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32

第32章 五味生活篇(9)

项羽入关后,不但不把关中留给刘邦,还摆下鸿门宴,要置刘邦于死地。亏得刘邦部下的张良、樊哙尽力保护,刘邦才得以保全性命。

然后,项羽率领军队进入咸阳。这时,作为六国贵族后代,他的复仇欲占了上风。于是,他搞了一场大屠杀,不但秦王子婴等秦国贵族被杀,就是无辜的咸阳居民也惨遭横祸。杀了那么多人,项羽还怒气不息,又放火焚烧秦国的宫殿,大火烧了三个月还没烧完。

项羽将关中之地封给章邯等三位诸侯王,将秦国的金银财物、珠宝美女搜集起来,准备带回东方。

这时,有个才多智广的人劝项羽建都咸阳。那人能说会道,把定都关中的好处说了个清清楚楚:“关中之地,四面封闭,有险可守,而且土地肥沃。在此建都,一定可以建立霸业,使您有统率天下诸侯之力。”

项羽虽觉得他说得有理,但此时秦朝宫殿已被他烧得不成样子,而自己对故乡又十分依恋,还是决定回转东方,就说道:“一个人坐享荣华富贵而不回到家乡定居,就如同穿着锦绣之服而在黑夜里行走一样,虽然富贵惊人又有谁看得到呢!”

这个人没想到项羽居然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就知道项羽是一个目光短浅之辈,将来成不了大事,于是讥讽道:“怪不得人们都把楚国人当作戴帽子的猴子,这话原来是真的啊!”

此时的项羽正处于恃胜而骄的状态,哪里听得进去忠言!他见劝谏之人说话如此直率,不禁生起气,竟然把那个人抓起来,放在锅里煮死了。

■丧家之犬

◎成语释义

原意是,有丧事人家的狗。比喻失去依靠,沦落不遇的人。后来人们将“丧家之犬”当成无家可归的狗,用来比喻穷迫无归的人。此成语又称“丧家之狗”。

◎成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累累若丧家之狗。”

◎成语故事

孔子生在春秋时期,那时社会秩序混乱,众诸侯你争我斗,都想争夺霸权。孔子五十六岁那年,被鲁定公封为大司寇,参与鲁国的政务。孔子是个饱学之士,刚参与国政就显示出非凡的能力,很快鲁国大治。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的功夫,鲁定公就沉湎女色,不再处理国家大事了。孔子见国君如此昏庸,便辞去职务,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但孔子虽然到处奔波,各国国君却认为他的主张比较迂阔,他的理想始终难以实现。

孔子先到了卫国、陈国、宋国,那里的统治者容不下他。他在宋国与弟子练习礼节,宋国的司马觉得孔子这个人实在太讨厌,就带兵要杀掉他。孔子见非但做不成官,性命都要难保,只得逃出宋国,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

孔子一路逃奔,好容易来到郑国。回顾左右,他发现随行的弟子们都走散了,身边只剩子贡一人。孔子非常忧郁,在城东门下孤零零地站立。有一个郑国人看到孔子这般光景,就对子贡说:“东门之下有一个人在那站着,他的脑门像尧帝,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他的个子当然很高大,但是腰以下与大禹比起来却短了三寸。我看他那副没精打采的神情,真像办丧事人家的一条狗!”

子贡听罢,气愤不已,认为此人真是无事生非,平白无故侮辱自己的师尊。他赶紧对孔子如实讲了。孔子却不生气,笑笑说:“他说像这人像那人,倒不一定说得准。可他说我像办丧事人家的狗,可是说得太对了!”

■其貌不扬

◎成语释义

形容人的外貌不漂亮,不端正;有时也用来形容器物不美观,不好看。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出了一位非常贤明之人,名叫然明。他长得非常丑,有的人以貌取人,对他非常轻视。一天,晋国大夫叔向来到郑国,然明想与叔向见一面,可自己长得实在太不雅观,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才想出一个主意,那就是随着侍从混进房内,在堂下远远观望。

叔向饮酒之时,忽然听到远处有人说话,令人心旷神怡,心想:“是谁的话讲得这样好呢?肯定是然明。我早就听说然明是郑国的贤人。”于是,他停杯不饮,急匆匆地走向前去,将然明的手紧紧拉住,亲热地说:“我听说从前贾国有一位贾大夫,长相非常丑陋,却娶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夫人。夫人嫌他丑,结婚三年都不和他说话,甚至从来不笑一声,贾大夫因此非常苦闷。

“有一回他带着夫人一块去打猎。贾大夫的箭法很准,他一开弓,就从空中射落一只野鸡。他的漂亮夫人看到他的箭法如此精湛,实在不简单,就张开嘴笑了,并且非常亲热地和贾大夫交谈起来。

“贾大夫非常兴奋,可是他心中也产生了一些感触。他感叹地说:‘看起来,一个人要是一点才能都没有,是绝对不行的呀!我如果今天不射中野鸡,夫人是不会对我又说又笑的。”

叔向说到这里,瞧了瞧然明的眼睛,说道:“您的相貌的确不漂亮,你不和我说话我简直发现不了你。看样子一个人也得有点口才呀!”

从此以后,然明与叔向相见恨晚,就像老朋友一样相处了。

■杯弓蛇影

◎成语释义

比喻因疑虑而引起的恐惧,有时也用它讽刺那些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在虚幻现象面前盲目惊恐的人。此成语亦称“蛇影杯弓”。

◎成语出处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帜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但不敢不饮。”

◎成语故事

一年夏天,县令应郴在家里摆下酒宴,请负责办理文书的官员杜宣吃饭。应郴对杜宣的工作表现非常满意,将宴席摆在客厅里,而且酒席宴中一再殷勤劝酒。

杜宣见上司如此重视自己,心里非常高兴,可是当他将酒杯端起时,却看到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游动。他见杯中有蛇,心里非常害怕,可是上司劝酒,他又不敢不饮,于是心一横,将这杯酒一饮而尽。喝完酒后,他越想越难受,总怀疑自己吞下了一条小蛇,因此无论上司如何劝酒,他都不愿饮了。

回到家后,杜宣只觉得肚子一阵又一阵的疼痛,实在无法忍受,终于病倒了。应郴听说杜宣生了病,就到他家去看他。当应郴问到得病的病因,杜宣不再隐瞒,将那天赴宴的所见所感一古脑儿地说了出来。

应郴回到家中,非常纳闷,怎么也不相信酒杯中会有一条小蛇。为了解开疑团,他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左看右看,终于看到北墙上有一把涂了油彩的弩。这把弩会不会就是杜宣所看到的“蛇”呢?他马上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倒了满满一杯酒。他低头号一看,弩的影子恰巧落在酒杯之中,就像一条小蛇在缓缓游动。

应郴恍然大悟后,派人把杜宣请来,让他坐在那天喝酒时的原位上,并端来一杯酒,让他仔细看看杯中的影子。再来喝酒,并说保证能治好他的病。杜宣来了,应郴请他仍旧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杜宣虽然落座,心里仍惴惴不安,他端起酒杯往里一看,只见酒杯里又有一条小蛇!他心情非常紧张,两手发抖得厉害,浑身冷汗直流。

应郴笑嘻嘻地指着墙上的弩,说道:“你仔细看看,我们家哪里有什么蛇,只不过是墙上那把弩的影子投射到你杯中罢了!”

杜宣知道那是弩的影子,这才解除了疑虑和恐惧,身体很快就痊愈了。

■画虎类狗

◎成语释义

虎未画成,反画得像狗。比喻一无所成,被人们传为笑柄。

◎成语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马援屡立战功,成为震惊朝野的名将。但他对自己的晚辈要求很严格,希望他们都能建立功勋,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一天,马援听说侄儿马严、马敦专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经常对朝廷上的事情进行讥讽,便立即写信对侄儿进行劝告。他在信中写道:“听到别人的过失,应当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只能听,不能到处乱说。好议论人家的长短,狂妄地评论朝廷的是非,是我最讨厌的。我宁肯死去也不愿意我的后辈做这种事情。

“山都县的县官龙伯高,谦虚节俭,言行谨慎,我非常喜欢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越骑司马杜季良,豪侠仗义,处事得当,我也非常喜欢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这是因为就算学不成龙伯高的样子,至少可以做一个朝廷信得过的谨慎之人,好像画一个天鹅,不像天鹅而类似鸭子,到底它们还属于同类;如果你们学习杜季良,恐怕学得不像,反而成为扬名天下的浪荡公子,这就如同一个人画虎不成,反倒像狗一样。

“我实在是不希望自己的后辈向他学习呀!”

马严、马敦见到马援这封言辞恳切的话,悔恨不已,很快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走上了正路。

■奇货可居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稀罕珍贵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卖出去。现在常用来比喻持有某种技艺或某种事物,以博取功名财利。

◎成语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成语故事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本来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非常富裕。

有一次,吕不韦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做买卖,一位颇有风度的少年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过仔细打听,他了解到,此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名叫异人,留在赵国做人质。因为秦赵两国关系不好,所以赵国人对他非常冷淡。

吕不韦打听到这些情况,心里便暗暗盘算,想做一笔大的投机买卖。他不禁说道:“这个人真是奇货可居啊!”

为了这笔投资,吕不韦还亲自跑回家问他的老父亲:“种田能获多少利益?”

他父亲答道:“十倍。”

又问:“那贩卖珠宝呢?”

他父亲又回答道:“几十倍。”

吕不韦又问:“那么,如果拥立一个国王,又能获得多少利益呢?”

他父亲睁大了眼,不清楚儿子在说些什么,狡黠地答道:“如果真能拥立国王,所获得的利益是无法计算的。”

吕不韦终于下定决心,不惜倾家荡产,也要把异人推上龙椅。

吕不韦花了很多钱,与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交上朋友,所以很快就认识了异人。吕不韦对异人说,他为了异人,要花重金贿赂太子最喜欢的妃子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的嗣子,将来继承王位,享受国王之福。异人当时正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听到自己的未来会这么美好,就对吕不韦感激涕零。

当时,太子安国君的儿子虽有二十多个,但没有一个是华阳夫人所生。而安国君耳根软,对颇有姿色的华阳夫人言听计从。吕不韦通过一番筹划,帮助异人逃出赵国,让华阳夫人认他为义子,改名子楚。因为子楚与华阳夫人有母子关系,安国君也就对他另眼相看了。

后来秦昭襄王死去,安国君继承王位,称秦孝文王,立子楚为太子。秦孝文王登基才三天就死了,子楚就顺顺利利地即位为王,称秦庄襄王。而华阳夫人,则成了太后,从此安享晚年。吕不韦也没白忙活,不但成为当朝宰相,还得到了“文信侯”的爵位,封地在河南洛阳一带,共十二县,收十万户的租税为俸禄。

■辗转反侧

◎成语释义

本意是心里有所思念,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常用来形容人的心思很重,怀有重重忧虑。

◎成语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

◎成语故事

《诗经》里有一首诗叫《关雎》,非常有名。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两段诗的大意是:长短不齐的荇菜,在河水里左右流动。有一个采荇菜的苗条姑娘,引起了我的爱慕之情,我在睡梦里都想追求她。追求她却得不到她,我睁眼闭眼都把她想念。夜长长,相思不断,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幻想和她结为夫妇。

■对牛弹琴

◎成语释义

比喻说话时不看对象,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

◎成语出处

南朝梁国僧佑的《弘明集》:“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很有成就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对各种乐器都很精通,尤其对琴颇有研究。他演奏的琴声非常优美,人们听了都有进入仙境之感。

在一个春天的午后,天气情和。公明仪心情舒畅,就到郊外去散步踏青。忽然,他看到有一头牛在葱绿葱绿的土地上低头吃草。这清静怡人的氛围,使他的创作灵感受到激发,他决定要为这头牛献艺。

他首先弹奏了一曲非常高深的《清角之操》,尽管他演奏得非常认真,也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但琴声的感染力却没有使那头牛动情。那头牛还是老样子,只顾着埋头吃青草,对悠扬美妙的琴声和大音乐家公明仪表现出不感兴趣的神态。

公明仪看到牛竟然如此忽视他的琴艺,不由得生起气来,认为这头牛真是什么也不懂。但是当他仔细地进行观察后,他才明白并不是那头牛没有听见他的琴声,而是因为牛的欣赏水平实在有限,无法接受曲调过于高雅的《清角之操》。

公明仪明白了这一点,就重新弹了一曲通俗的乐曲。那头牛听到好似蚊子、牛蝇、小牛在叫的琴声后,忽然停止吃草,竖起耳朵,非常认真地听着这支曲子。公明仪看到后喜出望外,觉得这头牛虽然愚笨,也能欣赏自己的艺术。

■分道扬镳

◎成语释义

分路而行。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行其是,各奔前程。扬镳:提起马嚼子。提起马嚼,即勒马而行的意思。

◎成语出处

《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而后,可分路而行。’”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元齐显示出过人的才能,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甚至救过孝文帝的命。孝文帝对他很好,封他为河间公。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官居洛阳令,很有才华,但非常骄傲。

几年后,孝文帝听从御史中尉李彪的意见,将都城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迁到了洛阳。洛阳令元志就升为“京兆尹”,成为权势惊人的首都民政长官。

有一次,元志乘车出门,和李彪的马车正巧相遇。遵照礼节,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当让路,可是他觉得自己有才能,对得志的达官显贵很瞧不起,就是挡在那里不让。

李彪见他眼里根本没有上级,就问他:“既然我的职位高于你,你为什么不赶快让路?”

元志却显得很有理,他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依我看来,你虽然官位高,也是洛阳的—个住户,一个地方官怎么会给住户让路呢?”

他们谁也不让谁,就到孝文帝那里去评理,请孝文帝给他们做主。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都有道理。就笑着说:“洛阳是我的发祥之地。你们互不相让,但都各有道理。既然这样,你们就停止争吵,分开行走,难道不成吗?”

■风吹草动

◎成语释义

风稍一吹,草就摇动。比喻形势的轻微变化或变故。

◎成语出处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吞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平王荒淫无耻,听说自己的儿媳妇长得漂亮,竟然把她霸占了。大臣伍奢看不惯他的这种做法,对他颇有微词。楚平王听说后,就把他抓起来,还要他写信叫两个儿子回来,想把他们父子三人一块杀了。

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伍员(即伍子胥)接到书信,知道父亲只怕难逃一死,心里非常悲痛。伍员劝哥哥不要进京送死,伍尚则要弟弟为父亲报仇,自己甘愿与父亲同死,尽人子之道。结果伍尚刚到郢都,就和父亲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了。

楚平王为了斩草除根,到处张贴伍员画像,悬赏捉拿。

伍员为了报仇,就乔装改扮,准备到吴国借兵报仇。一路上,他白天睡觉晚上赶路,受尽了辛苦,每当来到关隘更是提心吊胆,小心谨慎。每次发现一些风吹草动的小动静,就立刻隐迹藏形,生怕被人发现,遭遇不测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