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管好自己的七个法则
4695600000015

第15章 人生必备的能力(5)

(3)改换目标,取而代之

这是指个体确定的目标由于自身条件或社会因素的限制,不能实现并受到挫折时,可以改变目标,用另一目标来代替!以使需要得到满足;或通过另一种活动来弥补心理的创伤,驱散由于失败而造成内心的忧愁和痛苦,增强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例如,著名京剧演员周信芳,原来演小生,但嗓子有些沙哑,虽然苦练仍难以改进,于是他转而演老生。这一行当的改换,使他得以充分地扬长避短,创立起了自己独特的唱腔艺术风格,称为“燃派”,成为我国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有些人对待问题脱离实际,就认准了一条道儿走到底,大有不撞南墙不回头之势,从不顾及客观情况,只是单纯的以不变应万变,那也只能是自设苑囿,做茧自缚。而有一些人在突然的、意外的重大挫折面前,由于原定的追求目标已不可能实现,或是为了用其他行动来转移、代替心理上的痛苦,就会转而追求别的目标或是进行另外的活动。这也可以获得新的成功,得到心理上的补偿。

6.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希望使人增强了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历过挫折打击而能心平气和地忍下来的人都有一种切身体验:人之所以能够忍耐,是因为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希望是奔向前途的航标和指路明灯。人若没有了希望就会迷失方向,生活就会失去意义。

成功人士积极乐观的态度就是在挫折中主动寻找幸福,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生活中,有的挫折单靠个人的努力难以改变现状,因此,有的人便会不战而败,捶胸顿足,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永远也无法走出困境。真正的成功人士,则会满怀希望。

有一位外国女人被抢劫犯在她的头部击了五枪,竟然还能继续活下去,医生把她的康复归功于求生的希望。她自己也说:“希望和积极的求生意念是我活下去的两大支柱。”同她一样,许多癌症患者在面临死神的威胁时,对生寄托着希望,竟然活了许多年。在挫折面前只有充满希望,永不放弃,才有机会取得成功。

希望使人增强了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经历过挫折打击而能心平气和地忍下来的人都有一种切身体验:人之所以能够忍耐,是因为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比如,一些受到不公待遇的人产生了极强的挫折感,他们本来可以找有关成大事者去讨个公道,可是,又怕因此会给有意整他们的人留话柄,说他们计较个人名利。为了今后的前途,他们忍了,一次、二次、三次,每次忍让时他们心中想的都是希望,否则,如果一个人绝望了,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他就不会忍耐,而会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不去做任何努力。对一点点挫折都失去了承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希望是奔向前途的航标和指路明灯。人若没有了希望就会迷失方向,生活就会失去意义。成功人士之所以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强,就是因为他们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成功人士在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成功人士积极乐观的态度就是在挫折中主动寻找幸福,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即使道路坎坷,荆棘绕身,强者也能主动地寻找幸福,愉快地享受着生活。他们在不能取得大胜利的时候,也乐于接受小小的胜利。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日本人的自杀人数逐年上升。很多人遇到挫折,首先想到的是“勇敢”的切腹自尽,而不是思索该怎样战胜困难。生命对于一个人只有一次,是否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那是大有讲究的。

有这样一则故事很能说明乐观者的人生态度。

一个人同一位准备远航的水手交谈,他问:

“你父亲是怎么死的?”

“出海捕鱼,遇着风暴,死在海上。”

“你祖父呢?”“也死在海上。”

“那么,你还去航海,不怕死在海上吗?”

水手问:“你父亲死在哪里?”

“死在床上。”

“你的祖父呢?”

“也死在床上。”

“那么,你每天睡在床上不害怕吗?”

这个故事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言简意赅,反映出了水手明知祖父、父亲都死在海上,却没有因失去亲人的痛苦挫折而改变自己的奋斗目标,仍然乐观地从事自已喜欢的事业。

乐观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打击时,仍坚信情况将会好转,前途是光明的。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看,乐观是人们身处逆境时不心灰意冷、不绝望或抑郁消沉的心态。与希望一样,乐观能施恩于人生。当然,乐观必须根植于现实,如果盲目乐观,其后果绝不乐观。

乐观对挫折中的人有如下作用:

(1)乐观能为人排遣痛苦。乐观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特征,能排遣和挫败一切痛苦与烦恼,给人生活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医学家认为,愉快的情绪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的状态,有益于人体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有利于调节脑细胞的兴奋和血液循环。马克思也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2)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事业。持一种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参与活动,你会发现很容易与人和谐相处,乐观者浑身充满活力,容易与社会合拍,由于心情舒畅,在与人交往中就会对别人谦虚、尊重、理解,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敬,双方情感的相悦就能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样,强者受挫后不气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暂时的失败,这样就会使他有一种自信的动机力量。这种力量把自己展现于外,参与人群和事业,从而得到成功和成就。成功和成就的愉快情感会使自己更乐观地去继续从事未完的事业或开辟新的天地,这样的良性循环使人们的事业充满生机,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和意义。成长中的人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将形成较为全面发展的、聪颖、开朗和进取的个性。

(3)乐观能促进身体健康。乐观者一生中收益最大的是他俩的身体机能完好。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没错,乐天派自然心宽体胖,乐天派会笑对生命中的坎坷与挫折。

他们不容易被疾病击垮,他们抗御心脑血管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难治病的能力远胜过悲戚忧郁者。一项新的研究证明了乐观与健康的对应关系。研究发现,对自我前途和未来持冷淡态度是身体健康不良、的前兆。有一位外国的流行病学家断言,长期有这种绝望意识的人,其死亡率高于心脏病、癌症和其他病因造成的平均死亡率。这说明乐观态度对于健康的确大有裨益,悲观绝望则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乐观的情绪呢?

保持乐观情绪的主要秘诀有三:

(1)善于幽默,善于找乐;

(2)遇到失败挫折决不气馁,有继续努力、再创辉煌的信念;

(3)为人和善,与人为友。

7.大胆从失败阴影中走出

有许多有成就的人,开始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功,经常失败,然而他们毫不气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最后终于成功。

把过去的失败总是放在心上,不仅对自己形成压抑,而且不利于进行下一步安排。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摆脱失败的方法。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是:能从失败中得到正确的教益。

(1)直视失败

成功是偶然的,而失败却是必然的。如果有从未遭受过失败的人,那他一定什么事都没做过,这样固然不会有失败,当然也没有成功的体验。

有许多有成就的人,开始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功,经常失败,然而他们毫不气馁,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最后终于成功。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失败所采取的态度。通常消极的人自责倾向较为强烈。总是把过错全部往自己身上揽,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自己,无法从消极中逃脱,也不能面对失败,潜意识里总想遗忘不愉快的经历。

然而即使忘了种种失败,但失败的事实依旧存在。面对失败最好的方法便是承认它,静下心来考虑其前因后果,把失败的原因找出来。仔细地想想,之所以没有成功,除了自我本身的因素之外,是否还包括种种外在原因?别人来做也许并不比自己好。只要具体分析失败之因,下次再遇到相同情况,便能警惕小心。

“错误”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科学的领域里,失败的积累造就了无数的发明,从上一次失败中,可以发现下一次成功的可能性。

失败是成功之母,正确面对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才不枉尝试失败之苦。

(2)天无绝人之路

因为某种原因而遭遇失败,就会变得心灰意冷,这是人之常情,同样,大家因为碰到一次失败就以为这条路到处走不通,而陷入无路可走的心理状态。这完全是由于失败的体验,跟挫折感息息相关,而挫折感极容易引起人们的感情反应和“退行现象”。所谓退行现象就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反应跟年龄相反,退化到小孩子的模样。这时,由于他对环境的反应缺乏柔韧性,故对一切状况都不能表现得很适当。

如果要想使自己免于陷入退行现象,可以试试这样下种诀窍,那就是碰到失败的时候,不妨常常自言自语:“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A处谈不成,还有C、D、E”等,只要一想到可以商谈的对象比比皆是,那就会心安理得,而没有悲观的必要。

如果应聘不上,也不妨想想上面所说的“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反正此类公司不止一所,何况进此处也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只要这样想,内心就有商谈的可能性,而且心情也会开朗起来。

(3)做相反的联想

任何人碰到失败的时候,很自然地会产生绝望感。至于如何解除此种绝望感,对于未来的前途,将发生极大的影响。大多数人遇到悲哀的状况,无不忧心忡忡,这样不但于事无补,同时还可能逐渐陷入泥沼而无法自拔。

所以,应该如何跳出悲观的深渊,也就是如何转悲为喜,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所在。如何使心情变得开朗,其中一种妙法,也就是设法产生一种与自我悲观的原因完全相反的联想。

如果你参加大学考试,结果名落孙山,而陷入悲观的境界里,你也许会想:

(1)难道是自己的实力不够,才考不上大学吗?

(2)恐怕连考三次也考不取呢!

(3)因为心烦意乱,静不下心来读书。

总之,你会显得方寸大乱。

关于以下各点,倒认为可以作相反的想法:

(1)报考名牌院校,舍我其谁?

(2)来日方长,总有一天我会考上的。

(3)应该充满希望和斗志。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会涌出新的勇气来:“好!我明年再干一场,唯有这种心情,才是考试成功的关键。

时下都讲究逆向思维。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面对无法摆脱的压力,应把思想转移向其他方向。

认识压力,也就是认识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把握自己。那么如何认识自己以使我们的认知评价有希望影响对压力的反应。作出正确的认知评价有助于我们以更切实际、更有成效的方法进行思维,我们便可以对需要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方法改变作出决断,并成功地加以贯彻执行。但是,如何使思维恰当地影响情感,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这让我们回忆起一位大难临头却仍能尽心品尝草莓滋味儿的朋友。有一次,这位朋友在森林里迷了路,更糟糕的是他被一只老虎给盯上了。后来,家人终于找到了他,吓跑了老虎,历尽千辛万苦把他救了回来,当人们为他掸掉灰尘后,发现他不是惊魂未定,而是悠然自得地嚼着草莓。嚼完草莓后,他面带微笑地望着人们,向人们致谢。其从容之态让在场的人,怀疑他是不是精神失常了。在他准备离开时有人抓住了他的胳膊,请他舒舒服服地坐在最近的圆石上,向他提几个问题。他点头表示同意。

问:嗯……请原谅,可我对你此时还能津津有味的吃草莓感到关心。

答:当然。难道你不喜欢吃草莓吗?

问:我当然喜欢。可我想假如我被吊在悬崖边、离死亡只有几秒钟的时间里是不可能去享受它们的。

答:你应该说“可能的死亡”,你瞧,我毕竟没死嘛。

问:是的。但是你离它不就几秒之隔吗?如果我刚巧……

答: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都离死亡仅几秒之隔,可那与尝草莓甜不甜有什么关系呢?

问:是的,假定是那样,可是我们并不那么想,而一旦我们被吊在悬崖边上……

答:所以,思想是敌人。你似乎在说你知道你的全部生活与可能的死亡仅几秒之隔,但这并未使你烦恼。因为你并不这样考虑问题,你需要的是在灾难的实质揭穿之前被吊在悬崖上。

问:是,假定那是我说的,但我们如果一生都总是在担心意外死亡,不就没有欢乐可言了?

答:假如我在最后几分钟里焦虑的是会不会从悬崖上掉下去,那就不可能从草莓里得到任何欢乐。

问:是,确实明白了你的观点。不幸之事随时可能发生,但如果总把它们挂在心上,我们就再不能正常生活,再不能享受现在时光。

答:现在的时光是我们共有的。

问:难道这意味着我们再不能为将来作计划吗?倘若我们放任自流,我没把握生活是否能继续下去。

答:完全不是这回事儿。我为将来作计划是很有用的。假定我们能肯定好将来、肯定我们的计划能影响那个将来。倘若我知道这个地区有老虎、有悬崖峭壁、有啃咬灌木根的老鼠,那么要朝这个方向走将是愚蠢透顶的。可我一旦这样做了,一旦摔下了悬崖,只能望洋兴叹,无力挽救自己,任何人都明白这点。因此,计划没有一点儿价值。

问: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假如你已经摔下了悬崖,在下落过程几秒钟里你会想什么?

答:在下落过程的几秒钟里我会想什么?当然什么也不想,我应该忙着享受第一次自由降落的经历。现在,我亲爱的朋友,那边有更多的野草莓,让我们一起去享受一番吧。

由此,我们知道了他快乐生活的秘密。即使在压力最大的时候,也有毫无压力之感。事实上,不幸的时刻在数量上相对来讲是极少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摆脱它们,只能任凭它们占据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已经到了失掉享受更美好时光的程度了——美好的时光可以迅速使人振奋、使人轻松、使人在遭到下一个压力时有能力投人战斗,我们的思想不能如那位朋友所言,从一种体验完全转向另一种体验,去欣赏活着的每一时刻。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这个观点。两个和尚同行前往另一座寺庙,途中遇到一条河。河水浑浊,咆哮不止。河边站着一位姑娘,害怕被汹涌的河水卷走,正在望河兴叹,不敢迈足。其中一个和尚一语未发,径直走到姑娘身边,拦腰抱着她,扛在肩上,涉水过了河。放下姑娘后,与她道别,然后继续赶路。与他同行的和尚紧紧相随。然而,过了一会儿,他终于按搽不住,突然问道:“我们出家人连看都不该看一眼女性,你怎么能抱起她而且还把她扛在肩上呢?”

“啊”,第一个和尚说:“你还为这个担心呢。我一过河就把她放了,你怎么还抱着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