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39

第39章 文词解析(5)

后来,“抬杠会”上的两人语言对抗逐渐演化,人们就把说话时双方对抗较劲儿叫做“抬杠”。类似于现在的脱口秀节目。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抬杠”的起源。

抬杠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这活儿需要水平,除轿夫使用体力之外,其他参加的人都要求有极好的口才。但我们绝对不能把抬杠和街头捶胸顿足的吵架混为一谈,更不是我们臆想的那种胡搅蛮缠。

趣味链接:老北京的“抬杠”业

解放前,北京城里的“抬杠”是指抬棺材。“抬杠”的人大部分都是临时雇来的贫苦市民。“杠头”事先叮嘱,没有命令,谁也不能“撂肩”,否则就拿不到工钱。如有一人坚持不住中途放下杠子,这三十二杠的灵轿就会全部趴架。

“抬杠”的人为了工钱,各个坚守岗位拼命地死扛着。所以后来,老北京人就把争论不休的人称之为“抬扛”。而“抬死杠”、“死抬扛”的拌嘴人,的确谁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岗位”,“抬杠”一词由此而来。

030 ■ “斧正”为什么是请人修改文章的意思?

“斧正”的典故出自于《庄子·徐无鬼》,书中说战国时期,博学的庄子和惠子是很好的文友,可是惠子早亡,庄子甚为痛惜。

一次庄子在惠子墓前给人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国国都郢有个人在粉刷墙壁时,鼻尖上溅了一点薄薄的白泥,于是他去请一位匠人给他削掉。匠人让他站稳后,抡起斧子向他的鼻尖砍下来,那个人镇静端立,只觉一股疾风拂面,鼻尖上的白粉全都不见了,而鼻子却丝毫没有受伤。

国君宋元君听说后,就派人去把这位匠人给请来了。宋元君说:“听说你运斤成风,给我表演一下吧。”匠人叹了口气说:“我确实有过这种技能,可是,和我配合的那个人已死去好久了。”

庄子讲到这里已经是老泪纵横了,哽咽着说:“自从惠子死后,我失去了学业上的挚友,再也没有和我谈得投机的人了。”

后来人们根据《庄子》的这个故事,引申出“斧正”一词,意思是请别人来帮助自己削删文章。这是对修改者表示尊敬的客套话,赞其水平高,修改起来,如同工匠削掉好友鼻尖上的白粉那样。类似说法还有“郢正”、“郢削”、“斧削”等。

趣味链接:“捉刀”有什么样的典故?

“捉刀”是指请人代笔作文,也可指代人做事。“捉刀”一词出自《世说新语·容止》里的一则典故。

三国时,北方的匈奴使臣要拜见魏王曹操,曹操不明匈奴使臣的来意,不便直接出面,就叫部下崔琰代为接见。崔琰是个武官,生得仪表堂堂,胸前长须飘飘洒洒,显得威武不凡,仪容比魏王要好很多。接见时,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时更有精神,曹操佩着刀,扮做崔琰的侍卫立在一旁。

接见完毕,曹操命人去问匈奴使臣觉得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臣答道:“魏王果然仪表出众,可是床头那个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见底细败露,恼羞成怒,就派人追上使臣,把他杀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为,称代人做事为“捉刀”。又因为“刀笔”是写文章的工具,此语又逐渐转化为专指替人写文章“代笔”了。现在流行把替考人叫“枪手”,把请人代考叫做“请枪手”,与“捉刀”是一个意思。

031 ■ 为什么人们遇到不顺心的事了就说“晦气”?

遇到不顺心的人或不吉利的事,民间叫“晦气”。传说晦气原来是个顶呱呱的厨师,请他去办喜筵的人络绎不绝。晦气见自己主顾多了,要价也高了,逐渐养成了财大气粗的那种势头。常常是不管忌讳不忌讳,经常指桑骂槐,瞎七搭八地说话。

有一次,城南的郭员外为儿子办喜筵,由于远近都知道晦气的名字,郭员外也是慕名而来,请晦气去主厨。郭员外知道晦气的不良习性,所以特地有言在先:“如果你把筵席办得称心如意,我付给你双份的工钱。”

迎亲这天,郭家宾客盈门,高朋满座。花轿刚一落地,欢迎的爆竹就燃放起来了。没想到爆竹之声惊吓了卧在门旁的狗,狗就猛地往堂屋里窜,把正在桌下啄食的一只大公鸡惊飞了起来,扑进隔壁的厨房里,又撞在墙上,再一扑腾,“啪嚓”把晦气放在灶阁上的两只大花碗打碎了。

晦气一看忍不住了,跑出厨房就嚎:“你家的号丧狗见了鬼,惊飞了这只拾魂的鸡子,把两只盛灾饭的大花碗打碎啦!”

这一嚷,门里门外送亲的、迎亲的、喝喜酒的全没了兴致,个个目瞪口呆。郭员外只好忍气吞声,长叹一声:“晦气啊,你什么话不好说,偏要说这不吉利的话。”从此以后再也没人请晦气主厨了。久而久之,人们在遇到类似不顺或不吉的事时,就喊“晦气”。

趣味链接:办事不顺遭拒叫做“碰钉子”,这钉子从何而来呢?

办事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普通话说是“碰壁”,俗语则说是“碰钉子”,也有说是“碰了一鼻子灰”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钉子从何而来,到底有没有钉子呢?这得从古代封建时代的衙门、官宦人家宅邸的大门说起。在当时,凡是这类处所门上都有“门钉”、所谓“门钉”就是钉在门上拳头大小、起伏不平的凸起,在现在北京的那些古建筑上还清晰可见。

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老百姓要求人办事常在这些地方受制于人,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被却之门外,自然就有了“碰钉子”之说。

元杂剧《西厢记·寺警》一折中有:“我撞钉子,将贼兵探知。”这里的“撞钉子”就是碰到了很多困难,相当于历尽辛苦,终于得到了敌人的情报。

还有一种说法,说“碰钉子”是青洪帮中洪门的隐语行话,意思是说遇见了对头。但这种说法似乎极为勉强,可信度不高。如果是隐语行话,又怎么能在民间流传开来呢。

032 ■ 为何把好表现自己的人称做“爱出风头”?

“出风头”是指故意引起别人注意,是个贬义词。

相传,光绪十八年(1892年),上海县城内有条最繁华的四马路。这条马路上有座“青莲阁”,一帮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整日在那里胡混。“青莲阁”旁有一家“升平楼”茶座。附近棋盘街一带也开了“奇芳居”、“同兴居”茶馆。由于是繁华地段,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下午三四点钟后,来这里喝茶闲聊的人很多,通常是笑语嘈杂,笙管弦乐满街飘。一些妓女为了招揽客人,也来到这条街上扭捏作态,尽情卖弄风骚。她们的这种行为通常被人们称做“出风头”。一些爱赶时髦的阔人及其小姐、少爷也雇辆马车在这里招摇过市,也被认为是“出风头”。就这样,“出风头”便成了上海滩的一道风景。这就是“出风头”的由来。

此后,“出风头”又被用来指做一些华而不实、招摇过市、沽名钓誉之类的行为,一直沿用至今。

趣味链接:“作秀”是一个贬义词吗?

“作秀”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词。是指特意地表现自己,矫揉造作,故意卖弄,有做作不自然的意味。“秀”是英文show的音译,意思是“表现、展现”。

“作秀”在大多情况下被理解成是含有贬义的词,一般可以理解为“演戏”,多有做作的意味。秀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服装秀,饰品秀等,作秀有表演意味。但究其实质,却是一种必须要向别人展示自己的过程。

在表演艺术中,好多含义是通过作秀来表达的,艺术表演中作秀是必要的肢体或语言表达手段!可以说,随便哪种民俗的艺术表演都有作秀的成分。

033 ■ “黄粱”是一种粮食作物,“黄粱梦”是什么梦呢?

我们常把“黄粱梦”比喻为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欲望。而在古代,“黄粱”是一种粮食作物,那么又为什么要说是“黄粱梦”而不说其他梦呢?这来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朝开元年间,有个叫卢生的少年,在邯郸旅店中遇见了一个名叫吕翁的道士,言谈之间,卢生透露出对穷困的慨叹。

吕翁是方外人士,对红尘之事不太感兴趣,正所谓“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吕翁见这位少年情志不畅,目昏思寐,便从自己的行囊中取出一个两端有孔的青瓷枕头送给卢生。

卢生接过枕头,刚枕下就睡着了。卢生在梦中梦见自己返家数月后,娶了本县望族崔氏的漂亮女儿为妻。第二年,又考中了进士,后来步步高升,还当上了宰相。

还梦见自己亲率大军,出征外族,开疆辟土,立下赫赫奇功。自己所生的五个儿子,个个功成名就,都和名门望族结了亲……后来,自己又被劫贬谪,历尽曲折。被皇帝查知冤情后,又将他召回,对他更加宠信,享尽荣华富贵,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卢生一觉醒来,摸摸青瓷枕头,只见自己仍躺在旅店里,老道早已不知去向。店主人在他睡觉前所蒸的黄粱米饭还未熟,卢生这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荣华富贵,竟然是短暂的一场梦。

趣味链接:庄周梦蝶的故事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鲽,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翻译过来,大意就是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庄周梦蝶”把宇宙和人生哲学融为一体,是庄子从人的个体存在的角度对宇宙、人生等问题形象化地哲理阐述。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和忘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这则寓言写得轻灵缥缈,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034 ■ 为何人们受骗了就直呼“上当”呢?

“上当”的原意是到当铺去典当东西,但现在人们常常把被欺骗叫做“上当”。而该词之所以引申为被欺骗的意思,则和下面这段趣闻有关。

清朝光绪年间,清河有一户姓王的人家,在城里开了一间当店。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家业越做越大,生意异常兴隆。

虽然生意异常兴隆,但各房族人懒于营业,都将自己名下的资金做股存在店里,靠股金分红过日子,把日常的典当业务全都交给一个名叫寿苎的年轻人来经营。

而寿苎是个酷爱读书、喜欢校勘书籍的文人,对生意一窍不通,处理典当事务非常马虎。王氏族人见有机可乘,就纷纷地从自己家中拿了一些无用的东西到当铺来典当。他们个个都将物品估定了高价,要伙计如数付给。伙计不敢得罪股东老板,寿苎也心不在焉,不加阻拦。

如此这样,前来典当的族人越来越多,不到几个月,典当铺的资本就被诈骗得所剩无几了,寿苎只好向其他商号借贷。久而久之,这家资金充裕的当铺就倒闭了。当时的人见此情景,就编了一句谑言:“清河里,自上当。”嘲笑清河王家的人去自家当铺典质东西(自上当)。

由于王氏家族自家诈骗了自家,使得当铺倒闭,因此人们就把被欺骗叫做“上当”了。

趣味链接:“骗马”就是“诓骗”的意思吗?

“骗马”源于骑术,结缘于古代军事,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文化现象。后来,它发展成为一种最基本的杂技艺术——马戏:一骑马者在马奔驰过程中,手攀鞍辔或抓住鬃毛,腾身上马;或上下反复,不断腾跃,均谓之“骗马”。

在唐代,人们提到的“骗马”还是普通的“骑马”之义。如《新唐书·百官志一》:“凡反逆相坐,没其家配官曹,长役为官奴婢,每岁孟春上其籍,仲冬送于都官,条其生息而按比之。乐工、兽医、骗马、调马、头、栽接之人皆取焉。”

到了元代,“骗马”就开始有了“诓骗”的意思,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又想去跳龙门,学骗马。”王季思校注:“俗注谓哄妇人为骗马,不知何据。”一说,指不务正业、大材小用之意。张燕瑾新注:“‘学骗马’,这里指不务正业、大材小用的意思。”

清代的黄小配在《大马扁》序言中称该书“于马扁界中,别开一新面目”,《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的标题是:“贩丫头学政蒙羞遇马扁富翁中计”。这里的“马扁”实际上是“骗”拆字后的一种说法,指骗子、骗人。这种用法在“骗”字引申出“诓骗”之意的元代就有了,如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不养蚕桑不种田,全凭马扁度流年。”

035 ■ 男女间产生嫉妒心叫“吃醋”,这源自哪个典故?

男女相恋时有第三者介入,往往会让某一方产生嫉妒心。那么“吃醋”的说法是如何来的呢?

其实,关于“吃醋”的来源,流传最广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劝房玄龄纳妾一事。

据刘■《隋唐嘉话》一书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出于关怀臣下之心,唐太宗把几名美女各赐给几位大臣做妾,受赐大臣都高高兴兴地接纳了。房玄龄因辅佐有功,李世民也想把美女赏赐给他,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唐太宗想,这一定是房夫人从中作梗。于是派皇后亲自出马做她的思想工作,但没有效果。无奈之下,他便派太监带着一壶“毒酒”去向房夫人传达圣旨:“朕意已决,要给房大人纳妾。夫人若抗命不遵,朕马上就赐你一死,你必须喝了这杯毒酒。”意即如果她同意房玄龄纳妾便罢;如果坚持反对,就以违抗圣旨论处,必须立即饮下那壶“毒酒”。

然而在“毒酒”面前,房夫人视死如归。她宁可去死也不愿丈夫纳妾,只见她镇定地接过“毒酒”,一饮而尽。但她并没有死,原来壶中装的是老陈醋。

原来,唐太宗只是想跟房夫人开个玩笑,吓唬和考验一下她。

后来,唐太宗自我解嘲地说:“朕尚怕见她,何况房玄龄呢!”从此不敢再提给房玄龄纳妾的事。

房夫人为了维护一夫一妻制,舍命吃“毒酒”,留下了这段佳话。“吃醋”的故事也因此而广为流传,“吃醋”一词也就演变成男女相恋过程中有第三者介入时某一方会产生嫉妒心的代名词了。

趣味链接: 人们常用吃醋来比喻嫉妒吗?

食醋本来只是我国一种很普通的酸味调料,但“吃醋”一词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一般的语境中,它已经脱离了其本义,而往往是指其引申义。

人们常用吃醋来比喻嫉妒。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晴雯听他(指袭人)说‘我们’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得又添了醋意……”

人们又把没来由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如戏剧《百花亭》就写道:“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吃醋还有“争风吃醋”的意思。如明末《清夜钟》第二回载:“石匠樊八……怕陈氏吃醋……又怕陈氏捻酸怪他。”

由此可见,确实应维持一夫一妻制,否则夫妻之间难免会产生嫉妒、冲突。

036 ■ “女大十八变”中的“十八”是指年龄吗?

人们一般认为“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的意思就是:芳龄十八的少女,容貌会变得愈来愈美。事实上并非如此,这里的“十八”不是指年龄,而是指变化之数,也即女孩子长到十八岁时面貌就会发生很多变化。

那么,为何会用“十八”来称多变呢?其实,这与《易经》有关,《易经》载有:“十有八变而成卦。”

传说,周文王被囚牢里时发奋钻研,将八卦中的两卦相叠,进行组合排列,演变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并依此推测社会和自然的变化,说明产生万物的根源是阴阳的相互作用。

由于爻卦间相互组合、变化多端,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有十八次变化,故胡朴安在《俗语典》中云:“凡事物之多变者,俗并以十八言之。”于是,十八便成为一种套数。

明清之际的话本小说中常常提到“女大十八变”,如《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中写道:“这莲女渐渐长得堪描堪画,从来道,女大十八变。”意思是说少女在发育期间,性情、容颜变化多端。

后来,“女大十八变”就常指女孩子长大到十八岁时,其体貌、心神等方面就会发生很多的变化。

趣味链接:“女大十八变”和佛教传说有关吗?

传说,“女大十八变”的说法和佛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