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36

第36章 五味生活篇(13)

形容愚昧无知。冥顽:愚笨无知。灵:聪明。

◎成语出处

唐代韩愈的《祭鳄鱼文》:“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成语故事

唐朝中期,韩愈的文章天下知名,为世所称颂。

他早年父母去世,全赖嫂子细心照料,十九岁前就已经看了不少书,三十五岁进入仕途,进京担任国子监博士之职,后来官越做越大,还当了刑部侍郎,主持一部的政务。但是,他的一篇《谏迎佛骨表》的文章,令唐宪宗非常生气,要把他开刀问斩。

幸亏宰相裴度是个贤明的人,知道韩愈是个正直之人,一再为他说好话。唐宪宗看在裴度的面子,才将死罪判轻,将韩愈贬到潮州做刺史,让他受些苦难。

韩愈来到潮州后,听当地的老百姓讲,潮州恶溪的鳄鱼屡伤人命,是潮州的祸害,百姓为此非常恐惧。韩愈决定要为百姓除去此害。于是,他写了一篇《祭鳄鱼文》,命令下属到溪边宣读一番,以便惊走鳄鱼。

文中责令鳄鱼在七日之度离开潮州这块宝地,速速迁往南海安家。如果聪明,就赶快搬家离去,免得刺史发动人马;如果坚决留在潮州,就说明它们愚笨无知,一点也不聪明,竟然将刺史的话置若罔闻,就要组织人马将它们全部诛灭。

当然,韩愈的文章写得再好,鳄鱼是听不懂的。写文章斥责它,实在是荒唐之举。可是正赶上韩愈走运,他的文章宣读之后,恶溪的水文地理情况突然发生了急剧变化,鳄鱼生活不下去,就真的迁走了。

■模棱两可

◎成语释义

是指对事情的态度很模糊,不表态,认为这样也行,那样也可以。后来常形容人缺乏主见。模棱:对事情的态度很模糊。

◎成语出处

《旧唐书·苏味道传》:“尝谓人曰:‘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待两端可矣。’”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有一个大臣叫苏味道,才学满腹。武则天见他很有学问,觉得朝廷需要这样的人,就对他非常宠信,甚至一度任命他为宰相,统率百官。他这个人非常圆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保住官位就成,决不与人争执。

有一次,苏味道受一个案子的牵连,被贬到别的地方任职。但因为朝廷离不开他,后来又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可是没过几年,他又失了宠,被捕入狱。他住的监狱被人们称为“三品院”,里面关押的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官。因为“三品院”里的人都有可能重新掌权,所以里面的生活还不错,许多人在监狱里仍是大吃大喝,继续过着奢华的日子。

可是苏味道在狱中却处处谨慎,每日只吃些粗茶淡饭,睡觉时就睡在地上。他这种人,给人的感觉是,坐牢也有个坐牢的样子。武则天了解了这些情况,认为他谦朴可用,再次将他官复原职。

苏味道虽然屡次获罪,但没过不久又能官复原职,重新掌权。这个现象让大家感到很不明白,就向他请教为官之道。他想了想,说:“处理所有事情,不要决断得太明确。不然的话,一旦犯了错误,必定要获罪受罚。可以像用手摸棱角一样,这一端可以,那一端也行。这样做,就能合保证自己官运亨通。”

因为他说了这样的话,人们就送了他“苏模棱”的雅号。

后来,武则天病危,中宗李显重新掌权,重用了一班自己信得过的臣子。苏味道在朝中不吃香,就被贬到外地为官,没过多长时间就死在任上。看来,苏味道这种“模棱两可”的处世方法,也并不能够保证他始终走红运。

■莫测高深

◎成语释义

原意为设法揣测究竟高深到什么程度。现在常用来讽刺某些人故弄玄虚。测:揣测,测量。也作“高深莫测”。

◎成语出处

《汉书·严延年传》:“众人所谓当死者,一朝出之,所谓当生者,诡杀之。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大臣严延年刚正不阿、执法严明,在朝中名气很大。

当时大司马霍光受汉武帝托孤之命,所以权势很重。他嫌天子昌邑王不走正道,就将天子废掉,改立汉宣帝。尽管霍光的权势如此之大,严延年还是勇敢地上奏章对霍光进行批评,朝中的臣子看到他这样刚正,都对他敬佩不已。

后来,严延年做了涿郡太守。在当地的豪强地主中,东高氏和西高氏的势力非常大,他们总是欺负老百姓,做了很多正直人所不齿的坏事。前几任太守虽然知道他们的罪行,但都惧怕权势,生怕招惹他们会丢了自己的官位。

严延年来到涿鹿后,马上让属下展开调查,搜集到证据后,很快对两高氏进行严厉的处罚,同时将与本案有关的罪犯几十人全部开刀问斩。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人们通过此事,都认为自己的太守是个正直之人,有他在此地治理,大家肯定不吃亏。

三年后,他又被调为河南太守。河南郡的豪强听说严延年来了,心里都非常害怕,唯恐严延年会对他们下手。

果然,严延年到任后,严厉惩处那些触犯国法的豪强,对贫弱人家则尽力帮助。众人认为会被处死的人,有时竟会被太守释放出狱,而人们觉得罪不至死的人,有时却被太守处以极刑,被开刀问斩。

这样一来,无论是官吏还是老百姓,都不能揣测出他的心意,结果都被吓得战战兢兢,再也不敢触犯国法了。

正因为严延年执法严峻,除恶安良,所有许多豪强都恨他。后来,他终于死在豪强们的手里。

■目不识丁

◎成语释义

形容没有文化,连一个字也不认识。丁:因“丁”字笔画少,代指很简单的字。

◎成语出处

《新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

◎成语故事

唐穆宗时,幽州(今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西南)的节度使是张弘靖。他一到幽州,就过起奢华的生活,毫不体恤士卒、百姓。老百姓们都看不起他,说他不会做官。

张弘靖不但生活腐化,而且性情狂妄,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把手下人臭骂一顿,把下级官兵和平民百姓看得如同草芥一般。

有一次,他的亲信挖苦手下的士兵说:“现在中国正是太平盛世,你们这些当兵的还有什么用呢?就算你们能拉开两石的弓,也不如认识一个‘丁’字!”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些士兵没有文化,什么都干不了。

士兵们看到竟然有人对他们如此嘲弄,心里非常气愤,但都不敢当面顶撞,只得算了。

朝廷觉得边关的将士终日辛苦,实在可怜,就拨下来一大笔钱,犒赏幽州的士卒。张弘靖是个见钱眼开之辈,将其中一部分据为己有,供自己挥霍浪费。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尽管做得很隐秘,但到底让士兵们知道了。大家更加生气,都对张弘靖不满。

这时候,张弘靖的一个亲信仅仅为了一点小事,就对一名军官进行殴打。这件事引起了一场骚动。可是张弘靖却不弄清大家的是非,把参与闹事的人全都逮捕入狱,并气势汹汹地说要进行严惩。士兵们再也忍不下心中的恶气,终于发动兵变,将张弘靖的亲信打死,又将张弘靖抓入监狱。

后来兵变被朝廷平息下来。张弘靖也因为处理事情不当,被朝廷调离幽州,贬为刺史。

■旁若无人

◎成语释义

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说话或做事非常坦然,或者高傲、自大。若:好像。

◎成语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卫国出了一名剑客叫荆轲。他的武艺非常高强,每天都和朋友们在一起讨论剑法,聊到热闹的时候就高兴得不得了。每天黎明,他都要出去练剑,直练到满身大汗才罢休,从不懈怠。他不但喜欢练剑,而且读了很多书,绝不是个鲁莽之辈。

后来,荆轲游历天下,来到燕国。燕国有一位名叫高渐离的勇士,终日以卖狗肉为生,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荆、高二人相识后,相处得非常愉快,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高渐离很懂音乐,善于击“筑”(一种古乐器)。每天,他们二人都要到集市上去喝酒,不喝得酩酊大醉,决不回家。有时候,两人喝够了酒还觉得缺点什么,就在闹市上放声歌唱,直到觉得累了才罢休。

有一天,他们两人又聚在一起,到闹市中喝酒。当两个人觉得喝够了酒后,就趁着酒兴来到闹市中央。高渐离击筑,荆轲随着音乐的节奏高声唱了起来。两个人越玩越高兴,筑声、歌声也越来越嘹亮。他们的演奏和歌唱,吸引了许多看热闹的人。这些人把他们两个人围得严严实实,水泄不通。人们对他们指指点点,笑话他们,觉得他们俩跟疯子差不多。

可是高渐离和荆轲是两个高尚的人,他们对众人的看法毫不在乎,继续击筑、歌唱。荆轲唱到动情之处,想起了悲伤的事情,就和高渐离一起痛哭,任凭眼泪流淌,旁若无人,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们俩。他们二人总是这样坦然地面对人生。

■抛砖引玉

◎成语释义

抛出砖去,引来宝玉。常用来比喻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将别人的高见或佳作引出来。抛:扔、投。

◎成语出处

宋朝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赵州东院从谂禅师》:“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谂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成语故事

据说,唐朝有一位得道高僧从谂禅师,对徒弟们参禅的要求非常严格,他要求每个徒弟都必须将注意力高度集中,静心打坐,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身心都要达到入定的美好境界。

有一次,徒弟们正在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试探一下徒弟们的定力,说:“今天晚上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就站出来。”大多数徒弟知道老师的用意,都聚精会神地盘腿打坐,对老师的话理也不理。只有一个小和尚糊涂得紧,单独走出礼拜,用毫无禅意的话来回答禅师。

虽然如此,从谂禅师也没有动怒,只是平静看了看他,说了一句:“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连砖头都比不上的土坯!”

■鹏程万里

◎成语释义

原意是说大鹏鸟能够飞行万里那么远。常用来比喻前程远大。鹏:传说中的一种大鸟。程:里程。

◎成语出处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北海有一条鱼,身体极其庞大,宽和长有几千里之多,名字叫“鲲”。后来,它在海里呆得寂寞,摇身一变,变成了一只大鸟,其背部也有几千里,这大鸟被人们称作“鹏”。

当大鹏伸开两个翅膀,在天上飞翔时,两个大翅膀就像挂在天上的两朵云彩。它有远大的志向,常常借着大海波动时掀起的大风,向着广阔的南海飞去。当大鹏来到南海时,他的两个翅膀在水面上击打,激起了三千里的大浪。它借着旋风的力量,能飞到高达九万里的天空,而且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飞到那里去的……

庄子讲完故事后,又论述了自己想要表达的道理。他指出,大鹏的翅膀之所以有那么巨大的力量,是因为海水的积蓄非常深厚。

而大鹏能够飞上高达九万里的天空,是因为它的下面有可以利用的风。它借着风的力量,在没有任何阻拦的天空中展翅飞翔,越飞越远,一直飞到浩瀚无边的南海。

■疲于奔命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忙于奔走而疲惫不堪。也形容事务非常繁杂,应付不过来。疲:疲惫、劳累。奔命:奉命令奔走。

◎成语出处

《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而死。”

◎成语故事

春秋时,楚庄王部下的大臣巫臣,与子重、子反等臣子矛盾很深,面和心不和。后来巫臣觉得晋国国君很贤明,就孤身离开楚国,到晋国当了一名大夫。

后来,楚庄王不幸逝世,楚共王即位。子重和子反为了让巫臣知道他们的厉害,就把巫臣的家族全部杀死,平分了巫臣的财产、妻妾。巫臣在晋国得知了这件事,气得不得了,写信给子重、子反,说:“你们这两个坏家伙,竟然在楚王面前说我的坏话,使那么多无辜的人惨遭一死,实在太令人痛恨。我一定想个办法,叫你们整日忙碌奔波,疲劳而死。”

为了实现自己发下的诺言,巫臣带着很多人到了吴国,帮助吴国训练士兵,修造战车、弓箭。经过他的精心训练,吴国军队一天一天强大起来。他又用尽心机,使吴国人民对楚国产生反感,唆使吴王派遣军队对楚国的边境进行不断的侵袭。这样一来,楚国边关的就告急文书如雪片一样,不断地送到楚国王宫。

由于吴楚边患是子重、子反引起的。所以,楚王每次接到告急文书,总是对子重、子反产生厌恶情绪,命他们率领军队前去扑灭战火。他们刚平定一处战乱,还没有进行充分休息,就又被楚王派到另一地作战。

一年之中,两人率领军队往返奔波,竟然到边关走了七趟,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还不能令楚王满意。

巫臣用尽心机,终于实现了复仇的愿望,愤怒的心情渐渐好转起来。

■扑朔迷离

◎成语释义

兔子被提起双耳悬空时,雄兔四脚乱动,雌兔双眼半闭的情形。形容事物错综复杂,不易弄清真相。

◎成语出处

南北朝无名氏《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个姑娘叫花木兰。她的父亲曾经担任过朝廷的武将,后来因为年纪太大,就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花木兰从小就喜欢练武,跟着父亲学习武艺,样样兵器都耍得很熟练。

有一年,国家与北方的强敌打仗,花木兰的父亲虽然年纪老迈,也在被征之列。花木兰看到父亲年纪那么大,身体很弱,弟弟年龄还小,让他去战场征战也不合适,于是便产生了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想法。她把自己的主张向父母禀报,父母觉得他是个女孩家,怎好到战场上去冲杀?但是木兰执意要去,父母最终被她的一片孝心感动,只得同意他代父出征。

花木兰离开了父母,到边关去奋勇杀敌。她虽是个女子身,但武艺高强,头脑灵活,在战场上立了很大的功。经过十年的征战,他们终于将强敌打败,班师还朝。皇帝觉得花木兰才华出众,就请她担任尚书一职,花木兰恐怕女扮男装的事情泄露,就一再推辞,只希望皇上让她早些回家,好在父母膝前尽孝。

皇上见他这样有孝心,不好强留他在朝中,只得放他返回家乡。

她一回到家乡,就脱下战袍,重新穿上女人的装束,干起了女人应该干的一切。和她一起征战的战友们到她家看她时,不禁吃了一惊,都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的作者最后写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用分不出兔的雌雄,来比喻木兰换上战袍之后,人们分不清她是男是女,而把他当成男子汉大丈夫来对待。

■旗鼓相当

◎成语释义

形容作战双方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旗鼓:指代军队。

◎成语出处

《后汉书·隗嚣传》:“如今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

◎成语故事

公元25年,刘秀中兴汉室,占了一块很大的地盘,自立为帝,史称汉光武帝。建国之初,天下尚未归顺。那时候,曾在王莽手下担任过蜀郡太守的公孙述,占领了益州,在成都自立为帝。而占据天水、武都、金城等地的隗嚣,则自称西川大将军,也当起土皇帝来。隗嚣和公孙述屡屡不和,有时还发生战争。

刘秀为了消灭公孙述,就一再笼络隗嚣;隗嚣也觉得自己势力不强,想找个靠山作为倚靠,就向刘秀俯首称臣,表示愿意听从刘秀的领导。刘秀见隗嚣可以利用,就正式封他为西川大将军。隗嚣受封后曾经为刘秀出力,击退了赤眉军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