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50

第50章 传奇故事篇(3)

有两位神仙安居于树下,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他们手拿芦苇编的绳子,遇到恶鬼就捆绑个结结实实,然后杀掉,使他不再危害人类。

从前,民间还存在着一种风俗习惯,就是每逢农历五月初五,就用艾草绑成草人,在门户上面悬挂起来,据说这样就能够把有毒之物消除掉。人们往往管这种草人叫做“艾人”。

在宋人苏轼所著《东坡志林》中对一个寓言故事进行了如下记载:有一天,挂在门上的桃符突然不再老实,而是抬起头来,勇敢地对脑袋顶上的艾人发起挑战:“你这个东西本来非常下贱,却为什么总是居于我的头上?”

艾人见到一向老实服帖的桃符居然不再安分守己,不由得怒气冲冲,低下头来冲着桃符进行教训:“你的身子已经有半截埋在土里了,居然还敢跟我一争高下?想一想吧,你就算折腾半天,到底能捞到多少好处!”

桃符听了更是勃然大怒,破口大骂,一吵起来就没个钟点。

它们的吵闹,让门神老爷听得十分厌烦,就不得不予以劝说。他说:“桃符,艾人,你们谁也不服谁,这样吵吵闹闹又怎是个了局。咱们三个都不能当自己的家,作自己的主,都不过在人家门口站着,为别人看家护院,花费半天工夫来争这份闲气,到底有没有必要呀?”

■人面桃花

◎成语释义

因为爱慕难以见面的女子而产生惆怅的心情。现在也用来形容景物依然,但人事方面已产生变化。

◎成语出处

唐朝盂棨编撰的《本事诗·情感》。

◎成语故事

在唐朝时候,书生崔护才貌双全,颇有名气。他长得白白净净,眉清目秀,别人一见他就有说不出的喜欢。但他性情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当然,同其他才子一样,崔护也想平步青云,凭借才学进入政坛。

有一年,他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清明节这天,天气很好,崔护无事可做,就一个人来到城南郊外游玩。

忽然,崔护发现树林掩映中有一座住宅,由于修得很有情趣,再加上与花木相伴,让人感到非常雅致。“这座住宅的主人不知是谁?怎么修得如此之妙?为何屋外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啊?”崔护一边想着,一边走近门楣,见没有任何人理会他,便伸手向门扉扣去。

门“吱呀”的一声开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从门内盈盈走出,娇声问道:“相公,找谁呀?有什么事?”

崔护见了那姑娘,居然一时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他才结结巴巴地说道:“哦,我叫崔护……现在不是清明节么,我贪游风景,误到此地,感到有些口渴,想求小姐赏些水来喝一喝。毕竟这四周尽是水沟,沟渠里的水不太洁净,嘿嘿……”

姑娘听了这一番话,不由得抿嘴一乐,落落大方地将崔护让进院子,小心翼翼地捧来一杯清水,说道:“君子,请饮用吧。”然后,她往院内的小桃树上一靠,怡养心神。崔护见她站立不动,显得更加美丽,真是亭亭玉立,娇羞无限。崔护望着她,顿生倾慕之意,不觉看得都呆了。

后来,虽然已经时过境迁,崔护还时常想到那位迷人的姑娘。到了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到了京城,便去城南郊外找那位姑娘,以解相思之苦。没想到,到了那所住宅,虽然依旧是桃花盛开的地方,可是这所住宅的院门却紧紧锁闭。

崔护实在不甘心,在门前伫立了好长一阵,总不见有人回家。他心中凄苦,在门扉上题诗一首作为纪念: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写完诗,在落款中写入自己的真名。他自吟了两遍,觉得诗句纵然巧妙,对自己的相思病却丝毫不起治疗效果,只得怅惘地慢慢离去。他边走边想,姑娘啊姑娘,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崔护想得你好苦……

崔护回到旅店,心中忧愁不已,还是对那姑娘念念不忘。仅仅过了几天,他又找到那户人家去。这回宅子里倒是有人,传来的是一阵阵哭声。崔护不知出了什么事,急忙叩门进院,只见一个老头正在那里痛哭。

老人得知叩门拜访者就是就是在门上题诗的崔护,怒气冲冲地抓住崔护的衣服,大声呵责道:“你这个该杀的崔护,好端端的非要在人家门上题什么诗?你这题诗不要紧,竟然把我的女儿害死了呀……你说说,老汉我到底和你们家有什么仇啊……”

崔护听罢,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忙向老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那位与桃花相映成趣的姑娘,就是老人的女儿。这姑娘平时善作诗赋,因此对于诗歌很有几分鉴赏能力。在几天前,他看到崔护在门上所题的诗作,越看越爱,竟然染上相思病,一连几天水米不沾牙,最后终于一命呜呼。

崔护知道真相,心中痛惜不已,跌跌撞撞地奔向姑娘的闺房,只见床榻之上放着姑娘的遗体。他心中悲伤,泪如雨下,抱着姑娘的头,大哭地喊起来:“小姐呀小姐,我为什么要在门上题什么诗,谁想我的一首烂诗竟成了你的催命符!我好悔呀……”

出人意料的是,崔护这么一喊,姑娘竟然睁开双眼,看着崔护。那眼神,是悲伤,是喜悦,还是怨恨,真让人说不清楚。原来姑娘只是相思过度,昏了过去,并没有死亡。所以崔护一喊,他又苏醒了过来。

老人一见,喜出望外,就当场做主,把姑娘许配给崔护。几天之后,崔护与姑娘名正言顺地成了亲,从此过起了如胶似漆、幸福美满的小日子。

■天衣无缝

◎成语释义

原意是,仙人的衣服没有缝。后来人们用它比喻事物完美自然、细致周密,没有任何漏痕可寻。通常用它比喻文章写得十分周密、严谨、完整,找不到什么漏洞和破绽。

◎成语出处

前蜀牛峤编撰的《灵怪录·郭翰》:“织女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个能书善画的青年,名叫郭翰,他生得英俊潇洒,让人过目难忘。

在一个炎热难耐的夏季夜晚,郭翰正在树下乘凉,忽然清风送爽,一阵香气迎面扑来。他定睛一看,只见一位美丽的女子从天而降,那香气正是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郭翰大吃一惊,慌忙问道:“您是何方人氏?因何来到这里?”

那女子答道:“我就是天上的织女,今天闲来无事,就到人间游玩一番。”

郭翰非常喜欢织女,就盯住她仔细打量。他发现织女的衣服不但潇洒耐用,而且没有一条衣缝。他越看越奇怪,就大胆问道:“这真是太奇怪了,你的衣服为什么一条缝都没有啊!”

织女笑了一下,说道:“其实这并不奇怪,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用针线缝合,所以一条衣缝都没有。”

■五日京兆

◎成语释义

形容人事紊乱,做官不长久;也可用来形容人们做事情不做长久打算。

◎成语出处

《汉书·张敞传》。

◎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当政的时候,朝廷里有个叫张敞的官员,才能出众。他性情机敏,正直无私,忠心办事。他经常为皇帝出谋划策,皇帝很欣赏他,对他言听计从。张敞非常直爽,敢说敢干,就算皇帝的亲属犯了错,他也敢于批评。

一天,皇太后带着大队人马去打猎,他觉得这种行为于礼法不合,就立刻写了奏章请皇帝注意,皇帝也觉得他说得有理。

张敞在对付小偷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一年山东盗贼作乱,官员们束手无策。张敞听说后,就主动要求去山东做官。汉宣帝正愁没人去山东处理匪患,就答应了。结果张敞在山东没过多长时间,就把盗患治平了。汉宣帝见他有这等手段,对他更加器重,时时想提拔他。

当时的京城长安,出了不少小偷,百姓们的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个个叫苦连天。而官府对此一点办法都没有。皇帝就派张敞治理京城。张敞深入到群众中搞调查研究,知道了实际情况,就先把小偷的头子抓获,让他想办法抓住自己的同伙,好立功赎罪。

小偷头子为了赎罪,就用摆酒设宴的办法,将几百个小偷一网打尽。从此,长安又变成了平安的世界。

张敞与另一官员杨恽私交不错,二人惺惺相惜。后来,杨恽犯了大罪,被宣帝所杀。有人说张敞是杨恽的死党,因此也该降罪。

当时张敞已经在京兆尹任上做了九年了。他署下有个名叫絮舜的小官。此人见形势对张敞不利,就认为这个上司再也当不成京兆尹了,就私自回家休息去了。同事们劝他不要做得太绝,他却幸灾乐祸地说:“这有什么呀,张敞最多能当五天京兆尹罢了。我对他再无礼,他能怎么对付我?”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话很快传到张敞耳中。张敞非常生气,派人将絮舜抓起来,并且在立春前一日将他处死。在行刑的时候,张敞还派人对他说:“你看我这五日京兆尹做得如何?冬月已经完了,你终究要受这一刀之苦!”

絮舜死后,他的家属不服气,向皇帝告了状。皇帝迫于舆论,只得将张敞免职,让他回乡养老去了。但是没过多久,冀州的盗贼作乱,没有人能够平息。皇帝见起用张敞的机会到了,又封张敞为冀州刺史,去治理盗案。

■以邻为壑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水引向邻国,现在常用它比喻嫁祸于人。

◎成语出处

《孟子·告子下》:“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的白圭曾经担任过很多重要官职,还曾一度拜相。他是个有想法的人,一心想在水利和农业生产方面作出突出的贡献。有一次白圭与孟子谈到怎样治理洪水的事情。白圭说:“我对治水很在行,有正确的治水之术,恐怕连大禹都比不上我呢!”

孟子听了之后,不禁发出一阵冷笑,然后说道:“别不害臊了,你有什么治水之术呀!人家大禹治水是顺乎水的本性想出驯服水性之术,将洪水引入河道,使之流向四海,人们才免受洪水之灾。可是你呢,你只是修筑堤坝,补漏洞,把坝加高。你们魏国算是不受洪水之侵了,可是水都流到你们邻国去了,邻邦之人都受到水灾之害。你的这个治水之术,真令仁爱之人厌恶之极,你居然还有脸四处夸耀!”

孟子把白圭损了一通。白圭虽然丢了面子,却感到人家说的辞严理正,就感到很羞愧,再也不敢胡吹自己的什么治水功绩了。

■灭此朝食

◎成语释义

本意是,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饭。现在用它比喻杀敌时的急迫心情,形容斗志昂扬,不把敌人放在眼中。

◎成语出处

《左传·成公二年》。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顷公发动人马,攻打鲁国和卫国。那齐顷公以为鲁、卫两国国力弱小,此去必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很快得到利益。谁知鲁、卫两国见势不妙,就派人到晋国搬请救兵。

公元前589年夏,晋国答应了鲁、卫两国的请求,拜郤克为中军元帅,前去救援。齐、晋两军在鞍地摆开阵势,准备决一雌雄。鞍,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历城县附近。

齐国军队,上至齐顷公,下至寻常军士,都非常骄傲,觉得晋国军队肯定是来送死的。

正式交战那一天,齐顷公亲自出马,由邴夏给他驾车,忠义无双的逢丑父则站在车的右边负责警卫工作。天刚亮,齐军还没吃早饭,齐顷公就要展开攻势。

邴夏劝道:“您要进攻敌人,也得让自己吃了早饭再说吧!”齐顷公人狂话也狂:“我要把这些送死之敌消灭干净,再吃早饭!”他不但没吃早饭,也不等战马披上防护甲,就急不可待地登上战车,发出进攻的命令。

在战斗中,晋国的军队作战既勇敢,又意志沉着。晋军主帅郤克身先士卒,带头杀敌,即使身负重伤也不后退半步。郤克的一员部将,虽然一只手受了伤,也不下火线,用另一只手击动战鼓,为士兵们鼓劲。晋国士兵奋勇杀敌,真有以一当十之势。

齐军的士气却越来越弱。齐顷公作战一再失利,甚至被敌人困住,若非逢丑父假冒他的身份,将自己交给敌人,他就被敌军擒获了。

这一场仗,齐国大败亏输,齐顷公只得向晋国献出了大批宝器,归还从前侵占鲁、卫两国的土地。郤克见已经达到了目的,才同意停战,率军回转本土。

■邯郸学步

◎成语释义

形容毫无主见、创造,胡乱模仿他人,结果不但没有学成,反而把自己原来会的东西也忘掉了。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子独不闻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成语故事

据说在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年轻人,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步法非常优美娴雅,就千里迢迢地跑到邯郸去学习。一路上,他跋山涉水,披星戴月,总算赶到邯郸城了。可是到了邯郸,哪里有教授走路的师傅呢,他歪头想了半天,终于决定跟在人家后头模仿。

他先站邯郸的大街上,仔细观察邯郸人走路的姿态。他发现,邯郸人走起路来,果然姿态优美,妙不可言。这样一来,他学习人家步法的意志就更加坚定了。

于是,他一边他苦心琢磨人家走路的特点,一边模仿着做起来。他跟这位先生后边走几步,再跟那位姑娘后边走几步。可是学来学去,总是学不到位,人家邯郸人走路宛若仙子,他虽然也依样迈步子,却少了几分飘逸的风格。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这个青年人想到,也许自己多年来已习惯于家乡人的步法,所以学起邯郸步法来总是学不到位。于是他就把原来的步法彻底放弃,像小孩一样从头开始学走路;从此,他每走一步部累得满头大汗,既要想着腿脚如何摆动,又要想着腰肢怎样配合,还得顾及到每一步的距离……这样一来,他把自己弄得紧紧张张,不知该怎样迈步才好。

面对这些困难,他一点也不灰心,心里只想着: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努力学习,一定会把邯郸人的美妙步法学到手;到了那时,他走起路来就会飘若仙子,一定会成为本乡的风流人物……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他学得一直不顺利,虽然学了几个月之久,不但没将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连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了个一干二净。这时,他的钱已经花光,再也待不下去了,既然忘记怎样走路,也只好狼狈地爬回寿陵。

■呕心沥血

◎成语释义

比喻人们做事情或写文章,穷思苦索,费尽艰辛。

◎成语出处

《昌黎先生集·归彭城》。

◎成语故事

我国唐朝时,诗人辈出,精彩的诗作迭出不穷。李贺就是当时的一位杰出诗人,他从小才华出众,开始写诗、写文章的时候年仅七岁。但是,朝廷并不赏识他。他空有满腹才华,却在政治上却得不到发展,所以抑郁苦闷,只得把在诗歌创作中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聊以自慰。

他总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对待诗歌创作。他曾说:“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意思是说,他为了创作一首长诗,把衣襟都给磨破了;为了写一首短诗,白发也会弄断许多。

李贺每次外出游览,都要让书童背着个袋子。他在路上想到什么好诗句,为了避免遗忘,就立刻记下来,放到袋子里,带回家去再进行整理。

等到夜幕降临、他回到家中时,他的母亲都要检查他的袋子。当看到袋子里装了那么多的诗稿时,母亲总是会难过地说:“我的儿子这样勤奋,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算了结啊!”

由于怀才不遇,李贺就在诗歌创作中费心劳神。由于吟诗吟得心力交瘁,所以他的寿命很短,活到二十六岁就死了。

他留下来的诗作非常多,共有二百四十余首,全是他心血的结晶。同时代的诗人韩愈,曾写了两句诗称赞他:“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意思是说,挖出心肝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囫囵吞枣

◎成语释义

多用来比喻学习时生吞活剥,并不理解所学知识,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成语出处

《朱子语类·论语十六》。

◎成语故事

据说,有一个年轻人,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吃梨和枣子。正在这时,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医生,迎面走来。医生见到年轻人的这副吃相,不由皱了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