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4780500000022

第22章 杂譬喻经(旧署: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7)

天帝对佛说:“请您说一下事情的本末缘由,解除大家的疑惑。”佛对天帝说:“从前维卫佛时,到现在已经九十一劫。当时维卫佛召集大会说法,有一个醉汉到会听经,听到佛经很欢喜,摘下耳朵上的花,撒在维卫佛身上,行礼而去。他寿终之后,在九十一劫中转生在天上、人间享受福分,不曾坠入三恶道。想知道那时的撒花人,就是今天这位比丘啊。在佛身上撒一朵花的功德,延至现在悟得佛法,还没有完结。”天帝对佛说:“往日的醉汉没有受戒,也没有行六波罗蜜;只是一度往佛身上撒花,竟然获得九十一劫的福分,至今还没有完。何况福德更多的呢!”佛还告诉天帝:“要知道,全能的佛就是这样恩惠于众生的。”

所有与会者听到这样的话,都非常欢喜,都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

[点评]

花,在佛教中的地位很高。花是佛教中的六种供物之一,它表示万行成就,故常用花庄严佛果。

之所以花受到重视是因为佛观察到花的特殊性质——它有柔软之德,能缓和人心;它能结果,是因果的天然譬喻。正如禅宗初祖达摩所说:“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所以不仅给有功德的僧人戴花,而且给短小精悍的经论冠以花名,称其为“散花”;称贯穿于经文中的偈颂为“贯花”。

(十一)诸沙弥共戏喻

昔佛始得道,教化天下,莫不承动,唯舍卫国王不时信解。佛之精舍与王园观①隔壁相近,皆临江水。精舍中有沙弥三百余人,每给三尊使令。时维那使诸沙弥,各持瓶②于江上取水。诸沙弥至江岸,便脱袈裟,作屋戏③。

时王波斯匿④与⑤夫人在楼观上坐,遥见沙弥等共戏如是,即谓夫人:“我之不信瞿昙⑥,良以为是。瞿昙之等自称清净,无有阴盖⑦。彼今戏乐,与我无异,那得言真?”夫人答王:“譬如海中龙蛇,摩诃衍法亦复如是。有得道者,有未得道者,不可一论也。”夫人语未竟,诸沙弥等着衣服,各各取水正往向精舍所在,以神足挑三百瓶,着虚空中。各各飞逐,皆入精舍。夫人便指大王所言:“王意未尽者,今现神足何如也?”

王见大欢喜,即下观,与群臣百官共诣佛所。稽首作礼,归命悔过。佛为说法,王及夫人一切众会,皆发无上正真道意。

[注释]

①园观:花园。

②瓶:水瓶,又作澡罐,贮水之器具。比丘随身携行十八物之一。

③屋戏:疑是当时的方言,今不详其意。从上下文看,应作“游戏”、“嬉戏”。

④波斯匿:古印度舍卫国国王。与佛同日生,佛号日光。

⑤与:原本无此字。

⑥瞿昙:释尊所属之本姓,瞿昙之苗裔。又作裘昙、乔答摩、瞿答摩。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三十五篇注释⑤。

⑦阴盖:指烦恼。指妨碍实现觉悟的一切精神作用。

[今译]

从前,在佛刚刚悟道的时候,教化天下众生,没有不为所动的,只有舍卫国的国王没有立即信奉与解悟佛法。佛安居的精舍与国王的花园相邻,都濒临江水。佛的精舍中有沙弥三百余人,每天都供佛、法、僧役使。当时维那派这些沙弥,各持水瓶于江上取水。各位沙弥来到江岸,脱下袈裟,游戏起来。

其时国王波斯匿与夫人坐在楼上观望,远远见到沙弥们一起游戏,就对夫人说:“我之所以不相信释迦牟尼,正因为这个。释迦牟尼之辈自称清净,没有世俗烦恼。他们现在这样快乐地嬉戏,与我等俗人无异,他说的哪里是真话啊?”夫人回答国王说:“如同大海中有龙有蛇,大乘佛法也如此。有得道的,有未得道的,不可一概而论。”夫人话还没有说完,沙弥们穿上衣服,各自取水,正向精舍所在处,施展神足通,一人挑三百瓶水,瓶飘在虚空中。沙弥们飞腾追逐,都进入了精舍。夫人便针对大王的话,说:“国王以为他们俗心未去,你看看他们的神足通何如呀?”

国王见此大喜,就走下楼,与群臣百官一起到佛那里。稽首行礼,皈依佛门,悔过自新。佛为他们说法,国王及夫人及其他所有人,都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

[点评]

不能因为僧人游戏得快乐,就断定他们俗心未尽。修行人无论如何严格,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人”。只要是人,就有人性,就有人心,就有人味,这一点不会改变的。

(十二)佛度长者喻

昔舍卫国梵志长者出城游戏,展转到祗桓边。佛知其人有功德可度,佛即出,坐一树下,放大光明,照祗桓界。树木土石,皆作金色。

梵志见光,问从者曰:“此为何光乎?”从者答曰:“不知。”长者曰:“非是日光耶?”从人言:“日者光热,此光寒凉,和调,非日光矣。”长者复问曰:“得无火光乎?”从人曰:“非火光。火者动摇不定,此光泽然①,不像火光也。”从人思惟,知之,语长者:“此是沙门瞿昙道德之光。”长者即曰:“勿说此,吾不喜瞿昙。”速回车还。

佛便作变化,三面皆自然有大涧,所向不得过,唯于佛前有道径。从人白言:“瞿昙边有道过矣。”事不得已,如前。遥见如来,即以扇覆面。佛复以威神,使内外彻。举目故与佛相见,悟觉下车,稽首作礼。佛与说法,便发无上正真道意。寻②得不退转。

背佛去者,尚得道慧,何况信向者哉!

[注释]

①泽然:润泽的样子。

②寻:副词,随后,不久。

[今译]

从前舍卫国的一位梵志长者出城游玩,展转来到祗园旁边。佛知道这个人有功德可以济度,就出来坐在一棵树下,大放光明,照亮祗园内外。树木土石,都泛出金光。

外道梵志见到金光,问随从的人:“这是什么光?”随从者回答:“不知道。”长者说:“不是日光吧?”随从的人说:“太阳的光是热的,此光凉爽柔和,不是日光。”长者又问:“会不会是火光?”随从的人说:“不是火光。火光动摇不定,此光润泽,不像火光。”随从的人经过思考明白了,告诉长者:“这是沙门释迦牟尼的道德之光。”长者就说:“不要这样说,我不喜欢释迦牟尼。快掉转车头回去吧。”

佛施展变化,三面都出现自然的山涧,不能通过,只有佛前面的路可走。随从的人说:“释迦牟尼旁边有路,可以通过。”迫不得已,只得走这条路。远远见到如来,就用扇子遮住脸。佛又施展威德神力,使扇子里外透光。长者抬头正与佛碰面,立即觉悟。他下车来,跪拜行礼。佛为他说法,于是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不久他得到不退转地。

背弃佛的人,尚且得到佛的恩惠,何况信奉者!

[点评]

释迦牟尼济度信奉佛法的人,也济度不喜欢他、不喜欢佛法的人。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人,这就是他的大慈大悲。不是吗?天对于人类是大慈大悲的,人类与天为敌,破坏生态,暴殄天物,唯利是图,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是,“天”仍然给人类觉悟的机会。这是不是最后一次机会呢?

(十三)佛度力士喻

昔波罗奈国①有大力士八人,一人当六十象力。中有一人,独多权奇②兵法,六十四变,文武皆具。以是自恃,无所畏难。佛观其人,必堕恶道中,往到其所,欲度脱之。

守门人白:“瞿昙在外来欲相见。”力士闻之,语左右言:“瞿昙所有③智岂能胜我?不如我也。”语守门者:“发遣令去,不能见之。”佛三诣门不见。

佛于是化作年少力士来角。倚门人④入白,力士问曰:“得无是国中八人耶?”门人答言:“年少耳,未曾见也。”力士出外相见,将诣戏场。轻其年少,便欲扑杀之。语年少曰:“强⑤来前,当共手搏!”二人俱前,当欲合之间,佛以神足举着空中,去地十余丈。下向视地,但见火刃。都失贡高⑥嗔恚之意,但恐畏死,遥于空中言归命:“下方⑦力士乞得全命。”佛便着地,还见佛身。力士知是佛,稽首作礼:“我当知佛神足力如是,不敢骄慢。乃至于今也。愿见原恕,以灭重殃。”

佛即受之,为说深法,便发无上正真道意,即得阿惟越致。佛之权道⑧,所度如是。

[注释]

①波罗奈国:中印度古王国。参阅前经第五篇注释{13}。

②权奇:奇特。

③有:原本作“在”。

④倚门人:守门人。

⑤强:特意。

⑥贡高:自以为高人一等。参阅本书第一经第六十七篇注释③。

⑦下方:三涂,三涂即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的别名。这里表示自贬。

⑧权道:权变、随机应变之法。

[今译]

从前波罗奈国有八位大力士,一人能抵六十只大象的力量。其中有一人,特别善于运用六十四种奇特兵法,文武双全。因此自恃其才,无所畏惧。佛观察这个人,会堕恶道,就来到他的居所,准备济度解脱他。

守门人说:“释迦牟尼在门外求见。”力士对左右说:“释迦牟尼所有的智慧怎能胜我呢?他不如我。”于是告诉守门人:“把他打发走,我不见他。”佛三次来到门前都遭拒绝。

佛于是化作年少力士来与他角力。守门人进去报告,力士问:“是不是国中八位大力士?”守门人回答:“是一位少年,未曾见过。”力士出来与他相见,将他带到角斗场。轻视他年少,上来就想杀死他。对少年说:“你特意前来会我,那我们交手搏斗吧!”二人一起上前,正要交手的时候,佛施展神足通把力士举到半空,离地十余丈。向下看,只见遍地火光、刀刃。顿失高傲、怨恨之意,只是惧怕死,远在空中表示愿意皈依:“小人该死,求您饶我一命。”佛便把他放到地上,现了佛身。大力士知道是佛,跪拜施礼:“我本知佛神通之力广大,不敢怠慢,乃至落得这个地步。愿您宽恕,免除我的灭顶之灾。”

佛即接受了他的请求,为他说精深的佛法,大力士随即发无上正等正觉道心,悟得阿惟越致地。佛的权变之法,就是如此济度人们。

[点评]

佛教认为自信是好东西,但自信到目中无人就成问题了。有些科学家就犯了过于自信的错误——比如霍金,他认为他能用科学理论解释宇宙大爆炸瞬间之后所发生的一切,无须借助于信仰。这种豪言壮语与那个大力士何其相似乃尔!

为什么佛教认为自信是好东西?

这得从小乘、大乘的区别说起。小乘佛教重视自度、自信;大乘佛教则重视自利与利他。然而,未达到自度、自信者不能度脱他人,如果强度就触犯了“不净说法”罪。

佛度骄傲的大力士,原因即在于此。

(十四)子有异见喻

昔罗阅祗国有婆罗门子,独与母居。年少长大,自问其母:“我父何所奉事①?欲习其踪。”母语子言:“汝父在时,一日三反入水,自洗浴。”子言:“父作是何所希望乎?”母言:“恒水②遣③垢,可得神通矣。”子曰:“不然。”母谓子:“汝宁有异见乎?”子言:“若其然者,水北居民日驱牛南渡放,日再洗浴,何不得道?且水中有鱼鳖之属在水活,何以复不得道耶?”母言:“汝意云何?”子言:“唯有如来八解之池、三昧之水浴此,乃无为耳!”因报母言:“当诣佛所,求沐神化。”

于是母子至佛所,佛为说法。子作沙门,得罗汉道。还为母说法,复得须陀洹道。

[注释]

①奉事:奉命服侍。《观无量寿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②恒水:恒河。

③遣:排除,排遣。

[今译]

从前罗阅祗国有个婆罗门种姓的孩子,独自与母亲一起生活。少年长大成人,问母亲:“我父亲信奉什么,服侍谁?我想向他学习。”母亲对儿子说:“你父亲在世时,一日三次下到水中,自行洗浴。”儿子说:“父亲这样做,希望得到什么呢?”母亲说:“以恒河水洗掉身上的污垢,这样可以得到神通。”儿子说:“不然。”母亲问:“难道你有不同看法?”儿子说:“如若那样,河北岸的居民每日南渡放牛,每日都洗浴两次,为什么不得道?况且水中有鱼、鳖之类的生物,为什么它们不能得道呢?”母亲说:“你的意思如何?”儿子说:“唯有用如来佛的八解之池、禅定之水洗浴,才能清净无为!”儿子告诉母亲:“应该去佛那里,求那禅定之水去。”

于是母子来到佛那里,佛为他们说法。儿子当了沙门,证得阿罗汉道果位。他回家之后还为母亲说法,母亲也悟得须陀洹道。

[点评]

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先后发生了打鸡血热、喝凉水热、甩手热、红茶菌热,以期达到治病健体的目的。结果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新的生活方式没有经过验证,充满危险,必须持以戒心。

卷下

(十五)安息比丘更变喻

昔罽宾国①中有一比丘,广训门徒数百余人。中有得四禅②者,得五通③者,得须陀洹者,得阿罗汉者。

时有安息④人到罽宾国,见比丘教化如是,有信乐⑤心,为作弟子。未久之间,成五通行,便现神足于众人前,师告之曰:“汝虽得五通,意结未解,莫现神足以自贡高也。”便心恚师,谓师妒奇,自念曰:“当还生地,现道德耳。”即飞到本国,诣安息王殿前,现神足飞来。

王为作礼而问:“道人是何国人?”比丘言:“我王国人,诣罽宾国学道。今所以还,欲福土地,报所生恩。”王大欢喜,即长跪白:“愿道人自从今日常住我宫中,受我供养。”比丘即可之。王手自供养,或使夫人及彩女来。比丘便有欲,意向青衣⑥。诸臣下知之,以白于王。王逆呵之。王所以不信者,本见其飞来故也。未久之间,青衣腹大。诸臣复启王,王以夫人为验,乃知其实。即夺法衣,遣使令去出宫。以是道人故,不加楚毒。

比丘出外行作劫人贼,无当前者。王不知是前比丘也,谓募雄士,使人生捕将来,定是前比丘。王问曰:“汝前犯欲,谓为误耳。云何复劫人乎?”比丘叩头曰:“穷无复余计故也。”王曰:“我本见汝神足飞来故,不忍加于汝毒。复赦汝,勿复犯我界中。”解放令去。

比丘念曰:“如⑦行客作⑧,求生活也。”即自炫。有屠家雇⑨使,捶牛⑩刺羊,事事皆为。后使打骨,迸挑中面,坏其眼根,无所复见,不复中使,主人遣令其去。于是持一破杅{11},顺巷行乞,遂成贱人{12}。

比丘更变,其间数年,师以道眼观察,欲知所在。见比丘如此,在安息市乞。时门徒中但学五通,不求断苦{13}者五百余人。师告之曰:“汝等速严,今当共行,省往日安息弟子。”弟子皆喜,曰:“彼道德必大茂盛,师乃自屈往省。”皆承神足,须臾以到,住于其前。师呼其名,即答师声言:“和上来耶{14}?”师言尔,故来相省。师问曰:“何缘乃尔?”弟子具陈本末,辩说所犯意。师语诸弟子:“得五通非坚固道也,不可恃怙矣。”

师说是时,五百弟子皆得六通,成应真道。彼一弟子,惭愧无辞。师徒一切,更还本所。

[注释]

①罽(jì)宾国:参阅前经第三篇注释①。

②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参阅书第一经第五十篇注释④。

③五通:即五神通(或五神变),比六通缺少“漏尽通”。六通中之前五通于异生之凡夫亦可证得,而漏尽通唯圣者能证得。六通,参阅前经第五篇注释⑥。

④安息:波斯(今之伊朗)古王国。今之但干(Damghan)即其王都。于西元前二五○年左右,由阿尔萨克斯王(Arsakes)所建,“安息”为其音译,阿尔萨克斯王朝极盛时,自印度河畔至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皆为其领土。后与古罗马帝国发生激战,加上内乱频仍,遂于西元二二六年,为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所灭。安息国地处东西贸易交通之要道,与我国的丝织品贸易鼎盛。据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载,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其副使入安息时,受到安息王的欢迎,书中并述及安息国的风土民情。

⑤信乐:确信和爱乐。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一篇注释⑨。

⑥青衣:此指宫女。义同上文“彩女”。

⑦如:不如。

⑧客作:被人雇佣。

⑨雇:原本作“顾”。

⑩捶(chuí)牛:杀牛。

{11}杅(yú):盛汤浆或食物的器皿。

{12}贱人:戍陀罗。古印度四种姓最下位者,终身以侍奉前三种姓为其本务。参阅本书第一经第三十三篇注释④。

{13}断苦:指以圣智断尽烦恼。

{14}耶:原本作“那”。

[今译]

从前罽宾国中有一个比丘,教导的门徒有数百余人。其中有得四禅的,有得五神通的,有得须陀洹果位的,有得阿罗汉果位的。

当时有个安息国的人来到罽宾国,见到比丘教化如此成功,产生信仰佛法,爱乐之心,做了他的弟子。没有多久,他就学成五神通,就在大家面前施展神足通,师傅对他说:“你虽然修得五神通,但是意念之结还没有解开,不要自高自大,施展神足通。”弟子就对师傅心怀忿恨,认为师傅嫉妒自己的神足通,思忖:“应该回到故土,展现我的道法。”就飞回本国,来到安息国国王的宫殿前,显示其神足飞来之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