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写的那两本《我们的故事》,我和梁晓声有过通信,在网上流传甚广。我在信中说:“大概关心知青文学的人都会认为你的《这片神奇的土地》和《今夜有暴风雪》是知青文学的经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还以为你的《雪城》和《年轮》又是表现知青二次创业的开篇之作。晓声你是我们最早的代言人。作为一个有骨气、敢担当的作家你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直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是的,被誉为“平民作家”的梁晓声,除了成为中国知青群体的代言人的同时,还创作了大量为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百姓鼓与呼的作品,有小说,也有大量随笔散文。如1997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及时地提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贫富差别扩大和矛盾日益尖锐的问题,当时曾引起激烈的争议。最近这部书又再版了,也许说明了晓声对中国社会问题远虑近忧的现实性。
最近又在《新华文摘》(2011年第20期,原载8月3日《光明日报》)看到晓声的一篇散文《紧绷的小街》,说的是晓声在北京居住过的三处小街发生的故事。那是我们在城市里经常可以看见的街道,遍地摆摊,拥挤不堪,混乱肮脏。“乌烟瘴气中,行人嫌恶开车的;开车的嫌恶摆摊的;摆摊的嫌恶开店面的;开店面的嫌恶出租店面的……而原住居民嫌恶一概之外地人。那时段,在这条小街,几乎所有人都在内心里嫌恶同胞……”
豪爽仗义的晓声,对小街的混乱极度憎恶,曾在小街上对故意阻碍交通的人破口大骂,引来助战的北影青年导演孙诚大打出手。后来他发现“这是一条多么养人的小街啊!出租者和租者,每年都有五六万的收入。而且或是城市底层人家,或是农村来的同胞;这是一切道理之上最硬的道理啊!其他一切道理,难道不应该服从这一道理吗?”晓声的脾气如今也变好了。他说:“小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教育了我,逐渐使我明白了我的坏脾气与这条小街是多么不相宜。”“而这条小街少了我的骂声,情形也并没有坏到哪去。正如我大骂过几遭,情形并没有因而变好点儿。”
我以为,晓声笔下的小街,正如中国的现状,混乱是发展中的混乱,肮脏是繁荣中的肮脏。为了民生,我们只能容忍,愤怒和谩骂于事无补。唯此为大,民生为要。其他一切问题应当从长计议。为了面子而不顾老百姓生计的过度管理也是大可不必的。
我想起,前几年访问印度时,曾参观四百多年前莫卧儿王朝的皇宫——红堡。当年,红墙内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王公贵族们纸醉金迷的生活。红墙外,只有一道之隔的地方,是一个街陌纵横、店铺林立、人声嘈杂的市场。数百年来,墙内刀光剑影,城头旗帜变幻,孔雀宝座上的皇帝换了一位又一位,红堡老了旧了。可墙外的那一片集市是永远的繁华和熙攘,总是迷漫着鲜活的人气。皇帝夺的是权位,老百姓过的是日子。无论谁掌了权,老百姓的日子都要过,要过日子就有买卖,就有市场。皇宫时盛时衰,但市场的繁荣永在。这个市场有个很美的名字“月光市场”,其拥挤混乱肮脏程度,在国内还未曾见过,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但它确是新德里贫民最大的养生之地。
“发生在小街上的一些可恨之事,往细一想,终究是人必可容忍的。”可忍的原因是对亿万民生的体恤。这就是晓声令我敬重的普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