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4780500000018

第18章 杂譬喻经(旧署:后汉月支沙门支娄迦谶译)(3)

{11}“一洗”句:传说难陀前世为槃头摩低城一婆罗门种姓子,营造温室,供给佛及众僧洗浴,心生欢喜,为其后世生在释迦种姓本缘,详见《佛本行集经》卷五七《难陀因缘品》。

{12}“身珮”句:珮,通“佩”。五六相,即三十种大人相,比释迦牟尼少二相。

{13}晃昱(yù):光明,明亮。

{14}道场:学道的场所。

{15}普等:普,普遍之意;等,齐等之意。

{16}尊号:指诸佛之名号。

[今译]

有人能敬佛、法、僧,明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知道天堂的福分,知道地狱的痛苦;诚信佛、法、僧,从而堵塞“三恶道”;增强智慧之力,以消三界的愚昧;修六根清净之水,以涤荡六尘的污秽,所以能轻看财物,减损自身,自己吃多少就施舍人多少,以树立来世之根本。施舍一分,报答一万,果报来临,快如声波。所以说:“大道是三世众生祈求福分的良田啊。”

如何证明这个道理呢?从前阿育王小时候,路上遇到佛,不胜欢喜,捧起一点沙土,诚心奉献给佛。由于这么一点功德,所以成为圣王,主管方圆四十万里的十六个大国。由此可知道,佛是祈求福德的最好良田。

从前佛的弟弟难陀,本是过去维卫佛在世时的人。他修建温室为众僧洗浴,自然得到功德,后转生释迦族中,具有三十种大人相,面容闪着金色。凭借前世的福德,能与佛同世,在道场精进努力,获得六种神通本领。

古人行一点布施,尚且有弘大的报答,况且如今的施主,能多行布施的呢!普遍平等的布施行为,一定会得到尊号,从而增加欢喜,普度众生。

[点评]

“沙土奉佛”是阿育王儿时的事情,那时他身无长物,情急之下献沙土向佛表达敬意,属于无奈之举。阿育王长大即王位并皈依佛法之后,布施给佛的就不再是沙土,而是84000座佛舍利塔以及对佛教僧团施舍的大量土地与财物。

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别,虔诚之心无法以物计量。

(十)贫人欲取宝物喻

法言:“染神①亿劫不朽,煎熬生死,得道乃止。”

昔佛泥日后五百十年,有一国王,精进勇猛,世②所希有。供养六万沙门三月,一时甘香肴膳,极世之味。最上座道人博综群籍,探古达今,得应真去。

此国东四百八十里,有一国王,供养五百婆罗门,亦尽世之美。作百种幢幡,装挍缯彩绵絮③、金宝杂物,一幢直五百两金,以此伎乐而娱乐之。其有能作此技艺者,便以与之。诸国贫人闻彼国王有此宝物,各各四面云集,合五百人。路由精舍,各习伎艺,欲取彼宝。粮食乏尽,不能得达,便诣上座前求作沙门。

上座即观之,乃惟卫佛时贤者家奴客,曾为道人作食饮,又闻法言。从是以来,天上人中,受福自然。福今始尽,法言故存,此等可度。便下须发,授以戒法。将入宫食,还大欢喜。师知其意,为说此饭不可妄食。人无至诚而食此饭者,当累劫为王作牛马奴婢。五百新学比丘,闻此恐怖,厉志精进,九十日皆得应真。

比丘以得道,欲自说本末。便大走行,唤入王门:“共相扑来。三毒④、十二因缘⑤、五阴⑥、六衰⑦,我皆扑之。谁能与我对者?”众坐愕然:“此何言也?”比丘曰:“吾等本习伎艺,取彼宝利养⑧,为沙门,自致罗汉。三界众邪,吾等以扑灭之。蒙大师恩,快乐无极。”

[注释]

①染神:烦恼痴迷污染灵魂。

②世:原本无此字。

③“装挍”句:絮,原本为“洁”;“挍”通“绞”,缠绕;装挍,装饰、缠绕;缯彩绵絮,指各种各样的彩色丝绸。

④三毒:贪、嗔、痴三种烦恼。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与慧命,故名三毒。

⑤十二因缘:又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缘起,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⑥五阴:即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色就是一般所说的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受就是感受,领纳为义;想就是想象;行就是行为或造作;识就是了别。

⑦六衰:又名六欲、六贼。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

⑧利养:以利养身。

[今译]

佛法说:“被烦恼痴迷污染的灵魂经历无数劫不朽坏,经过生死煎熬,直到得道才停止。”

从前,在佛涅槃五百一十年的时候,有一个国王,精进勇猛,世间所少有。他供养六万沙门,吃斋饭三个月,一时间提供的甘美饭菜,极尽世间珍味。最上座的道人征引各种典籍,达古知今,证得阿罗汉果位而去。

这个国家东面四百八十里外有一个国王,供养五百婆罗门,也都极尽世间之美味。他制作了上百种旗幡,装饰着彩绸、黄金、宝石等物,一面旗价值五百两黄金,以这样的伎乐来供他们娱乐。凡能表演这种伎艺的就把旗幡奖给他。许多国家的穷人,听说这个国王有这样的宝物,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此地,共有五百人。他们路过精舍,各自学习伎艺,想取得那宝物。口粮用尽,不能坚持,就到上座那里请求做沙门。

高僧观察他们,原来他们是维卫佛在世时的一位居士家的家奴。他们曾经为僧人做饭,也听过佛法。从那时起,转生于天上人间,享受自然的福分。今天,福分到头了,可佛法仍在心中,这样的人可以济度。于是给他们剃下须发,为他们传授戒律。带他们进王宫吃斋饭,回来皆大欢喜。师傅知道他们的心思,就对他们说这种饭不可妄食。人没有至诚而吃此饭的话,会无数世给国王作牛马、奴婢。五百个新入道的比丘,听了害怕,便励志精进,九十天后都证得阿罗汉果位。

比丘已得道,想各自说一下得道的缘由。便飞奔行走,唤喊着进入王宫大门:“我们一起相扑吧。三毒、十二因缘、五阴、六衰,我都扑灭了。谁能与我对抗?”在座的人都很愕然:“这是什么话?”比丘说:“我们学习伎艺,本想取得那些宝物以养身,后来成为沙门,乃至罗汉。我们已扑灭了三界的各种邪祟。承蒙大师的恩德,快乐无比。”

[点评]

旛是旌旗的总称,原为军队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的标志。佛教用它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造幡有降魔、延寿等种种福德。

五百穷人初衷未达,旗幡未得到,但是得到了更大的快乐。

世界最快乐的事情不是有权力,不是有财富,不是拥有众多的情人,而是学有所进,修有所成,功有所立。

(十一)兄弟志异喻

昔者兄弟二人居,大势富贵,资财无量。父母终亡,无所依仰。虽为兄弟,志念各异。兄好道谊①,弟爱家业、官爵、俸禄,贪世荣色。

居近波利弗鸡鸣精舍②,去之不远。兄专行学,咨受经道,不预家计。其弟见兄不亲家事,恒嫌恨之:“共为兄弟,父母早终,勤苦念生活,反弃家业,追逐沙门,听受佛经。沙门岂能与汝衣财宝耶?家转贫狭,财物日耗,人所蚩笑,谓之懈废,门户绝灭。凡为人子,当立功效,继续父母功勋不废,乃为孝子耳。”兄报之曰:“五戒十善③,供养三宝,行六度,坐禅念定,以道化亲,乃为孝耳。道俗相反,自然之数: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智愚不同谋,犹明冥不可共处。是故慧人去冥就明,以致道真。卿今所乐,苦恼之我。一切空无,虚伪不真;迷谬计有,岂知苦辛!”其弟含恚,■④头不信。兄见如是便谓曰:“卿贪家事,以财为贵。吾好经道,以慧为珍。今欲舍家,归命福田⑤。计命寄世,忽若飞尘,无常卒至,为罪所缠。是故舍世,避危就安。”弟见兄意志趣道谊,寂然无报。

兄则去家,行作沙门。夙夜精进,诵经念道,一心坐禅,分别思惟,未曾休息懈怠,即具根、力、三十七品⑥。行合经法,成道果证⑦。往到弟所,劝令奉法:“五戒十善,生天之本;布施学问,道慧之基。”弟闻此言,嗔恚更盛,即答兄曰:“卿自应废,不亲家业,毁坏门户。可独为此,勿复教我。疾出门去,莫预我事。”兄便舍去。

弟贪家业,汲汲不休,未曾以法而住其心。然后寿终堕牛中,肥盛甚大。贾客买取,载盐贩之,往返有数,牛遂羸顿,不能复前。上坂困顿,躃卧不起。贾人策挝,摇⑧头才动。

时兄游行,飞在虚空。遥见如是,即时思惟,知从何来,观见其本,本是其弟,便谓之曰:“弟!汝所居舍宅、田地,汲汲所乐,今为所在?而自投身,堕牛畜中!”即以威神,照示本命,即自识知,泪出自责:“本行不善,悭贪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圣众。快心恣意,不信兄语。违戾圣教,抵突⑨自用,故堕牛中,疲顿困劣,悔当何逮!”

兄知心念,怆然哀伤,即为牛主,说其本末:“事状如是:本是我弟,不信三尊,背真向伪,悭妒自恣,贪求不施,堕牛中,羸瘦困劣,甚可愍伤。今已老极,疲不中用。幸以惠我,济其残命。”贾人闻之,便以施与。即将牛去,还至寺中。使念三宝,饭食随时,其命终尽,得生忉利。

时众贾客各自念言:我等勤劳⑩,治生无厌;不能施与,又不{11}奉法,不识{12}道谊;死亦恐然不免此类。便共出舍,捐其妻子,弃所珍玩,行作沙门。精进不懈,皆亦得道。

由是观之,世间财宝,不益于人。奉敬三尊,修身学慧,博闻行道,世世获安。

[注释]

①谊:同“义”。

②“居近”句:波利弗,即中印度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摩揭陀国位于今南比哈尔(Bihar),以巴特那(Patna,即华氏城)、佛陀伽耶为其中心;鸡鸣精舍,位于该城的佛寺,又作鸡雀寺、鸡园、鸡雀精舍、鸡头摩寺,系阿育王所建。

③五戒十善:参阅前经第一篇注释⑩、{13}。

④■(pǐ):原本作“俾”。头倾斜。

⑤福田:谓可生福德之田,指佛、法、僧。

⑥“即具”句:根即“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指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及慧根;力即“五力”,破恶之力,指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三十七品,又名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菩提分法,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其数共三十七品。

⑦果证:依因位之修行而得果地之证悟,如佛果及小乘四果等。

⑧摇:原本作“遥”。

⑨抵突:顶撞。

⑩劳:原无此字。

{11}不:原本无此字。

{12}识:原本作“灭”。

[今译]

从前有兄弟二人同住,势力很大,很富贵,资财无数。父母亡故,无所依靠。虽为兄弟,他们的志向不同。哥哥崇尚道义,弟弟喜爱家业、官爵、俸禄,贪恋荣华富贵。

他们住在波利弗城鸡鸣精舍附近,离那里不远。哥哥专心学习,探询并接受佛法,不参与家庭生计。弟弟见哥哥不关心家务,常常抱怨:“共为兄弟,父母早亡,不勤俭持家过日子,反倒抛弃家业,追逐沙门,听受佛经。难道沙门能给你衣食、财宝吗?这个家一天天贫困,财物日益耗尽,为人所讥笑,说我们懈怠,荒废了家业,门户要灭绝的。凡为人之子,当建功立业,继续父母的家业,不使之荒废,这才叫孝子呢。”哥哥回答他说:“遵奉五戒十善,供养佛、法、僧三宝,奉行六度,坐禅入定,以佛法教化亲人,这才是孝啊。佛法与世俗相反,是一种自然的定数:佛法以为乐的,世俗以为恶;世俗以为珍贵的,佛法以为下贱。智与愚思考问题不一样,犹如明暗不可共处。所以智者弃暗投明,以悟得佛法真理。你现在所乐的,正是我现在所苦恼的。万事虚空,都是虚假不实的;迷惘地认为万物实在,岂知人生之苦辛!”他的弟弟心怀忿怒,歪着脑袋不信他这一套。哥哥见状便对他说:“你贪恋世俗家事,以财产为贵重。我喜好佛法,以智慧为珍贵。我今要舍弃家业,皈依佛门。想想人寄宿于世间,犹如空中飘浮的飞尘,死亡会突然到来,却被罪孽纠缠。所以要抛弃世间,避危就安。”弟弟见哥哥心意与志趣在于道义,于是默然无语。

哥哥就离家而去,做了沙门。他日夜精进努力,诵经念佛,一心坐禅,思考事理,未曾丝毫懈怠,很快就具有了五根、五力等三十七道品。行为合乎佛法,得道证果。他来到弟弟住处,劝他皈依佛法:“五戒十善,乃是转生天上之根本;布施与学习佛经,乃是佛法智慧之根基。”弟弟闻此,更加忿怨,就回答说:“你自己应该停止,不顾惜家业,毁坏门户名声。你可以自己这样下去,快走吧,别再教育我了。”哥哥只好离他而去。

弟弟贪恋家业,热衷于此不能罢休,从不以佛法平息自己的心。死后转生为牛,身体很肥大。商人买来,让它驮载盐去贩卖,往返有时间限制,牛逐渐瘦弱下去,不能向前行路,上坡困难,卧地起不来。商人鞭打它,也只是摇摇头,动一下。

其时哥哥外出,在虚空中飞行。远远见到这一场面,进入禅定,知道了牛的来历,看到事情本末,知道此牛本是他弟弟,便对它说:“弟弟!你所住的宅院、多耕种的田地,所热衷的一切,今在何处啊?你竟然转生为牛,堕入畜生道!”随即以威德神力,昭示出牛的本命,牛立即觉知这一切,流出眼泪,自责说:“本来行为不善,悭贪嫉妒,不信佛法,轻慢僧众,为所欲为,不听信哥哥的话。违逆圣明的教诲,刚愎自用,所以才转生为牛,疲顿困厄,悔之莫及!”

哥哥知道他的心愿,深感哀伤,就对牛的主人说明事情的本末:“事情是这样的,这头牛本是我弟弟,由于不信佛、法、僧,违背真理,崇尚虚伪,悭吝嫉妒放任,贪得无厌,不行布施,转生为牛,瘦弱困厄,很让人可怜伤心。现在它已老,疲惫无用。希望把它送给我,我来济度它的残命。”商人闻听,便将牛送给他。哥哥牵着牛回到寺中。教牛念佛、法、僧,按时给食,牛死之后,转生到忉利天上。

当时众商人各自思忖:我们辛勤劳作,图利谋生,不知厌足;不去布施,又不信奉佛法,不懂道义;死后恐怕也要堕入畜生道,做牛异畜生。于是他们一起离开家,抛弃妻儿,抛弃珍玩之物,出家去做沙门。他们努力不懈,也都得道。

由此观之,世间财宝,无益于人。遵奉佛、法、僧,修身养智,广学博闻,履行佛法,可以世世平安。

[点评]

兄与弟两人处在两个极上:一个全身心追求物质享受,另一个一心追求生命解脱,皆失之偏颇。最好的方法是把儒家、道家、佛家结合起来,甚至吸收古希腊与希伯来文化中有益的成分,综合起来考量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在今天的社会,人的最佳出路不一定是做沙门,也不一定是经商或当大老板。但本寓言反复主张的不随俗流是有益的。凡盲目随俗流的,都没有真正实现生命价值,因为生命是个性化的存在。

(十二)贫家欲施喻

昔者舍卫国①有一贫家,庭中有蒲桃②树,上有数穗,念欲即施道人。

时国王先前请食一月。是贫家,力势不如王,正玄许③一月,乃得一道人,便持施之,语道人言:“念欲施来一月,今乃得愿。”道人语优婆夷:“以一月中施矣。”优婆夷言:“我但一穗蒲桃施耳,那得一月施?”道人言:“但一月中念欲施,则为一月也。”

有十七④事,人于世间甚大难:一者,值佛世难;二者,正使值佛,成得为人难;三者,正使得成为人⑤,在中国⑥生难;四者,正使在中国,生种姓⑦家难;五者,正使在种姓家,四支、六情、貌具难⑧;六者,正使四支、六情、貌具,财产难;七者,正使得财产,善知识⑨难;八者,正使得善知识,智慧难;九者,正使得智慧,善心难;十者,正使得善心,能布施难;十一者,正使能布施,欲得贤善有德人难;十二者,正使得贤善有德人,往至其所难;十三者,正使⑩至其所,得宜适难;十四者,正使得宜适,受听问、评说中正难;十五{11}者,正使得中正,解智慧难;十六{12}者,正使得解智慧,能受深经种种难;十七者,正使得受深经,依行得道难{13}。——是为十七事{14}。

[注释]

①舍卫国:参阅前经第九篇注释①。

②蒲桃:葡萄。

③正玄许:“正”通“整”;玄许,空许愿、未落实。

④七:原本作“八”。

⑤为人:全称“各各为人悉檀”。佛化导众生之教法可分四个范畴(即四悉檀),为人悉檀乃佛应众生之根机与能力不同,而说各种出世实践法,令众生生起善根,故又称生善悉檀。

⑥中国:佛教所称之中国,乃指恒河流域中之摩羯陀地方。此地在政治、文化等任何方面皆成为当时印度新兴势力之中心,故称其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