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4780500000008

第8章 旧杂譬喻经(旧暑: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卷上(6)

龙王问女儿:“为何啼哭?”女儿说:“国王无缘无故打我。”龙王说:“这位国王平常仁慈,为何蛮横打人呢?”晚上,龙王化作蛇,在国王床下偷听国王说话。国王对夫人说:“我出行时遇到一女孩,被放牛郎殴打,我解救了她,让她回去。”次日,龙王现人形来见国王,对国王说:“国王有大恩于我啊。昨天小女外出,被人殴打,承蒙国王解救。我是龙王,您想要什么就说吧。”国王说:“我有的是宝物,只是希望懂得百鸟、畜兽说的话。”龙王说:“要斋戒七日,七天之后告诉你,千万别告诉别人。”

这样,王与夫人一起吃饭,国王听见雌蛾对雄蛾说:“盛饭来。”雄蛾说:“自己盛。”雌蛾说:“我肚子大不方便。”国王不禁失笑。夫人说:“国王因何发笑?”国王默然不语。后来国王与夫人一起坐着,看见两个蛾子沿墙壁相遇争吵,一起搏斗双双堕地,国王又禁不住笑了。夫人说:“为什么发笑?”这样问了三次才说:“我不告诉你。”夫人说:“国王不告诉我,我就自杀。”国王说:“等我出行回来再告诉你。”说罢国王便外出了。

龙王变作几百头羊渡河,有只怀孕的母羊呼叫公羊:“你来接一下我。”公羊说:“我累极了,不能帮你渡河。”母羊说:“你不帮我渡河,我就自杀。你没看到国王要为夫人死吗?”公羊说:“这个国王真傻,为妇人去死。你以为你死了,我就没有母羊了吗?”国王闻听,思忖:我为一国之主,还不如羊聪明吗?

国王回来,夫人说:“国王不对我说笑的原因,我就自杀!”国王说:“你自杀好了!宫中女人多的是,不缺你一个。”

法师说:“痴傻男子才为满足妇人欲念而自杀呢。”

[点评]

“待我行还语汝。”王便出行。——原文没有交代国王出行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去自杀。为什么自杀?因为妇人以自杀相逼,而自己又不愿意违背保密的诺言。正在两难之际,龙王通过公羊与母羊之间的对话启发国王,使他下决心出狠招,化解妇人的威胁。这一招看似简单,做起来也并不容易,妲己威逼纣王、褒姒威逼幽王都得逞了,就是因为纣王与幽王吃女人的这一套。

(二十五)买祸喻

昔有一国,五谷熟成,人民安宁,无有疾病,昼夜伎乐无忧也。王问群臣:“我闻天下有祸,何类?”答曰:“臣亦不见也。”

王便使一臣至邻国,求买之。天神则化作一人,于市中卖之。状类如猪,持铁锁系缚。臣问:“此名何等?”答曰:“祸母。”曰:“卖几钱?”曰:“千万。”臣便顾之问曰:“此何等食?”曰:“日食一升针。”臣便家家发求针。如是人民两两三三,相逢求针。使至诸郡县扰乱在所,患毒无憀①。

臣白王:“此祸母,致使民乱,男女失业,欲杀弃之。”王言:“大善!”便于城外,刺不入,砍不伤,掊②不死。积薪烧之,身体赤如火。便走出,过里烧里,过市烧市,入城烧城。如是过,国遂扰乱,人民饥饿。坐厌③乐,买祸所致。

[注释]

①无憀(liáo):无聊。

②掊(pǒu):击破。

③厌:通“餍”,满足。

[今译]

从前有一个国家,五谷丰登,人民安宁,没有疾病,人们日夜歌舞,无忧无愁。国王问大臣:“我听说天下有一种东西叫祸,不知祸是什么样的?”大臣们回答:“微臣也没有见过。”

国王就派遣一个使臣到邻国,去买祸。天神变为人,在市场上卖“祸”。“祸”的模样像猪,用铁锁链捆着。使臣问:“这是什么?”天神回答:“祸母。”使臣又问:“卖多少钱?”天神回答:“一千万。”使臣认真看了又看,又问:“它吃什么?”天神回答:“一天吃一升针。”使臣买回祸母,便挨家挨户地搜求针。这样,国民三三两两,见面都是互相索针。派出求针的人到处扰民,所到之处,民不聊生。

大臣报告国王:“祸母扰乱人民,百姓失业,我们想把它杀死扔掉。”国王说:“行。”于是群臣把祸母拉到城外,刀刺刺不进,斧砍砍不伤,击打打不死。堆柴草烧,祸母被烧得全身通红如同一团烈火,祸母就跑出去,逢村烧村,逢市烧市,入城烧城。就这样跑来跑去,国家被扰乱,百姓遭受饥苦。这就是不安于太平欢乐,买祸带来的结果啊。

[点评]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似乎道家“无为而治”就是针对这个多事的国王的。令人想起20世纪90年代的一件事——推行夏令时。本来什么事都没有,推行夏令时之后,打乱了人的生物钟,打乱了航空、航海的时间表,结果灾害与交通事故频发,医院人满为患,节电的初衷也适得其反。

(二十六)鹦鹉灭火喻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

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①。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

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我由②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

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

[注释]

①然:通“燃”。

②由:通“犹”,尚且。

[今译]

从前有一只鹦鹉,飞到一座山中。山中的百鸟畜兽,相亲相爱,不相残杀。鹦鹉思忖:虽然这里好,也不可久留,还是要回家的。便飞走了。

数月之后,大山失火,四面都烧起来。鹦鹉远远看见,便钻入水中,弄湿翅膀;飞向空中再把羽毛上的水洒下去,想扑灭大火。就这样,它一次又一次地往来救火。

天神看到这一情景,说:“喂,鹦鹉!你怎么这样傻!千里之火,难道能被你两个翅膀所带的水扑灭吗?”鹦鹉说:“我知道扑不灭。可我曾做客此山,山中百鸟畜兽都很仁慈善良,如同兄弟。我不忍心看着它们被大火烧死!”

天神被其真诚所感动,就降雨将火扑灭。

[点评]

这个故事最早载于《僧伽罗刹经》:“山火烧林,鹦鹉思林恩,取水洒林。天帝见而感之,降雨止火。”

在印度人看来,鹦鹉属于善鸟、孝鸟、聪明鸟,传说它能宣说佛法,化导众生。用滴水灭大火,隐喻,无论正义多么微弱都敢于与强大的困难或恶势力斗争。

(二十七)展转相煞喻

佛与比丘俱行,避入草中。阿难问佛:“何因舍道行草中?”佛言:“前有贼,后三梵志当为贼所得。”

三人后来,见道边有聚金,便止共取。令一人还聚中市饭。一人取毒着饭中,煞二人,我当独得金。二人复生意,见来便共煞之。已,便食毒饭,俱死。三人①各生恶意,展转相煞如是也。

[注释]

①人:原本无此字。

[今译]

佛与比丘一起出行,躲到草丛中。阿难问佛:“为什么不走大路,躲到草丛里?”佛说:“前面有贼,后面的三位修行人会被贼抓获。”

三个修行人从后边来了,见路边有一堆黄金,就停下来共同拾取。让一人回到村里买饭。买饭的人把毒药放到饭里,心想,杀死两个人,我可以独得黄金。那两个人也心怀鬼胎,见买饭人回来就一起杀死了他。杀死买饭人之后,他们便吃毒饭而死。三人都心怀恶念,展转相杀,都没有得到好结果。

[点评]

相对于隔世报,我更喜欢像这个故事所揭示的现世报。让恶得到恶报,而且是“立即执行”,正义得以伸张,让人感到痛快淋漓。

(二十八)妇与琢银儿相通喻

昔有四姓,藏妇不使人见。妇使①青衣作地窟,与琢银儿相通,夫后觉。妇言:“我生不行,卿莫妄语。”夫言:“当将汝至神树所。”妇言:“佳。”持斋七日,入斋室。妇密语琢银儿:“汝当云‘何汝诈’,作狂。乱投②于市,逢人抱持、牵引之。”

夫斋竟,便将妇出。妇言:“我生不见市,卿将我过市。”琢银儿便抱持、卧地,在所为。妇便哮呼其夫:“何为使人抱持我?”夫言:“此狂人耳。”

夫妇俱到神所,叩头言:“生来不作恶,但为此狂所抱耳。”妇则得活,夫默然而惭。妇人奸诈,乃当如是也。

[注释]

①使:原本作“值”。

②投:原本作“头”。

[今译]

从前有个四姓人,把妻子藏起来不让人见。妻子叫婢女挖地洞,与银匠私通,被丈夫发觉。妻子说:“我平生没有出去过,你别胡说。”丈夫说:“应带你到神树那里裁决。”妻子说:“好。”于是丈夫入斋室持斋七日。妻子秘密告诉银匠:“你就说‘你好奸诈’,然后装疯卖傻,到处乱跑,见人就抱住,拉扯。”

斋戒完毕,丈夫便带着妻子外出。妻子说:“我平生没有见过街市,你带我去街市吧。”到了街市,银匠便抱住她、倒在地上,为所欲为。妻子喊叫丈夫:“你为什么让人抱我?”丈夫说:“这人是个疯子。”

夫妇一起来到神那里,妻子叩头说:“平生没做恶事,只是被这个疯子抱过。”这样,妻子得以活下去,丈夫则默默不语,心中惭愧。妇人奸诈,乃至于此。

[点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神也有被瞒过的时候,有的罪过可以躲避神的惩罚。

(二十九)当嫁女到童子门喻

昔有一女,行嫡人①。诸女共送于楼上,饮食相娱乐。橘子堕地,诸女共观。

“谁敢下取得橘来。当共为作饮食。”

当嫁女便下楼,见一童子已取橘去。女言童子:“以橘相与。”童子曰:“汝临嫁时,先至我。许我,还橘;不尔,不相与。”女言:“诺。”童子便与橘,女得持还。众人共作饮食,送女至夫所。

女言:“我有重誓,愿先见童子,还为卿妇。”夫便放去。出城逢贼,女向贼求哀:“我有重誓,当解。”贼放去。适前,逢啖人鬼。女叩头,愿乞解誓,鬼放去。到童子门,请前坐。童子不干,为设饮食,以私金一饼送之。

师曰:“如是,夫、贼、鬼、童子,四人皆善。虽尔,意有所在。或有言夫胜者,为持妇急;言贼胜者,为持财物急;言鬼胜者,为持饮食急;言童子胜者,为谦谦也。”

[注释]

①嫡人:嫁人。

[今译]

从前有一女子,将要嫁人。许多女子在酒楼为她送别,一起吃喝娱乐。一个橘子落在地上,女友们都看见了。

有人说:“谁敢下楼把橘子取来,大家一起给她做好吃的。”

将要嫁人的女子下楼,看见一个孩子已捡起了橘子要走。她就对孩子说:“把橘子给我。”孩子说:“你出嫁前,先到我这里来。答应我,我就还你橘子;不然,我就不给。”出嫁女说:“行。”孩子便把橘子给她,女子拿着橘子回到楼上。大家一起给她做好饮食,并送女子到丈夫家。

出嫁女对丈夫说:“我有重大愿誓,答应先见一个孩子,回来再做你的妻子。”丈夫让她去。出城遇到贼,女子向贼哀求:“我有重大愿誓,我必须去兑现。”贼放她,让她去。再往前,遇到吃人鬼。女子叩头乞求放她让她去兑现誓言,鬼放了她让她去。到孩子家,请她前来就坐。孩子没有冒犯她,给她摆上食物,并送她一饼黄金。

法师说:“看来,丈夫、贼、鬼、童子四人都是善良的。虽说如此,他们的善意各有不同。有人说丈夫更善良,因为他本是急于娶妻的;有人说贼更善良,因为他本急于获取财物的;有人说鬼最善良,因为它本急于得到饮食的;有人说孩子最善良,因为他本是个谦谦君子。”

[点评]

说妻子、丈夫善良,这很容易被接受,说孩子善良也不足为怪,说贼与鬼善良有些新鲜。其实也不新鲜,蒲松龄笔下就有许多栩栩如生的善良狐狸精。至于贼,庄子早就说过“盗亦有道”。善,无所不在,人类中有,鬼蜮中有,三教九流中也有。推而广之,善良与否与社会角色关系不大,主要在于有没有一颗善心。

(三十)掷环无所亡喻

昔有妇人,常曰:“我无所亡。”其子取母指镮,掷去水中。已,往问母金镮所在,母言:“我无所亡。”母后日请目连①、阿那律②、大迦叶③饭时,当得鱼。遣人于市,买鱼归治,于腹中得金环。母谓子:“我无所亡。”

子大欢喜,往至佛所,问:“我母何因有此不亡之福?”佛言:“昔有一仙人,居北阴寒。至冬天,人人悉度山南。时有老独母,贫穷不能行,独止为众盖藏器物。春,人悉来还。母以物一一悉付还其主,众人皆欢喜。”

佛言:“时独母者是汝母。前世护众人物故,得是无所亡福耳。”

[注释]

①目连:梵名Maudgalyāyana,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弟子中,得大神通,故称神通第一。另据盂兰盆经载,佛陀弟子目连因母堕饿鬼道中不得食,佛令作盂兰盆,于七月十五日,具足百味五果于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而后其母始得吃食。目连告佛:“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行孝顺者,亦应奉此盂兰盆。”佛言:“大善!”至后世,犹因袭此一作法,遂为盂兰盆会。现今盂兰盆节仍是日本第一节日。

②阿那律:梵名Aniruddha,佛十大弟子之一,是佛从弟,获天眼通,故称天眼第一,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

③大迦叶:梵名Mahākā■yapa,摩诃迦叶波的简称。佛的十大弟子之一,被誉为“修行(头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传诵不绝。

[今译]

从前有一个妇人,经常说:“我没有丢失什么。”他儿子拿了母亲指环,扔到水中。事后去问母亲:“金环何在?”母亲说:“我没有丢失什么。”过了一天,母亲向目连、阿那律、大迦叶施饭,需要鱼。派人去市场买,买回鱼来收拾,在鱼肚子里得到金环。母对儿子说:“我没有丢失什么。”

儿子大喜过望,前去找佛,问:“我母亲因何有不丢东西的福分?”佛说:“从前有一个仙人,住在北山阴寒的地方。到冬天,人人都到山南去。当时有一位孤寡老妇人,贫穷不能离开,独自留下来为大家看护收藏器物。春天,人们都回来了。老妇人把东西一一还给原主,大家非常欢喜。”佛说:“当时的孤寡老母就是你母亲。由于前世保护众人的财物,所以今世得到不丢东西的福分。”

[点评]

这个故事说明佛法无边,总是有施必报,有感必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如行放生、布施、梵行等善业,即因种善因而招感善报;反之,行杀生、偷盗、邪淫等恶业,即因种恶因而招感恶报。

老妈妈为众人看家当然也属善业,得到“无所亡”福分,顺理成章。

(三十一)作小泥屋得宝舍喻

昔有四姓家子,为离越①作小居处,则足自容,复作经行②处。后寿尽,上生忉利天上,得宝舍,周匝四千里。所欲自乐,欢喜,持天华③散离越屋上。天言:“我作小泥屋耳,乃得好殿舍。念恩,故来散华④耳。”

[注释]

①离越:梵名Revata,离婆多,佛弟子之一,为舍利弗之弟。常坐禅入定,心无错乱,得坐禅第一名。

②经行:在一定的地方旋绕往来。其目的在于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或睡眠,又为养身疗病之法。

③天华:天花。

④散华:法会仪式中在佛前散花的仪式。首先将榓花与纸制之莲瓣放在花笼中,一边咏诵伽陀,一边绕佛,一边散花。

[今译]

从前有个四姓家的人,为一个叫离越的比丘修建了一个很小的居室,足以容身,又为他修建了经行处。后来四姓家子寿尽,转生忉利天成为神,得到用珍宝装饰的屋舍,方圆达四千里。心满意足,欢乐无比,把天花撒在离越的居室上。这个天神说:“我修的只是小泥屋,现在竟然得到这么好的宫殿。感念恩德,所以来撒下天花啊。”

[点评]

人间行好事,天上得回报——这是印度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中国也有这样的看法,但代表性的传统价值观与此有些区别。如果没有佛教的果报、儒家名检之类的超越现实的信仰,人生就真的如同空花泡影,索然寡味了。

(三十二)得道因缘喻

昔有三道人,共相问:“汝何因得道?”曰:“我于王国中,观葡萄大盛好,至晡①时,人来折,搣②取悉败,狼藉在地。我见,觉无常,缘是得道也。”一人曰:“我于水边坐,见妇人摇手澡器,臂环更相叩,因缘合乃成声。我缘是得道也。”一人曰:“我于莲华水边坐,见华盛好。至晡,有数十乘车来,人、马于中浴,悉取华去。万物无常乃尔,我觉是得道也。”

[注释]

①晡(bū):申时,下午三点至五点。

②搣:原本作“灭”。“搣”,揪、拔。

[今译]

从前有三个道人,互相发问:“你如何得的道?”一个说:“我在王国的都城,看到葡萄长得茂盛,近黄昏时有人来折,揪毁葡萄,弄得枝叶狼藉满地。见到这种情形,觉悟到万事无常,因此得道。”另外一个说:“我坐在河边,看见妇人洗刷器皿,手环互相叩击,因缘相合发出声音。我因此得道。”第三个人说:“我坐在莲花池边,看见莲花茂盛、美丽。傍晚,过来几十辆车,人、马都在池子里洗浴,把花全都摘走。万物无常如此,我觉悟到其中道理而得道。”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