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让性格带给你好运
4760900000018

第18章 不同性格与不同的命运(5)

李斯因此受到重用,被秦王封为客卿。就在这时,秦国掀起了一场反对外国人的运动,秦国群臣坚决主张驱逐外国人,在这种状况下,秦王下了一道“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在秦国边境,他抱着尝试的态度,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列举从秦穆公起秦国四代国君遍访天下人士,任用了五位人才,才兼并了二十多个国家,在西方称雄,如果没有任用客卿,秦国又哪有今天的强大和国家的富足。

秦王读后大受感动,撤销了“逐客令”,派人追回李斯,并封为廷尉。之后,秦王更加信任李斯,李斯可谓是前途无量。

韩非是李斯的同学,他们同在荀子门下求学。韩非著作极丰,为韩国国君出谋划策,并上书进谏,但这些上书都未被采用。传到秦国后,秦王感叹道:“我若能见到此人,和他交游,死而无憾。”

后来韩国在国势危急之际,起用韩非,让他出使秦国。李斯知道韩非的才能在自己之上,出于嫉妒,他对秦王说:“韩非是韩王的亲族,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理。”

秦王说:“既然不能用,那就放走吧!”

李斯希望赶尽杀绝,他对秦王说:“如果放他回韩国,他定会为韩出谋划策,对秦国十分不利,不如在他羽翼未满之时将他杀掉。”

秦王听信了李斯的话,赐给韩非毒药,令他自尽,就这样李斯除掉了他的对手。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兼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李斯也由原来的廷尉升为丞相,职位越来越高,权势越来越重,名声越来越大。在统一战争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李斯是秦始皇的左右手,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作了大量的工作,就连秦始皇出巡郡县,也多由李斯随行,记载秦始皇历史功绩的不少石刻的文辞,也是李斯执笔的。这一方面说明,李斯坚决执行秦始皇的法家路线;另一方面说明,秦始皇对李斯十分信任和重用。李斯之子娶了秦始皇的女儿,李斯的女儿也嫁给秦公子,李斯真是“富贵极矣”。

有一次,李斯家里设宴,朝廷百官前往,门前车马数以千计,盛极一时,李斯感慨万分,他说道:“我听荀子说过:‘事情最忌讳过了头’。我本来是一个平民百姓,竟做了丞相,可以说富贵到了极点。但是,物极必反,盛极则衰,我还不知道自己会落个什么结局?”

在李斯富贵至极时,他已感到了对未来茫然莫测的矛盾心理。

公元前210年,李斯随从秦始皇出巡到沙丘时,秦始皇突然病危,便命令赵高写了一封诏书,让大儿子扶苏赶回咸阳办理丧事。诏书还未发出,秦始皇就死了,李斯恐怕声张出去发生变故,便严密封锁了这个消息。

秦始皇死后,以赵高为首的旧贵族蠢蠢欲动,他故意扣留了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准备立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胡亥为皇帝。

要立胡亥为帝,就必须通过李斯,李斯身为丞相,掌握着最高权力。没有李斯的同意,胡亥是当不了皇帝的。当时,朝廷内部李斯是可以揭露赵高,粉碎篡位阴谋的惟一的一个人。但是,由于李斯软弱、妥协,更是因为他希望保住他的荣华富贵,他没有这样做。

为了让胡亥上台,赵高去劝诱李斯。他编造谎言,对李斯说:“诏书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谁当太子都在你我一张嘴。”李斯表示拒绝。

赵高就挑拨李斯同蒙恬的关系,威胁李斯说:“你处处不如蒙恬,如果立了扶苏,扶苏就一定让蒙恬当丞相。到那时,扶苏是不会让你带着爵位告老还乡的。”随后,赵高又抓住李斯的弱点,用高官厚禄引诱李斯。赵高对李斯说;“如果你照我的话办,立胡亥为太子,就会永远封侯。否则就要祸及子孙,令人心寒!希望你转祸为福。”

李斯过于贪恋“富贵极矣”的社会地位,总想保全已经到手的既得利益,所以面对着赵高的威胁和引诱,他听信了赵高,对赵高的复辟阴谋未及时揭露和制止。在关键时刻,他的贪心为他带来的是巨大的祸患。

不久,赵高逼死了扶苏,杀害了蒙恬,立胡亥为皇帝。赵高在宫中操纵政权。

胡亥继位后,一味追求声色酒肉,听信赵高的言行。结果,秦二世被架空,一切政事由赵高一人决定。

赵高又陷害李斯,说李斯不满丞相职务,想“裂地而主”。陈胜起义军出自李斯的家乡,可能与起义军相互勾结,秦二世派人调查李斯之子勾结陈胜的罪状。

李斯到秦二世面前揭露赵高的罪行,但秦二世非常信任赵高,并告诉了赵高。赵高进一步诋毁李斯:“李斯最忌恨的就是我,我一死,他就可以谋反了。”秦二世听后,立即把李斯逮捕入狱,并派赵高负责审讯。

李斯被套上了刑具,关进了监狱,并受严刑拷打,百般折磨,他忍受不了痛苦,只好供认了“谋反”的“罪行”。经过十余次的审讯,李斯被打得死去活来。后来,李斯被判处死刑。

在押赴刑场时,李斯回头看了看他的二儿子,说道:“我想跟你一道,再牵着黄狗,出上蔡东门猎逐狡兔,还能办到吗?”父子抱头痛哭。在北风呼啸中,李斯和他的全家死于非命。

李斯的悲剧结局,固然与当时的局势有关,与他个人的个性更是不无关联。他的老鼠哲学,注定他是一个贪婪的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可以除掉他的同学韩非,甚至不惜帮助赵高篡位,他最终走人了赵高的陷阱,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一切的结局可谓是咎由自取,怪不了别人。

2.刚愎自用失天下——项羽

楚汉之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一直以来,史家都认为是因为项羽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的性格而失的天下。其实不然,在他的优柔寡断的性格中,更多的还是刚愎自用,因为他不相信区区一个刘邦就可夺走他打下的基业。殊不知,事事难料,这个他并未放在眼中的将领,最终却取他的江山代之。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所以,楚汉相争,在一定意义上是性格之争。

在楚汉相争的初期和中期,刘邦实际上是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但他性格有许多别人无法比拟的好处,这种性格使他善于听信忠言,能够使用人才,为了大事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项羽虽然是个英雄,但他却天生没有领袖的品质。例如,他可以在打仗时身先士卒,可以为士卒吮吸箭伤的脓汁,但他却不能慷慨地封赏将士。据史书记载,任命将领的大印都刻好了,他却舍不得把它给应该封赏的人,而是把大印拿在手里,玩来玩去,把大印的棱角都磨光了,还是舍不得送给人。所以,他不能大胆地使用人才,更不善于使用人才。这一切,无不与他性格中的刚愎自用有关,而刘邦正是利用了他这一性格弱点,从而战胜了他,夺得天下。

在鸿门宴上,项羽本来可以除掉刘邦这个大患,但他仅仅因为刘邦的卑躬屈膝,就把他放走。要知道,心中没有十足的把握,岂敢轻易这么做,可是,刚愎自用的项羽错了,刘邦暂时的让步只是为了给他以后的夺权留下更多的时间。项羽因为自己性格的刚愎自用,错失历史曾经赋予他的良机,最后不得不自食苦果。

当年,项羽在经过巨鹿的浴血苦战消灭秦军主力后,率诸侯兵西抵函谷关。一看关门紧闭,又听说沛公已定关中,当即大怒,命黥布等人攻破函谷关,大军蜂拥而上,进驻戏下。沛公左司马曹毋伤见项羽来势汹汹,想邀功求封,于是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相,珍宝尽有之。”这番话,对项羽无异于是火上浇油。被项羽尊为亚父的范增也说,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可是入关后却一反故态,珍宝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看来志向不小。他劝项羽赶紧发兵击之,不要错过机会。项羽于是宴飨将士,准备次日早晨消灭刘邦的势力。当时,项羽有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仅有十万,自然无法与项羽抗衡。正在这一紧要关头,项羽的叔父项伯连夜将实情告诉张良。项伯和张良原是好朋友,所以劝张良赶紧脱离刘邦,不要一起送死。张良认为“亡去不义”,反而拉着项伯一起见沛公。刘邦立刻与项伯结成亲家,满肚子委屈地对他说:“吾入关,秋毫无所敢取,籍吏民,封府库,待将军。所以守关者,备他盗也。日夜望将军到,岂敢反邪!”央求项伯对项羽讲明他刘邦“不敢背德”。项伯当即许诺,并且嘱沛公第二天早晨一定要亲自向项羽谢罪。

第二天清晨,沛公早早来到鸿门,向项羽面谢,“我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没想到先入关,攻破秦军,与将军在这里相见。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我有隙。”一番话,说得项羽疑虑大减,并且设宴招待刘邦,史称“鸿门宴”。

在宴席上,范增好几次用眼睛示意项羽攻击沛公,项羽却毫无反应,范增只好离席找到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优柔不决,你进去以剑舞,寻找机会杀掉刘邦,不然,我们都会成为他的俘虏。”项庄于是入席敬酒,并借口“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随即拔剑起舞。项伯心知项庄舞剑,其意在杀沛公,遂起身对舞,以自己的身体翼蔽沛公。在营外担任警卫的樊哙知道刘邦情况不妙,就急闯进来。樊哙也是个急性子,项羽问他敢不敢唱酒,他却慷慨激昂地回答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接着大声责备项羽说:“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皆心疑大王也。”一番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过了一会,刘邦起身入厕,把樊哙也叫了出来,自己骑马,樊哙等人步行从小道返回汉营,把张良留下对付项羽。项羽问沛公哪里去了,张良回答说,怕将军有意责备,故不辞而别,让我代为献上玉璧,项羽接受了这一礼物。张良又将事先准备好的玉斗献给范增。范增愤然撞碎玉斗,起身说道:“从今往后,我们都成了刘邦的俘虏。”

范增不愧为一代谋士,其远见让人叹服,但面对性格刚愎自用的项羽,他也无能为力,最后连自己也死在项羽的这一性格之下。

公元前204年初,楚、汉两军在荥阳、成皋一线相持。项羽兵围荥阳,截断汉军粮道,刘邦的形势非常危急。

军队最不能断的就是粮食,时间一久就难以固守。于是刘邦派出使臣向项羽议和,提出荥阳、成皋以东归楚,以西归汉,以鸿沟为界,两国就此罢兵,分而治之。项羽听罢,也觉得这样对自己的威胁不大,就准备罢兵。范增立即进言道:“刘邦即将兵败,今日不取,日后必悔。当初在鸿门宴上,你已经失去了一次机会,此时再不灭掉刘邦,将来就必定要被刘邦所灭。”项羽听了范增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拒和,发兵猛攻荥阳。

刘邦见议和不成,在荥阳城内整日忧心忡忡。一次他对陈平说:“天下纷纷,究竟何时得了?”陈平说道:“大王所虑无非是那项王。我料项王手下只有范增、钟离昧等数位忠臣,他的能臣良将并不多。项羽生性多疑,想来刚愎自用,不能明察人事,大王若肯捐弃巨金,贿通楚人,流言反间,使项羽君臣相疑,然后乘机进入,破楚就容易了。”

刘邦听后,连说:“金银何足惜,只要能破楚兴汉,财物尽管用。”便命左右取出黄金四万斤,交与陈平,叫他按计行事。

陈平受金退出,回到住所,立即唤来几名心腹,叫他们扮成楚军模样,怀金出城,混入楚营,贿赂楚王左右,散布谣言。数日后,楚营中流言四起,说钟离昧自恃功多,得不到分封,将要联汉攻楚。这事正是项羽所担心的,如今出了这样的传言,刚愎自用的项羽更是深信不已,所以就处处提防钟离昧。

为了弄清真相,项羽决定借议和为名,遣使入汉,顺便探察城内虚实。陈平听说楚使要来,正中下怀,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使上钩。

楚使进入荥阳城,直往汉王府,拜见刘邦。刘邦假装酒醉,敷衍数语后,便令陈平将楚使带出。

陈平将楚使导入客馆,留他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已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装作自己只是受了刘邦的托付,是替刘邦招待客人,并不认识来使,于是问道:“范亚父可好!足下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使一楞,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由亚父所派遣。”

陈平听了,故意装作十分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步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使见了,不由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饿着肚皮返回了楚营。

一到楚营,楚使立即去见楚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王,范增私通汉王,要时刻注意提防。

其实,这是个并不怎样高明的反间计,如果稍微地理智一点,就会察觉其中的破绽,只是项羽多疑,又兼性格刚愎自用,没有多想这些。

项羽听后,怒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还是左右替范增排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可以说对项羽一直忠心耿耿,他心无二用,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心协助项羽打败刘邦。他见项羽为了议和,又放松了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搬家了!”范增见项羽无端发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性格多疑而刚愎,不知又听到了什么流言,对自己也产生了戒心。想起近年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他不仅不听自己的忠言,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他再也耐不住了,便向项羽说道:“现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为之。臣已年老体衰,望大王赐臣骸骨,归葬故土。”说完,转身走出。项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范增回到本营,将项王所封印绶,遣人送还项羽。自己草草收拾,即日东归。他想到楚国江山,日后定归刘邦,不禁又气又急,不久背上忽然起了一个恶疮,因途中难寻良医,又兼旅途劳累,年岁已长,不久背疮突然暴裂,血流不止,疼死在驿舍中。从吏只得买棺殓尸,运回居巢(今安微巢县东北)葬于城东。

刘邦、陈平的反间计大获成功,除掉了项羽身边最得力的谋臣范增。楚霸王只好孤独地进行着与汉王的争霸之战,最后,因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不得不自刎垓下。

楚汉相争以这样的向面结束,似乎是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但反观项羽,他从不肯慷慨封赏有功之士,为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狭隘多疑,所以,他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3.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谨小慎微太过头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上书刘禅,自己也表明自己是谨慎的性格。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是对诸葛亮谨慎性格失败的总结。

诸葛亮属于谨慎性格,他虑事周全,谨小慎微,对他这种性格描述贴切的是《三国演义》里他第一次兵出祁山的一节。

诸葛亮用马谡的反间计使曹睿削掉司马懿的兵权后,开始北伐中原,曹睿派驸马夏侯楙为大都督来迎战诸葛亮,于是魏延向诸葛亮献策:

“夏侯楙只是一个纨绔子弟,懦弱无谋。不如我们派出精兵五千,从褒中出去,向秦岭以东进发,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如果知道我们突然到来,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