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做生意就是做心理学:商场必备新经济时代的制胜宝典
4760300000013

第13章 价格便宜不是唯一促销手段(2)

一般来说,由于消费者的收入在逐年提高,从这一点来讲,价格上涨不会造成消费者实际生活水平的下降。但商品提价对广大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总是不利的,因为商品价格上涨意味着购买同一商品需要支出更多的货币。所以,消费者心理上自然对商品提价有一种不愉快的本能反应。那么,这就要求企业在非提不可的情况下,要尽量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从消费者心理出发,来提高产品价格。

1.降价要一次性,求稳定,但提价则相反,要分成若干次,并且幅度要尽可能小;小幅度的提价,在消费者当中不会引起什么大的反应。而几次提价比一次涨很多效果要好。在消费者已经认可这个价位后,再小幅提价后的价位就很容易让消费者接受。同时也可利用对比心理,从而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2.一定要挑选好的提价时机。比如节假日,人们的心情好,购买欲望旺盛,承受能力较强,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对提价的心理反应。这也是为什么逢年过节物价就会出现短时间上扬的原因。

产品价格的调整与消费者密切相关,也关系着企业的经营利润和产品形象。商家一定要谨慎行事。在提价降价时,要关注消费者的内心变化,确定提价降价价格,从而达到促销的目的,让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心中没有疑虑。

价格变动与消费者的心理反应

每当商家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时,都会引起消费者的极大反应。那么消费者对价格的变动会持什么态度,有何心理反映呢?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对消费者而言也是如此。我们知道,消费者会随着价格变动,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不同市场的消费者反应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市场的消费者反应也可能不同。

消费者对调价的各种反应

从理论上来说,商家可以通过需求的价格弹性来了解消费者对价格变动后的心理反应,弹性大则说明反应很大,弹性小则说明反应微弱。但在实际生活中,商家对价格弹性的统计和测定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它的准确度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说,需求期限、竞争局势、产品生命周期、原有价格、产品价格的变化走向等,这都会成为测定价格弹性精确度的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就让企业难以分析、计算和把握。所以,目前很多企业研究消费者对调价的反应,是以分析消费者的价格意识为主要研究方向。

这就又产生了一个新的词汇——价格意识。那么价格意识究竟是指什么呢?其实这是指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高低强弱的感觉敏感程度,包括了知觉速度、清晰度、准确度和知觉内容的充实程度。价格意识是企业在调整价格时,掌握消费者态度的判断依据和主要方向。同时,它也是市场需求对价格变化反应变量中的重要依据。

价格意识常以购买者对产品价格回忆的准确度为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很准确地测定价格意识的强弱。经过研究,得出了这样一种关系:价格意识和消费者收入呈反向相关关系。消费者收入越低,价格意识程度就越强,所以价格的变化会对销售量产生直接影响;反之,消费者收入高,他们的价格意识就会越弱,调整价格对这类消费者的需求不会产生很大影响。销售业绩也不会因此有下滑趋势。除此之外,广告会让消费者更加注意价格的合理性,也为消费者对比价格提供了参考。因而广告对消费者的价格意识也起着促进作用,使他们对价格高低更为敏感,增加了价格意识的强度。

一般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是由自己的价格意识来决定的,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调价的上下限度就有了限制。在一定条件下,价格界限是相对稳定的,若条件发生变化,消费者的价格心理界限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会影响企业的调价幅度。所以企业在调整价格时,要在消费者可接受的范围内,这样做会让消费者更易接受产品的新价位。

因此,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一般有3种:

1.产品调整价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价,另一方面就是降价。消费者对某种产品削价的可能反应是:这些产品降价的可能原因是,因式样陈旧、质量低劣快要被市场淘汰的产品;生产企业遇到了财务困难,出现了管理问题,或产品没有市场,企业面临着即将停产或转产;现在的价格还没有到底线,还有进一步降价的空间;由于原材料的下降,导致产品成本降低了。

对某种产品提价,消费者可能会有这种反应:现在产品还处于调整期,以后也许会上涨,所以要趁现在多买些;提价是因为产品质的提高;企业将高价作为一种策略,树立起产品品牌的形象;出厂价未发生变化,提价的原因是卖主想尽量取得更多利润;现在各种商品价格都在上涨,提价很正常。这些都是消费者对提价时产生的一种心理变化,商家可有效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来获取利润。

2.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会因广告而大大提高,此时,商家会因市场需求增加而进行提价,消费者可接受价格的上限也会因为这些原因而提高;在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有明确认识、收入减少、价格连续下跌等条件下,消费者心理价格的下限也会随之降低。

3.消费者接受产品的价格变动,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商家在提价时,要注意这个价位是否超出消费者可接受的能力,如果超出了,就会引起消费者不满,产生抵触情绪,而不愿购买企业产品;反之,太大幅度的降价,也会导致消费者的种种疑虑,对产品品质产生怀疑。这样的做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同样不利,也达不到增加销量的目的。

调价要选用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策略

在实际购物中,产品的价格是消费者最为关注也最敏感的因素,这是因为产品价格的调整,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价格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消费者心理的变化,产生一系列反应。

希望用最少的钱买更多的产品,这是大家的正常心理。在一般情况下,产品价格下调,就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水平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更多商品的能力,同时,也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这类降价商品。商品价格上涨,则意味着消费者实际收入的减少,购买能力的下降,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对这种商品的购买。这一点,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例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商家在调整产品价格时,要将这些因素做全面的综合考虑,最后再确定价位。

当产品价格调整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当中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买涨不买跌”。当产品价格降低时,有一部分受个人心理特点、主观条件和对产品价格的理解程度的影响,会认为商品价格是由于是商品品质下降,或是过时、滞销的积压品等因素而造成的降价。当商品提价时,消费者又会认为这些产品品质高,或产品的价格还有上涨的可能性。受这些心理的影响,原本应该刺激消费者需求,增加购买量的举措反而抑制了消费者需求,减少了购买量。原本应该抑制消费者需求,减少购买量的举措反而刺激了消费者需求,增加了购买量。这也是消费者心理的一种反应。

商品的每一次价格调整,都会给消费者的心理带来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消费者接受新价格的一种过程,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调整商品价格时,除了要考虑产品成本、市场供求状况、国家有关政策等客观因素之外,一定要注意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商家要让调整后的价格尽可能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调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无论是大幅降价还是大幅上调,都会让消费者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可调可不调的情况下,商家尽量不要去调价。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价格的调整,会让消费者的心理发生变化,因此在调整时,一定要注意消费者的心理变化,不论是涨价还是降价,都要以消费者可接受的心理上下限为依据,进行价格调整。只有这样,商家才能通过价格的调整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价格是消费者购物过程中最敏感的因素,所以商家在做价格调整时,一定要选用让消费者能够接受的策略,让消费者的心理不会因商家的调整而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商品产生质疑或反感。

消费者接受某一价格的心理过程

当一件产品出来之后,顾客除了关注质量外,价格就是他们最为关注的内容。要知道,价格是产品价值的体现,产品的价值通过货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而产品的价格又与商家、消费者双方的利益密切相关,也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及购买数量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产品的价格就成为触动消费者心理的最敏感因素。

价格本是客观因素,就是这样一个客观情况的存在,却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影响消费者的5种情况

现实生活中,有5种情况影响消费者对市场价格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这5种情况分别是个人经验、权威认定、商品、环境、文化。

个人经验很好理解,它是消费者根据个人的消费经验、消费者家庭以及消费者的个性、爱好和兴趣等在购物时产生的一些主观因素。不要忽视这些主观因素,它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往往会根据个人经验,对某种商品、某个价位确定能不能接受,并决定最后的购买行为。“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是因为消费者曾多次购买了某种价格高的商品回去使用,发现质量很好之后形成的。这种重复性的购买使用,加深了他们的这种判断和认识,形成了良性循环。当多次购买某种价格低的商品后,发现质量并不如意,同样也会增强他的“便宜没好货”的感知。另外,家庭对消费者也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家庭规模、经济收入等都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判断。一般来说,生活经济状况比较差的消费者,在对商品价格进行判断时通常会比较低,而生活在富裕家庭的消费者估计的商品价格通常要高一些。另外,很多消费者会因自身的一些因素,如个性、爱好和兴趣,对产品的价格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从而影响购买行为。

说到权威认定,它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一些专业的机构或人员,比如,对商品价格进行监测评价的政府官员、专家等,他们会根据自身的经验来对商品价格进行判断,这样的判断具有理性和准确性的特点。由于专家具有权威性和参照性,对消费者的影响也比较深远。另一个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会有很多的朋友,这些朋友对产品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在与他们接触过程中,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们对商品的建议,并常常接受他们的指导,购物过程中必然受到他们的影响。这两种认定对消费者购物产生影响,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口碑。一个有好口碑的产品,是不用担心市场的。

商品本身的情况是消费者对价格反应产生的一种影响,包括了商品本身的外观、重量、包装、使用特点、使用说明等。

环境,就是指购物环境,包括卖场的周围环境与购物环境。一般说来,越是装修豪华气派的商场,就越让普通消费者止步,因为在普通消费者的认知里,认为豪华商场出售的商品价格昂贵。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把某大商场一件价值1800元的名牌服装和地摊上一件价值300元的衣服去掉标签进行互换,结果到地摊上卖的名牌服装没有卖出去,而地摊上的服装在大商场却以1500元钱的价格卖掉了。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商场里的东西贵,是人们的普遍看法。所以地摊上的服装才能在商场中以几倍的价格卖出去。这就是购物环境对产品价格的影响。

文化,指的是社会群体对商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总体感受和判断。通过这种感受和判断也从侧面说明商品价格的大体范围以及商品价格所属的群体特征。

让消费者接受你定的价位

首先,我们要知道,商品和价格以及价格的调整是受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理解程度影响的。由于消费者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他们在购物过程中很难判断商品的真实价值。消费者在接受了某种商品价格的时候,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产品价格发生变化后,消费者心理的那种平衡已经打破,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这个时候他就会努力来恢复心理平衡。所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调整适应和接受过程实际上是消费者心理的平衡协调过程,有的消费者很快就能接受这价格的调整,而有的消费者就要很长时间。这就是消费者的心理平衡协调长短的一个过程。

其次,产品的价格只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它的作用是让产品交换更加方便。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又赋予了另一层含义。这些消费者通过产品的价值来彰显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价。换句话说,消费者将产品价格与自己的感情、愿望联系在一起,让商品在有使用价值的同时,更与个人的一些思想意识相联系。这就是意识比拟模式,它是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反应方式和过程的体现。

那么什么才是消费者的价值评估标准呢?其实就是把商品的价格和商品价值、品质结合起来,把商品价格的高低作为判断商品的价值和品质的标准,这种标准才是我们大众心中真正的标准。

因此,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情况。有—些质量相似的商品,只是其包装不同,价格却相差很大。这时消费者宁愿买高价商品,而对于一些处理品、清仓品却反应冷淡。因此,无论消费者有没有学过经济学,这种价值评估模式都存在于消费者的心里,很多消费者用这种价值评估模式来指导自己的购物行为。

价格对消费者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要想成功销售,就要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在这一点上,企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植入品牌文化,增加产品附加值等。总之,要做到让顾客在心里对你制定的这个价格产生认同感并能够接受。

我们要清晰地了解消费者对价格变化时的心理,想让消费者接受你定的价位,就要从消费者心理着手,让他们觉得你这个价位是合情合理的,只有这样消费者才会欣然接受你的商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