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秦汉卷
4767200000032

第32章 西汉军事外交的强盛(3)

西域都护是汉朝中央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构。它的建立,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经济文化交流,标志着西域正式隶属于汉朝版图,而大汉的疆域更加广阔。其面积在近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新疆大部分,中亚诸国一部分。同时,因其在当地实行屯田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其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北),当时称之为都护府。都护开幕府,以下设有属官,包括副校尉、丞、司马等。西汉时,都护为加于其他官号上的职称,多以骑都尉领其职,秩比二千石,级别与渠犁田官和内地郡守相近;东汉时为单任官职。都护职在统领大宛(今俄罗斯费尔干纳盆地)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锡尔河中游地带)等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即发兵征讨。乌孙与汉结姻,多位公主远嫁于此(最著名的是刘细君),故尤亲倚都护。

筑长城。在遥远的汉代,边防哨所的戍卒,从玉门关、阳关传递敌情消息至京城长安,可没有现在这么容易和轻松,他们传递情报、消息、信息的形式比较复杂。根据现有资料显示,主要是借用烽火手段。西汉占有河西后,便开始进一步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经营西域。为防御匈奴入侵,维护西部边疆安全,汉武帝在公元前121年设置酒泉郡的同时,就开始下令修筑令居(永登)以西边防——亭、障、塞。汉武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公元前105),又开始修筑酒泉以西边塞,“酒泉列障至玉门矣”。据《汉书·赵充国传》载:“自敦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公里,乘塞列地有吏卒数千人。”《汉书·西域传》也载:“自贰师将军伐大宛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盖得职,于是自敦煌西止盐泽往往有亭。”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始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终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由此可知,敦煌西止罗布泊一段的长城,建成于汉武太初年间。此后,在宣、元、成帝诸代,以至东汉,长城都多少有所休憩与完善。

现已查明,在今敦煌西北的戈壁上,东起安西东碱墩,沿疏勒河南岸,逶迤北上,蜿蜒朝西,经东泉、大方盘、哈拉淖尔、玉门关、后坑子、吐火罗、天桥墩、湾腰墩正西,直入盐泽(罗布泊),在延绵逾百公里的长城沿线上,分布着烽燧81座。长城在抵御匈奴南下入侵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体看来,长城本身体现的是一种被动,一种防守,而不是体现主动和进取。从实际效果来看,由于长城的战线较长,防御的难度也可想而知。在以往对匈奴的战争中,我们也可以得出,只有在国力丰厚时,并采取主动进攻,才能将匈奴击溃。但更重要的是,长城在传递信息方面起的作用不容忽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啊!西汉长城使秦朝长城在祖国西北边陲又延伸了很多。它还体现了一种文化和历史价值,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创造性劳动的智慧和血汗。它巍然屹立在广袤、蛮荒的边防线上,将滚滚狼烟阻隔在外,也是一个国家强大和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

(第五节)元帝与昭君无缘

汉元帝(公元前76—公元前33),即刘奭,中国西汉皇帝,汉宣帝之子,在位16年。生于民间,8岁被立为太子。多才艺,善史书,喜爱鼓琴瑟、吹洞箫,但缺乏果断。刘奭少而好儒,主张任用儒生。他认为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持刑太深,故不为父皇所喜。黄龙元年(公元前49)宣帝卒,刘奭即位,次年改元初元。元帝温文尔雅,出入恭俭。他先后以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等儒生为相,变动甚频。这些儒生不达事宜,喜欢颂古非今;且优柔寡断,不知所守。而宦官弘恭、石显则专擅朝政。元帝统治期间,为怀柔关东豪强,放弃了汉初以来迁徙关东豪强充实关中陵寝地区的制度,中央集权受到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豪强大地主兼并土地之风日益盛行,统治阶级日趋腐朽没落。农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起为“盗贼”。至此盛大汉朝已略露衰势。

汉元帝为结束百余年来汉同匈奴之间的战争局面,以宫人王昭君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初元元年(公元前48),汉在车师地区设立戊己校尉(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管理屯田和防务。建昭三年(公元前36),汉打通西域道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西北地区的社会发展。

应该说,汉元帝在历史上的表现并不是非常出色(但也有一定功劳),只是因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生在他的时代,而且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这个中国古代两大最著名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亲典范之一(另一个就是唐朝的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也是在他的主持与支持下完成的,而且后人还过于夸张了他与王昭君之间的爱情并大肆宣扬和流传,因此得以名气不小。

呼韩邪单于(?—公元前31),西汉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大国匈奴的一位著名首领,被称为匈奴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某网友以幸运、睿智、勇敢三词概括他。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于子。父死,未能立,逃至妻父乌禅幕处。汉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被乌禅幕及左地贵人等拥立即位,在位27年。同年发兵击败暴虐滥杀的握衍朐鞮单于。五凤二年(公元前56)秋,击败右地屠耆单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夏,被其族兄郅支单于击败,引众南移近塞,遣子入汉,对汉称臣,欲借汉朝之力保全自己。甘露三年(公元前51)正月,朝见宣帝于甘泉宫(今陕西淳化西北),受特殊礼遇。数年后,鉴于郅支单于西迁(于公元前36年在西域乌孙国被汉将陈汤消灭),内患已消,力量渐强,乃率部重归漠北,成为匈奴汉国唯一政权。竟宁元年(公元前33)正月,第三次朝汉,自请为婿,娶汉宫女王嫱(昭君)为妻,号为宁胡阏氏。此后,汉与匈奴40余年无战事。

王昭君(公元前52—公元前19),名嫱,出生于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大诗人屈原的同乡,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另有西施、貂蝉、杨贵妃)之一,有沉鱼落雁之容,汉元帝时期宫女,后嫁于呼韩邪单于为妻。后世为避晋王司马昭之讳,又称其“明妃”、“明君”。匈汉和亲,昭君出塞,对于缓解两国矛盾与冲突,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发展匈奴社会经济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王昭君打一出生,其父王穰老来得女,视为掌上明珠,兄嫂也对她宠爱有加。昭君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娥眉绝世不可寻,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绝世才貌,顺着香溪水传遍南郡,传至京城。公元前36年,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其父道:“小女年纪尚幼,难以应命”,无奈圣命难违。此年仲春,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3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以良家子选入掖庭”。空谷幽兰、小家碧玉的她,虽然貌若天人,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皇帝宠爱,于是“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三次来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朝觐请求和亲,希对汉称臣,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诏,自愿要求嫁于匈奴;此后在队队车毡细马的簇拥下,肩负着汉匈和亲之重任,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历时一年多,至塞外漠北为后,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后呼韩邪封其为“宁胡阏氏(意思是使国安宁的王后)”,夫妻两人非常恩爱。昭君与呼韩邪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后为右日逐王。公元前31年呼韩邪死后,昭君从大局出发,忍受极大委屈,根据匈奴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再嫁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呼韩邪长子),育有二女,长女须卜居次(“居次”即公主),次女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又死,昭君自此寡居。次年昭君死后,葬于依大青山、傍黄河水的“青冢”(今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已更名为昭君墓),并被匈奴人民奉为神仙。

在《后汉书》中曾提到这么一段:“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介绍了王昭君为什么要出塞的原因。据说她家经济寒窘,更自恃美冠群芳,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也不屑于欺瞒天子,使毛心中很不是滋味,不但把她画得十分平庸,更在其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当元帝看到昭君的画像时,嫌恶之余,更以为她是个不实在的女人。等到后来真相大白,昭君绝色显露,元帝惊艳之下,又得马上将其拱手出让,能不痛心?只好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并亲自出送长安十余里,依依惜别,肝肠寸断,呼天不应(《汉宫秋》中唱道:“她她她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自然,祸首毛延寿之命亦无法保,被元帝当即砍了头。不久,元帝自己亦郁郁而死。

和亲是中国古代尤其汉唐时期,君王为搞好与周围少数民族关系而特设的一种外交政策。自古和亲的人不少,独王昭君的事迹代代相传,妇孺皆知。可见,一方面昭君本人自有其出众的魅力(包括美貌与才干);另一方面,她作出的贡献的确非常大。据说昭君出塞后,劝呼韩邪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在西汉的支持下,呼韩邪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长达近半个世纪。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元代诗人赵介认为她的功劳实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这真是“巾帼抵万夫”啊!

关于王昭君本人,关于昭君出塞,关于她的美色即“沉鱼落雁”,在悠悠两千余载历史中,流传下来许多典故与文艺佳作。如提到昭君出塞,大家都知道是指她为汉朝与匈奴之间结束战争、加强彼此友好关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后来甚至成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一大象征、代名词。如“沉鱼落雁”的典故,传说昭君天生丽质,越年长就越散发出典雅柔美的气质;当她少女年代还在老家到小河边洗脸时,河里的鱼都惊羡于她的美貌而深沉水底,“沉鱼”便由此得名(至今昭君的湖北故里还有条小溪名为“香溪”,便是因她长年在此洗脸,使溪水有芬芳之气、香传千里而得名);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弹奏《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亦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落雁”便由此得名。

更不用说,古往今来王昭君题材的大量文艺作品了。如“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无数人所能背诵。此外,庾信、白居易也写过两首《王昭君》的诗作,李白、李商隐也写过一首《王昭君》的诗作,王安石则写过《明妃曲》(“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宋朝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卷五十九《昭君怨》,元朝剧作家马致远著有杂剧《汉宫秋》,现代作家曹禺著有话剧《王昭君》,著名学者翦伯赞写有长诗《游昭君墓》(“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台湾历史小说家高阳著有长篇小说《王昭君》,最近电视上还播映了连续剧《王昭君》。它们大多都是赞美昭君的美貌和多才、歌颂她主动和亲匈奴的刚毅气度和伟大事迹,描述汉元帝对她的热爱、与失去她的伤痛,她后来与单于的美满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