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魔鬼成本
4779700000026

第26章 拉动成本(4)

短期内的降成本是一种竞争策略,若一时拉不下,不如反其道而行之,抬高对手的成本,这样,自己的成本也就相对降低了。如何抬高对手成本?比如,在与对手保持同等水平的情况下,你可用核心技术,给自己的产品增加若干附加功能或特色,在市场上形成进逼之势,迫使对手改进产品,当然这种改进是需要对手付出一定代价的,就促使对手成本增高。还有,现在是高成本时代,其实,高成本并非一点也不好,只要你还承受得了,你可顺市而下,稍微降点价,继续运营,而那些难以承受高成本的企业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就会退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你迅速瓦解对手。再就是,一般情况下,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高成本竞争对手的成本决定的。如果高成本竞争对手产品价格定位于产品成本附近,那么低成本竞争对手按此定价就会获得丰厚利润。

随着全球通胀时代的到来,要素成本处于持续上涨的趋势,对奥康这样处于过度竞争行业的制鞋企业来说,很难转化为持续的、大幅度的终端商品价格上涨,奥康给自己制定了新的生存法则:消化高成本,关键是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能否跑赢成本上升的速度。即使不能跑赢成本上升的速度,至少应该跑赢对手。

“每天多卖一双鞋”,仅仅是奥康提高赛跑速度的一个外部表现。在其背后,从研发、设计、生产、采购、物流到营销、市场拓展,每个环节都与这个目标紧紧相扣。同时,继续强化产品研发的力度,成立了东莞奥康国际研发中心,占地2000多平方米,规模正日益扩大。

在互联网市场,雅虎与Google可谓棋逢对手。尽管人们仍看好雅虎,但在未来的前景中,更看好Google。Google为继续做大,采取了抬高对手竞争成本的策略,以在线广告业务为例,尽管雅虎在线广告业务仍持续增长,但Google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雅虎的业务增长。比如,在付费搜索市场,雅虎的部分市场份额已经被Google抢走。同时,由于来自Google的竞争压力,雅虎为增加流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成本也日益提高。业内分析师Jim Friedland称,雅虎内容成本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预期。为了与Google竞争,雅虎将来会投资大量资金用于产品研发。

苹果没用多少时间就在移动电话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iPhone上市一年,苹果就从竞争对手手中抢了不少市场份额。而iPhone惟一授权的AT&;T也从Alltel和T-Mobile那里夺走了许多客户。2008年7月,苹果推出新版的3GiPhone,价格猛降了200美元之多,同时,还增加了GPS等多种软件特征,以吸引广大消费者和商务用户。业内人士评估,这是苹果以3GiPhone将再次向市场发动攻势,移动运营商和手机厂商都会受到冲击,尽管最终的结局无法预测,但为应对竞争,它们都将面临成本的提高。

为应对iPhone,运营商可能会增加对移动电话的补贴,提高市场营销的预算,并且降低某些服务的资费——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利润的损失。该行业已经受到了两面夹攻,一面是越来越严格的政府监管,一面是新竞争者的咄咄逼人,而苹果的出击无疑使情况雪上加霜。

3GiPhone会像iPod在MP3播放器领域一样,在手机界掀起一股风潮。现在,已经有不少效仿iPhone的手机了,为了鼓励人们购买这些产品,运营商就得让利于消费者,增加补贴以降低手机价格。而且增加广告投入也在所难免。

一方面,要留住用户,还有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资费。其实,竞争者在这个方面比AT&;T有优势。AT&;T为了抵消增加补贴带来的成本增额,加上它多少带着些“携iPhone以令用户”的意味,向iPhone用户收取的资费一直偏高。而对其他运营商来说,在油价上涨的环境下,如果每月能让用户节省50美元将会颇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现在智能手机总体市场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让手机制造商获益匪浅,但他们也可能因为iPhone头痛不已。虽然表面上补贴是在运营商层面消化掉的,但他们也可以把压力转嫁给供货商,压低大宗订单的价格。如果iPhone能够大卖,同台竞技的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必将会萎缩。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摩托罗拉,因为它近年来推出的机型受欢迎的不多,三星、LG,甚至诺基亚也不能幸免。高端的时尚手机市场将会受到最大冲击。

而为了能与iPhone的技术和设计抗衡,手机厂商的软件和硬件开发成本也在攀升。比如,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商诺基亚一直向提供地图指示、游戏和图片共享的网站Ovi投资,希望以此来增强它的智能手机与iPhone软件产品的竞争力。

对软实力企业而言,高成本是瓦解硬实力对手的最大利好。在高成本时期,企业只有通过技术优势才能生存和发展,因为技术优势不仅会使企业获得新竞争力,而且技术优势也会消除高成本对企业的巨大压力。例如,技术优势可以推动企业向节约型经济转变,节约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从而使企业通过节约成本而应对成本的上升。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成本控制应依靠技术与生产管理来实现,那种仅靠克扣工人工资、以偷工减料为代价来获取低成本的方式,都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的一种极端做法,时间一长,消费者自然会辨别出产品的性能不佳。因此实际上,企业偷工减料,降低材料成本,虽然赢得了短期利益,但长期下去,则将陷入技术简单、产品附加值低的过度竞争困境,而在中高端市场乏力,最终损害的还是企业自身。

以对讲机行业为例,如果说在低成本时期企业还可依赖成本优势的话,那么在高成本时期是不可能依靠成本优势生存的,企业只有依据技术优势而生存和发展。也就是所谓“水涨船高”,即对讲机企业现在的处境是成本涨了,成本增加了,而技术却革新得很慢。现在不少对讲机企业的宣传卖点仍然主要围绕低价做文章,利用低价相互间开展竞争。就算是对讲机产品的价格略有上涨,也远远抵不上成本升高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没有了利润或者利润越来越薄。因为企业的宗旨就是赢利,成本高了,企业无法赢利,就转向亏损,而企业一旦做不下去,就只能面临洗牌淘汰。

面对成本高涨,提价成了不少对讲机企业的首选,如MOTO所有专业对讲机型号价格上涨,幅度从5%~15%不等。但对于二、三线品牌来说,就只能比拼价格,价格卖贵了,消费者自然不会买账。在盈亏平衡点上跳舞,一不小心就会滑向亏损的深渊。如果长期得不到利润回报,就最终造成大部分对讲机企业主动退出,转向其他赢利项目。

对我国空调行业来说,高成本时代早在两年前就已降临。那时,空调所有的相关原材料价格几乎都在上涨,持续上涨的生产制造成本,仿佛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所有空调企业的头上。另外,国家强制实施能效标准市场准入制度,节能等级提高,空调产品新增了换气等附加功能等,都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空调企业为应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WEEE指令和ROHS指令,都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原料的选购成本。在高成本时代,企业如果还按原来低成本、低价格的方式生产经营,就没有办法再继续生存下去。

尽管空调成本的升高并不是哪个企业的个体问题,而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事情。可懂得以软实力来运作成本的企业仍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与竞争对手相比,格力、美的等国内空调巨头善于在核心技术上发功,并以此为平台超越市场高成本。

格力在研发上一向不惜重金,投资十多亿元建设的研发中心,是国内首个专业空调研发设计中心,各类实验室总数高达100多个,拥有一支1000人的技术专家队伍。仅靠一本从日本带回的说明书,格力花了两年时间,就研发出了日本企业曾花了16年才研制出来的变频多联空调技术,一举打破了日本和美国在此项技术上的垄断。此前,美国开利、特灵、纽克、麦克威尔四大空调家族依靠这门绝技占据中国商用空调95%的市场。格力离心式冷水机组问世之后,紧接着就是自主研发生产的世界第一台超低温数码涡旋多联机组在中央空调生产基地顺利下线,被专家誉为“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类似的技术创新,大大提高了格力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在新产品的推出方面,差异化、高技术含量是美的的目标。它们花了上千万元,从日本东芝公司引进了全直流变频技术,在内部消化后推向市场。在原材料成本持续上涨的情况下,没有企业再有降价能力了。美的通过逐步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避免单纯的价格竞争。韩国三星是美的在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标杆,像三星做手机一样,美的也在连续不断地推出自己的新产品。美的几乎每周都增加一个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在销售旺季到来之前集中推出,一方面加大了对渠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使经销商对产品的卖点等有了充分了解和熟悉的时间。

4.转嫁成本,适当提升价格

经济的冬天往往是两头夹击,一头是成本加速飙升,一头是价格直线下滑,对企业的冲击无疑是雪上加霜。怎么办?当你的成本已降到影响产品质量的时候,就要果敢放手,调转过来,在涨价上做文章。只要你对所掌控的市场有信心,就大大方方提价吧!不过要把握好价格的涨幅,太高了会有“哄抬市场”之嫌,太低了难以消化成本压力,价格适当与否决定成败。

后有成本尾追,前有价格堵截

这个冬天应该说是“祸不单行”,一寒连一寒。前一阵是油价急速攀升,交通、运输企业苦不堪言,后一阵是国际油价调头下调,燃油企业本该有所盼头,可国内油价依然居高不下,企业亏损没有缓解反而加剧。

2008年12月6日晚上,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在北京召开媒体见面会,通报海航集团的经营情况,陈峰说:“现在国际航油价格已经降到了每吨4000元,但国内的航油价格还是每吨8000元,这使得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国内经营航油业务的只是那么一家公司(中航油),他们垄断了国内航油市场,这也是航油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都直接造成了航空公司的经营困难。”

钢铁业也是一样,前一阵国际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国内钢企受不了高成本之压,纷纷减产停产,后一阵铁矿石价格直线跳水,钢企本该有所喘息,谁知受金融危机影响,钢材需求市场下滑,致使生产急速回落,价格大幅下跌,亏损企业急剧增加,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表示,钢材价格将长期在低位盘整。钢铁市场突变,国际和国内钢材价格持续下跌,库存积压严重,钢铁企业的高价原料库存对当期生产经营造成巨大压力,钢铁全行业已出现亏损。这场危机使宝钢的产量、销量、效益严重下滑,宝钢进入历史最困难时期。包括宝钢在内的国内钢厂正在承担钢铁行业此前快速发展带来的后果,应对之道只有“坚守”。

2008年四季度,国内消耗的钢材按年用钢量计算不到4亿吨,但是中国拥有6亿吨的年钢量产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钢铁产能严重缩水,6月份国内钢铁日产水平为156万吨,按年产钢量计算相当于5.7亿吨水平,而到了10月份,日产钢只有116万吨,仅仅相当于年产钢4.2亿吨。即便如此,下游用户需求依然疲软,包括汽车、家电、造船、房地产等在内的行业用钢,都在减少。同时,由于钢价数周之内发生急剧的变化,也导致一段时间以来市场对价格的反应过度,钢材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2008年10月我国71家大中型钢铁生产企业,42家亏损,亏损面为59%,需求低迷、钢价狂跌、成本高位,是钢企亏损增加的三大重要原因。

在产业的价值链上,成本与价格是相辅相成、一环扣一环的。当上游价格上涨,必然抬高下游原材料价格;而当下游市场萎缩,必然对中游环节造成夹击。2008年降临的这场冬天,比以往的经济寒冬更冷更酷,以往的冬天多只是经济萧条,商家厂家都把精力放在压货处理上,全力拓展销货路子,现在的冬天还增加了一个高成本时代的大背景,企业不仅要考虑销货,更多的还要降成本。

以沃尔玛这个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来说,2008年10月宣布,将提高中国供应商的质量标准,新标准11月起将从服饰等部分产品开始执行,并最终涵盖公司所有产品。在目前食品安全、产品质量等关注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沃尔玛此举无疑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但对此,有供应商称,在原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沃尔玛的采购仍极少提价,提升质量标准也是为供应商一直提出的提价要求“设门槛”。

在提质不提价的情况下,供应商的日子会更加难过。有的供应商无奈地戏言:给沃尔玛供货,不加价是等死,加价是找死。沃尔玛中国区副总裁ShawnGray表示,沃尔玛在中国年销售增长在25%以上。目前,沃尔玛全球供应商数量超过6万家,其直接从中国采购的货物价值约90亿美元。由于沃尔玛一直奉行“低价”策略,凭借其强势地位控制供应商的定价权,对供应商利润空间挤压严重,在目前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涨的状况下,一些供应商苦不堪言,甚至一度出现供应商集体要求涨价的现象。

有供应商表示,目前沃尔玛在中国采购的商品,很多供应商都在提涨价的问题,提高质量标准就有为商家提价设立门槛的嫌疑。沃尔玛的供应商浪莎公司透露:“原材料、劳动力成本都在涨价,从2007年开始我们就在跟他们讨论涨价的问题,我们要求提一定价格,他们没有同意,反而要求改进质量,后来根据他们的要求提高了质量,价格才提了一部分。如果再不提价,基本上就没有利润了。因为很多商家要求涨价,沃尔玛就提高质量标准,还提高进入门槛,现在只有商家质量提高了,沃尔玛才肯接受涨价条件,这是他们应对商家要求提价找的理由,也可能是他们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吧。”另一位沃尔玛的供应商还透露,目前沃尔玛对大部分供应商品没有涨价或者涨幅很小,跟原材料、成本的涨幅完全不成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