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细说成语典故
4784300000016

第16章 国运兴衰篇(10)

刘备的士兵一齐大声喊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身上本来就有伤,听到这句话,气得大叫一声,伤口破裂,摔倒在船上。

■机不可失

◎成语释义

不可错过难得的机会。机:时机。

◎成语出处

《旧唐书·李靖传》:“兵贵神速,机不可失。”

◎成语故事

李渊建立唐王朝的时候,大将李靖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李渊觉得在长江中游地区称帝的萧铣威胁着唐王朝,就传下旨意,命李靖为总管,其堂侄李孝慕为副手,统率大军征讨。

这年八月,唐军的大队人马到达夔州。萧铣自以为长江天险不能飞渡,所以不作任何防备,只是命令将领紧守关隘。他觉得,这时正好是秋汛之时,江水上涨,李靖胆量再大,也不敢轻易涉险,强渡三峡地区。

这时,李靖与众将商讨大军的进一步行动。唐军众位将领,对是否继续进军意见各异。大多数将领认为,此时水涨,若是一意渡江,实在太冒险了。所他们希望大军暂时停驻不动,等水位下降后再决定大军的行动。可是李靖却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他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正是渡江的大好时机,绝对不能轻易错过,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副手李孝慕支持主将的意见,于是大军向萧铣的军队发起猛烈进攻。萧铣得知情况,就派遣大将文士弘进行抵御。李靖知道文士弘作战勇猛,觉得与他作战一定要慎重,就想等敌军士气衰落时再与他们交战。

可是,李孝慕觉得这么做毫无必要,亲自率领军队出战,结果被文士弘打得大败亏输。

由于文士弘对军队缺少约束,所以他的士兵在追击的过程中大肆抢掠,每个人都背着重重的东西。李靖发现这种情况,觉得这个反扑的机会真是太难得了,就果断地下令出击。结果,敌军惨败。

李靖见大军士气正高,就挥师前进,将萧铣屯驻的江陵围了个水泄不通。

到了这时,萧铣才意识到自己的敌手是一个大智大勇之人。他想了半天,觉得与李靖对抗,胜算不大,只好率领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无为而治

◎成语释义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成语出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出处译文

“不有意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舜就是这样做的啊。”

◎成语故事

舜的品德高尚,在民众中得到赞赏。于是尧派他来管理天下。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曾经派鲧去治理洪水,用了九年的时间还是失败了,舜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果然不负众望,用疏导的办法治理,十三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从不用严厉的刑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比如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就让其穿上灰色的衣服来代替,本应该砍头的人就让其以后只允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让老百姓欣赏音乐舞蹈,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百闻不如一见

◎成语释义

意思是听说一百次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可靠。

◎成语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喻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成语故事

西汉宣帝时期,由于汉人对羌人欺凌太过,羌人便攻入汉人领地,夺取城池,烧杀抢掠。宣帝召集满朝文武商议,问谁敢带兵抵御羌人。老将赵充国虽已年过七旬,仍提出愿意承担重任,带兵杀敌。

汉宣帝大喜,问他需要带多少人马,他说:“听别人说一百次,还不如亲眼目睹一次。如果在千里之外为行军打仗进行计算,是绝对不可行的。我想亲自到那里看看,然后再制定精确的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再禀报陛下。”

宣帝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让赵充国带领一队人马,亲自到战区进行考察。赵充国的部队刚刚渡过黄河,就遇到一支羌军。赵充国下令进行攻击,结果大获全胜,抓获了很多敌军战士。士兵们想抓住这个机会继续进军,赵充国连忙予以阻止:“我军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兵马都很劳乏,不能追杀得太远。如果遭到敌人的伏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士兵们听了这番话,对赵老将军的见识和谋略非常佩服。

赵充国对地形进行了仔细侦察,并从俘虏嘴里探得一些羌人内部的情况,了解到敌军的兵力部署,然后苦心谋划,终于制定出屯兵把守、整饬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一套策略,向皇帝上奏。

汉宣帝看到赵充国的奏章,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朝廷就平定了羌人的侵扰,西北边境又恢复了安定。

■坚壁清野

◎成语释义

坚守壁垒,转移物资,使敌人一无所获,从而达到困死、饿死敌人的目的。

◎成语出处

《三国志·魏志·苟彧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群雄纷纷占据地盘,称霸一方。曹操占领了兖州地区,想把父亲接来好好孝敬。谁想他的父亲路过徐州时被人所害。曹操悲痛不已,带领军队进攻徐州。这时,兖州豪强张邈勾结吕布,攻破了兖州大部分地区,屯兵于战略要地濮阳。

曹操见巢穴被占,立即从徐州返回,与吕布交战。然而吕布作战非常勇敢,双方相持日久,曹操一时也占不到什么便宜。没过多长时间,徐州牧陶谦逝世,他临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曹操恐怕刘备扩大军队,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就想拿下徐州后再与吕布决战。

曹操的谋士荀彧,害怕吕布趁曹军东征之机乘虚而入,就劝曹操不要急于对徐州用兵。他建议道:“徐州是战略要地,可不是那么容易攻打的!现在正是麦收季节,他们那里已经组织人力加紧抢割城外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经进行了充分准备。他们收尽麦子后,必然要加固防御工事,使四野居民撤退,将粮草、物资迅速转移。这样一来,我军倘若兵临徐州,必然无法立足。对方用这种方法来对付我们,到那时,我们攻不下城池,抢不到东西,不出十天,全军就要不战自溃……所以,将军还是不要攻打徐州吧!”

曹操听了苟彧的话,觉得他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他不再夺取徐州,而是集中兵力与吕布对抗。结果,他果然赶走了吕布,夺回了兖州全境。

■祸起萧墙

◎成语释义

常指内部发生祸乱。

◎成语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出处译文

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的内部。

◎成语故事

春秋时,鲁国大夫季孙氏掌握着鲁国大权。鲁哀公很担心季孙的权势太大,会对他形成威胁,于是想收回权利。

季孙知道了这个情况,担心鲁哀公利用一个叫颛臾的地方来袭击以费邑,对他形成威胁。于是他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当然,季氏对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是不得人心的。

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冉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孔子说:“对于统治者来说,担心的不应该是贫穷,而是分配不均;不是人少,而是不安分守己。分配均匀,便不会觉得贫穷,安分守己,便不会有危险……”说了一通季孙不应该伐颛臾的原因,孔子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旷日持久

◎成语释义

形容多费时间,拖延很久。亦称“旷日弥久”。

◎成语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今得强赵之兵以杜燕将,旷日持久,数岁,令士大夫余子之力,尽于沟垒。”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燕国想蚕食他国土地,于是派遣军队向赵国发动进攻。赵王非常害怕,就和宰相、平原君赵胜商议,想割让合卢、高唐、平原等三座城池五十七处地方给齐国,让齐国名将安平君田单统帅赵国人马,与燕军对抗。

赵王认为,田单有战胜燕国人马的经历,只有请他为赵国效力,才能战胜燕国。

赵国大将马服君赵奢对搬请田单一事坚决反对。他对平原君赵胜说:“难道我国众将之中,就没有可以率兵打仗之人了吗?还没展开战斗,我们就先割让给齐国三座城池五十七处地方,这难道不会让士气受损?更何况这也不像话!大王为什么不让我统帅军队呢?我对燕国的情况非常了解,让我领兵抵抗,要想取胜还是有些把握的。为什么非要用齐国的田单呢?”

然后,赵奢进一步指出,就算请田单指挥赵军,胜利也不一定属于赵国。他说:“首先,如果田单头脑糊涂,那他就难以战胜燕军,我们投的本就白费了;其次,如果田单相当聪明,他也不一定愿意为赵国卖命,因为赵国一旦得胜,必然对齐国称霸中原产生阻碍。”

最后,赵奢说出了自己的担心:“照我看,非要请田单来带兵,他必定会把赵国军队拖在战场上,荒废许多时间。这样长久地拖下去,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会受到极大消耗,带来的不良后果难以想象。”

可是,赵王和平原君还是觉得把田单请来,比较有取胜的把握。他们没有听取赵奢的意见,还是割让三座城池给齐国,把田单请来了。结果,以后的战况真的像赵奢所预料的那样发展。田单只知为齐国着想,拖了很长时间也不进行决战。赵国损失惨重,却依然没有大获全胜。

■鞭长莫及

◎成语释义

指马鞭子虽长,却打不到马肚子上。比喻虽然很想去做,但是能力却达不到。莫:不能。及:达到。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成语故事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到齐国出使。由于楚庄王势力浩大,所以他吩咐申舟不必向宋国提出借路的要求。宋国得知后,认为这是楚国在侮辱本国,感到不可忍受,就把申舟杀死。楚庄王勃然大怒,立即点动人马讨伐,大军直打宋国的都城,将城池团团围住。

两军相持了几个月后,宋国派遣大夫乐婴齐去晋国去求援。

晋景公觉得这是一个称霸天下的好机会,想答应宋国的请求。大夫伯宗却劝道:“国君,我们现在不能出兵。古人说得好:‘马鞭子虽然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去。’现在楚国的力量非常强大,又受到上天的保护,我们怎么和它争斗呢。尽管我们晋国很强大,又怎能与天意相违抗?我劝您还是忍一忍,不要出兵吧。”

晋景公觉得伯宗说得在理,也就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只是派大夫解扬去宋国,让宋国不要投降,说晋国援兵正在路上,很快就会到达宋国。

宋人听说有了援军,便精神百倍地坚守城池。几个月后,楚军见还攻不下城池,怕别的国家出兵干涉,就同意停战修好。

■兼听则明

◎成语释义

要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兼:同时,多方面。

◎成语出处

《资治通鉴》:“上问魏徵曰:‘人生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成语故事

唐朝太宗时期,大臣魏徵直言敢谏,天下人都很佩服他。有一天,唐太宗问他:“身为一个国家的君主,怎样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而不犯糊涂呢?反过来说,办了错事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魏徵稍微想了一下,就回答道:“您应该听一听各方面的意见,这样一来,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正确的了。如果你只想听信某位臣子的一面之词,那就会因为思路片面而把事情办糟。”接着,魏徵又举了很多历史上的例子,指出如果一个君主只听片面之词,就会变得非常愚蠢。

他说:“秦二世偏信赵高的话,结果招来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之言,结果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之言,结果造成了彭城阁之变。与之相反,如果多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祸害,少办糊涂事。”

唐太宗听了魏徵的话,觉得他的话非常在理,于是不住地点头说:“你说得太好了!太精彩了!”

■众怒难犯

◎成语释义

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十年》:“子产曰:‘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出处译文

“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郑国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子驷。大夫尉止与子驷有矛盾。后来,尉止一伙人发动叛乱,他们打进宫廷,杀死了子驷等人,并将郑简公劫持到北宫。司徒子孔因为事先听到风声,所以提前作了准备。他与子产一起平定了叛乱,杀死尉止等叛乱分子。

公子子孔乘机接管了郑国朝政。他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给官员们定下了许多规矩,他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他的做法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子孔打算把不服从他的人全部杀掉。

这时,有远见的子产赶来制止他,劝他烧掉那些盟书。子孔不同意,说,如果没有规矩,那国家不是要乱了吗?”

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伙。这样,您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吗?要知道,专权的愿望是不成功的,触犯大伙会发生祸乱。如果偏要触犯大家,那只能引起灾祸。”

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当众烧掉了盟书,官员的情绪才渐渐安定下来。

■舟中敌国

◎成语释义

比喻众叛亲离。

◎成语出处

《史记·吴起列传》。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吴起是著名的军事家,但他总是遇不到赏识自己的明主。一次,吴起听人讲魏文侯比较贤明,就到魏国去投效。

魏文侯对是否重用吴起举棋不定,就向大夫李克询问:“你觉得吴起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李克说:“我听说,吴起这个人贪官好名,人品低劣,可是在用兵打仗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

“既然如此,就让他当个将军,带一支部队。到底看看他有多大才耐!”魏文侯终于下定了重用吴起的决心。

吴起当了将军后,忠心耿耿地为魏国操练兵马,整天和士卒待在一起。他吃的饭菜、穿的衣服和士卒没什么两样。吴起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战马,打仗时不让士卒为自己背军粮。因为他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大家都很爱戴他。

有一回,一名士卒背上生了痈疽,流脓流血,感到非常痛苦。吴起为了安抚军心,竟然张开嘴巴替他吮吸脓血。士卒们见到将军这样爱惜士兵,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吴起治军有方,又有杰出的指挥才能,结果一连打了几次胜仗。魏文侯见自己果然没有用错人,就让他镇守西河,防备秦国和韩国的军队。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即位,他仍然很赏识吴起。

一次,魏武侯乘船在西河进行调查,船行到中流,他突然高兴地说道:“你们来看,我们的山河何等壮美,山河的牢固真是我们魏国的宝贝呀……”

同船的官员大多应声附和:“对呀,魏国山河坚固,真能使我国太平无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