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64

第64章 事物规律篇(3)

范蠡虽然过起了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可是他还惦记着同僚文种,唯恐越王对文种有所不利,于是他给文种写信,信上说:“越王这个人薄情寡义,和他一起共患难还可以,但如果和他共享富贵就危险了。现在越国强盛了,如同一个猎人没有飞鸟和兔子可打,就用不着弓箭和猎狗一样,越王消灭了劲敌,大概也就不会需要我们这些功臣了。”

范蠡劝文种及早抽身,离开朝堂,免得被越王所害。但是文种这个人非常固执,自以为功高盖世,绝没有遇害的危险,所以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后来,越王果然觉得文种功高震主,是他独断专行的阻碍,就逼他自杀。文种眼见君王如此心狠手辣,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只得自尽。

■实事求是

◎成语释义

原意是,根据事实,求索真相。现在多指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如实反映实际情况,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成语出处

《汉书·河间献王传》。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栗妃所生之子就是刘德,被封为河间王,死后被称为“河间献王”。

这个河间献王不关心政治,却喜爱读书。他从民间收集了许多先秦时期的著作,闲暇之时仔细阅读。秦始皇焚书以后,古书流传下来的非常少,由于刘德特别喜欢学习,很多人把祖先传下来的古书,无偿地送给他。

刘德对于自己收集到的古书,都能认真地进行研究和整理。他以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尊敬。

许多学者见他身居高位,仍然热爱学习,便和他一起研究学问。甚至皇帝和官府中的学者,对他的学识和治学态度,都表示由衷地佩服。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汉书》时,专门为刘德写了传记,就是著名的《河间献王传》。他肯定了刘德严谨的治学态度,赞扬他苦心钻研古代的学问,并善于从确凿的事实根据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刻舟求剑

◎成语释义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根据事物的变化有所变通。

◎成语出处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有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驶到江心时,他一不小心,“扑通”—声,随身所带的宝剑从船上滑落。他急伸手去抓,但太晚了,没有抓着,只得眼看着心爱的宝剑坠落在江水之中。

一般人要遇上这种事,肯定心疼得跺脚。谁知这位楚人,并不慌张失措,而是慢条斯理地掏出小刀,在船舷上落剑之处刻下一个记号,并且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同船之人觉得他的行为十分古怪,但以为他这样做别有深意,也就不发表议论了。

船在江中行驶了很久,终于靠了岸。这个楚人急匆匆地从船上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费力地捞取宝剑。当然,他捞了半天,什么也没捞着。

他实在太笨了,没有想到此时的船,离落剑的水面已经很远了。凭着失去作用的记号,怎么能使宝剑失而复得呢?

■按图索骥

◎成语释义

原来比喻办事拘泥于形式,只按教条办事。现指按照线索去寻找事物。

◎成语出处

明朝杨慎所著的《艺林·伐山》。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孙阳的“相马”(识别马的优劣)技术非常高超,人很尊敬他,称他为伯乐。伯乐到了老年之时,为了把自己的技术传下去,就结合自己几十年相马的经验,写了一本名叫《相马经》的著作。

伯乐有个儿子,智商非常低,他很想继承父亲的相马之术,就把《相马经》读得滚瓜烂熟,准备根据书中的描述,找到千里宝驹,也好找一份相马的工作。

他看到书上说,千里马的额角高而丰满,眼睛特别大,四个蹄子又大又端正。于是,他就以为凡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千里马,高高兴兴地出门寻马。走到半路,他看到一只大蛤蟆,就兴冲冲地将它抓住,带回家中。

见了父亲,他得意地说:“我的运气真好,一出门就找到一匹千里马。您看看,这匹马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额头宽,眼睛大,就是蹄子不太端正,还不够大。”

伯乐看到蛤蟆,又是气,又是乐,心想这孩子也太笨了。他苦笑着说:“可惜呀!这匹‘千里马’好蹦跶,不好骑呀!”

■害群之马

◎成语释义

危害马群的劣马。常用来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成语出处

《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为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成语故事

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少典之子。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为使各部落安宁,就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炎帝大战,终于大获全胜。后来蚩尤作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省境内)杀掉蚩尤。从此,炎帝等人对他心服口服,共同推举他为部落联盟领袖,治理华夏。

黄帝还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养蚕、舟船、车辆、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都是他发明的。他的发明创造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天,黄帝要到具茨山(今河南省境内)去找大隗,走到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一带)却迷了路,这时一个放马的男孩正好从旁经过。黄帝问道:“小孩子,你可知道具茨山在什么位置吗?”男孩答道:“知道。”黄帝又问:“那你知道大隗住在哪儿吗?”男孩回答:“知道。”

黄帝很高兴,顺口说道:“小孩子,你可真不简单,又知道具茨山,又知道大隗的住处。那你可晓得,天下应当怎样治理吗?”

男孩却认真地说道:“治理天下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我前几年离家到外面游历,结果生了一场病。有位长辈就告诫我说:‘你在外游历的时候,要注意日出而游,日入而息。’我觉得他的话非常有道理。现在我的身体好多了,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游历。”

黄帝见男孩非常聪明,就一定要问他如何治理天下,小孩无奈,就把话说得更详细:“所谓治理天下的人,难道和放马的牧人有什么不同吗?其实只是把危害马群的坏马赶出去就是了。”

黄帝听罢,觉得牧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就改称他为“天师”,恭敬地向他拜了又拜,然后告辞离去。

■愚不可及

◎成语释义

原意是谁也赶不上他会装傻。现在用它形容非常愚笨。

◎成语出处

《论语·公冶长》。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叫宁武子(姓宁,名俞)。他这个人善于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以此来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有的人见他这样处世,就说他不够老实。

有一次,孔子和别人聊天时,就谈论起宁武子来。大家请孔子说说这个宁武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评论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太平的时候,他表现得很聪明;而当国家不太平的时候,就装出一副很愚笨的样子。他的那种聪明,别人还能够做到,而他那种假装愚笨的本事,可是别人学不来的。”

■愚公移山

◎成语释义

形容做事不屈不挠,坚定顽强,不怕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成语出处

《列子·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可乎?’”

◎成语故事

传说在古时候,在两座大山居于冀州以南、河阳以北,一座是太行山,一座是王屋山,山高万丈,方圆足有七百里。

有一个老汉叫愚公,居住在山的北面,年纪快九十岁了。他家的大门,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如果出门办事总得绕道走,非常不便。愚公非常生气,决心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把这两座大山挖掉。

有一天,他召集全家老小一块开会,对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两座大山,把咱们的出路全给挡住了,咱们大家一块努力,把它挖掉,开出一条直通豫州的大道,也好让咱们出门办事更加方便。这是一本万利的好事,你们愿不愿意干?”

大家都觉得他的主意好,只有他的妻子觉得有问题,她说:“像太行、王屋这么高大的山,挖出来的那些石头、泥土,哪有倾倒的地方呢?”

大家说:“这事太容易解决了,把泥土、石块往渤海边上一扔,不就得了呗!东西再多也不愁没有堆放的地方。”

第二天天刚亮,愚公就带着一家人开始挖山。他的邻居是个寡妇,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儿子,也过来帮他们干活。愚公这些人干得非常起劲,—年四季埋头苦干,连回家休息的空闲都没有。

黄河边上有一个老汉在那儿居住。这个老汉非常精明,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智叟。他看到愚公一年到头,没日没夜地挖山,觉得真是白费力气。他本着见事就管的精神,对愚公说道:

“你这个人可太傻了,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有多少日子可活?用尽你的力气,也拔不了山上的几根草,怎么能和那么高的山较劲?”

愚公深深地叹口气说:“你这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是非常顽固,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虽然我很老,活不了多长时间。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世世代代,一直传下去,永远有后代。可是这两座山却挖一寸,少一寸,永远不会再长高了,我们为什么不把它们挖平,干成这件大事呢!”

智叟听了愚公这段充满大智慧的话来,深受教育,再也无话可说。

手中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老愚公挖山不止,自己无法生存,就把这事报告了上帝。上帝被老愚公的精神所感动,就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到朔方东边,一座放到雍州南边。

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没有讨厌的高山阻挡了。人们因于交通便捷,生活出路增加,小日子越过越好。

■熟能生巧

◎成语释义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到诀窍,做得灵巧自如。

◎成语出处

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成语故事

北宋时候,有个叫陈尧咨的射箭高手,本领非常出众。有一次,陈尧咨在射箭场地练习箭法,发了十支箭,射中目标的竟有八、九支。围观的人见他技艺精湛,不禁拍手叫好。陈尧咨见自己的本事得到众人认可,不禁得意洋洋起来。但观众中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怎么惊奇,只是稍微点点头而已。

陈尧咨不高兴了,就问老人道:“看样子你莫非会射箭?你看我射得怎么样?”言外之意分明是:你看我射得不好,那么你来呀?老人不慌不忙地答道:“射箭我倒不会,我只会依常理来判断。你的箭法只能算可以,并没有什么奥妙之处,仅仅是熟练而已。”

陈尧咨听了这话,更加不高兴,对老人说道:“您竟然小看我的射箭本领!难道你的本事比我还高明吗?”老人诚恳地说:“不是我看轻你的箭法,我是根据我卖油的经验,知道你是因为熟练,才有了今天的射箭本领。”

说着,老人把一个装油的葫芦放在地上,又拿出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口上,然后用勺子舀起一勺油,高高地举起来,通过钱眼倒进葫芦。只见油像一根直线一样穿过钱眼,流进葫芦里,铜钱上亦连一滴油也没沾上。围观的人看到老人竟有这般绝技,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都叫起好来。

老人对陈尧咨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本事,只不过是熟练而已。”陈尧咨顿时变得谦虚起来,脸上赔着笑,连连点头称是。

■磨杵成针

◎成语释义

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再难的事也能做成功。亦称“铁杵成针”。

◎成语出处

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卒业。”

◎成语故事

唐代成就最高的诗人就是李白。据说李白小的时候,每天贪玩,仗着自己聪明,不肯用心读书。有一天,他书读了一半就到野外游玩。在一条小溪边上,他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手中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不停地磨着。李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就好奇地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

老婆婆看了看李白,一边磨动大铁棒,一边语藏深意地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听了老婆婆的话,李白更觉得奇怪了,就又问道:“这根铁棒太粗了,您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把它磨成绣花针呢?”

老婆婆非常严肃地对李白说:“这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啊!”

李白是个聪慧之人,细细一想,觉得这话蕴藏着很深刻的道理,于是向老婆婆深深行了个礼,回家继续读书去了。众所周知,李白能够成为满腹学识之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幼时读书功夫极深。

■螳臂当车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不自量力,必然导致失败的结局。

◎成语出处

《庄子·人世间》:“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