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53

第53章 大话民谚(6)

传说战国时,齐王想找人替自己画一张像,先后找了许多著名的画工,他们都一一为齐王画了像,但齐王看了觉得很不理想。便问还有没有其他著名的画工,下人说:“国内有一个善画鬼怪的人很出名。”齐王便派人把这个画工请来了。

齐王对他说:“给我画一张像吧。”

画工说:“大王,我确实不会画人呀!”齐王感到很好笑,齐国最有名的画工,怎么连一个人都不会画呢?

齐王说:“为什么呢?”

画工答:“人有形,画起来最难,画狗和马也不容易。”

齐王说:“那你就只会画无形的鬼怪吗?那你就画个鬼怪来瞧瞧,如果你画不出,我会杀了你。”

画工说:“画鬼怪最容易,因为鬼怪,它本身没有固定的形状,谁也没见过,所以容易。”于是便铺开绸帛画起来。只一会儿的时间,一个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鬼怪就出来了。齐王看了,不禁毛骨悚然,退后说:“真是画鬼容易画人难!”

趣味链接:“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由来

“知人知面不知心”出自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中有关庄周的故事。“知人知面不知心”常与俗语“画虎画皮难画骨”连用,意思是说,了解一个人的外表容易,而了解他的内心是比较困难的。

庄周是个极具才情的人,喜欢游历名山大川,一天,他出游于南华山下,见荒冢累累,不禁叹道:“老少俱无辨,愚悬同所归。”再往前走,新坟渐多,忽见一少妇,浑身缟素,坐于冢旁,手持大扇扇新坟未干之土,忙上前问道:“娘子,冢中所葬何人?为何举扇扇土?”那妇人装做没听到,继续用力大扇。

庄周更好奇了,上前一步说道:“娘子,要新土干燥极易,只是娘子手腕娇软,举扇无力,不才愿替娘子代一臂之劳。”那少妇听说有人要帮忙,喜形于色,忙说道:“有劳官人了。”接着便递过扇子来。

庄周又问:“因何扇之?”少妇答道:“冢中乃妾之拙夫,生时与妾相爱,死不能舍,遗言教妾如要改适他人,直待丧事毕后,坟土干了方才可嫁。妾思新筑之土,如何得就干,因此扇扇之。”

庄周含笑,心想,这妇人好性急!亏她还说生前相爱,若不相爱的,还不知要怎样呢?扇着扇着就睡着了,这妇人骂道:“真个懒汉,还不如老妪”,夺过扇子又用力大扇。其实庄周是佯装睡着,心内全都明白。

庄周心中不平,回到家中,坐于草堂,为此吟诗一首:

生前个个说恩深,死后人人欲扇坟。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035 ■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出自何处呢?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句口头语。其实这句话在宋代时就出现了,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以及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都引用过这句话。

这句俗语深刻地道出了人性阴暗的一面——“喜传恶,厌扬善”。这里还有这样一段与此相关的故事。

赵匡胤年轻时好打抱不平、行侠仗义,是个好管闲事的人。一日,他在太原清油观附近游荡,突闻一女子的哭声,四处搜寻,才发现是清油观锁着的年轻姑娘在哭,一问方知她名叫赵京娘,被强盗所掳,寄顿在此。

赵匡胤便责问道士为何不趁机放了赵姑娘,清油观道士说:“我本出家人,也想做件善事,放了这姑娘啊。可这伙强盗没有人性,吃人不吐骨头,如果我把她放了,我的老命就不保了。”

赵匡胤一听大怒,一棒把菱花窗格都打了下来,说道:“强人若再来时,只说赵某贪恋京娘美色,抢了便是,让他们找我算好了。”打开道观大门扶京娘上马,护送她回家。强盗闻讯后,一路追赶过来,赵匡胤一人单打独斗,力战群敌,直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平安护送京娘到家。

千里迢迢到达赵京娘蒲州家乡之后,赵京娘父母忽见女儿回来,喜出望外,杀猪设宴款待赵匡胤,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可是等赵匡胤回到太原后,太原却遍传他劫掠赵京娘的故事。年轻的赵匡胤有口难辩,哀叹:“真是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何况我的所作所为并非恶事呢?可见人心不古。”

后人就用“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这个典故比喻世风不好,专喜传恶,不愿扬善。

趣味链接:“天高皇帝远”是说皇帝离天很远吗?

“天高皇帝远”也称“山高皇帝远”,常用来比喻上层官僚不了解下情,或中央政权的力量达不到边远地区,那里的官员可以任意胡为。语出明代黄溥《闲中今古录》中的一个故事。

北宋末年,浙江台州、温州一带大旱,农民颗粒无收,饿死很多人。由于宋朝京官和地方官员多如牛毛,机构庞大,政府开支特别大,如是就横征暴敛。皇帝也不体察民情,挥金如土,大肆建造楼、堂、馆、所,百姓不堪重负,天下大乱,人民纷纷起义。

这支起义军,最初是在一个村子里拉起来的。该村树起起义大旗,旗上写着四句话:

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

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尽管这次起义后来被无情地镇压了,但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宋王朝的统治基础。这四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怎会顾恤人民的生活?那么多的官吏(相公)骑在人民头上剥削,为催税一天打我三次,再不造反还等待什么?

036 ■ “化干戈为玉帛”是说停止战争给人请财送礼吗?

春秋时期,秦国的秦穆公和晋国的晋惠公很友好,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借粮,秦穆公十分慷慨,开仓放粮,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可天有不测风云,多年后秦国也遭遇了同样的麻烦,秦穆公向晋惠公开口借粮,晋惠公却死活不肯答应,这可激怒了秦穆公,秦穆公大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决心动用国库保底的粮食攻打晋国。

秦、晋两军在韩地交战,也许是天意,刚交战不久,晋惠公的战车就陷在泥坑中,结果被秦军俘虏了。秦穆公打算把晋惠公带回国都审理,可是他的夫人穆姬不同意。

原来,晋惠公夷吾是晋献公的儿子,秦穆夫人是晋献公的女儿,秦穆夫人认为她弟弟有如此下场,是一种报应,也是她的奇耻大辱,很不想见这个丧尽天良、忘恩负义的弟弟,故而不同意秦穆公带他回国都。

秦穆夫人说要是带晋惠公回来,她宁愿去死。这天,秦穆夫人领着太子莹、儿子弘和女儿简璧,一起登上一座堆满柴草的高台,准备烧死自己和孩子。并派侍者去通知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本是友好邻邦,但却不能用玉帛相见,而是兴师动众,大起兵戈,厮杀不断,这是天上降下的灾祸,我决意不见夷吾,如果你领夷吾早晨进入国都,那么我晚上就自焚而死;如果你领他晚上进入国都,那么我早上就自焚而死,请你自己拿定主意吧!”

秦穆公没有办法,就想听听大夫们是什么意见,有的大夫主张杀死晋惠公,有的提议留他的太子当人质,秦穆公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放回晋惠公,允许晋国与秦国媾和。

后人从该文中概括出一句“干戈化玉帛”,意思是放下武器成为好朋友。再后来,根据表达习惯的不同,就演变成了“化干戈为玉帛”。

趣味链接:“秦晋之好”是怎么来的?

“秦晋之好” 也称“秦晋之盟”,是指两姓联姻婚配。这里的“秦”和“晋”分别指春秋时代的秦国和晋国。

秦国为嬴姓,位置在今陕西一带,至秦始皇时统一中国。晋国故址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陕西中部和河南西北部,后被韩、赵、魏所分。

秦国和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两大强国,又是近邻。但两大统治集团为了生存和竞争常常兵戎相见。但他们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又常常互相利用,以通婚的形式,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同盟。

秦晋两家世代婚姻的例子很多,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就是晋献公的女儿;而晋献公的儿子——也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他的夫人文嬴,便是秦穆公的女儿。

秦、晋两国世代联姻的特点,在春秋各国中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后人就称两家联姻为“互结秦晋”或“秦晋之好”。

037 ■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能喝,但山能吃吗?

民间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俗谚,意思是说与山为邻可以从山上得到生活来源,与水为伴可以以水为谋生的对象。

“靠山”是因为山上有矿石,有绵亘不断的森林,各种野生的果实和药材,也有出没其中的飞禽走兽;“靠水”既可以打鱼,晒盐,又可以建立交通航运,发展生产。

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要遵守自然法则,懂得休养生息,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否则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现在,这句俗语在用法上已不再限于山和水,而是以山水代指一定的资源。

趣味链接:“不敢越雷池一步”中的“雷池”是指布满地雷的池子吗?

“不敢越雷池一步”出自东晋庾亮的《报温峤书》,意思是说生活中的一些人总是老实本分,循规蹈矩。“雷池”是个地名,并非是布满地雷的池子。

东晋成帝时期,温峤任江州刺史,权高势重。由于仕途风云变幻,后来温峤被改封为大司农,觉得自己的权力被削弱了,从此他的心情一落千丈,决心带兵入京讨个说法。

温峤有个老朋友叫庾亮,官至中书令,他得知此事后,忙写信给温峤,劝他不要一时冲动,酿成大错。信中如此写道:“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意思是说,你还是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吧,我现在担心西部边陲的安全,而不是你那边的历阳,因此你一步也不用离开雷池。雷池,是温峤管辖地区的边界,即现在湖北黄梅县和安徽宿松县共有的龙感湖。

038 ■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中,师父领进的是什么门?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要想在学识、品行和技艺等方面学有所成,取得成就,除了师父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靠个人的“修行”。

“修行”一词,原是佛教用语,宗教信徒出家,庙里的师父就会帮决心出家的人完成剃度,这样就算是把徒弟领进门了,进门后就是诵经礼佛和参禅悟道了。

师父收教徒弟,总是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或技术尽可能地传授给他的弟子,尽到为师的责任。然而即使有再好的名师,徒弟不好好学习也是无法成为高徒的。所以人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是说要想大彻大悟,修成正果,个人就要努力,刻苦学习师父所教给你的技能或本领。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几个人或许多人拜师为徒,他们都在同一个师父的指导下学习,但每个人的学习成绩却不完全相同,必然出现优劣之分、高低之别。有的人由于能刻苦钻研,在学习过程中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能不屈不挠,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总是精益求精,最后成绩卓著成为佼佼者,甚至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与此相反地,有的人既不踏实又不勤奋,结果是虚度年华,平庸无奇。

出于同一师门,学习成绩却不能相提并论,究其原因,除个人的素质、智力和悟性等自然因素外,关键还在于个人修行的程度,也就是所谓的决心和毅力。常言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分耕耘,十分收获。耕耘与收获永远是成正比的。

趣味链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是说台上十分钟的表演需要有台下十年的功夫吗?

人们在说戏曲演员时,常会用到“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旧时,许多戏曲艺人都是从五六岁开始学戏,古人认为这时小孩的骨头是软的,最容易锻炼。这些小孩跟着师傅学戏,每天从鸡鸣一直练到星斗满天,天天都是如此,无论风雨寒暑,等到唱、念、做、打样样俱佳时,才有机会登台表演,而这至少是在十年以后了。所以人们总结出这样一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俗语。

当然花费这十年的工夫,虽然辛苦,但还是值得的,因为每个演员都不可能只登一次台,以后就不登台了。所以“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还是很有道理的,台下的十年功,换来很多个台上的十分钟。

这句俗语在生活中常被人们引申开来,其意是说天道酬勤,只有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