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问就问吧全集
4784000000021

第21章 宗教神话(1)

001 ■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是怎么回事儿?

远古时,天地一片黑暗,混沌得像个大鸡蛋,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就在这个“大鸡蛋”中,他在里面酣睡了约一万八千年,醒来后发现周围一团黑暗。盘古在黑暗中变得不安起来,他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只听见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千万年的混沌黑暗被搅动了,其中又轻又浊的东西慢慢上升并渐渐散开,变成了蓝色的天空;而那些厚重混浊的东西慢慢地下降,变成了脚下的土地,即所谓的“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站在这天地之间非常高兴,他害怕天地再合拢起来变成以前的样子,于是双肢踏地,用头顶天,就这样,天地每长一丈,盘古的身体就跟着长高一丈。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越来越高,地越来越厚,盘古的身体长得有九万里那么高了。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苦撑之后,盘古变得筋疲力尽,累死了。盘古临死时,呼出的气成了风和云,声音成了雷霆;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四肢五体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血液变成奔腾不息的江河;筋脉变成道路;肌肤变成农田;头发和髭须变成天上的星星;皮肤上的汗毛变成花草和树木;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的身体化成了世界万物。

传说,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趣味链接:盘古神话是怎么形成的?

盘古神话虽未见于先秦古籍,但它和《山海经》中所记载的烛龙神话却有相似之处,或者就是这一神话演变的。后来这个故事又吸收了南方民族盘瓠传说的某些因素,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到明末周游写《开辟衍绎》时,盘古的手中又给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

002 ■ 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是怎样造人的?

据说女娲是个“人头蛇身”的女神。盘古开天辟地后,她在天地间到处游历,时间久了,热爱生命的她感觉盘古的创造还算不上完整,于是就产生了创造人间生灵的想法。

据说女娲在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猪,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在黄河边洗手时,不经意间发现了自己的倒影,突然来了灵感,应该造一些管理这些动物的人类,于是她就顺手从地上抓起一把黄泥,放些水进去揉和揉和,仿照自己的容貌捏成头部,她又觉得依照自己的身体捏造的有些不好,就把小泥人的下半身捏成了两条腿的形状,希望人能够直立行走。说也奇怪,刚把这小泥人放在地上,泥人就活了。

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蘸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为了让人类永远繁衍下去,她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为了让新生的人类活得更快乐,女娲又用竹子制作了笙、簧等乐器。看着在音乐中跳舞歌唱的人们,女娲自己也觉得很快乐。

另有传说,说是女娲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结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

趣味链接:传说中女娲是如何补天的?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女娲造出了人类。人类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其乐融融。可是,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吵架且大打出手,最后祝融打败了水神共工,共工因打输而羞愤地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哪知那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的崩裂使天塌了下来,当时天崩地裂,据古书中记载说:“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女娲目睹了人类的这种遭遇后,决心重整天地的秩序,救人类于水火之中。于是她精心挑选了许多五色的石头,架起火把它们熔化成浆,然后再用这种石浆去填补残缺的天窟窿。历尽千难万苦,女娲终于补好了苍天。

补好了天,女娲又斩下巨龟的脚,分别竖在大地的四方,倾斜的天空被重新擎住,再也没有坍塌的危险了。支撑好天之后,女娲又运用神力,杀死了在中原地区危害人类已久的水怪黑龙,把芦苇草烧成灰,堆积起来,湮塞洪水,填平沟壑。

女娲修补苍天,扶正四极,止住洪水,平定冀州,杀死黑龙,又理顺春、夏、秋、冬四季,调和万物阴阳的变化,其功甚伟,所以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女娲和她的哥哥伏羲、遍尝百草救人的神农一道被列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号娲皇。

003 ■ 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人的一种什么精神?

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主要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夸父是个巨人,双耳奇大,耳上挂有两条黄蛇,住在北方荒野的载天山上,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

有一天,夸父种完地里的庄稼后,发现太阳还没有落下,就突发奇想,想要去看看太阳是什么样的,夸父一纵身飞上了天空,直奔太阳而去。太阳发现有人在追他,就加快了速度移动。

眼看着就要追上了,夸父觉得口干舌燥,想要喝水。夸父一口气喝干了黄河和渭河的水,口渴仍没止住。他又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可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夸父临死前,抛掉手杖,这手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关于夸父追日的神话所表现的主旨,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如《山海经》记载这个神话时说他“不量力”; 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但主流的说法还是认为这个故事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

趣味链接:精卫为什么要填海?

相传远古时,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料海上起了大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阵阵袭来,把小船打翻了,女娃被淹死在海里。炎帝痛失爱女,无比思念,但人死不能复生,他纵然是太阳神,却没有救活死人的法力,所以也只有独自神伤嗟叹了。

女娃知道父亲很怀念自己,她也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于是就让精魂化做了一只小鸟,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整天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所以,人们又叫此鸟为“精卫”。精卫痛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发誓要将东海填平。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然后投掷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里,企图将大海填平。

就这样,精卫飞翔着、鸣叫着,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东海和西山之间,无论天晴还是下雨,从不间断。后来,精卫和海燕结成了夫妻,生出许多小鸟,雌的像精卫,雄的像海燕。小精卫和她们的妈妈一样,也去衔石填海。直到今天,她们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004 ■ “燧人氏”就是“取火之人”的意思吗?

在人类社会初期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生火做饭,用的都是天然火种,由于“天然火种”不易保存,火种的保存就成了当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当时,火种一般由氏族里最重要的人物专门保管。

那时候,有个叫遂明的地方,据说连日月都照不到,所以没有资格保存火种。没有火种这可怎么办呢?遂明人想尽了各种办法,还是找不到另外生火的方法,他们十分苦恼。

遂明的大山里,生长着一棵曲盘万顷的遂木古树,有很多鹗鸟住在上面,因为鹗鸟啄树干时会冒出火星,所以当地人叫它“火树”。某天,一个人游历至此,坐在树下休息,正巧赶上鹗鸟在啄树干,“咚咚咚”三声之后,黑暗中火星闪烁。

这人翻然醒悟,原来找了这么久的火种,就在我们身边啊。于是他捡了一些遂木古树的枝叶,回家后,找来很尖的石头来敲击。果然能够产生火星,并点燃干草和枯叶,他高兴极了。

他很快把自己的这个发现告诉了族人,人们奔走相告,过了不久,这种方法就应用开来,人们再也不用为天然火种发愁了。后来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人称做燧人氏,意思是取火的人。后代子孙更是尊称他为圣人燧皇。

趣味链接:神农氏是传说中主掌稼穑的土神吗?

据记载,当初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神农认为人们这样生活下去,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但实际上农业生产知识是上古人类实践经验的积累,并无神农其人。后来人们推测,测,神农氏的事迹,大致反映了相当于母系氏族制繁荣时期的社会情况。

005 ■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魔兽都是什么?

四大魔兽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种凶恶的动物,分别是:饕餮,穷奇,混沌和梼杌。

饕餮是一种最贪吃的动物,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落地化为饕餮。《山海经·北山经》有云:“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根据晋代郭璞对《山海经》的注解,这里说的狍鸮即是指饕餮。饕餮是古人对贪得无厌之人的称谓。

关于穷奇的记载,《山海经·北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邦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獰狗,是食人。”另外一种说法说穷奇是神名,《淮南子·坠形训》:“穷奇,广莫风之所生也。”高诱注曰:“穷奇,天神也。在北方道,足乘两龙。其形如虎也。”在电脑游戏《天之痕》中,仙山岛上全身火红、状如牛的怪兽就是穷奇(身上有五色石南叶)。后来“穷奇”用来比喻背信弃义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

混沌:混沌,即混敦。其状如犬,似罴而无爪,有目而不见,有两耳而不闻,有腹无五脏,行走而足不开。混沌因既混且乱,故后世称是非不分之人为“混沌”。《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神异经·西荒经》中有云:“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大,毛长两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扰乱荒中,名梼杌。”另有一说是神名,《国语·周语上》:“商之兴也,梼杌次于丕山。”另外有一本战国时的书名叫《梼杌》是专门记载楚史的史书。后来“梼杌”被用来比喻顽固不化、态度凶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

趣味链接:古代传说中的“四灵”

早在周代,我国民间就出现了龙、凤、麒麟、龟为“四灵”的传说。

龙是“四灵”之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它影响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文化的各个层次。但世间本来没有龙,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国北方有个华夏族,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在蛇的图形上,添加了图腾的特征,如鳞甲类图腾、有角兽的图腾、有四只爪子的爬虫类的图腾,还有多种猛兽的图腾,最终融合成一种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这就是“龙”的由来。

凤凰,也是古代人民以幻想中的保护神而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凤凰这种禽鸟。凤凰和龙成为中国对称美的一个典范,“龙凤呈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以凤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后来,凤族后代的商,被龙族后代的周所吞并。经过周文化与商文化的融合,龙、凤被保留下来,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民间,人们一直还是将龙和凤凰作为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

在周代名作《山海经》中,提到了凤凰。书上说,凤凰鸟,产生在貊国的东北方,其羽毛有红、黄、青三种颜色,非常美丽,身朝东方。

麒麟,也是一种不存在的怪兽,它只是人们幻想中的“灵物”。雄兽称为麒,雌兽称为麟。传说中的麒麟性格温良,不履生虫,不折生草,是有德行的仁兽。

汉代的麒麟形象,与现在的鹿相似,头上有独角,角上长肉球。《毛诗正义》中说:“麟,麏身,马足,牛尾,黄色,圆蹄,一角,角端有肉。”与龙、凤一样,麒麒也是综合化了的图腾。

“四灵”中唯有龟是真正存在的动物。龟因其长寿、通灵而被人们视为一种图腾形象,归于“四灵”之中。

006 ■ 月亮上真有嫦娥吗?月里嫦娥究竟是谁?

嫦娥原为姮娥、姬娥,也写做嫦娥、素娥。嫦娥奔月神话,流传很广,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战国初期的《归藏》(已佚)。战国时屈原的《天问》,也提及了这个故事,但没有说明白。现在有据可考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的《淮南子》一书。

《淮南子·览冥篇》及东汉高诱注说:“姬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晋代干宝《搜神记》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并从这时起称姮娥、姬娥为嫦娥。

但有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月仙为结麟,不是嫦娥。《三余帖》说:“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谬,盖月中自有主者,乃结麟,非嫦娥也。”也有的古书,把结麟写成月精,与月同居;也有写结麟是奔月的神仙。又有人说结麟就是嫦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嫦娥的叫法有很多别称,是从常仪、常宜、常羲、尚仪演变而来的。《山海经·大荒西经》说:“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有人说帝俊即帝喾,常羲即常仪。《吕氏春秋·勿射篇》说:“尚仪作占月。”有人说古时读常为尚,尚仪即常仪。总之,常仪、常宜、常羲、尚仪都是嫦娥的音转而已。

趣味链接:吴刚折桂的传说

相传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常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就会立即合拢。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后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

007 ■ 寿星为什么是一个有特大脑门的老人形象呢?

民间传说,寿星为司长寿之神,他是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关于寿星的形象,《西游记》中写他“手捧灵芝”,长头大耳短身躯。《警世通言》中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

民间的年画上也把寿星画成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模样,并且还称他这种隆起的头为“寿星头”。寿星身量不高,大耳朵,长眉白发,弓背弯腰。拄弯弯的龙头拐杖,杖上还挂着一个盛着灵丹妙药的葫芦,手托仙桃,突出的大脑门,俨然是个慈祥和善的老者,深得人们的喜爱。

可是他的“寿星头”是怎么来的呢?也就是说他的头部为何会有个隆起呢?关于这个问题,民间有则很有趣的传说。

说寿星的母亲怀胎九年,孩子还没出生,母亲十分着急,就问肚子里的孩子:“儿啊,你为何还不出世?”没想到这孩子在娘胎里就能说话,寿星回答说:“如果家门口石狮双眼出血,我就出生。”不料,此事被隔壁屠夫知道了,屠夫悄悄用猪血涂上石狮双眼。第二天早上起来,寿星的母亲见了石狮,就告诉儿子说石狮双眼已经流血了,寿星听了就急忙从母亲腋下钻了出来,就这样,寿星诞生了。

因为年份未到,所以他的头就变长了。因为一般凡人都是十月怀胎,传说寿星要十年怀胎,当然,这是一则解释型故事。至于“寿星”究系何人?有的说是彭祖,有的说是张搏,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趣味链接:福星与禄星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