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 “黎民”和“百姓”都是称呼老百姓的意思吗?
如今,人们常将“黎民百姓”放在一起说,在现代汉语词汇中,“黎民”也被释做“百姓”。可是在古代,这两个词语却不是一个意思。
“黎民”在早期是黎族俘虏和奴隶的意思。据《山海经》记载,四千多年前,在黄河流域,黄帝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打败了蚩尤率领的从南方进犯的九黎族,俘虏了九黎族的人做奴隶,由于他们都是从九黎族来的,故而黄、炎部落的人就称他们为“黎民”。
联盟消灭了蚩尤之后,炎帝和黄帝的部落之间开始争逐,结果黄帝得胜。当时,许多部落都由氏族组成,而黄、炎部落联盟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因而黄、炎部落联盟的氏族就被称做“百姓”。百姓是主人,黎民就是奴隶。
到了西周奴隶制时期,百姓成为贵族的通称。这时的黎民(也称庶民)包括自由民、农奴、奴隶,与百姓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大阶级。到了春秋末期。随着宗族世袭制的破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百姓的地位逐渐降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来。因此,后来就将黎民与百姓统一称谓了。
趣味链接:古代民众的称谓
百姓: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第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
黎民:即平民,亦即“众民”的意思,一说“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得名。一般泛指劳动人民。
黔首: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朝时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秦尚黑色,当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故称“黔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富人穿丝绸。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未做官的一般平民。
002 ■ 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仲父”是叔父的意思吗?
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故事见自《战国策·齐策》。后人也有称“孔子”为“尼父”或“仲父”的。这里的“仲父”可以解释为“叔父”吗?
“父”在古代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仲”意即排在第二位,比如“仲夏”。通常说仲父,“父之弟曰仲父,仲,中也;位在中也,仲父之弟曰叔父”(《释名·释亲属》)。这里的“仲”也可取排在第二之意,“仲父”也可以作“叔父”解,但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还是有差别的。
现在的仲父、叔父,可统称为“叔父”。 但此处齐桓公所称管仲之“仲父”,只是一种敬称,是一种按排行加一“父”字的敬称,不能泛作为“叔父”解。
古代还有另外一种敬称方式是以其名冠一“父”字。比如《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周武王姬发尊称吕尚(姜尚)为“师尚父”。刘向《别录》,“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
古代尊称长者的方式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之一二种。
趣味链接:伯仲叔季怎么来的?
根据《国语辞典》孔颖达释义说:“伯、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
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汉班固《白虎通·姓名》:“《礼·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称伯仲。《论语》曰:五十而知天命。称号所以有四何?法四时用事先后长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长也。
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少也。适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孟,以鲁大夫孟氏。”
003 ■ “先生”的称谓是怎么来的?
先生是对男人的尊称,与女士相对应,不过在某些场合也被用来称呼女性。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不同的历史时期,先生这个称呼指代的对象有所不同。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为政》,篇里记载“有酒食,先生馔”,它的意思是指父兄。也就是指先出生的人,引申为长辈、有见识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也是指长辈与有学问的人。
战国时期,先生均是对有德行长辈的称呼,如《国策》:“卫客患之,乃见梧下先生。”《战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
第一个用“先生”称呼老师的,始见于《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注:先生,老年教学者。)今称老师为先生,也是这个意思。正因为如此,孔子被后来各封建王朝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到了元代,把道士也称做先生。清初,称相国为老先生。乾隆之后,官场上这种称呼已不常用。辛亥革命后,老先生这个称呼颇为流行。交际场上,对老年人都一律称之为老先生。
如今,“先生”已成为社会场合通用的礼貌称谓,不仅男人可以称做“先生”,女人也可称做“先生”。有些女子也把自己的丈夫称为“先生”。在有些地方,也有称医生为“先生”的。
趣味链接:“同志”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同志”这一词汇源远流长,原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意思,与“先生”和“君”一样都是对朋友的尊称,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含义逐渐丰富。
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就对“同志”一词作出了解释:“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东汉时,郑玄明确地说,同志就是朋友。在《论衡》一书中,著名思想家王充也用了“好友同志”这个说法。可见,在古代就已使用“同志”一词了。
到了中国近现代时,“同志”成了政党内部人士的称呼。例如在中国国民党内部,就称同志。1918年,孙中山先生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1920年,毛泽东等革命家在通信中,也开始使用“同志”一词。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一大”党纲中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者,经党员一人介绍,不分性别、不分国籍,都可以接受为党员,成为我们的同志。”这是我党正式文件中最早使用“同志”一词。并对“同志”一词赋予了新的含义,表明党员之间在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大目标下的一种新型关系。
1965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在当时,人们认为,称“同志”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作风的大事。所以,当时的传统称谓如“先生”、“小姐”,已经没有人再称呼了。
004 ■ 古代百姓是怎么称呼君王的?
古代百姓对君王的称呼有很多种,按使用多少排序,有以下几种:
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晋陆机诗《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最常用的是陛下,尤其是官员多会这样面称皇帝。“陛”字是古代皇宫高高的台阶。官员们在拜见皇帝时,按照礼节要在陛下(即台阶下)恭敬地等候,后逐渐成了官员对皇帝的称呼,再演变才成为对皇帝的尊称。
万岁也是常用的称呼之一,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万岁。万岁原为古人饮酒上寿之祝词,是人们在喜庆时的欢呼语。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拜恩庆贺,以呼“万岁”为常。遂成为帝王之代称。
天子用来称呼最高统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现代也可以。天子即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因此“天子”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上主这个称呼比较少见。由于皇位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上主,指贤明的君主。
圣、圣上、圣人则是一种很普遍的称呼了,除了称呼皇帝之外,还可以称呼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比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也是对皇帝的敬称。《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除了上面所列举的外,还有一些朝代专有的皇帝称谓,如西汉时称皇帝为县官,东汉时称皇帝为国家。还有至尊、君王、君人、天王、天辟、人主等,这些大多是尊称。还有对皇帝的蔑称,如天囚,汉何休《春秋公羊解诂》:“以无为有。”唐徐彦疏解云:“《公羊》经传本无以周王为天囚之义。而公羊说及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
趣味链接:为什么古代大臣称皇帝为“陛下”呢?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国策·燕策》:“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所谓“陛下”也就是台阶之下的意思。
“陛下”又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转达,这叫“因卑达尊”。后来,站在台阶下的侍者逐渐被取消了,但臣僚们称呼“陛下”的习惯并没有变,皇帝也慢慢接受了,故而“陛下”这个称呼一直沿用下来。
东汉末年蔡邕在《独断》卷上解释得很清楚,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为“朕”,臣民呼之为“陛下”。与“陛下”相类似的词有“足下”、“左右”、“执事”、“从车”等。
005 ■ 中国皇帝有几种自称?各是什么意思?
民间常说,皇帝喜欢称孤道寡,这确实不假。古代皇帝的自称有很多种,就经常能读到或在影视剧中有耳闻的,分列如下:
予小子,又称余小子。这种说法,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古代帝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谦称,先秦使用较为普遍,秦汉以后偶尔才有用的;二是古代天子居丧期间的自称。
“寡人”意思是寡德之人,意思是说自己无德无能,有负臣民的重托。关于寡人的称呼在不同历史朝代有不同的意思。
一是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候某。’与其民言,自称曰寡人。”《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赵岐注:“王侯自称孤寡。”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亦沿袭了诸侯寡人的谦称。历代君主沿用此称呼。
二是诸侯夫人的自称。《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盟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
三是晋朝士大夫有时亦用寡人为自称。《世说新语·文学》:“君辈勿尔,将受困寡人女婿。”李详云:“晋世寡人,上下通称,不以为过。”孙过庭《书谱》述王羲之语:“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可为此条确证。”到唐朝以后,寡人只准用做皇帝的谦称。
“孤”是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词。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有些割据一方的首领,也自称为孤。
“朕”最初是身体的意思,《尔雅·释诂》中就解释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一个普遍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不分贵贱都可使用。秦王嬴政建号皇帝后,朕就被规定为皇帝的专用自称。有时临朝称制、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太皇太后,或是内禅的太上皇亦可自称为朕。
趣味链接:古代皇帝的父亲为何被称为太上皇?
“太上皇”是古代皇帝对父亲的尊称,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早起源于秦朝时期。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自封为始皇帝后,为表示对先王的尊重,就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这是太上皇称呼的最早应用,自此以后,鲜有使用,故而也未形成制度。
直到刘邦平定天下,登上皇帝宝座后,这个称呼又被提上了日程。刘邦当上皇帝之后,衣锦还乡,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太公,只见父亲身穿旧袄,手拿竹扫帚,毕恭毕敬地在迎接他。
刘邦见到此情此景,心里非常不快,心想,这岂不是有碍儿子尽孝道吗?忙问其父因什么事才做出这番举动,太公说:“您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是您父亲,也不过是一个平头百姓。平头百姓不敬皇帝,可是要杀头的啊!”刘邦好说歹说,太公总是不听。
事后,有人讲到秦始皇曾把已故的父亲尊奉为“太上皇”,并建议封太公为“太上皇”。由于刘邦是市井出身,胸中也没有太多的讲究,就同意了。说办就办,马上举行大典,封太公为太上皇。自此以后,“太上皇”这一称呼就成了一种制度,历代皇帝都沿用这种做法。
006 ■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最初的意思是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而在古代文献中,“中国”一词却有多种含义。
在古代,“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的意思。一指京师,即首都,《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及建立的国家。中国这个词是怎么用做国家代称的呢?
“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中者,天下之中心也。国者,大都城也。“国”字的含义本身就是“城”或“邦”的意思。“中国”最初的字面意思是位于天下之中心的大城。“中国”是华夏君主所驻的城市,华夏正统帝王代表其统治下的华夏帝国。“中国”也就衍化为华夏国家。
“中国”自上古(不晚于周朝建国时期)就是华夏国家总体的代称,华夏儿女在蛮夷之人的眼中口中就是所谓的“中国之人”,此类记载遍布华夏和非华夏的文字记载中。
古代各个王朝虽然自称“中国”,但是并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趣味链接:中华的由来
“中华”一词,起源于魏晋,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关于“中华”名号的来历,有各种说法。
“中”字有中间之意,“华”字有美丽的意思。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称所居住的地方为“中华”,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中华”最早是使用在天文上的词汇。古人比拟世间的宫城构造了天宫,东西两面各有三个门,中间的门用“中华”命名。
007 ■ 古代的“九州”是怎样划分的?
我国古代,尤其是周代的人们,将“九”看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数字,如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将中国大地划为九州,正反映了这种以“九”为“天地之至数”的观念。因此,“九州”的最初含义,并不是指九个具体的地区,而是泛指前后、左右、远近所有方位。
“九州”后来成了我国的别称,泛指全国,它最初的含义是指洪水中的许多块陆地。相传在四五千年前,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人们被迫向山顶、高地迁徙,后来,禹疏浚河道,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为九个区域,供后人居住,于是就有了“九州”之名。
九州的划分是以方位为基础的,但同时又以精确的自然地理和翔实的经济、地理知识为脉络,具体是这样的:
冀州,今山西、河北、辽宁一带。
兖州,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
青州,今山东、辽宁东部,渤海与泰山之间。
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安徽北部,黄海、泰山、淮河之间。
扬州,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淮河以南东至大海。
荆州,今两湖及江西西部。
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
梁州,今陕西南部和四川一带。
雍州,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及其以西地方。
这九个“州”,实际上包括了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中原地区、淮海地区、华北、华南、华东、西北、西南地区。
趣味链接:台湾历代的称谓有哪些?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历来对它的称呼有很多,粗略统计起来达二三十种之多。
早在商周时代,台湾被称为“岱员”;
春秋时称“岛夷”;
秦汉三国称“夷洲”;
隋唐时期称“流球”、“留虬”;
宋元时期称“琉球”;
明清时期称“台湾”、“台员”、”大员”、“大园”、“埋怨”、“埋冤”、“大湾”等。此外还有“东部”、“东京”、“东宁”、“台阳”、“东港”等称呼。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廷作出台湾建省的决定后,才正式以“台湾”作为岛的名称和省的名称。
008 ■ 慈禧太后为什么又叫“老佛爷”?
慈禧太后,人称“西太后”、“那拉太后”,又称“老佛爷”,这是为什么呢?跟佛有什么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