士,想请他担任自己的儿子蒯瞆的老师。蒯瞆在卫国可谓臭名远扬,他凶残成性,经常无故杀人。很多卫国人都害怕他。

颜阖对自己能否胜任蒯瞆的老师一职,非常没有信心,就找到卫国大臣蘧伯玉,请他给自己指出一条明路。

蘧伯玉对颜阖说:“就凭你这点本事,也想去教蒯瞆?如果你真想成为此人之师,就要处处谨慎,不要冲撞了他,否则他就可能因为一点小事把你给宰了!

“你知道螳螂吗?有一天我乘坐马车出去办事,路上有一只螳螂高高地举起两只前脚,向马车的轮子直扑过来。虽然车轮子比螳螂大几十倍,但螳螂毫不畏惧,根本没有想到后果。结果,它就是因为不自量力,被车轮子碾得粉碎。

“如果你也想不自量力一把,去接近暴虐成性的蒯瞆,会和螳螂挡车有一样的结局!”

颜阖听了这一番话,吓得浑身是汗,再也不敢接受卫灵公给的差事了,而且尽快逃离卫国。等到他出了卫国的边界,一颗心才稍微安定下来。

再说无法无天的蒯瞆,因为整天胡作非为,招惹是非,终于被人杀死。

■当局者迷

◎成语释义

原意是下棋的人往往容易迷惑。后来常用来比喻当事人容易陷入主观片面而犯糊涂。当局者:原指正在下棋的人,后指当事人。

◎成语出处

《新唐书·元澹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

◎成语故事

唐朝时候,大臣魏光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请标将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礼记》列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唐玄宗觉得这样做很好,就派元澹等人仔细校阅,把新的注解加上去。

但是右丞相张说却觉得,原来的《礼记》已经非常成熟完善了,实在没有必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版本。唐玄宗很信任张说,就说他的意见很有道理,但是元澹认为应该改换版本。为了让唐玄宗支持他,他写了一篇名为《释疑》的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释疑》一文,运用了主客对话体的形式。先是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版本与魏征整理修订的版本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主人则答道:“戴圣编纂的那个版本从西汉时一直使用到今天,有许多人进行修订、注解,其中互相矛盾的地方有很多处,魏征正是觉得这种情况不利于学习,才进行了重新整理,没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用新版本。”

客人听后,表现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是呀,这和下棋有相似之处,看棋的人清清楚楚,下棋的人反倒非常糊涂。”

■画饼充饥

◎成语释义

画个饼子解饿。用来比喻徒有虚名,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或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在魏国有一位名叫卢毓的官员。他非常廉洁无私,所以仕途顺利,很快就当了侍中,在皇帝身边出谋划策。三年过去了,他被提升为中书郎,掌管政令、机要等事务。后来,他又做了吏部尚书,负责全国官吏的升降、任免、调动,权力极大。

有一天,魏文帝要卢毓选拔一个担任中书郎的人才,并对他说:“这次选拔中书郎,能否找到中意的人选,全仰仗你的一双慧眼。在选拔人才之时,千万不要选那些有名气的。名气与地上画的饼类似,看着好看,却是不能吃的!”

卢毓对皇帝的意见并不赞成,说道:“您的话有很深刻的道理。名声确实不是衡量人才的尺度,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名气,但是,按照臣的观察,名气也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实际情况。根据名气选拔一般的人才,还是行得通的。有的人名气很大,而且修养、德行也不错,选拔人才时应当考虑这样的人,不应该将他们抛弃。所以,臣建议陛下应该建立具体考核的制度,通过考核来判断某人是否有才,而不要一听到某人有名气就对他进行排斥。”

魏文帝是个听得进意见的人,他觉得卢毓的话很在理,就听从了他的建议,下令制定官员考核法。

■狡兔三窟

◎成语释义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常用来比喻藏身之处很多。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成语故事

齐国相国孟尝君府中有很多食客,其中有个叫冯谖的人。有一天,孟尝君派冯谖到自己的封地薛地去收债。这个冯谖到了薛地,看到老百姓生活艰难,就把债契付之一炬。等到他回转相府后,却对孟尝君说自己替他买回了“义”。孟尝君开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到了解了实情后,心里又气又急,觉得这个冯谖也太迂腐了。

后来孟尝君因为得罪国王,被罢了官。等他回到薛地时,老百姓对他夹道欢迎。孟尝君见自己在薛地这样有人缘,才明白了冯谖的一片苦心,于是连忙向冯谖致谢。

冯谖笑笑说:“我为您买“义”之举不值得一再感谢。从这次老百姓欢迎的盛况来看,您在薛地算是站稳脚跟了。可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从而使他免于被猎人打死、被猛兽咬死。如今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是关起门睡大觉的时候。”冯谖便开始帮孟尝君再找两个洞穴。

他先是到了魏国,在魏王面前极力称赞孟尝君才华出众。魏王听说孟尝君如此有才,就派遣使臣带着礼物,坐着马车,到薜地请孟尝君担任魏国的相国。

冯谖一见自己的办法奏效,就抢在魏国使臣之前赶到薛地,要求孟尝君拒绝接受魏国的职务。魏国使者这样跑了三次,孟尝君仍然不肯到魏国去就职。齐王没想到孟尝君竟然这样抢手,生怕他为外邦办事,就马上向孟尝君谢罪,重新拜他为相国。这样一来,孟尝君的第二个窟也造成了。

孟尝君重新拜相之后,冯谖又献一计,让孟尝君提出,要在薛地建造宗庙供奉先王的祭器。这样一来,薛地就成为齐国王室的重点保护对象,有齐国士兵专门保守。从此,薛地再也不受别人的侵袭。宗庙建成后,冯谖说:“现在三窟已成,您尽管睡大觉吧!”

■精卫填海

◎成语释义

比喻不畏艰难,奋斗不息。有时也比喻徒劳无益。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成语出处

《山海经·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成语故事

传说,在上古时代,发鸠山上生长着许多柘树(即桑树)。树上经常栖息着一只可爱的小鸟。这只鸟的形状类似于乌鸦,头上的花纹非常好看,嘴巴是白色的,脚爪是红色的。这种鸟的啼叫声像“精卫!精卫!”所以人们就把它称作“精卫”。

精卫鸟本来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女娃特别喜欢游泳。有一次她在东海游泳,结果遇到巨浪,死于非命。女娃死后,其精魂化成了精卫鸟。它下决心填平东海,以免别人被大海吞没。于是,它一点时间也不愿耽误,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然后投入海中。就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总是执著地向东海投掷着东西……

■居安思危

◎成语释义

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

◎成语故事

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合兵一处,共同进攻郑国。郑国非常害怕,马上向十二国中最强盛的晋国求和,请求得到宽恕。晋国在郑国的一再哀求下,与它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余十一国见晋国已经表示了态度,不敢得罪强国,纷纷停止进攻,撤兵回去。

郑国见战争结束,就将很多兵车、乐器、乐师和歌女送给晋国国君,表示谢意。晋悼公见郑国如此服从本国,心里格外高兴,便想把郑国送来的一半歌女送给功臣魏绛,说:“这些年你一直尽职尽责地为我出谋划策,使晋国的事情越办越顺利,咱们君臣二人就共同来安享太平岁月吧!”

但是,魏绛却坚决不肯接受这些美女,他对晋悼公说道:“现在您能将许多国家团结在您周围,这是您的才能,也是满朝文武同心协力的结果,我的功劳并不显赫,怎能无功而受赏呢?不过,我倒是希望您在享受欢乐之时,能够想到以后国家进一步发展的事情。听人说:‘安居的时候,应该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险。’这样才能够早作准备,进行充分准备才可使失败和灾祸不再出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成语释义

螳螂捕捉蝉,却不知道有黄雀在背后要啄自己。常用来比喻贪图眼前利益而去损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后面要算计自己。

◎成语出处

《说苑·正谏》:“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国主寿梦准备讨伐楚国,灭一灭楚王的威风。有的大臣认为,即使吴国打败了楚国,别的国家就可能乘虚而入,袭击后方空虚的吴国。结果吴王很生气,就传下一道旨意:如果有谁敢劝阻出兵,就将谁开刀问斩。大臣们知道吴王说得出就做得出,谁也不敢轻易去摸老虎屁股。

吴王的侍从中有位少年,他深恐吴王吃亏,就采取一种间接的办法进行劝阻。于是,他对吴王说,自己在王宫后园用弹弓打鸟,结果没打着鸟,却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吴王让他说出来,他就讲道:“我看到—只蝉在树上一边悲哀地叫着,一边喝露水解渴,却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那只螳螂弓着身子,弯着前肢,想把蝉杀死,却不知道自己旁边正有一只黄雀呢!”

“那黄雀到底想干什么呢?”吴王明知故问。

少年不慌不忙地答道:“那黄雀伸长脖子,想啄螳螂,却不知道我正在树下,用弹弓瞄准它,要把它打下来。蝉、螳螂和黄雀都只注意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的后面还有巨大的灾害啊!”

吴王听后才知道,原来这少年说了那么多话,是在用这个故事规劝自己不要贸然出兵。要知道,征讨楚国虽然有可能取胜,但后方的敌国却不可不防。他思来想去,还是收回攻打楚国的命令。

■掩耳盗铃

◎成语释义

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形容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掩:捂住。盗:盗窃。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遂掩其耳。”

◎成语故事

春秋末年,范吉射一家因为得罪了别人,面临灭门大祸,只好逃离晋国,远走他乡。一次,有人在范家的门口见到了一口漂亮的钟,心里便起了歹意,想将这口钟盗走。可是这口钟很沉,他根本没有力气将它背走。

这可怎么办呢?他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钟很沉重,就把它敲成碎片,一块一块地搬走不就行了吗?他越想越觉得自己聪明,就很高兴地找来一个铁锤,向大钟砸去。

“当——”,大钟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把那人吓了一大跳。因为大钟的材料是铜,当然一点也没碎。他不死心,又用力砸了一下,大钟仍然发出非常大的响声,只稍微晃了几下,仍是完好无损。这时,他想到,如果继续砸钟,人们就会听到当当的声响,自己肯定要被别人逮住。

怎样才能不让别人发现,又能将钟弄走呢?他脑筋一转,又想出了个办法:将自己的耳朵捂住,然后再用力砸。他觉得,这样一来,自己既已听不到钟的响声,别人也会听不见,这样就可轻易地盗走大钟。

在古时,钟和铃都是乐器。所以,后人把“掩耳盗钟”也称为“掩耳盗铃”。

■因势利导

◎成语释义

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向好的方面引导。因:顺着。势:趋向。利导:引导。

◎成语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人孙膑和魏人庞涓都拜鬼谷子为师,向他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当了魏国的大将,妒忌孙膑的才华,就把他骗到魏国,去了他的膑骨,还在他脸上刺了字,涂了墨。孙膑受到这般羞辱,就一心想报仇雪恨。

后来,孙膑做了齐国的军师,与大将田忌一起,统率五万雄兵攻魏救韩。他们指挥军队向魏国都城大梁进逼,想让庞涓从韩国撤兵。

果然不出所料,庞涓生怕大梁有失,就从韩国撤离,准备与孙膑决一死战。等到庞涓回国之时,齐军已进入魏国领土。孙膑对田忌说:“魏国的军队非常勇猛凶悍,他们根本看不起我们齐国的军队。会用兵的人,要顺着对方思想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引诱他们进入圈套。”

于是,孙膑定下减灶之计,把吃饭的灶造得越来越少,故意制造出齐国军队大量逃亡的假象。庞涓中了孙膑的圈套,以为齐军兵力不足,就索性留下步兵,只带精锐部队快速前进。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并在一棵树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

庞涓带领军队追到马陵,发现树上有字,就点明火把来看。这时,齐军向魏军乱箭齐发,魏军死伤者不计其数。庞涓身中六箭。

庞涓面对兵败如山倒的惨状,知道已不能挽回,只得拔剑自刎。孙膑见庞涓已死,当年的大仇终于得报,心中格外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