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33

第33章 体育艺术(3)

大约到了明代前期,又推衍出一种叫“数千叶子”的新花样。数千叶子的原型是每副四十张,共分文钱、百字(索,也就是后来的“条”)、万、十万四门,每门十张。此后,又增加八张花片,即空汤瓶(白版)、千万贯、万万贯等。同时在玩法上也被不断地加以改造,最终形成四人合局的定式,必须四人同玩,就像马只有凭四条腿才能行走自如一样,并由此诞生了“马吊”的名称。

到明代后期,马吊风行大江南北,崇祯皇帝的老丈人田弘遇就是天下第一“马吊郎中”。

在“闲来无事且看牌”的薄恶宦风中,大明江山被输光了,这笔遗产又被清朝继承下来,并脱胎出“默和牌”的马吊变种,即每副牌从四十张增至六十张,门类亦从四门变为三门(去掉十万门),另加三种“幺头”。

与此同时,骨牌的玩法也有了一种叫“碰和”的新花样。“默和牌”受其启发,亦将每种牌面从两张增加到四张,变为一副牌一百两十张。据专家分析,《红楼梦》第四十七回中写贾母和薛姨妈、王熙凤等人斗纸牌,就是默和牌的玩法,由此可见,到此阶段,麻将的基本形态已接近完成。

再往后,人们在“筒”(百钱)、“索”(百字)、“万”三门之外又加进“东、南、西、北”四种,并把三种“幺头”改为“中、发、白”。牌的材料也模仿骨牌改为骨面竹背。

这样,一种新的牌型博艺——麻将最终定型。至于那八张“花牌”,则是在以后的流传中又陆续增加,作用大概在于增多组合变化的机会与赢牌分数。马吊牌在清代乾隆年间很流行,但这时它已受宣和牌及碰和牌的影响,变为默和牌。这种默和牌有文钱、索子、万贯三门,每门皆一至九共二十七色,又有幺头三色,每色四张,共一百二十张牌。

后来,默和牌又受一种称为“花将牌”的影响,加上了东、南、西、北四门风牌,即形成了共一百三十六张的麻将牌。

20世纪20年代,麻将漂洋出海,在西方很受欢迎,身价百倍。为了方便识别,人们还在牌面上标上英文字母。

趣味链接:麻将也可以成为竞技体育运动吗?

曾经有人计算了一下:打四圈麻将,至少要花2个小时,也就是8小时/人次,等于一个工作日。对于现代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整天沉迷在“四方城”里,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无须赘言。旧时有“雀鸦鸨,三害鸟”之语,由此可见其已被推为“赌、烟、娼”中“赌”的标志。

凡事皆有利弊。虽然麻将有弊端,但它对人们也有健身、醒脑、怡情的作用。近来又有“竞技麻将”之说,国家体育总局还于1998年在北京举办了“迎新春麻将牌邀请赛”。据称“当运动员们踩着乐曲,随着引导牌走向赛场时,中国人的这一古老娱乐活动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013 ■ 我国古代的剑术有何特点?

我国的剑术发展较早,流传甚广。孔子的学生子路就非常喜欢剑术,据《孔子家书》载,子路戎服见孔子,拔剑而舞之,问:“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

在古代的朝廷中,剑术多以斗剑的形式出现。当时的统治者以观赏斗剑为乐,他们豢养剑客,作为竞技场上的牺牲品,每场比赛均以一方死去为结局。这种斗剑场面在《庄子·说剑》中有载:“蓬头突鬓,垂冠曼缨,短后之衣,曰而语难。相当于前,上斩颈项,下决肺肝。”对这种惨烈的场面,庄子更是大加抨击,认为它“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与统治者喜欢血腥的斗剑不同,剑术在民间得到了健康发展,出现了诸如越女、鲁石公等剑术高超的武术家。

越女是春秋战国时的武术家。她不但剑术理论非常精辟,而且在实践中剑术非常精湛,对后世影响颇大。

鲁石公的剑术也出类拔萃,甚至可谓“出神入化”,这可从刘向在《说苑》里的描述中看出:“鲁石公剑,迫则能应,感则能动,昀穆无穷,变无形象,复柔委从,如影如响,如龙之守户,如轮之逐马,响之应声,影之象形也。闾不及,呼不及吸,足举不及集,相离若蝉翼,尚在肱北,眉睫之微,曾不可以大息小,以小况大,用兵之道,其犹然乎。”

三国时期,剑术出现了较复杂的招式,盛行以剑会友和以剑论武,人们常举行竞争激烈的剑术竞技比赛。

明清以后,剑术以套路形式出现,而且相继形成了诸如武当剑、青萍剑、峨眉剑、达摩剑、少林剑等各种流派。其中,武当剑、青萍剑、峨眉剑堪称内家功法的代表剑术;达摩剑、少林剑则被视为少林剑术的精华。

自20世纪50年代始,又产生了适应竞赛需要的规定剑术、自选剑术,适合强身健体的现代太极剑术等等。就剑术而言,主要有点剑、崩剑、刺剑、撩剑、腕花等动作;就风格而言,则有行剑、站剑之分,工体、醉体之别;就舞剑者而言,要求轻快洒脱,身法矫捷,刚柔相济,富有韵律,因此,人们常用“剑似游龙”来形容舞剑者的矫捷身姿。

趣味链接:曹丕的剑术很精湛吗?

一天,曹丕与邓展一起饮酒,席间两人说起了剑术,曹指出了邓的一些错误,并向邓展表示:若不信服,可以较量一番。邓展当时正醉意蒙眬,经曹这么一激,当即表示愿与之较量。

考虑到用真剑会失手伤人,两人就用甘蔗做剑。没几个回合,曹丕就三次击中邓展的臂膀,引起旁观者的阵阵哄笑。

受到了旁人的哄笑,邓展当然不服气,于是他提出再比。在第二轮比赛中,曹丕以败招引诱邓展,邓展果又中计,被曹丕击中门面。

为什么曹丕的剑术会这么精湛呢?原来,曹丕曾师从洛阳剑术名师王越,经过勤学苦练,他的剑术已经炉火纯青,所以连剑术老到的名将邓展也败在了他的手下。

014 ■ “十八般武艺”具体是指什么呢?

“十八般武艺”的书面记载始见于南宋华岳编纂的兵书《翠微北征录》。此书成于南宋嘉定元年,华岳在书中自称“臣闻……十八般武艺……”,由此可见“十八般武艺”的说法所产生的时间应在南宋嘉定元年之前。

古书上常说武艺高强的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意即各种武术器械他们都会使用。可是这“十八般武艺”具体是指什么呢?

虽然“十八般武艺”最初的具体所指已无从稽考,但后人对此却有所阐释。

明万历年间,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认为“十八般武艺”为: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锏、十三槌、十四殳、十五叉、十六耙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其中前十七种都是兵器名称,第十八种名曰“白打”,则是指“徒手拳术”。

还有人认为所谓的“十八般武艺”是我国古代各种兵器的通称,具体是指“九长九短”:“九长”是指枪、戟、棍、钺、叉、镜、钩、槊、环;“九短”是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其实,“十八般武艺”也许本来就没有具体所指。因为“十八”是一个很特殊的数字,在古代常用来泛指变化多端,如常说的“女大十八变”就是指女孩子到了十八岁后其容貌就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黄梅天十八变”意即在黄梅天里天气就会变化多端等,所以后世常以“十八般武艺”来泛指多种武艺和技能。

趣味链接:《水浒传》中的“十八般武艺”是指什么?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中写到的“十八般武艺”是: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戈、戟、牌、棒、枪、扒。

015 ■ 中国画有什么特点?

中国画是我国人民独创的一种绘画艺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魅力,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与中医、京剧一起并誉为“三大国粹”。

中国画的门类有三个: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人物画成熟于战国时期,汉代的毛延寿即是著名的人物画家。

山水画、花鸟画形成于隋唐时期。“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泼墨山水”是唐代山水画的风格和流派;宋时,山水画、花鸟画更加兴盛,在作画时可以表现大山大水之全景,也可剪取山川秀奇之一角;此后,饮誉一时的山水画或花鸟画画家有元“四家”,清“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扬州八怪”等。

中国画的画风随着朝代而各异。元代渐趋写意,明、清有所发展,并重达畅神。唐、明、清时,又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基督教艺术的影响。

中国画的手法有工笔、写意、钩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所强调的是立意传神、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留白等手法,以描绘物象与经营构图。

中国画的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讲焦点透视,而重在抒发作者的主观情绪。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有卷轴、壁画、屏风、册页、扇面等,并以诗、书、画、印相结合,配以精美的装裱工艺。

中国画的工具为我国特制之笔、墨、纸、砚。其颜料以墨为主,以矿石颜料设色为辅,用各式毛笔在特制的宣纸或绢素上绘画。

中国画的风格是“贵情思而轻事实”,讲究“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神韵寓意等,如以花鸟宣扬某种道德或人格;或指桑喻槐,泼泄作者内心之不满;或以梅比喻人之坚贞清白,以兰比喻不同流合污,等等。

各种艺术流派都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国画也不例外。它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汲取了一些新的技法,探索各种创作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生命力。

了解了中国画的以上特点,有助于我们在欣赏它时,懂得从笔法、墨趣、诗意、意境等方面去品评,而不是简单地看它的表层;当然,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我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史知识,对作者和画中的主体人物所处的年代、主要活动及性格特征等要有所了解。唯有如此,我们方能更加领略其意,渐入佳境。

趣味链接:中国画从一开始就叫“中国画”吗?

从战国时的帛画至今,我国的绘画至少已经走过了2 300多年的漫长岁月。但“中国画”这一名称的出现,则是近几百年内的事。它产生于“西洋画”之后,泛指一切非西洋画的中国绘画。

我国的绘画,最初叫“丹青”。据《汉书·苏武传》记载:“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丹是一种红色,青是一种蓝色)从此,绘画便叫“丹青”。

但到了五代、北宋时期,绘画又改叫“图画”。而且在苏东坡提出“诗画结合”的主张后,有些人又把它称为“无声诗”。“无声诗”的言外之意是:画是一种不能吟咏的诗歌。

到了清代,又有人把国画称为“绘事”。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使用“国画”一词。

1957年,为了避免形成“只此一家,别的都不是国画”的误解,经周总理建议,才改称“中国画”。

016 ■ 中国画中的题款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画中的题款有“题”和“款”两方面的内容,它丰富了绘画的思想美和形式美,体现了中国画追求的完美境界。

题款是由绘画的功用性产生的。

在夏商时期,绘画活动具有很强的功用性。到了汉代,这种功用性使得我国的早期绘画成了“成教化、助人伦”、“存乎借鉴”的工具。

于是,在绘画技巧不足以完全表达形象内容的情况下,“题榜”便应运而生,其作用就是标明画中人物的身份,说明绘画的内容。

而在画上仅仅署上人名、官职又无法适应绘画政治功用的需要,所以在“题榜”产生的同时,又出现了“画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