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4779500000007

第7章 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6)

即使孩子兴趣转移或者某些方面令人灰心丧气,也要鼓励孩子坚持下去,要想使某个爱好对培养情商技能有用,就必须坚持6个月的时间,最好更长些。请花些时间与孩子一起选择某个爱好,最好能找到某个让你们双方都很感兴趣的爱好,这样就能保证你自己也能坚持下去,从而教会孩子坚持不移的精神。

鼓励孩子坚持某个爱好只是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要想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你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在一个崇尚立刻满足和迅速完成的文化氛围中,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工作,它颇费时间和精力。你必须让孩子明白彻底的重要含义,比如清理过的房间与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房间有本质的区别。

参与孩子的一次活动,做一件你和孩子都想去做的事情,也尽力找到一件需要你们共同努力的工作,就是设计一个有挑战性的家庭合作计划。

假使你能选出一件大家都感兴趣的工作而一直做下去,会令家人兴奋。不妨试行种植盆栽,或把那一大箱旧相片整理成为家庭照相簿,再或是学会怎样烤制面包。

有位父亲记得和儿子共同制成一张餐桌时所共享的那份得意心情。他说:“6个月前我们拿着草图和木板动手开工。完工后我们互相对望,嚷道:‘哇!我们做好了!’”

有位爸爸和儿子想将他们家老而旧的汽车改头换面,他们花了无数个小时一起工作,预想着一天儿子能把它作为自己的车去驾驶。

家庭计划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开展家庭读书读报活动、学习写作计划,为报刊撰稿、参观博物馆或定期进行乡土旅游与异地旅游、开展家庭小收藏活动、建一座游戏室或屋外的储藏间等等。

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如何将某一任务分成几个小任务,并按因果关系或优先原则而划分任务,接受指导以及正确衡量,制定并执行资金预算。从而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促进各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等。

父母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给孩子做出榜样并予以鼓励,来教会孩子某种本领与合作精神。父母表现出的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一些新技能。

家长不要责难老师

当前,孩子的家长对孩子的老师的不满情绪较多,有的家长甚至公开责难老师,这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是相当有害的。作为家长,不应该责难老师,父母与老师是孩子教育事业的合伙人,和气才能生“才”。

孩子的家长责难老师,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当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孩子受到老师批评,家长因缺乏全面或客观分析,在不了解批评背景和过程的情况下,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和责难,有些家长则因为偏袒孩子而责难老师。其二是,老师在教学水平和教育方法上水平低或确有不足,因而责难老师。不管哪种表现,因为其是在学生面前进行的,而且是责难的性质,所以都是有害的。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观是一种综合的相辅相成的教育观,损害了这三者的关系,都会从整体上损害教育的协调性和综合作用。

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责难老师是综合教育体系中离心力、破坏力最大的一种错误行为。对老师的责难,如果表现在对老师批评教育活动的评价上,就势必会起到阻断师生情感桥梁的作用,客观上破坏了教育关系。它会使孩子减弱对老师的信任,助长其错误行为和错误态度,严重削弱老师的教育作用。这样的学生还会在同学中散布对老师的不满,也会因此而对老师的教育活动吹毛求疵。分析上述后果,我们不难看出,责难老师不但不利于孩子认识、改正错误,反而会使其滋生新的不良品质,而且有害于集体的健康成长。从教育实践看,有责难老师行为的家长,其子女一般都很难教育,其发展也都很不理想。责难老师如果表现在对老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上,则会对教学效果,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带来损害。

任何一所学校,老师的年龄、经验、业务水平都表现出不同层次。任何一位老师也都必然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业务能力低到业务能力高的发展过程。不允许业务水平出现层次性,不允许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错误是不现实的。如果对老师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或业务不够成熟采取责难的态度,并由此影响了学生,一方面会严重损伤老师的积极性,使其失去一个信任和积极配合的提高环境,另一方面还会膨胀学生对老师的不信任感,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即使老师讲得正确、方法得当也会听不进去。对于孩子而言,一成印象就不易改变,即使老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抑制的作用也还将发挥一定作用,受损失的最终还是孩子自己。

家长们必须认识到,学校领导对每一个教学班的教师配备,都是在现有条件下经过慎重研究而认定的最理想的组合结构,此外学校领导还必须对每位教师的提高、发展负责,因此除教学态度不好这一情况之外,不会因为家长们的责难和要求而撤换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信任、配合老师者受益,责难、不配合者受损,这是毫无疑义的。

长久以来,家长与老师之间仿佛存有一种微妙的心理关系,而且有一些沟通不良的情形。绝大多数家长都接受过教育,对于教育也都有些了解,也能说出一些教育道理;然而,知识进步神速,老师们也不断地进修充实,其专业学养与地位已非昔日可比;即使有些家长受过高等教育,甚至修习过教育心理方面的课程,也不一定对老师的专业领域有所了解,更不用说实务经验了。因此,家长应尊重老师的专业角色和智能,不要任意干预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因为不尊重和干预的态度,不但对彼此的沟通无益,而且对孩子的教育有害。

家长可以做的是,以请教专家的态度,与老师讨论问题;如适度的表达自己合作和关心的诚意,提供孩子在家中的生活情况,接受老师的专业建议等。如此一来,当老师受到尊重时,相信他也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有时孩子的想法较单纯,如果家长在不了解全盘真相时,便相信孩子的话,只有火上加油,使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恶化,甚至可能使孩子失去独立负责的能力。家长切勿在孩子面前数落老师的不是,那只有加深孩子对老师的敌意和不合作。也不必偏袒老师,那会使孩子更加为自己辩护,而且以后不再愿意告诉家长他在学校里发生的事。家长可以倾听孩子的问题、反映他不愉快的情绪、接纳他心中的不满,进而与孩子一起思考问题和解决方法。这样一方面可以建立孩子理性的想法和问题的解决能力,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自己夹在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尴尬处境。

让孩子运动起来

运动锻炼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增强体质,充分显示出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和天真活泼的精神状态。不仅如此,运动锻炼还积极地促进着孩子的智力提升、自我意识和心理健康。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运动起来。

有位家长说:“我的孩子是个男孩,但不爱运动,甚至不爱出门。每次建议他出门玩儿,他却总赖在妈妈身上。以至于每当我看到别的孩子在公园、幼儿园的玩具上兴高采烈地玩时,就很羡慕。鼓励他也去时,他转了一圈就回来了,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似的。”

细心的人可以发现,现在在户外跳皮筋、踢毽子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人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可面对电视、电脑、漫画书的诱惑,孩子们却运动得越来越少了。有的孩子上学后出现学习障碍,有的则检测出患有感觉统合失调,主要原因就是早期童年生活缺乏足够的运动和锻炼导致的。可以说,运动锻炼在孩子一生中的重要价值是其他任何方面的教育都不可代替的。

父母要从孩童特有的心理出发,增添运动本身的趣味性和新异性,同时“引诱”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运动,让孩子在运动中真正享受到快乐,从而自觉自愿地快乐地运动起来。

1.合理安排运动量

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素质现状,选择合适的运动量,如果运动量太小,身体锻炼的效果不大;而运动量过大,则身体健康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开始运动的时候,可以运动量小一些,慢慢把握孩子的体能特点,日后逐渐延长。

2.巧妙增加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