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秦汉卷
4767200000049

第49章 东汉文化科技的辉煌(4)

另外,作为东汉杰出的文学家,张衡的《二京赋》曾花了10年的创作功夫,可见其态度之严谨。这篇辞赋不但对西安、洛阳的繁荣景象有细腻传神的描绘,文辞优美,脍炙人口;而且讽刺批评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奢侈生活,具有较高的思想性。他的《思玄赋》有大段文字描述自己升上了太空,遨游于众星之间,可说是一篇优雅的科学幻想诗。他在河间相任期创作的《四愁诗》,受到文学史家郑振铎的高度评价,称之为“不易得见的杰作”。除上述诸文外,遗留至今的还有《温泉赋》、《归田赋》等20多篇,都是辞、义俱佳的力作。

上节中还提到,张衡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云:“张衡作《地形图》,至唐犹存。”此图是否还有地理科学上的意义,现已无可考证,但至少说明他擅画。当时还流传,他曾用脚画了一只神兽。张衡当过太史令,因而对史学也有许多研究。他曾对《史记》、《汉书》提出批评,并上书朝廷请求修订。他还对东汉皇朝的历史档案作过研究,曾上表请求专门从事档案整理工作,以补缀汉皇朝的史书。他还研究文字训诂的学问,著有《周官训诂》一书。据其挚友崔瑗评价,当时广大学者都对它提不出异议来。

(第八节)“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灾疫肆虐。成千上万的人被病魔吞噬,造成了十室九空的巨大劫难。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当时惨痛的一幕:“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则在《七哀诗》中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于野。路有饥女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曹植也在《说疫气》中写道:“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中医知名大夫、优秀郎中,因无奈改变社会根本面貌,便只好本着悲天悯怀的德行,坚持救死扶伤、治病疗人,尽自己力量以挽回人们的生命。几乎是在同时,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两位震古烁今、流芳百世的大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张仲景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凭一部《伤寒杂病论》顽强地穿透历史的漫漫隧道,传播、扬名、济世、救人,而且是“道经千载更光辉”,终成一代医圣。

根据史书记载,张仲景是东汉末名医,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公元154),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公元219),本名张机,南阳郡涅阳(今属河南)人,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嗜好医学,年轻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用思精而韵不高”,“其识用精微过其师”;此后又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遂成一代大家。汉灵帝时举孝廉,建安中官长沙太守,后告老还乡。时大疫流行,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患伤寒者十居其七。乃博采众方,于公元205年前后隐居岭南,开始专心著述《伤寒论》10卷,又著《金匮玉函要略》3卷,达十余年。汉魏以来,中医奉之为经典,与《素问难经》并重。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作者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厚德,故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另外,著名的中药“六味地黄丸”、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等,据说也是张老先生的独创。又据民间流传,如今北方人爱吃的饺子,传说也是张老先生的发明,但那时还是一种治天寒耳烂的药,现在却成了一种主食。(注:其实饺子最先是出现于北宋。)

张仲景曾长期刻苦学习远古的中医经典《内经》(又叫《黄帝内经》),广泛收集医方,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它确立的“六经辩证”的治疗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该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张老先生治疗伤寒热病有独特的功效,其用药的要点在于精、简,直中病情,而不像现代中医那样,用西医的思维方式与逻辑来看病。

何谓“辨证论治”呢?因为使用寒凉药物治疗热性病,是中医的“正治法”;而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就属于“反治法”。但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都是用于治疗热性疾病的,相同的症状,不同的治疗方法,究竟该如何区别和选择?就是要学会辨证。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还要通过多方面的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和医生的分析(辨证分析)得出症候特点,才能处方。这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辨证论治”的出现,对后世中医学发展起到了绝对的主宰作用。

何谓“六经辨证”呢?那就是在治疗外感病时,将病情由浅入深地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状特点,并衍生出很多变化。这一时期的用方和选药就可以局限在某一范围,只要辨证准确,方子的运用就会有很好的疗效。但此“经”绝不同于经络的“经”,它包含的范围要宽泛得多。该书中的113个处方,也都是颇具奇效的经典配方,被后人称作“经方”。运用得当,常能顿起大病沉疴。因此,《伤寒论》也被称为“医方之祖”。

前些日子,以“学术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在他新出版的一本著作《科学成就健康》中,对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进行了批判,提出“科学看待中药的毒副作用”。他说:“张仲景作为一位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医学知识可以说基本上都是错误的,远远比不上今天任何一名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高学敏则马上反驳道:“古代医学著作是中医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精华远远大于糟粕。”不管怎么说,传统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国粹,尽管有其缺憾,也需要改良,但想一下子彻底打倒,那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第九节)神医华佗的传说

一代枭雄曹操在赤壁被孙刘联军大败后,回到许都(今河南许昌),心里郁郁不乐。偏在这个时候,他最钟爱的小儿子仓舒得了重病。家里人到处请医抓药,都不见效。眼看孩子没有救了,曹操伤心地说:“要是华佗在,孩子不会死得那么早。”因为华佗已经被他杀了。

回忆往事,曹操一直患头风病。一遇到工作紧张即病情发作,痛得受不了。他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把人家给请了来。华佗给他扎了几针,头痛就止了。曹操不肯放他,想把他留下来做随从医官,好随时给他治病。华佗乐于助人,热心给大众治病,更希望手持金箍铃,奔走于百姓间,所以不愿老是呆在曹操身边,只为一个人管药箱。于是他借口回家探亲,顺便取点药。曹操当时没有怀疑,让他走了。华佗回到家,托人给曹操捎了一封信,说他妻子病得厉害,一时回不了军营。曹操一再催促,华佗还是拖着不去。曹操又命令郡县官吏去催,也碰了软钉子。这一来可惹恼了老曹,便派了个使者到谯县去调查。并告诉使者,如果调查下来,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送他40斛小豆,听任对方推迟假期;要是华佗谎言搪塞,就把他抓来。

结果华佗被抓来了,带到许都。曹操认为他故意违抗自己的命令,大逆不道,下令将他处死。谋士荀彧认为这个处置太重了,劝老曹道:“华佗医术高明,他一死,牵涉到许多人的生命,希望丞相从宽发落。”曹操本来也是个爱惜人才的人,自从打败袁绍后,有点骄傲起来。再说,他正在气头上,哪里听得起劝阻。他气呼呼地说:“哼,我不怕天下就没有像他那样的医生。”说完,还是命人把华佗杀了。

但从此后,曹操发头风病,就再没找到合适的医生给他治疗。可他并不肯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说:“华佗这小子是有心不肯根治我的病,即使我不杀他,也不见得会治好我的病。”直到小儿子仓舒死了,他才懊丧万分。

曹操所说的华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医学家,一名旉,字元化,和曹操同乡(沛国谯即今安徽亳州人),约生于东汉末永嘉元年(公元145),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但《后汉书·华佗传》则有“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之说,即他应该生得更早点,年纪更大点,只是仍保持着鹤发童颜。华佗自小熟读经书,尤其精通医学,擅长方药、针灸及外科手术,“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他读过扁鹊的医书,也读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并称赞后者“此真活人书也”。不管什么疑难杂症,到他手里,大都药到病除,人称“神医”。当地官员和朝廷太尉听到华佗的名声,征召他做官,他都推辞不去。曹操杀他头之前,他以自己一卷医书(《青囊经》,后“青囊”遂成中医代名词)授予狱吏,对方却畏而不敢接。华佗愤然举火将医书焚之,自此其精湛医术不得后传,甚是憾事。要不倒可以与《伤寒杂病论》有得一比。

华佗最神奇并由他独创的医术,一是“麻沸散”,一是“五禽戏”。

华佗是人类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早于西方1600余年,后世尊其为“外科鼻祖”,西方学者誉其与“欧洲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媲美。酒服式麻沸散是他配制的一种麻醉剂,用于外科开刀做手术。据日本外科学家华冈青州考证,其组成是曼陀罗花一升,生草乌、全当归、香白芷、川芎各四钱,炒南星一钱。有个病人患肚痛病,痛得很厉害,才过得十多天,胡须眉毛全脱落下来了。华佗一诊断,说:“这是脾脏溃烂了,得赶快开腹治疗。”他于是让病人服了自己制的麻沸散,很快就全身麻木,不再知道疼痛;然后迅速将其腹腔打开,把坏死的脾脏切除,再缝好创口,敷上药膏。过了四五天,创口愈合,一个月就康复了。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推崇他是:“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

华佗不但会做外科手术,还善于治疗内科,极其准确。一天,有两个官员同时闹头疼发热,来找华佗看病。经华佗问明病情,给一个开了泻药,另一个开了发汗药。有人在旁边看他开药方,问他为什么病情相同,用药却不一样。华佗说:“这种病表面看起来一样,其实不同。前一个病在内部,该服泻药;后一个只是受点外感,所以让他发发汗就好了。”这两人回去各自抓药服了,病果然都好了。

有关华佗治病的传说在民间还有很多。据说有个太守生病,请了许多医生都没治好。华佗诊断后,认为这种病只有让本人发怒才能治好。他便故意向病人索取很贵的诊费,却拖拖拉拉不认真为其开方抓药;几天后又竟不告而别,并留下一封信骂太守得了病是自作自受。太守果然大怒,立刻派人追捕。太守之子知道华佗用意,暗暗叮嘱家人别去抓他。太守听说抓不到人,更加怒气冲天,一气之下呕出几口黑血。不想这一呕,病反而好了。

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是我国第一套体操性质的疗养健身活动。其动作是模仿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能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得到舒展。传说华佗在许昌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并告诉大家:“你们可以经常运动,用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今江苏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第十节)中国数学“圣经”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应该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数学巨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它在中国数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史记》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论语》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一样,是首屈一指、无与伦比的。有人甚至说,它就是中国数学“圣经”,可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媲美。美国著名数学史学家说:“事实证明,中华民族是富有才华的,中国人是建立早期数学科学的先驱者。”

《九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是一部集大成之著。它禀承先秦数学发展的源流,进入汉朝后又经许多学者的删补才最后成书,最迟在公元一世纪下半叶,也就是西、东汉之交时已有了现传本,真正是几代人共同劳动的结晶。后世许多人曾为它作过注释,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国与西晋之交的刘徽(公元263)、唐朝的李淳风(公元656)等人。后世的数学家,大都是从它开始学习和研究数学知识的。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它为教科书。1084年由当时的北宋朝廷进行刊刻,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该书中的一些知识,在隋唐时期就已传入朝鲜、日本,后来还传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经过这些地区远至欧洲。可以说,它是中国为人类数学发展做出的又一杰出贡献。

《九章算术》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采用问题集的形式,收有246个与生产、生活实践有联系的应用问题,其中每道题均有问(题目)、答(答案)、术(解题的步骤,但没有证明),有的是一题一术,有的是多题一术或一题多术。这些问题依照性质和解法,分别隶属于方田(研究田亩面积计算)、粟米(谷物粮食的按比例折换)、衰分(比例分配问题)、少广(已知面积、体积,求其一边长和径长等)、商功(土石工程、体积计算)、均输(合理摊派赋税)、盈不足(双设法问题)、方程(一次方程组问题)及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等9章,故有此名。注重实际应用,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该书原作有插图,可惜今传本中插图已散佚。

《九章算术》在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分数运算,提出分数的通分、约分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完整法则,比欧洲早1400多年。它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负数概念及其加减运算法则,突破了正数的范围,扩展了数系,与现今代数法则完全相同。外国是直到7世纪才认识负数,比我们晚了600年。它的一次方程组解法、开平方、开立方、一般二次方程解法等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多位数和分数开方法则,奠定了中国在高次方程数值解法方面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它采用分离系数的方法表示线性方程组,相当于现在的矩阵。解线性方程组时使用的直除法,与矩阵的初等变换一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纪才提出此法则,我们则早了1600年。现在中学讲授的线性方程组的解法,与《九章算术》所介绍的方法大体相同。其“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项令人惊奇的创造。它需要给出两次假设,是一项创造,中世纪的欧洲称它为“双设法”,有人认为它是由中国经阿拉伯国家传去的。在“粟米”、“衰分”、“盈不足”等章中,有许多关于比例的问题,在世界上也是比较早的。其整套的比例理论,西方是直到15世纪末以后才形成,比我们晚了1400多年。该书提出的勾股数问题的通解公式,比西方早了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