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31

第31章 五味生活篇(8)

颜斶一点也不介意,看了看神色大变的文武大臣,神色自若地讲起了一番大道理:“想当初,秦国发动大军,向齐国进攻。秦王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在名士柳下季坟墓周围五十步以内砍柴的,就将他开刀问斩!同时还发布了另一道命令:谁能将齐王斩首,封他做万户侯,给他二万两金子的赏赐。这不是说明,一个活着的君王的头还比不上一个死了的名士的坟墓吗?”

齐宣王心中更加不快,可是一时间又想不起别的话来对付他,就干脆不说话,只拿两只眼睛瞪着他。大臣们又过来训斥他:“颜斶呀,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之地,四方的民众没有不服从他的;天下之士没有不来依附的,你这个平民,不过来自于荒村僻野,竟然表现得这么神气,还有个做人的样子没有……”

颜斶严肃地驳斥他们:“你们的话全是错话、昏话!想一想吧,大禹就出生于荒村僻野,可他后来成为万民景仰的天子。君主只有格外尊重贤能之士,才能建立功业。只要是英明的圣主,没有自以为是而不依靠贤人处理朝政的。”

这时的齐宣王,才觉得对方虽然狂妄,却言通理顺,为了表示自己是礼贤下士的明君,他假装高兴地说:“听了先生的话,我太兴奋了。你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哪,不要再生气了,让我成为你的学生吧!你今后就暂且住在我这里,我让你天天都能吃上肉,日日都能坐上车,老婆、孩子都能穿漂亮、体面的衣服……”

颜斶对齐宣王已经很厌恶了,于是对齐宣王那假惺惺的邀请婉言谢绝,他严肃地说:“玉,本来产自山中,一旦用它来雕制器物,就破坏了它原有的美好;有学问的人甘愿生活在穷乡僻壤,一旦接受官职就会将原有的纯真丢得干干净净。因此我甘愿回到家乡,饥饿的时候吃饭,也与吃肉时的感觉一般无二;安安稳稳地走路,也不比坐车子差多少;不犯罪过就是尊贵的表现;清静自在地过日子,就会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颜斶说完,便打拱告辞,回转家乡,再也不理会这不尊重人的君主了。

■举案齐眉

◎成语释义

原意是,把盛有食品的托盘,举到眉毛那么高,表示互相尊重,互相敬爱。现在用它形容夫妻之间互相敬重。

◎成语出处

《后汉书·逸民列传》。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出了个名叫梁鸿的读书人。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家里没了顶梁柱,因此日子过得十分拮据。可是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用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一直读到太学。他读了很多书,学问非常广博。

梁鸿从太学毕业之后,不愿意从政,却对养猪产生了兴趣,因此经常到上林苑中放猪。因为他有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没想到,有一次因为他没留神,家里着起火来,大火烧了邻家房舍。梁鸿是个谦谦君子,主动找到那位邻居,问共有多少损失,然后用自己的猪进行赔偿。那个房主要了他所有的猪,还觉得他赔得太少,抵偿不了损失。梁鸿见他不满意,就索性提出当他家里的佣人,用几年的劳动,来赔偿损失。

梁鸿的厚道之举,使周围四邻大受感动,大家都说梁鸿不是平常之辈,责备房主不该将他的猪全部收下。房主听了大家的话,也觉得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就把猪退还给梁鸿,可是梁鸿执意不接受,一个人返回家乡,另谋出路。

家乡人听说梁鸿是个有德之人,于是有很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但不知为什么,梁鸿都一一拒绝。

后来,有一家姓孟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女孩,长得又黑又丑,身体肥硕。她的力气非常大,能轻松地举起捣米的石臼,虽已年到三十,还待字闺中。有一次,她的父母问她,找丈夫想找个什么样的?那女儿爽快地答道:“我只有找到像梁鸿那样的有德之人嫁了,才心满意足!”

消息传开,大家都觉得这位孟小姐说话太不自量力,梁鸿既是饱学之士,理应找一个美若天仙的妻子主持中馈,方合道理。老人们不是常把“郎才女貌”挂在嘴边嘛!

没想到这位梁鸿的看法却与众不同,他觉得只要品德优秀,容貌次一点有什么关系?于是同意娶孟氏为妻子。孟家正为女儿的婚事着急,见梁鸿愿意,就让那姑娘穿着漂亮的衣服,嫁到梁家去。

可是结婚之后,过了七天之久,梁鸿却始终不与新娘说一句话。孟氏觉得非常奇怪,便跪在床下,向丈夫问道:“我听说你有很高的志向,曾经拒绝过不少说亲的人家;我其实与你也一样,对许多媒人都不作理会。现在我被您聘为妻子,感到格外欣喜。但是您七天闭口不言,一定是发现我有什么罪过吧,那我就先向你请罪了。”

梁鸿见她如此谦恭,也就不再隐瞒,坦诚相告:“我想与吃穿俭省的女人共度一生。只有这样的女人,才会和我到深山隐居。现在你穿绸缎、搽香粉,显得非常奢靡,这哪是我希望见到的呢?”

妻子听了这番话,恍然大悟,对丈夫说道:“我之所以穿起绫罗绸缎,是想考验你的志向,看你甘于淡泊的心意是不是坚如金石。其实,我早就准备了到山里隐居的衣服,只等你一句话,就穿戴起来。”说完,他走向内室,更换布衣,又走了回来。

梁鸿见她能够听取夫君的意见,做到穿着朴素,心里非常高兴,说道:“这才是我的好妻子呀!”于是给妻子取名为孟光。

过了一段日子,梁鸿与孟光就离开家园,去霸陵山去过起了隐居生活。朝廷知道了,觉得梁鸿这样德才兼备之人若不出来做官,实在可惜,就派人去找他。梁鸿见局势不对,就更名改姓,使朝廷找不到他。

后来,他们跑到了吴地。梁鸿给一位富人干活,做舂米的工作。他每天干完活回家,孟光就端着饭菜一直举到与眼眉平齐,不敢抬头看他一眼,对他十分敬重。

别人看到这般情景,都表现出十二分的惊奇:“他能使妻子如此尊敬他,肯定不是凡人!”这样一来,他的邻居们都愿意与他结交,并且把梁鸿当作一位秉性清高的贤人。

■州官放火

◎成语释义

比喻有势力的人可以随便干坏事,而老百姓的正当行为却受到层层限制。有时也用来比喻当官的禁止人民犯法,而他们自己却屡犯法律。亦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成语出处

宋朝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卷五。

◎成语故事

宋朝的时候,有个名叫田登的太守,为人非常暴戾。因为他的名字“登”与“灯”同音,所以他作出硬性规定,他管辖下的任何人都不许说一个“灯”字。要是谁一时忘了这个规定,说了一个“灯”字,别的不说,一顿鞭子肯定是跑不了的。他部下的许多官吏,都因为一时不慎,口吐“灯”字,惨遭他的毒打。

到后来,全州的人只好将“灯”字改说为“火”,以免招惹祸灾。每年正月十五过元宵节的时候,他属下的官吏就贴出一张奇怪的告示,告示上赫然写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后来,这件事在人们中间流传开来,大家都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讳疾忌医

◎成语释义

隐瞒疾病,不愿让医生医治,有时也用来比喻怕别人批评而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掩盖起来。

◎成语出处

《韩非子·喻老》。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蔡国行医,悬壶济世。

一次,扁鹊正好碰到国君蔡桓公,就直言不讳地说道:“国君,您已经染上疾病了,病在皮肤里。如果现在不及时进行诊治,恐怕将来要有麻烦。”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就说:“不用治,我什么病都没有!”扁鹊见他如此固执己见,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等到扁鹊走了,蔡桓公笑笑说:“这些医生,就愿意把没病的人说成有病,想用这个办法显示自己的本领。”

十天以后,扁鹊又来见桓公,启禀道:“国君,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再不进行医治就会更严重!”桓公不理睬他,而且表现出不高兴的神色,扁鹊只好离去。

过了十多天,扁鹊来见蔡桓公,对他说:“国君,现在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如果不进行治疗就危险了!”桓公仍然对他的话置之不理,而且生起气来。

又过了十多天,扁鹊来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掉头就跑。

桓公觉得奇怪,忙派人追上他询问。扁鹊经不起来人的一再追问,只得答道:“—个人生了病,病在皮肤、肌内、肠胃的时候,都有医治的办法,可是病如果发展到骨髓就难治了。现在国君的病已经发展到骨髓,我对此束手无策,只好离开国君。这不是我不肯为国君效力啊!”

五天以后,蔡桓公感到全身疼得要命,连忙派人找扁鹊来为自己医治。谁知扁鹊已经逃到秦国,所以无法找到。蔡桓公身上越来越疼,最后终于送了命。这就是讳疾忌医的下场!

■投笔从戎

◎成语释义

比喻弃文就武,扔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

◎成语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路,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成语故事

班固和班超是兄弟俩,他们都是东汉时期的著名人物。班固是历史学家,他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写成一部可以传世的历史著作《汉书》。他在文学上也有相当高的成就,所写的诗和文章,被人们奉为精品,到处传颂。可是他的弟弟班超,却不喜欢文学,一心爱好武略。

班超家住陕西咸阳,因为家里很穷,就搬到洛阳去谋生。班超找了一份职业,就是替官家抄写文书。这样,他就能用挣来的一点微微收入奉养母亲,虽然生活艰苦,但小日子还勉强能过得下去。

一次,他越抄越觉得没兴趣,长叹一口气道:“唉,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向傅介子、张骞学习,到边远地方去建立一番功业,享受高官厚禄。在笔墨砚台中讨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他把笔扔到一边,断然辞职,参军去了。

后来,班超奉天子的命令,带兵去西域驻守三十一年,多次击败匈奴军队,立下盖世功勋。由于他有突出的贡献,被封为定远侯,名震中外。

■安居乐业

◎成语释义

原意是居住得安定,喜欢自己的职业。形容人们生活美满,劳动愉快。

◎成语出处

《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成语故事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春秋时李耳的哲学著作。李耳非常睿智,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人们都尊称他为老子。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状相当不满意,认为国家加速发展会带来大灾难,希望回到远古的原始社会,为此,他设想出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是这样描述这个社会的:国家非常小,人民非常少,即使造了大量的器具,也不发给人民去使用。让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不要往远处迁移,就算有车辆和船只,人们也不去乘坐它们。就算有兵器装备,人们也不使用它们去打仗。要让人民再次使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让他们吃上可口的食物,穿上舒服的服装,有安逸的住处,对原有的淳朴风俗心满意足。邻近的国家之间能够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能够互相听得到,可是人们要一直到老死,也不进行交往。

■百川归海

◎成语释义

原意是所有的江河最后都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

◎成语出处

《淮南子·汜论训》:“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

◎成语故事

汉高祖的孙子刘安,位居淮南王之位。他非常好学,有过人的才华,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技艺的人员几千人,集体编辑了—部《淮南子》,又名《鸿烈》,共有十万多字。

《淮南子》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汜论训》,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状况,其观点还是符合朴素唯物主义的。

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最早在山洞里居住,生活艰苦得不行。后来,圣人出现,带着人们出洞建造房屋,摆脱了山洞里的生活。圣人又教会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种地和打猎,使人们过上了更安定的生活。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用礼节教化人们,使人们的思想有所约束。

“由此可以证明:社会总是在不断进步。如果古时候的制度不适合今天的情况,就一定要废除;如果适合今天的情况,就应当发扬光大。

“正如千千万万条从各处流来的江河,最后都会汇合流入大海—样,尽管每个人做的事情不尽相同,但人生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要把社会建设好,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吴牛喘月

◎成语释义

表示因疑心而产生恐惧。

◎成语出处

《世说新语·言语》。

◎成语故事

西晋武帝之时,有一个饱学之士,名叫满奋。他性情温和,历任吏部郎、冀州刺史等职。晋武帝知道他有学问,非常赏识他。

满奋生来怕风怕冷。一天,满奋进宫拜见晋武帝。晋武帝让他靠北窗坐下,北窗口立着一扇透明的琉璃屏风,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挡不了风的空架子。他害怕坐在那里受风吹之苦,但是圣命难违,又不能不过去。所以,他进退两难,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晋武帝见他非常狼狈,差点笑了起来。满奋不好意思地说:“我就像吴地的牛一样,见到月亮也害怕,不觉喘起气来。”

在我国古代,江浙一带被称为吴地,那里的水牛则有吴牛之称。吴地气候非常炎热,水牛怕热,就泡在水里。人们形容吴地天气炎热,说那里的水牛在夜里见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于是热得大口大口地喘气不止。

■近水楼台

◎成语释义

比喻因近便而得到优先的机会。人们有时也用它讽刺一些人借职务之便为自己或亲近的人占得便宜。

◎成语出处

宋人俞文豹的《清夜录》:“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成语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曾经主持过“庆历新政”,想对因循守旧的宋王朝进行改革。

有一次,他在浙江杭州做知府,对部下有才能之士进行提拔,给他们充分发挥才干的机会。他手下有名叫苏麟的官员,因为到外县巡查而不在省城,结果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提升。苏麟很生气,就写了一首诗,将自己心中的不满表达了出来: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诗名表面上是说:“靠近水边的楼台亭阁,能先得到月光;向着阳光的树木花草,能先受到春天的滋养。”其实却有着隐秘的寓意:“在您身边的人都获得了升官的机会,可我因为不在您身边,做的还是原来的官!”

范仲淹何等聪明!看了他的诗,一下子就琢磨出其中的含意,赶快写了一封推荐信,使苏麟得到升迁。

■沆瀣一气

◎成语释义

常用来讽刺互相勾结、气味相投的坏人。

◎成语出处

宋朝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戊集》。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有个名叫崔瀣的年轻人来到京城。他想通过考试,得到一官半职,也好光宗耀祖。等到进入考场,拿到考题,他不由得心花怒放。自己原来还以为通过考试有多么难呢,其实考题容易得很。他本来颇有才学,拿起笔来刷刷地写,很快就写成了一篇锦绣文章。

等到发榜那天,崔瀣前去看榜,他的名字果然荣登金榜。他见自己被录取了,自己十载寒窗的辛苦没有白费,当然很高兴。可是周围的人们却在他背后指指点点:“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人们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呢?原来这次考试的主考官名叫崔沆,人们把崔沆、崔瀣两人的名字一联系,就认为他们两个私下勾结,把国家考试当成儿戏。因此人们编了两句顺口溜进行嘲讽:“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沐猴而冠

◎成语释义

猕猴戴上了人的帽子。常用来比喻虚有其表,本质不好,但装扮得却很像样。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楚怀王派刘邦、项羽分兵两路与秦军作战。怀王降下旨意,无论是谁,只要最先进入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就把关中封给他,让他在那里为王。结果,刘邦进军的速度很快,首先占领咸阳。紧接着,项羽带领大军也进入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