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26

第26章 五味生活篇(3)

以后,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的鸡斗,自然场场获胜,这只鸡也名声大噪。“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在庄子看来是一种美德,鸡有这样的表现,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

■侯门如海

◎成语释义

原意是指显贵之家门禁森严,庭院深深。后来常用来比喻达官贵人之家难以进入。有时也比喻旧日相识由于地位悬殊,便疏远隔绝起来。

◎成语出处

《太平广记》;“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成语故事

唐朝元和年间,在襄阳一带出了位放荡不羁的秀才,名叫崔郊。他虽然家境贫寒,却喜欢风流之事。一日,他见姑母家的婢女生得端庄妩媚,实属难觅的美人,不由得心旌动摇,与之私通了。

可是崔郊的姑母也不富裕,后来因为生计所困,以四十万钱的价格,把这个婢女卖给襄阳节度使(掌当地军政大权的官员)。由于不能见到心爱之人,崔郊伤心失意,自是不必细表。

终于有一天,崔郊实在忍受不了相思的折磨,跑到节度使门前等候,希望能见到那位婢女。这一天,他没有见到所爱之人,但觉得这样做并没有什么危险,于是他就每天在这里观望。清明节那天,那个婢女真的出府了,他见到柳树荫下痴痴等望的崔郊,便径直朝他走来。

崔郊心如刀绞,泪流满面,当即向婢女表白,自己对她的爱绝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并吟诗一首相赠,诗的大意是:

有钱有势的公子哥儿在追求那位美丽姑娘,

像绿珠那样坚贞的姑娘伤心得眼泪打湿了罗巾。

你已进入像大海一样深的侯门,

从此我和你变成了陌生的路人。

偏偏此事让一位与崔郊素有过节之人知晓了,他便抄了此诗给襄阳节度使看。节度使大人看罢诗句,笑道:“来人,快把这个轻狂的书生请来见我。”旁边的人觉得节度使要与崔秀才玩猫戏老鼠的游戏,暗为秀才捏了一把冷汗。

崔郊悔恨交加,但没有理由不去,只好垂头丧气地去见节度使。

节度使见到崔郊,主动站起来握他的手,笑嘻嘻说道:“那首诗居然就是你写的?那个婢女不过才值四十万个小钱,对我来说轻如鸿毛。你怎么不早一点给我写信,让我早些知道你二人的情缘!”说着,就将那婢女唤来,让她和崔郊一起回家,还送了帐子、窗帘和服装首饰、化妆品的匣子。

这样,崔郊不但和所爱的婢女重聚一处,还发了一点小财。

■相知恨晚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

◎成语出处

《汉书·灌夫传》:“两人相引为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成语故事

西汉时,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有一个侄子,名叫窦婴,极有才华。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辅弼,于是让窦婴担任太子的老师,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又赐给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为当朝丞相。众多官员知道他深得皇帝眷宠,都来投靠于他。

这位窦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窦太后则是道家学派的忠实信徒。终于有一天,窦太后对他厌烦起来,就命令景帝罢了他的官职。窦婴失去权势之后,原来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个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与他叙谈。

灌夫本是大臣张孟之子。张孟曾是颖阴侯灌婴的部下,因为灌婴很欣赏他,就让他改姓为灌。七国之乱时,灌孟为保卫社稷在战场上死去。从此灌夫恨透了叛军,在作战时特别勇敢,屡立奇功。

汉景帝逝世后,汉武帝即位,他觉得淮阳(今属河南省)属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轻易托付于人。想来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为淮阳太守。后来,由于灌夫在淮阳任上政绩突出,又被调入京城长安,被委任为太仆(掌管御用车马的官员)。

灌夫非常正直,从不巴结位高权重之人,而且喜欢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饭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众。

灌夫酷爱饮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难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一次,他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在一起饮酒作乐,菜过五味后他不觉酩酊大醉,好端端的让窦甫尝了一顿拳头。汉武帝很爱惜灌夫,害怕窦太后杀他泄愤,就将他贬到外地为官。一晃几年过去了,灌夫因事免职,回到长安,过起了赋闲的生活。

这时,窦婴依旧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窦婴无权无势之后,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认清了那些势利小人的嘴脸。而灌夫的珍贵友谊,使他深受感动。而灌夫呢,也想和窦婴深交,来抬高自己的名声。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痴人说梦

◎成语释义

起初只是表示对以讹传讹现象的讽刺;后来专门用来形容不明事理的人想入非非,说话荒唐。

◎成语出处

宋朝释惠洪的《冷斋夜话》卷九:“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人迹甚异。有人问之曰:‘汝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之一。

◎成语故事

在唐朝高宗时候,有一个行为古怪的和尚游历于长江,淮河一带,他的名字叫做伽。人们对他的举止非常好奇,有人想了解他的情况,问他:“何姓?”这和尚毕竟是古怪的,不报出自己的真姓,只是淡淡答道:“姓何。”别人又问他:“何国人?”他只答道:“何国人。”

伽和尚回答的话,本来是为了搪塞别人。不料后来的人竟真以为他说的是老实话,世界上真有个何国,何国中真有姓何之人。

到了玄宗时候,著名书法家李邕接受请托,为伽和尚书写墓碑碑文。他竟然对那和尚留下的几名搪塞之语当真起来,在碑文中大胆写下“大师姓何,何国人。”这个李邕实在糊涂得很,这桩事真像是和痴傻的人说梦,痴傻的人听了却把梦当做真事了。

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关于“何国”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到了后来,一个名叫赞宁的和尚编了一本名叫《僧史》的书,为了使这本书更加精彩,就将李邕为伽和尚写的碑文也选了进去,并煞有介事地对碑文进行了如下注解:“这位大师说他的姓是何,只是因为他出生于何国。这好比一个叫康会的和尚是康居国人,人们就叫他康僧会一样,这位何国和尚也被人称作何僧伽”。

赞宁还望文生义地胡写:“何国是碎叶国的附属国,位于碎叶国的东北”。

这与梦里说梦难道有什么不同吗?每当知情者读到《僧史》中关于伽和尚碑文的注解,全都忍俊不禁,这真是一个笑话啊。

■沧海一粟

◎成语释义

就是指大海中的一粒粟米。常用来比喻人或事物很渺小。

◎成语出处

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喜欢到各处游玩,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有一次,苏轼被贬官到黄州,气闷之余,就到黄州的赤壁去玩耍。

那天晚上,天气晴和,秋风微微吹拂,水面上找不到一丝波纹。过了一会儿,美丽的月亮出现在天庭,将数里的山川照得光彩夺目。苏轼和朋友们在水中划桨,他们中有的扣着船舷唱歌,有的则横吹洞箫。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他们不由得为之深深陶醉了。

这时,一位吹箫的朋友忽然吹出了悲哀的音调。苏轼非常吃惊,就问那位朋友:“你的箫声为什么悲伤之调颇浓?莫非你心里也有什么愁苦?”

吹箫的朋友于是停止演奏,将心中的苦闷向伙伴们坦言:“唉,今天的夜晚是多么美好!可是我细细想一想,我们这些同乘一船的朋友,每天面对着麋鹿鱼虾,在一叶小舟内快乐逍遥,将粗制的酒杯频频举起来劝酒,与大海中小小的一粒米和暂时居住在天地间的蜉蝣不是颇有相同之处吗?个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渺小,岂不是一眼就能看穿么!

“我倒是羡慕长江,水泻千里,总是无穷无尽;我还想和明月一样万古长存,永远知道天地间的事情。我知道我这样的想法是一种妄想,所以只好通过吹箫,把悲哀之情倾吐出来。”

苏轼听了这话,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对友人朗声说道:“江水不断向东流,可整个长江并不会消耗掉;明月虽然有时圆满,有时残缺,毕竟没有受到削减。如果从变化的方面审视,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演化;如果从不变的方面看,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不会消失的。想到这一层,你又何必对长江和明月空生羡慕呢?

“实际上,天地间的万物都各有主宰,如果是我不能占有的,就连一丝一毫也弄不到手中。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耳朵一听就能得到它的声音,眼睛一看就能得到它的颜色;收取受不到旁人的限制,用起来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宝藏,是咱们可以充分享用的!”

他这一席话,说得朋友们个个点头微笑。他们抛开忧郁,重新饮酒作乐,然后你靠着我、我靠着你,一觉睡到大天亮。

■井底之蛙

◎成语释义

用来比喻那些眼界狭小,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

◎成语故事

一只青蛙在浅井中安居乐业。一次,井边上来了一只从东海游玩至此的大鳖。

青蛙自豪地对鳖说:“我在这眼井里生存得非常快乐,情绪高昂之时,就出来在井栏边跳跳,累了就下去在井壁有坎儿的地方休息。想游泳时就往水里一跳,漂浮在水中,水正好从我的两腋没过,将我的两腮托住。想散步了,就到泥浆中走走,泥浆也只能将我的脚面埋住。

“看一看周围的生灵,井里的红虫、螃蟹、蝌蚪与我相比,都只能自叹不如。我独占一坑之水,独享一井之乐,欢迎你常到此来参观访问。”

听青蛙把这眼井说得如此之妙,海鳖不禁心痒,真想下去仔细参观。但是它的身体实在庞大,左脚还不曾伸进去,井口就将右脚死死绊住。

没办法,它只能退了出来,对青蛙说道:

“我还是向你介绍介绍我的家园吧!我是住在东海的。说起东海,方圆几千里,都难以形容它的广阔;上下几千尺,也不够形容它的深度。夏禹的时候,十年九涝,天下多余的水流入大海,海水也没有高涨。商汤的时候,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浅。

“东海不会因为时间的长短而发生改变,也不会因为雨水的多少而产生增减。这是我稳坐东海的最大乐趣。”

这只青蛙一直居住在小小水井之中,根本没见过什么大世面,听了海鳖的叙述,不由得心惊肉跳。

■我见犹怜

◎成语释义

形容女子姿容美丽动人。

◎成语出处

《世说新语·贤媛》:“(公)主于是掷刀前抱之:‘阿子,我见汝亦怜,何况老奴!’”

◎成语故事

东晋大臣桓温曾为国家立有大功,灭蜀之后,他见蜀主李势之女貌若天仙,不禁起了乐享温柔乡的想法,于是收李氏为妾,喜结连理。娶妾讨小,难免引起醋海风波,也是众人都心知肚明的。

果然,桓温的正室夫人南康长公主得知纳妾一事,直气得暴跳如雷,一股无名火直蹿上头顶。这位南康长公主,尽管是女人,性情却非常凶暴,脾气暴躁,谁开罪于她都难逃厄运。她手执利刃,冲向李氏的住所,准备杀死情敌,一泄心中之愤。

南康长公主来到李氏房间,怒冲冲一把推开房门,只见李氏在窗前梳头。李氏身段苗条,婀娜多姿,当她被声响所惊,回过头来,公主看到他的面容实在是世所罕见。

李氏作为降主之女,本就预料到自己可能横遭不测。他看着公主手中明晃晃的凶器,心境倒反而坦然,便垂下双手,口中说了几句客气言语,然后静静等待死亡之刻的到来。

目睹此情此景,本来心如铁石的南康长公主居然把刀扔掉,紧紧抱住李氏,大声说道:“孩子,我见了你还怜惜得不行,何况那老家伙呢!”

■依样画葫芦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只会模仿,不能运用创新的方法。

◎成语出处

宋朝魏泰著《东轩笔录》(卷一):“(陶)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买多。亦以微伺上旨。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

◎成语故事

“翰林院”这一机构,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设置的。此后,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没有将此机构废除。

翰林院中的官员,最初有两种人:一种是擅长某种技艺的专业人员,如乐师、画师、建筑师以及其他行业的能工巧匠,他们往往被称为“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诏”;另一种是才华出众、名气很大的文人,他们往往被称为“翰林学士”。

到后来,前一种人另有容身之处,翰林院逐渐成为文人云集的机构。

北宋初期,翰林学士中有一人名叫陶谷,他经常接受起草文件的命令。许多以天子名义发布的诏书,以及政府公文,都是他亲手完成的。这位陶学士满腹诗书,就是不敢标新立异,所以起草文件时,往往依据前人所写的文章,再揣摩上级之意,加以增删改调而已。

很多年过去了,与陶谷资历相等的翰林学士,有的在中央政府担任大臣,有的去地方政府充任知州、知府。而陶谷呢,依然还是与笔墨为伴,担任旧职。陶谷愤愤不平,觉得朝廷对自己很不公平,就命令亲信官员,在天子面前为自己夸耀功劳,好让自己的境遇得到改善。

一次,陶谷将自己起草的一份文书交给一名亲信,让他呈送天子龙目御览。当时宋室天子是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看完后虽不满意,但也觉得发布出去并无大碍,便频频点头。那名亲信官员以为天子动了怜才之念,便借机进言:“陶学士多少年来,一直在翰林院任劳任怨地工作,功劳真是不小。”

赵匡胤一听,就知道这名官员定是受了陶谷的指使,才这样乱提意见,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他说道:“好多人都在讲,陶翰林起草文件,就是把前人旧稿翻一翻,然后稍加改动,就往上交了。这正是老百姓平常所讲的‘比着葫芦画瓢’。这样说来,他有什么功劳可表啊?”

见到天子对陶谷这样毫无顾忌地批评,那名亲信吓得神色大变,急忙告辞出来,回转翰林院。而陶谷呢,听到这位亲信鹦鹉学舌般的描述,知道升迁无望,也变得垂头丧气起来。

于是,他提起笔来,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嘲笑自己:

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官职的获取要靠开创新局面,可是到需要创新的时候却察觉到自己的无能。唉,我名义上是翰林学士,其实只是年复一年地按老套子写公文,比着葫芦画瓢,这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么!

■唐突西施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在评价人物时,抬高了品位低的,贬低了品位高的非曲直。刻画,就是精细描摹。唐突的意思是冒犯。此成语常与“刻画无盐”连用。

◎成语出处

南北朝时期宋朝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轻诋》:“庾元规语周伯仁:‘诸人皆以君方乐。’周曰:‘何乐?谓乐毅邪?’庾曰:‘不尔,乐令耳。’周曰:‘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汝南安成(今河南省平舆县)出了一位年轻的学者,姓周,名■,字伯仁。他不但德才兼备,而且相貌清秀,所以在方圆百里之内非常出名。

西晋末年,他担任过尚书省吏部郎、镇军将军府长史等职。东晋时,他又升迁为尚书省左仆射,官高位显,实在令人称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