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典譬喻经全集
4780500000015

第15章 旧杂譬喻经(旧暑:吴天竺三藏康僧会译)卷上(13)

佛便起坐,到守迹人所。菩萨、弟子、长者、居士并余众辈,应时皆从。彼持果者,遥见佛往,身相⑩众好,光逾{11}日月,即前迎佛,稽首作礼,因以此果,长跪上佛,即发无上平等度意。佛放光明,彻照无极,三千世界为大震动,十方诸佛及诸菩萨应时皆现。如镜中像,不以远近,无不见者。佛受其果{12},转施诸佛等,令一果周遍无极。十方诸佛及诸菩萨,各从袈裟伸金光手,放千亿炎{13}。其一炎端,各各自然有宝莲花珠交露帐、师子之座,上有坐佛及诸菩萨,皆持宝钵,受得此果。各持一果,神变达嚫。释迦文佛亦复如是,于此世界,照耀十方。虚空神、天一切充满,八维{14}上下,无空缺处,皆助欢喜,赞善称叹。三界诸菩萨皆得应蒙{15}。时上果者,得不起忍{16}。佛授其决{17},后当作佛,号果尊王无上正觉,所有国土如阿弥陀刹。应闻世尊所有{18}国土,自然清净,得阿惟颜。长者居士向道迹者无数千人,不退转地。大度其德如是也。

[注释]

①啜:原本作“■”

②维耶离:原本无“维”。中印度国名。

③相轮:佛三十二相中的足下二轮相。佛足下的纹样呈千辐轮的妙相,故称千辐轮相。如此精巧微妙的足纹,是佛为济度众生辛苦奔走,作种种供养及布施留下的。此相不仅现于足底,亦可见于佛之双手。

④迟(zhì):等待,等到。

⑤岂:此为并且、而且。

⑥讵(jù):岂,难道。

⑦达嚫(chan):梵语dak■i■ā,巴利语dakkhi■ā。意译为财施、施颂。主要指布施之金银财物等,又指受施之后,为施主说法。前者称为财施,后者称为法施,二者皆可称达嚫。

⑧四惧:指畏惧生、老、病、死四种痛苦。

⑨计意:权衡。

⑩身相:原本作“身伹(qū)”。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八十微妙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11}逾:原本作“喻”。

{12}佛受其果:原本作“佛为受其果”。

{13}炎:通“焰”。

{14}八维: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合称为八维。参阅本经第六十五篇注释⑤。

{15}应蒙:蒙受供养。

{16}不起忍;不起法忍,又称无生法忍。参阅前篇注释{17}。

{17}授其决:授决,同于授记,于众生授与决定作佛的记别。

{18}有:原本作“别”。

[今译]

从前有一人,年轻贫穷,来到他国,得到一个甘甜的果子,味香、色美、个大,为世间所稀有。便很爱惜它,舍不得品尝,心中想念父母,想把果子给父母吃,就拿着果子,回到维耶离国。

其时,恰值佛进城,与诸位菩萨、大弟子一起来到一位长者家接受施主施食。佛刚过去,那个年轻人还未到家,就拿着果子放到佛走过处。从小到大,未曾见过佛,见到佛的足迹,呈现车辐轮状相如伞盖,光亮与颜色不断变化,也不缺损。他驻足观看,怎么看也看不够,心中觉得自己很幸运,把悲与喜都忘掉了,他想:地上行经的足迹尚且这样,何况佛本人呢,确实非世间所有;料想这位行人,必定还要回来,我应该拿着本打算给父母的果子,等待此人来,把果子献给他。佛未返回,年轻人坐在足迹旁,悲伤流泪。行路的人问他:“为何拿着果子坐此悲伤?”他回答:“守着这无比尊贵的足迹,等待神奇之人回来。打算把果子奉献给他,等待见他的尊容。未能如愿,自卑福浅,所以悲伤。”路人云集围观,并且认为这人怪,以为他是疯子:“岂能知道走过去的人在什么地方?就这样守着吗?”

佛到施主长者家坐下,众僧洗漱完毕,依次坐定。长者家老少一起动手布置好饭菜,摆满各种美味,都已备足。佛为那个远在路边持果敬候的年轻人行法布施。这时众僧吃过饭,施主想:佛不为我行法布施,却为那个拿着果子准备献给佛的人行法布施,是不是我们供给的饭食有什么不周之处呢?佛告诉阿难:“长者摆放饭食,是希望降福给他。所施虽多,但有所企求,心怀‘四惧’,意在求涅槃。外边的那个年轻人,手里拿着甘果,一心一意没有他求,守着我的足迹,以慈悲心待我,想的是献果子。因为这些,发大道心,所以在这远远地为他行法布施。”长者思忖:这个人施的不过是果子,并没有珍奇佳肴,佛赞叹他的功德十分崇高妙好;我虽然豪富,摆设的食品丰盛,但权衡一下轻重,我的福分还不如他,我愿侍奉随从佛,去见年轻人。

佛也起身,到守他足迹的人那里。菩萨、弟子、长者、居士及其余的人,当时都随佛同去。手拿果子的人,远远看见佛来了,身相妙好,光明超过日月,立即前往迎佛,稽首礼拜,并跪着把甘果贡献给佛,当即发无上平等道心。佛放出光明,光明所照无边无际,震动了大千世界,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立刻显示出身影。宛如镜中影像,无论远近,没有显示不出来的。佛接受年轻人的甘果,转送给诸佛,让这个果子传遍无限远处。十方诸佛及诸菩萨,都从法衣中伸出闪着金光的手,放出千亿条光焰。每条光焰的末端,都自然有宝莲花珠交络帐子、狮子座,上边坐着佛及诸菩萨,他们都手持宝钵,接受这个果子。每个人持一个果子,施展神变与行法布施。释迦牟尼释佛也如此,在这个世界,照耀十方。虚空中出现神、天,八维上下,没有空缺之处,都来助欢喜,感慨赞叹。三界诸菩萨都得天人供养。当时奉献果子的人,悟得无生法忍。佛预言他将来一定成佛,名为果尊王无上正觉,所拥有的国土像阿弥陀佛的国土。闻听佛的声音的所有国土,都自然清净,证得阿惟颜地。长者居士心向佛法的,成千上万,都证得不退转地。佛普度众生的大功德就是这样。

[点评]

年轻人与长者都为佛提供食物,长者提供的非常丰富,而佛却钟情年轻人,因为年轻人心地单纯,不掺杂个人所求。年轻人得到料想不到的果报——他将来会成佛。现实确实如此,上天往往让成功降临到心无旁骛的人身上。杂念过多的人,无论如何有才华总是与成功失之交臂。

(七十)离豚身喻

昔佛往到第二忉利天上,为母①说经。时有一天,寿命垂尽,有七事为应:一者项中光灭,二者头上傅②饰华萎,三者面色变,四者衣上有尘,五者腋下汗出,六者身形瘦,七者离本坐③。即自思惟:寿终之后,当弃天座、七宝殿馆、浴池、园果、自然饮食、众伎女乐,更当下生于拘夷那竭④国疥癞母猪腹中作子。甚预⑤愁忧,不知当作何等方便⑥,得免此罪。

有天语言:“今佛在此,为母说经。佛为三世一切之救,唯佛能脱卿之罪耳。”即到佛所,稽首作礼。未及发问,佛告天子⑦:“一切万物,皆归无常;汝素所知,何为忧愁?”天白佛言:“虽知天福不可得久,恨离此座,当为疥癞母猪作豚⑧,以是为毒。趣⑨受他身,不敢为怨⑩也。”佛言:“欲离豚身,当三自归{11}。言‘南无{12}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如是日三。”

天从佛教,晨夜自归。却后七日,天即寿尽,来下生于维耶离国,作长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归。始生堕地,亦跪自归。其母娩身,又无恶露{13},母旁侍婢,怖而弃走,母亦深怪。儿堕地语,谓之荧惑{14},意欲杀之。退自念言:我少子怪,若煞此儿,父必罪我,徐白长者,煞之不晚。母即收儿,往白长者言:“产生一男,甫初堕地,长跪叉手,自归三尊,阖门怪之,谓为荧惑。”父言:“止!止!此儿非凡。人生在世,行年百岁或八九十,每尚不晓自归三尊,况儿堕地,能称南无佛!好养视之,慎无轻慢。”

儿遂长大,年向七岁,与其辈类于道边戏。时佛弟子舍利弗、摩诃目犍连适过儿旁。儿前礼足言:“和南{15}舍利弗、摩诃目犍连!”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惊怪小儿能礼比丘。儿言:“道人不识我耶?佛于天上为母说经,我时为天,当下作猪。从佛之教,自归得人。”比丘即禅,亦寻知之,即为咒愿言:“咨梨祇{16}。”儿语目连及舍利弗:“愿以我声,因请世尊、诸菩萨僧并及仁{17}等。”目连、舍利弗然受其言。儿便还归,白父母言:“属者游戏,见佛二{18}弟子过,即因请佛及四辈{19}饭,愿办其甘脆。”父母爱之,从其所言,异其年幼开发大意,又奇所作操识宿命,为极珍妙尽世名味,求具精细,过逾儿意。

佛及众僧,各以功德作神足来,到儿舍饭。父母小大,供养毕讫,行香澡水,如法皆了。佛为说经,父母及儿、内外亲属,应时皆得阿惟越致。自归之福,所度如是,况乃终年修道教乎?

[注释]

①母:佛母,摩耶夫人,释尊之生母。古印度天臂城释种善觉长者之长女,迦毗罗卫城净饭王之妃。生下释尊七日后逝世。据传其死后生于忉利天,释尊曾于某夏,升至忉利天,为其母说法。

②傅:通“附”,附着。

③离本坐:“坐”通“座”。离本座指不能履行忉利天天主职责。

④拘夷那竭:中印度之都城或国名,乃佛陀(指释尊)入灭之地。又作拘尸那揭罗,意为吉祥草之都城。

⑤甚预:“甚”原本作“其”;“预”通“郁”。

⑥方便:又作善权、变谋。巧妙地接近、施设、安排等。

⑦天子:指上文所说“寿命垂尽”的天神。

⑧豚:小猪。

⑨趣:趋向,奔赴。

⑩怨:原本作“恐”。

{11}三自归:即三归依、三皈依。一归依佛,二归依法,三归依僧。

{12}南无(nā m?):又作南牟、那谟、南谟等,意译归命、敬礼、归礼、救我、度我等;是众生向佛表归依信顺之语。

{13}恶露:妇女产后的淤血。

{14}荧惑:“荧”原本作“萤”,下文的“萤”亦同;荧惑,火星的别名,本为“迷惑”意,引申为使人迷惑的怪事、怪物。

{15}“和南”句:“摩诃”原本无“诃”字,下文的“摩诃”亦同。“和南”,梵语vandana,系对长上问讯之语,属礼法之一,意译我礼、敬礼、度我、稽首。

{16}咨梨祇(qí):语意不祥。

{17}仁:敬词。

{18}二:原本作“第三”。

{19}四辈: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今译]

从前佛到欲界第二重天忉利天上,为母亲说经。当时有一位天神寿命将尽,有七个征兆:第一是脖项上的光消失,第二是头戴的饰花枯萎,第三是容颜发生变化,第四是衣服上有尘土,第五是腋下出汗,第六是身形消瘦,第七是离开本来的座位。他就思忖:寿终以后,必须抛弃天神宝座、七宝装修的宫殿、浴池、园林果树、自然饮食、众多的伎人女乐,还要下凡转生在拘夷那竭国长着疥疮的母猪肚子里作子。他非常郁闷愁忧,不知如何做才能免除这个罪孽。

另一位天神告诉他:“现在佛在这儿为母说经。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众生的救星,只有佛能为你解脱罪孽。”天神就到佛那里,稽首作礼。还未来得及发问,佛就问他:“一切万物,都归于无常;这是你平常知道的,为什么还忧愁?”天神对佛说:“虽然知道天上的福分不可长久,还是怨恨离开天神宝座,给长着疥疮的母猪做崽,因此而担忧。如果投胎人身,我就不担忧了。”佛说:“想离开猪身,应该行‘三自归’。要说‘南无佛、南无法、南无比丘僧;归命佛、归命法、归命比丘僧’。这样每日说三遍。”

天神听从佛的教诲,早晨、夜里念诵“三自归”。其后七天,天上的寿命尽,下凡转生到维耶离国,做了长者之子。在母亲胎中,也是每日念诵“三自归”。一落地,也跪着“自归”。他的母亲分娩没有出淤血,母亲身旁侍女都感到害怕而跑走,母亲也深感奇怪。儿子落地就说话,母亲认为他是怪物,想杀他。可退一步又思忖:我因孩子怪就杀他,父亲必怪罪于我,不若告知长者,再杀他不晚。母亲抱起儿子,去长者那里,说:“我产下一男,刚落地就跪地上叉手行礼,念诵皈依三宝,全家都奇怪,认为他是怪物。”父亲说:“住嘴!住嘴!此儿绝非凡人。人生在世,有人活到百岁或八九十岁,往往不知道皈依佛、法、僧,何况婴儿刚落地,就能称颂南无佛!好生养护他,千万别怠慢。”

儿子渐渐长大,快到七岁的时候,与玩伴一起在路边玩耍。当时佛的弟子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正好路过孩子们身旁。这个孩子上前施头面礼足,说:“向舍利弗、摩诃目犍连致敬!”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奇怪小孩子能向比丘敬礼。孩子说:“修行人不认识我吗?佛在天上为母亲说经,那时我为天神,应该下凡转生为猪。听从佛的教诲,归依三尊得以做人。”比丘禅定冥想,也想出了原委,就为这个孩子祈福说:“咨梨祇。”孩子对目连及舍利弗说:“愿您以我的话邀请佛,各位菩萨、僧人,还有你们诸位。”目连、舍利弗答应了。孩子便回家,对父母说:“刚才我玩耍的时候,见到佛的二位弟子路过,我就邀请他们及比丘、比丘尼、居士、女居士吃饭,请置办甘美食物。”父母同意照他的话做,惊异他小小年纪就立下如此宏愿,又奇怪他所作所为能知道宿命因缘,准备好美味佳肴,都是世间名贵食品,力求精细,这一切都超过了孩子的心愿。

佛及众僧,各以功德施展神足通,来到孩子家吃饭。父母老少,供奉完毕,以香汤沐浴,依照律法做完了一切。佛为大家说经,父母及孩子、远近亲戚,当时都证得阿惟越致地。自行皈依的福气,能这样济度人们,何况成年累月修持佛法呢?

[点评]

可以把一心向佛理解为一心向善或一心治学。人是很奇妙的,只要心思集中,即使智力平平,也可以产生排山倒海的力量,建立丰功伟绩。比如,你若每日诵读五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坚持不辍,一二十年之后必能成为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