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韩晓林的《鸿雁的故事》
感谢李梅女士为我推荐了一本好书,尽管作者韩晓林在文坛上鲜为人知,我还是被他的作品深深地吸引了;尽管作者说这部书是写给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可我这个可当中学生爷爷的老者,还是看得津津有味。读后,我做出了个决定,把这部书存在书架上,等孙子上中学时,一定要读这本书。正上幼儿园大班的他,现在正痴迷电视动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和《熊出没》而欲罢不能。
按文学体裁分,晓林先生的这部作品应该属于童话。因为它具有深厚的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通过想象、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段,来塑造形象,其语言通俗生动,故事离奇曲折,特别引人入胜。如果按着荷兰民俗学者阿尔奈和美国民俗学者汤普森创立的“阿尔奈—汤普森分类法”,晓林的这部童话属于“动物童话”。因为书中的主人公是三只姐弟雁,他们与雁父母、雁王和鹰、狼及其他动物之间的故事是这部书的内容。童话的人物形象最为自由和广泛,上至日月星辰,下至鸟兽虫鱼、花草木石,不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形还是无形、具体物质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人格化”,作为有语言行动、有思想性格的人物出现在童话中。这部童话,叙述的是鸿雁——一只母雁、两只公雁和斗争对象鹰和狼的故事,涉及的动物有虎、狐狸、山鸡、山猫、蛇、乌鸦、秃鹫、鹤、象、狮子、兔、蛐蛐、蛾、乌龟、鹅、鸭、鼠、黄鼬、大马哈鱼、鸽子、角马、梅花鹿等几十种动物。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动物世界,它们之间的故事当然是神奇而神秘的。而在书中它们都虚拟成了有思想、有行动、有语言的人物,其实这时的动物世界已是人间社会的反映了。这部书自然是对动物世界的人文叙述了。
作者为我们展示的故事并不复杂,文本也很单纯。故事为“三部曲”,第一部“雁鹰之战”,描写雁姐为保护雏雁与苍鹰的战斗,以此为主线,包含了13个故事:古人狩猎、驯马、熬鹰、鹰抓狼崽、猎鹰斗豹、鹰兄之死、鹰捕信鸽、鹰袭雁母、雁阵打狐、雌雁情爱、鹰捕野兔、母鸡斗鹰、鹤鹰之战。而第二部“与狼共舞”,讲述了雁兄青梅竹马的童年、凄惨的少年、幸福的婚姻、妻亡家散、舍身复仇五个阶段组成的短暂的一生。其中也是13个故事,最后“三计诱敌”,与老狼王同归于尽,十分悲壮。第三部“雁不负人”,以雁弟锻炼成长为雁王的过程为主线,讲述了雁的社会性、雁的迁徙、雁的爱情、雁的文化,最终的结果是雁群冲破沙尘暴胜利回归故乡。
世界上所有童话的意义,是通过一种单纯的文学形式实现历史文化的传承,让超物质的人类精神世代相传。也许它起始于老祖母絮絮叨叨的故事、民间传说、神灵古怪,但传递的肯定是让后人健康繁衍(肉身和精神)的“正能量”,这也正是童话经久不衰的原因吧!特别是从口头文学变成纸媒以后,童话就上了大雅之堂,以写童话为业的大师级作家,更是举世崇敬,作品更是世代相传,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其读者无计其数,其教化功能超过所有文学作品。
韩晓林的这部《鸿雁的故事》,无疑是传递正能量的好童话作品。鸿雁的故事发生在那片神奇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如天河下凡的额尔古纳河,如银镜镶嵌在翡翠般草原上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让我们神往。三只勇敢善良的鸿雁曾享受了天堂般的幸福生活,又遭受了人生的种种不幸,但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团结友善,即使面对残暴的苍鹰和恶狼,也毫不退让,勇敢斗争,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保全族群的生存。最终还是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当然,感动读者的,不仅有雁姐、雁兄和雁弟的英雄主义精神,还有他们和雁父雁母的亲情,和雁王及美丽的母雁“公主”和“天使”美丽的爱情,也给小读者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他们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对生存环境恶劣的动物的关爱,也油然而生了。
如果,把这部童话只看成是一个罚恶扬善的感人的有趣的故事,那就低估了这部书的意义。我以为,这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式的童话,它的知识性超过了它的思想性。中国童话的一大特点,就是附着了太多的思想内容,想把每个故事都变成教你成人成才的教材。其实,知识对成长成才的孩子更重要。读了这部关于鸿雁的故事,你不仅可以了解雁这种飞禽的习性,如每年上万里北南大迁徙、从一而终的忠贞爱情、家庭式的生活方式和团体式的行动方式及首领产生的方式,都有我们所不了解的有趣知识。书中还可以了解几十种动物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从中你还可以获得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如动物运动方式对当代武器的研发和体操运动员动作的影响。而在你跟随鸿雁从额尔古纳河湿地飞向南方的过程,你还能了解到他们一路上在许多栖息地的自然知识和风土人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可以说是集“雁文化”之大成,如与雁有关的成语、名人、诗词、风景、建筑、名曲、舞蹈均在书中有生动的介绍。这部书既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又是丰富的科普读物,每个读者,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有所收获。
据说,这是韩晓林先生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其非凡的文学功力的确让我“惊艳”。首先,他选择了一种讲故事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娓娓道来,语言流畅,节奏明快。而在叙述中,他又用一种时尚的方式,穿越时空,旁征博引,看似有些无厘头,可正应和或激发了当代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比如,作者在第一部的第二节,讲“雁与鹰都被人驯化过。圈养雁成鹅,驯鹰成猎鹰”。他节外生枝地讲到当年苏轼在山东密州当太守时写的一首狩猎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说:“历代文人诗词都围绕诗人胸怀杀敌卫国戍边保疆之志,和豪迈奔放气贯古今的气势,还有洋溢百姓拥戴的自豪感。这些自是当然。然而很少人探究‘左牵黄,右擎苍’一句。黄指黄狗,苍指苍鹰。以黄、苍两色代指两动物,是以特点代指整体现代汉语语法借代的一种。右臂擎着的鹰,是人训练出来的猎鹰。这一描述透漏一件历史事实:驯鹰打猎是很古老的事,架鹰出猎是很威风的事,北宋时期官场已风行。”
看来这种对古老狩猎方式的文学式的回望,绝不是一种“画蛇添足”。
比如,作者在第二篇写到呼伦贝尔草原的风光时说——
“过了谷雨,草原开始进入一年的最美季节,一眼望去满目翠绿,望不到边,连接着墨绿的河水,连接着碧蓝的天。
“最美季节的标志是花,草原最美的标志也当然是花。它是生命的孕育,草原的延续。各色各香的花朵,积聚了一冬一春的精华,第次绽放,绿茵渐渐锦绣,漫过山坡漫过原野,沿着一条条河岸,铺向天边,揭开植物界生命繁衍的瑰丽大幕。
“花朵以色香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和嗅觉,主要的并不是人类,而是昆虫,它们为植物的授粉提供重要的帮助。这个季节也是昆虫界最忙碌的季节。各种蜂蝶蛾蝇飞来飞去。有统计酿造500克蜂蜜,一只工蜂需要来回飞行3.7万次,采集花蜜带回蜂房,而且来回多远的距离不计。蜜蜂伟大的作用不是为人类提供蜂蜜蜂蜡,而是给植物授粉,包括粮油植物。如果蜜蜂消失,4年,也许再长些,人类也无法生存。生物关键环节的消亡,会相继导致食物链的断裂,最后导致生态链的断裂,所以说其居功至伟并不过分。令人担忧的是蜜蜂尤其是中华蜜蜂,近几十年正在减少,想想办法吧。”
看了这一段文字,我们感受的大概不仅是文字的优美,更是获得了新知的快感。而这样的文字让我们震惊:“如果蜜蜂消失,4年,也许再长些,人类也无法生存。”这样带有警示性的知识,必然会增加读者保护自然生态的紧迫感。
当年鲁迅先生为萧红的《生死场》写序时,曾赞扬她作品中“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我以为,韩晓林以“越轨的笔致”写出别具一格的童话,这应该是我省文坛的一个独特的风景。过去有一个因写狗而驰名中国文坛的蒙古族青年作家格勒其木格·黑鹤,现在又有了一位以写鸿雁而初上文坛的韩晓林。
这里我真诚地提示各位读者,千万不要轻漫关于动物内容的写作,你大概知道那部震动中国文坛的《狼图腾》吧?作者、我的老朋友姜戎是位在内蒙插队11年、后来成为著名学者的业余作家,长江文艺出版社主编安波舜在向读者推荐这部书时说过这样的话:
“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阅读此书,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的图腾的精神盛宴。因为它的厚重,因为它的不可再现。
因而,能够在自然式微,物种迅速减少,人类社会的精神和性格日渐颓靡雌化的今天,读到《狼图腾》这样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史诗般的小说,实在是当代读者的幸运。
本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一气呵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个篇章、每一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
现在,我以同样的心情推荐我的新朋友韩晓林这部“雁图腾”。
2013年初冬于阿城鸽子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