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4779500000013

第13章 培养孩子的成功品质(5)

当孩子处在创造力的萌芽阶段时,他们好动、好问,对周围的环境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创造力主要取决于后天的培养,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关键时期,现在很多家长都注意发掘孩子的智力,事实上,如果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孩子的智力也能快速提高。

1.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调查显示,处于宽松、和谐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处于专制、压抑或者过分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这是因为在专制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没有发言权,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也就缺乏创造力;在过分溺爱孩子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怎么说,父母就怎么做,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力。

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人格受到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有什么事情,父母与孩子一起商量,共同想办法。如果孩子的意见比较中肯,父母就应该听从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事实上,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辈”,他们经常会冒出一些奇思怪想,有时还会闯祸,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做一些别人没想到的实验。由实验导致的爆炸也非常多。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科学家的父母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去呵斥孩子,而是采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既使孩子从中接受了教训,又保护了孩子的科学爱好与创新意识。

由此可见,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容忍孩子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奇谈怪论”,因为这些正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

2.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好奇是孩子进行创造活动的动力,好奇心愈强,想象力愈丰富,创造性就愈高。孩子通常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做危险的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而应该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幼小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家长们总是对孩子说:“太危险了,你可不能玩呀!”“这么可怕的事情你想参加吗?”“我看你还是在家看看动画片算了,这种危险性太大的活动不要参加了。”

事实上,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得到的不仅是乐趣,还有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创造力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就非常注重让孩子们在各种冒险活动中去体验各种情境,探索新奇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家里,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3.正确对待孩子各种各样的提问

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提问就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纪小,他们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说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如果成人用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就会被逐渐扼杀。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孩子的各种问题,不能因为有的问题显得太幼稚而一棍子打死,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4.启发孩子多角度思考问题

天才往往善于从他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他人没有发现的办事角度。达·芬奇认为,为了获得有关某个问题的构成的知识,首先要学会如何从许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他发现自己看待某个问题的第一种角度太偏向于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会不停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重新构建这个问题。随着视角的转换而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解,从而理解得更加深入,最终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经常引导孩子多角度看待和分析事物,逐渐养成换一个角度想问题的好习惯。例如,纸张除了写字外,还有别的用途吗?椅子除了可以用来坐,还有什么作用吗……其实,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每一个事物,都可以作为启发孩子多角度思维的内容。

事实上,多角度思考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科学家哈定说:“所有创造性的思想家都是幻想家,而幻想主要是靠发散性思维。”确实,发散性思维是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的方法,它是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在生活中,父母可以加强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5.多带孩子走向大自然

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去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另一方面,大自然能教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知识,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

6.让孩子动手去做

动手动脑有助于萌发孩子的创造性。1983年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在隆重的颁奖会上向一名少年授予了青少年发明一等奖。获奖的是一名16岁的中学生张今,他的父母为他的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在他小时候为他购买能发展感官、发展智力、能动手动脑的玩具,鼓励他动手实践。在众多玩具中拼板最能激起他的创造力,在反复的拼拆过程中发展了孩子的创造力。所以家庭中要为幼儿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想象、创造性思维,更促进了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7.丰富孩子的知识

家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应该不断增进孩子的知识。孩子在家里一定要有相当的东西玩、相当的事情做,如果不玩不做是不会有所发展的。如果孩子不玩水,不知道水会流动;不会玩冰,就不知道冰是冷的。总之,在丰富孩子知识的同时,要利用社会、自然这天然的知识宝库,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爬山、涉水,仰望蓝天上变化多端、漂亮漂浮的白云,引起幼儿想象;欣赏美丽的晚霞。这既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又能丰富孩子的知识,为萌发孩子的创造力打下基础。

8.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兴趣能激发幼儿学习的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创造的欲望,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家庭中我们发现:当孩子对某种事物有了兴趣,会亲自动手去实践;当孩子对制作玩具有了兴趣后,会自己搜集各种材料进行制作,碰到困难会想方设法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还会去向家长求助。

好奇心是兴趣的源泉。有的孩子将玩具搞坏不是孩子顽皮,实际上是想看看玩具里到底有什么秘密,有了好奇心才会不知天高地厚地拆坏玩具的。我国著名发明家张开逊教授说:“我所具有较高的创造力首先应该感谢我的妈妈,在我幼年期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我提出一些问题,启发我动脑筋、想问题,培养我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同时,妈妈从不因为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拆坏东西而打骂我。”正是这位母亲教子有方,善于引导,才使他后来成为取得突出成绩的发明家。

培养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变革速度加剧,这些都让人们认识到:一个不敢去竞争的人,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适时地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参与竞争。

竞争意识是一种积极、奋发、不甘落后的心理反应,它是产生竞争行动的前提。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可是,有很多的孩子都对竞争有恐惧心理。他们害怕跟别人去比,害怕失败。就算自己有实力取得胜利,也担心各种各样的意外可能会让自己丢脸。社会不是温室,父母不可能扶持孩子一辈子,孩子迟早都要走向社会,去面对无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父母又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面对竞争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1.让孩子知道竞争的重要性

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在竞争中锻炼自己的人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成熟的面对生活。

做父母的应该提前培养孩子的“危机意识”,让孩子认识到,只有具备知识和技能,学会怎样抓住机遇才能领先。只有在竞争中充分表现自己,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只有在竞争中不断挑战自己,进一步奋发向上,才会更自信。

当孩子没有自信,不敢去竞争的时候,父母不要指责孩子“胆子小”、“没用”等等,而要找出孩子为何没有自信的原因。帮助孩子去改变心态,拿出自己的勇气来,迎接挑战。

2.让孩子正确的评价自己

要让孩子正确的评价自己,父母首先就应该起一个引导作用,正确的去评价孩子,帮助孩子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让孩子认识一个真正的自己。心理状态尚未成熟的孩子非常容易羡慕别人,这种心态如果放到竞争中去,就很容易过高的估计对手,把对手凌驾于自己之上,没有勇气去挑战。因此,启发孩子去正确评价自己的竞争对手是非常必要的。

苗苗是个口才非常好的孩子,她要代表班里去参加年级的“辩论大赛”了,可是她怎么都没有办法让自己冷静下来。关心她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善解人意地说:“你现在是很紧张,但说不定你的对手们比你还要紧张呢,有压力的不只你一个人。你不要担心发挥不好,自信地拿出自己的水平就可以了。”听了妈妈的话,苗苗心里安定多了,不再焦躁。自信地带着勇气去参加辩论赛,表现得非常好。

苗苗的妈妈知道该怎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紧张情绪不是“特殊”化,自己的对手也一样会碰到这种情况。这样就很容易打动孩子的心,让孩子接受自己的鼓励,拿起自信继续比赛。

3.让孩子有足够的勇气接受失败

有竞争就会有输赢,太在意竞争的结果往往不利于自己的水平正常发挥。为了让孩子在竞争结果出来后不至于太失望,在竞争开始前就该给孩子打好“预防针”。

十岁的乐乐歌唱得非常好,经常被老师同学们夸赞,学校里的大小歌咏比赛他总可以取得很好的名次。这次,乐乐又要代表学校去参加市里的歌咏比赛了。比赛前,乐乐非常的紧张,但他告诉妈妈说“我一定要拿第一名,不然同学们都会笑话我的”。乐乐的音乐条件是很不错,可是以他的条件在这样大型的比赛中要取得好的名次还是很难的。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父母怕伤孩子自尊心,附和孩子的话,说他一定行,得第一名肯定没问题,可能就会让孩子走入这样一个误区:觉得自己只能得第一名。但如果父母直接告诉孩子,说他的能力在这样的比赛要取得名次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只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可能就没勇气接下来的比赛了。

孩子敢争,是件好事。父母在这个时候不妨抛开比赛的结果,轻松地告诉孩子,来这里,就是要唱歌给大家听的。来这里唱,哪怕是得了最后一名,也是非常骄傲的。因为能够唱歌给这么多人听,本身就很了不起了,会让很多人都非常羡慕的。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不再只关注结果。

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与人合作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目前由于孩子中独生子女数量大大增加,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成为孩子中大多数人的弱点。所以,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是父母刻不容缓的工作。

合作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人真诚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一般来说,有交往与合作习惯的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够自觉地与人交流,做事的时候也喜欢询问他人,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外向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这种性格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那么,怎样来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呢?

1.让孩子体验合作的乐趣

成功的合作可以让孩子产生良好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带给孩子无穷的乐趣,进而促进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2.让孩子与同伴交往

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与同伴在一起,他们可以一起交谈,一起分享玩具,一起做游戏,一起出去玩耍,一起做作业。父母要知道,孩子们应当有他们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成人社会无法取代的。如果孩子不喜欢与别的孩子交往,父母就更要有意识地鼓励他(她)与同伴接触、交往。如果父母和老师因为怕孩子学坏,而过多地干涉,甚至禁止他们的交往,那就无异于因噎废食,因为这种交往是孩子获得合作的能力与情感体验的最基本的条件,它有利于养成合群性,消除孩子执拗或孤僻的倾向。

3.让孩子与同伴共同承担一定的任务

想要提高孩子的交往水平,可以让孩子与同伴分担一些任务,并通过力所能及的活动努力完成它。有时,对于一些复杂的任务,可以进行必要的分工,但必须保证他们活动的相互牵制性,以便他们通过必要的主动交往与协调达到总体任务的完成。否则,合作就会变成单干,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一旦交给了他们任务,就要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即使遇到困难或者发生争执,只能提供咨询,而不要越俎代庖,代替他们完成任务。

4.鼓励孩子独立解决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