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4780500000030

第30章 杂譬喻经(比丘道略集 后秦鸠摩罗什译)(4)

大梵天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不说法。一时百万人天,皆不解其意。独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因传以涅槃妙心,为禅宗之起源。

佛教认为沉默可以超越相对之差别,进入绝对平等的境地。文殊师利给“不二法门”下了一个八个字的定义:沉默不语、无示无识。

(十五)佛与弟子入舍卫乞食喻

昔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欲乞食。道边见有一坑,举城污露诸不净物悉在其中。见一老母猪将诸肫①子,共卧不净坑中。

时佛微笑现四十齿②并出四牙③,从四牙中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入。诸佛之法,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欲说畜生事,光从膊入;欲说饿鬼事,光从脾④入;欲说人事,光从脐入;欲说诸天事,光从胸入;欲说声闻事,光从口入;欲说缘觉事,光从眉间相⑤入;欲说诸佛菩萨事,光从顶入。

阿难见光从胸入,知佛欲说诸天事,即时长跪白佛,请问其意。佛语阿难:“过去无数劫,有一长者,乏无儿息,唯有一女,端正殊妙,聪明辩慧,其女父母甚爱重之。女年既大,便说一偈,问父母言:

一切駃⑥水流,世间苦乐事。

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

父母闻之,庆其奇雅,不知何言以答此偈。其女欲解此义,而不蒙答,便大愁忧,不复饮食。父母见女愁忧,便大恐懅,即时为设大会,请诸婆罗门及多智长老。众人云集,供设既毕,于众会中施一小床,女坐其上,还说前偈以问众人。众人默然,无能答者。长者即以七宝盛满一盘而宣令曰,‘其有能答者,以此与之。’时有一婆罗门,形体端正而智慧鲜少,贪其珍宝,便言,‘我能答也。’其女闻之,即说偈以问婆罗门,亦不解此偈义之所归,直言,‘此事都无所有也。’女即思惟,即得无所有定⑦,便自唱⑧言,‘此真大师,益我不少。’女后命终,上生无所有处⑨。过四十劫,尽彼天寿,来生此间。尔时长者女者此老母猪身是也。天福已尽,宿命罪至于此,世受猪形也。此女本说偈问时,若遇明师,即可得道。此女虽行禅定,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注释]

①肫:同“豚”,猪。

②四十齿:四十齿相,谓佛具有四十齿,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③四牙:四牙白净相,谓四牙最白而大,亦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

④脾:同“髀(bì)”,股,大腿。

⑤眉间相:眉间白毫相,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六十五篇注释{11}。

⑥駃(kuài):通“快”。

⑦无所有定:四空定(又名四无色定)中的第三禅定,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五十篇注释⑤。

⑧唱:此指扬言。

⑨无所有处:无色界四处之第三处。无所有处分为两种,(一)定,系修证所得之无所有处定;(二)生,乃由彼定所感之异熟果,即无所有处天。

[今译]

从前佛与诸弟子入舍卫城,打算在道边乞食。看见道边有一土坑,全城污水粪便等脏物都在坑中。他们看见一头老母猪带着一群猪崽子,一起共卧在脏坑里。

当时佛微笑,现四十牙相,露出四颗牙,从四牙中放出无边无际的光明,普照三千国土,遍及上下八方。他的光明返回后绕佛身三圈,从胸口进入身体。按照诸佛的规则,想说地狱事时,光从脚下进入身体;想说畜生事时,光从胳膊进入身体;想说饿鬼事时,光从大腿进入身体;想说人间事时,光从肚脐眼进入身体;想说诸天神事时,光从胸口进入身体;想说声闻事时,光从口腔进入身体;想说缘觉事时,光从眉间相进入身体;想说各位佛和菩萨事时,光从头顶进入身体。

阿难见光从胸口进入身体,知道佛想说诸天事,即时长跪问佛,问其用意。佛对阿难说:“无数劫之前,有一长者,没有儿子,只有一女,相貌端正美丽,聪明智慧,女孩子的父母甚是爱重。女子长大,说了一段偈语,用这个偈语问父母:

一切如水流,世间苦乐事。

本从何处生,何时当止息?

父母听了,庆幸女儿奇特高雅,不知如何答这个偈语。女儿本想解开疑问,却没有得到回答,便愁眉不展,不思饮食。父母见女儿愁闷忧虑,也十分害怕,立即召集法会,请来诸位婆罗门及足智多谋的长老。众人云集,供奉饮食毕,在法会上备一个小床,女儿坐在上面,还是说以前的那个偈语问众人。众人默默无语,无人能答得上来。长者就拿出一个盛满金、银、琉璃等宝物的盘子宣布,‘有能答上来的,以此宝相赠。’当时有一个婆罗门,形貌端正而智慧不多,贪恋珍宝,便说,‘我能回答。’女儿闻听,就说偈向婆罗门发问,这个婆罗门也不解此偈的意义何在,就直说道,‘这种事情都是空无所有的。’女儿进入禅定,当即修得无所有处定,便扬言,‘这位真是大师,使我受益不浅。’女儿死后,转生无所有处。四十劫之后,天寿完结,转生人间。那时的长者女儿就是这只老母猪。天上的福分已尽,前世罪孽导致如此下场,被赋予猪形。这个女子原来说偈时,若遇明师,就可以得道。此女虽行禅定,却缺乏智慧,禅定的果报终结,还是堕入畜生道。”

[点评]

这个故事阐明了佛教的本意——智慧由学习来,由修炼来,不是天生的。后来产生方便说法,情形大变,据说六祖惠能大字不识,却是南宗的大师,后皆敬仰。——这是后话。达摩不认为智慧来自修行,而是心自有之。以下是梁武帝与达摩在梁普通年间的一段著名对话:

梁武帝: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达摩:并无功德。

梁武帝:何以无功德?

达摩: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净智圆妙,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梁武帝: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廓然无圣。

梁武帝:对朕者谁?

达摩:不识。

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

按照达摩的逻辑,那个为女子解释偈语的婆罗门是智慧的,女子从婆罗门那里悟得的智慧也是真实的,显然,这是很荒唐的。

(十六)医师治王病喻

昔有一大国王身得重病,十二年不差。一切大医无能治者。时边方小国统属大王,有一医师善能治病。王即召来,令治己病。未久之间,即蒙除降。王便念欲报此师恩,屡遣使者宣令彼国:此师治王病差,应有大功,宜应赏赐;象马车乘、牛羊田宅、青衣直人、严饰之具,皆给与之。彼小国王奉宣上命,为设舍宅,高堂重阁。给其师妇、衣裳、饮食、珠环严具及象马牛羊,一切备足。

师在王边,无有语者。师便思惟:我治王病,大有功夫,未知王当报我与不?复经数日,王转平复,其师请辞,欲还本国。王便听之,给一羸马,乘具亦弊。师大叹恨:我治王病,大有功夫,而王不识恩分,不相料理,令我空去。循道愁叹,以为永恨。适至本国,见有群象,问象子曰:“此谁家象?”象子答曰:“此是某甲师象。”复问象子曰:“某甲师何从得此象?”象子答曰:“某甲师治大王病差,功报所得也。”小复前行,见有群马,问马子曰:“此谁家马?”马子答曰:“某甲师马。”小复前行,见有群牛羊,问群牛羊子曰:“此谁家牛羊?”羊子答曰:“某甲师牛羊。”小复前行,见其本舍,高堂重阁,殊异本宅,问门人曰:“此是谁舍?”门人答曰:“此是某甲师舍。”便入其阁内,见其妇形色丰悦,身服宝衣,怪而问曰:“此谁夫人?”直人答言:“此是某甲师夫人。”从见象马及入舍内,皆知是治王病功报所得,便自追恨:本治王病,功夫少也。

喻福德也。福德留难①,如王病也;医师喻修福人也;治王病者,喻如行人②能修福事也;王病差者,如福德已成也;王宣令赏赐象马、室宅者,言福积于此报成于彼也;夫望速者,常患应迟也,如人少信,有时作福便望朝夕报也,老病死至,便谓自然无善报也;得天中阴③,善应具至,如彼医师见象马也;乘此中阴,既到天宫,受彼生阴④,目见天堂种种严饰⑤,乃知追恨往昔不多作也,如彼医师既见赏赐,恨其治病功夫少也。

[注释]

①留难:邪魔来留止人行善事,为修行之障难。

②行人:修行佛道之人。

③中阴:又名中有,即前世死之瞬间(死有)至次世受生之刹那(生有)的中间时期。由于中有期间共为四十九日,故产生七七四十九日诵经祈福之风习。即于人死后,每一个七日必诵经追荐,直至第七个七日即四十九日之满中阴为止。世俗每谓该期间乃亡魂懵懂茫然之际,故特于彼时为之祈求冥福。

④生阴:又称生有,系生缘成熟,脱离中阴而托生于母胎之初刹那,五蕴由此生起。

⑤严饰:同于庄严。《法华经·序品》曰:“严饰国界。”

[今译]

从前有一个大国国王身患重病,十二年不愈。所有名医没有能治的。当时有个边远小国,从属于这个国王,有一个医师善于治病。国王就把他召来,让他为自己治病。没有多久,手到病除。国王就想报答医生的恩情,屡次派使者到小国宣布诏令:这位医生治好国王的病,立下大功,理应赏赐;象马车乘、牛羊田宅、婢女仆人、装饰之物,都给予他。那个小国国王谨遵上命,为医生建了住宅,高大厅堂,重重楼阁,给医师妻子、衣裳、饮食、珠宝玉环等饰品及象马牛羊,应有尽有。

医生在国王身边,没有人告诉他得到了赏赐。医生就思忖:我治好国王的病,下了大工夫,不知国王报答我不?又过了几日,国王转危为安,医生请辞,要回本国。国王答应,给了他一匹瘦马,乘具也是破旧的。医生叹息怨恨:我给国王治病,下了大工夫,而国王不图报恩,不照顾我,让我空手回去。一道哀叹发愁,觉得抱憾终生。刚入本国国界,看见群象,问赶象人说:“这是谁家的象?”赶象人回答:“这是某某医生的象。”又问赶象人:“某某医生从哪里得到这群象?”赶象人回答:“某某医生治好国王的病,是有功得到的回报。”稍往前行,看见一群马,问牧马人:“这是谁家的马?”牧马人回答:“某某医生的马。”再往前行,看见一群牛羊,问放牧人:“这是谁家的牛羊?”放牧的人回答:“某某医生的牛羊。”再往前行,看见自己的住宅,高大厅堂,重重楼阁,与原来的房子完全不同,就问看门人:“这是谁家的房舍?”看门人说“这是某某医生的房舍。”进入楼阁,见到夫人容貌丰满、面色欢喜,身上珠光宝气,惊奇地问:“这是谁的夫人?”仆人回答:“这是某某医生的夫人。”从见到象群、马群开始,到进入房舍内,医生知道这一切都是给国王治病得到的报答。于是他后悔先前的怨言:本来为国王治病还不够尽心尽力。

这个故事比喻福德。福德遭受邪魔扰乱,如同国王患病;医生比喻修福德的人;治国王病,比喻像修行者那样能行善事;国王痊愈,如同福德已修成;国王宣令赏赐象马、室宅,是指功德累积于此,果报造成于彼;希望速得报答,常担心报应来得迟,就像有人缺少自信,一行善便希望快点得回报,待到老、病、死来临,便以为自然本无善报;死后处于中阴,善报全都降临,就像那个医生看见象与马;过此中阴,已到天堂,转生后亲眼看见天堂的种种庄严美丽,才追悔往日行善不够多,就像那个医生看见赏赐之后,恨其治病所下工夫还少。

[点评]

许多版本把福德理解成“福分”,这是不对的。福德是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的一切善行,及由一切善行所得的福利。换言之,福德=福分+功德。

以为自己的功德多于报答,上苍不公平——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经常发生。认为老天不公,产生埋怨时不妨读一读这篇经文,反省一下自己所做是否还有不足,下的工夫是否不够,这样进步会快些,果报也会来得早些。

(十七)恶雨喻

外国时有恶雨,若堕江湖、河井、城池水中,人食此水,令人狂醉,七日乃解。

时有国王,多智善相。恶雨云起,王以知之,便盖一井,令雨不入。时百官群臣食恶雨水,举朝皆狂,脱衣赤裸,泥土涂头而坐王厅上。唯王一人独不狂也,服常所着衣,天冠璎珞坐于本床。一切群臣,不自知狂,反谓王为大狂,何故所着独尔。众人皆相谓言:“此非小事。”思共宜之。王恐诸臣欲反,便自怖懅,语诸臣言:“我有良药,能愈此病。诸人小停,待我服药,须臾当出。”王便入宫,脱所着服,以泥涂面,须臾还出。一切群臣见皆大喜,谓法应尔,不自知狂。

七日之后,群臣醒悟,大自惭愧,各着衣冠而来朝会。王故如前,赤裸而坐,诸臣皆惊怪而问言:“王常多智,何故若是?”王答臣言:“我心常定①,无变易也。以汝狂故,反谓我狂,以故若是,非实心也。”

如来亦如是。以众生服无明②水,一切常狂。若闻大圣③常说诸法,不生不灭④、一相无相⑤者,必谓大圣为狂言也。是故如来随顺众生,现说⑥诸法是善,是恶,是有为⑦,是无为⑧也。

[注释]

①定:令心专注于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精神状态,或指凝然寂静之状态。反之,心散乱不止之状态,则称为散,二者合称定散。

②无明: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

③大圣:梵语mahā-muni。为对佛、菩萨及大声闻等的尊称,有别于世俗之圣人。如大圣普贤菩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大圣观自在菩萨、大圣不动明王、大圣欢喜天等,概皆出于尊敬之意。

④不生不灭:与“生灭”对应。常住的别名,永生之意。不生不灭,名大涅槃。

⑤一相无相:浑然而现一相,为无相之意。平等无差别之真如相(真如实相之法乃寂灭平等),是唯一真实的相,故称一相;又一相亦不可得,此即一切诸法无自性(谓诸法皆因缘所生),本性为空,无形相可得,故称为无相,涅槃又称无相。

⑥现说:现身说法,谓佛菩萨神力广大,能现种种身,向种种人说法。

⑦有为:即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⑧无为:即无为法,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一篇注释{14}。

[今译]

外国时常下恶雨,若落到江、湖、河、井、城里的池水中,人饮此水,让人醉而发狂,七日才能解除。

当时有个国王,足智多谋,善于占相。当下恶雨的阴云涌起时,国王事先洞悉,便盖上一口井,不让恶雨流入。这时百官群臣饮用恶雨水,满朝都发狂了,脱掉衣服赤裸身体,用泥土涂头,坐在国王朝廷上。只有国王一人不发狂,穿着平时的衣服,头戴王冠,身披璎珞,坐在原来王位上。所有的大臣,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狂,反以为国王发狂,纳闷为什么国王的打扮与众不同。众人互相议论说:“这决非小事。”想一起纠正国王的反常表现。国王十分惧怕群臣谋反,就对诸位大臣说:“我有良药,能治此病。诸位等我一下,待我服了药,一会儿再回来。”国王便入内宫,脱掉身上穿的衣服,以泥涂面,一会儿回到朝中。群臣见了都很欢喜,认为法度本该如此,不知道自己发狂。

七日之后,群臣醒悟,都非常惭愧,各个衣冠严整地来朝会。国王仍如前日,赤裸而坐,诸位大臣都感到惊奇,问他:“国王平常足智多谋,为何变成这般模样了?”国王回答大臣:“我的心一直泰然寂静,没有变化。因为你们发狂,反认为我发狂,我所以这样做,非出于本意啊。”

如来也如此。因为众生饮用了无明水,都经常发狂。如果听一听圣人说诸法不生不灭、一相无相的道理,一定会以为圣人口吐狂言。所以如来顺应众生,现身说法,告诉众生诸法是善,是恶,是有为,是无为啊。

[点评]

佛教把智慧分为两种,一种是定慧(真智慧),一种是散乱的智慧(假智慧)。这个故事展示了假智慧讥笑真智慧的情景。

定与慧紧密相关,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法华经·序品》:“佛子定慧具足。”《无量寿经上》:“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六波罗蜜多经八》:“佛果大菩萨,定慧为明本。”《檀经》:“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关于散乱之智慧,《音玄义卷上》云:“定而无慧者,称为痴定,譬如盲人骑瞎马,必定堕坑落堑;慧而无定者,称为狂慧,譬如在风中燃灯,摇扬不定,则照物不明。”

狂者以常定者为狂,假智慧常讥笑真智慧,是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也。

(十八)阿修罗①因缘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