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1000问
4695400000049

第49章 阴阳应天(5)

(4)情感变化: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性格若在青年时期是乐观奋进型的,那么到了老年也多仍然是乐观热情、助人为乐的。但也有的老人例外,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的突然变化,诸如朝夕相伴的配偶突然去世,或因子女、财产纠纷等,会使他们变得心境抑郁、忧心忡忡、沉闷寡言。总之,多数老人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因情绪的反复无常导致疾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加剧。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不宜受大的刺激。

我们在了解老年人的基本心理特点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以维护老人的心理健康,以及作为老年人自己应如何调适自身的心理变化,使他们愉快地度过晚年,却是十分重要的。

饮食适度为什么有益长寿?

《内经·素问》讲:“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度百岁乃去”,而“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说明适度饮食与健康长寿有密切关系。

有人曾对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做了一番调查,发现70%以上的老人每日多是二餐或是三餐稀饭一餐干饭,并常年如此。他们的饮食特点大多以清淡素食为主,也有素荤相兼的,但尚未发现有以荤食为主的。他们从不偏嗜某种食物,也不暴饮暴食,数十年的人生旅途,使他们养成了适度摄取低热量食物和适当活动的生活习惯,这就是他们得以长寿的秘诀所在。

古代养生家历来主张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定时适量,少量多餐。如晋代的张华在《博物志》中说:“所食逾少,心开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清代曹慈山在《老老恒言》中也讲:“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古人虽强调老年人的饮食宜少些,但却主张多吃蔬菜。如《养生随笔》所言:“蔬菜之属,每食所需。”因为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和纤维素,维生素类则是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而纤维素则有助于润肠通便,预防结肠癌。另外,老年人还应食入一定量的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等,以补充机体营养,增强抗病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某些中老年人不大注意饮食量,也就是说吃得很多,每餐必饱,结果导致体重增加,人肥体胖,大多数人腹部脂肪增厚而外凸,俗称“将军肚”。现代医学认为,肥胖的人容易得冠心病、高血压。那么中医又是怎么讲呢?明代敖英在《东谷赘言》中说:“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所以龚廷贤在《寿世保元》总结说:“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此言较有科学道理。

古代医家还特别强调饮食不宜过咸。中医认为,饮食五味偏亢就会损伤脏腑。如咸多伤心,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等。《内经·素问》讲:“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多食咸,则脉凝泣(涩)而变色”。另据国外研究报道,饮食过咸,能导致高血压病的发生。因此,清代曹慈山指出:“凡食物不能过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可见多食盐对老年人极其有害,所以古人主张食宜淡些确实是养生益寿的经验总结。

总之,古代养生家是比较讲究吃的学问。如唐代《千金要方》中提到“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就是说进食前不能生气。又有“食当熟嚼”以及“食毕当漱口数过,当行步踌躇”等等。均说明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饮食的防老延年作用。因此,人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上的适度,即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定时定量、五味适宜,多食清淡、少食肥腻等,就能获得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而安度晚年。

“一日三餐”有何学问?

别小看这“一日三餐”,它不仅仅是我们为了生存而每日务必完成的进食任务,主要是因为它关系到人体的健康与长寿。生活中常可见到,有人每日三餐不误,适时定量,而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有人则不然,虽每餐必进,但却体弱消瘦,或疾病缠身。这是什么原因呢?中医学讲,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四肢、皮毛的营养,全依赖脾胃的供给,而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健全与否,又直接与饮食的数量、质量、性味以及摄取的方法、习惯等密切相关。倘若三餐不当,则可损伤脾胃而有害健康。因此“一日三餐”历来是我国养生学所重视的主要内容之一。

《内经·素问》有“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度百岁乃去”;《养生镜》有“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的载述;《寿世保元》的“不欲苦饱,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等等,都是古人饮食养生的宝贵经验,可供我们借鉴。我国民间也有“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谚语,说明“一日三餐、饮食有节”,对于养生保健来说,其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今归纳几点,供参考。

(1)食宜适时适量:若每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就有助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食量上,唐代孙思邈曾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说明在极度饥渴的情况下暴饮暴食是要损伤身体的。俗话说:“少吃多滋味,多吃伤肚皮。”

(2)食宜细嚼慢咽:咀嚼能分泌大量唾液,唾液中的淀粉酶、溶菌酶既能帮助消化,又能杀灭细菌,减轻胃肠负担。《医说》上讲:“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极细咽下。”故“狼吞虎咽”不足取,青年人尤当引以为戒。

(3)食宜专心勿语:进食若无外界干扰,则咀嚼津津有味。若喋喋不休,口沫四溅,既不卫生,又妨碍自己与他人进食,很不雅观。尤其是饭桌训人,最能抑制他人食欲,当属禁忌。

(4)食宜清洁卫生:不食腐败不洁之物,少食生冷、黏腻、腥辣之物。食不宜过烫、过凉,否则均可引起消化道疾病。

(5)食后宜缓行: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散散步,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人体的休息,但应避免跳跃、登高等剧烈活动。饭后若稳坐或即卧,可导致“中满不消,脾胃大伤”的病证。

“食疗”是怎么回事?

食疗是中医预防保健、养生延年的辅助疗法之一,是通过食物种类的合理调配,运用恰当的烹调方法或炮制加工,以达到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的目的。食疗的优越性在于能够避免单纯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却病健身,故乐于被病人接受。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这调养当中,主要就是食疗。

食疗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职能记载,其中的食医,就是当时专门为帝王配膳的营养保健医生。另外,《内经》也曾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养精气。”说明古人很重视食物疗养、五味调和的养生方法。

我国古代有“药食同源”的说法,这是因为药物来源于植物,植物衍生出药物的缘故。因此,所谓“药食同源”,就是说植物(食物)与药物一样,也具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苦酸咸”五味的特性,只是食物的性味与药物相比,较为平和而已。所以古代医家认为“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重于调补”。但在调补时必须要考虑到中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这是指热性病或一向怕热的人,宜选用豆类、蔬菜和瓜果以及龟鳖等凉性食物;对正气不足、体弱怕冷的人,应以牛羊肉、禽类、葱姜以及胡桃等温性食物为主。若违背于此,就有可能导致“火上浇油”或“雪上加霜”,而有碍健康。

食疗的具体方法就是药膳,而药膳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将单味药物加工成食品,如茯苓饼;二是将药物掺入于食品之中,如各种药粥。药膳在剂型上有粥羮、鲜汁、饮料、酒、速溶剂以及糕点食品、各种菜肴等。在这些剂型的制作上,既能保持药物的疗效及其营养价值,又能使其成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这是烹制药膳的重要环节。

食疗虽能却病健身,但毕竟是中医的一种辅助疗法,仅适合于年老体虚之人,它不能完全代替药物疗法。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就说明药疗与食疗是不相同的。食疗是用来养身防病的,药疗才是去病救疾的。即使如此,食疗在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过程中仍占有主要地位,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为什么服用补药要在冬季?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气候严寒,水冰地裂,自然界的动植物均处在眠伏收藏的寒冷季节。人体也同样顺应着自然界的变化,进入代谢缓慢、物质贮存的阶段,《内经·素问》所言:“冬三月者为封藏”。这就是说,到了冬季,人们尽管捂着厚厚的棉衣,但全身皮肤毛孔密闭,出汗较少,活动也少,摄入体内的营养物质也容易贮藏,再加上冬季饮食荤食量大为增加,正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因此说,冬季是服用补药的最好季节。

另一方面,按照中医脏腑学说来讲,“肾”是人体藏精(贮藏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即生机内藏之意),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通于冬气。”冬季吃些补药,将大量的营养物质存于肾内,以保证来年春季的生机勃发,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这就是中医“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不得热性病)的含义所在。

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这种说法不仅符合中医养生学理论,也顺应了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客观规律。因为冬季进补,较之其他季节,对于平衡人体阴阳、疏通肢体经络、调和全身气血具有更多的优越性。许多老人均有切身体会,只要在冬季针对性地服用一些补药,第二年春夏就身轻体健,或者说能减少患病的次数。因此,每当冬季来临,许多体弱老人就准备吃些补品,这既有调理健身的性质,也含有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内容。实际上,它已经成为我国民间传统的防病强身、扶虚补亏等“自我摄生法”的一种措施。

但是“补”是针对“虚”来说的,只有当身体正气虚亏,阴精不足的时候给予避补,则最为适宜。老年人由于机体生理功能减退,抵抗能力低下,一到冬季,往往阳气虚衰,表现为全身畏寒、手足不温、气短乏力等;倘若在阳气不足的基础上又兼有阴精亏损,也就是缺乏身体机能活动的原动力,那么此时的临床表现还可见有精神萎靡、面色白、语声低微、舌淡脉弱等一派精气欲脱的虚像。因此,冬季对上述体虚老人运用“食补、药补”来加以调理,也就是中医所谓的“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以达扶正培本、“阴平阳秘”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不过,冬季进补必须因证因人而异,要针对不同的虚证,择用不同的补品。如阳虚者选用补阳助阳之品,气虚者选用补气益气之品,就能获得预期的调治疗效。如果阳虚者反用寒凉滋阴补品,就会重伤其阳,虚之更虚;阴虚者反用温热助阳之品,将会耗伤其阴,于身体不利。因此,冬季进服补药之前,最好能得到中医师的临床诊察和指导,切不可盲目滥服。

节食能减肥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女性都希望自己长得苗条多姿,并具有一个健美、匀称的体形。然而也有部分女性在青春期阶段,由于体内雌激素分泌旺盛,使身体逐渐丰满发胖。照理说这也是正常生理现象,因为女性丰富的体脂是一种很好的能量仓库,有利于将来完成生儿育女的使命。但倘若过分的腰圆体胖,就显得行动笨拙,不大协调了。为此,对于那些体形不太苗条,尤其是比较肥胖、大腹便便的青年女性来说,常采用强迫自己尽量少食的方法来减肥。她们大多错误地认为,只要每日少吃或不吃,再加上超负荷的体力活动,就会去掉体内多余脂肪。更有甚者利用催吐、轻泻的方法来减肥,殊不知以上方法不仅不能减肥,反而有损健康,严重者还将危及生命。

《内经》讲:“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又说:“得谷者昌,绝谷者亡。”意思指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强弱与否,在于脾胃水谷精气的不断补充,说明饮食营养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那种依靠尽量少吃,压缩进食量的减肥法,只能使全身组织器官缺乏营养,代谢失调,导致身体虚弱,并由此而带来严重的全身性疾病,这是得不偿失的。

人体过度肥胖,除遗传因素外,固然有平日吃得太多的原因,也有平素不爱体育活动的一方面。因此,一般来说,减肥要从适量地控制饮食和适当的体育活动两者结合起来进行。但是,“适量控制饮食”不等于“饥饿节食疗法”,而是在饮食上要选择性地少吃些大米、面粉等含淀粉、糖类较多的主食,常吃些粗纤维的绿叶蔬菜及水果,并配合以低强度、长时间的体育活动,诸如快步行走、长途步行、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爬山等,原则上以腹内不觉饥、精神不萎靡为宜。这样就既不因进食减少而影响身体对营养的需要,又能逐步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不过减肥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而成。因此,树立信心,坚持不懈,是减肥者成功的关键所在。

如何看待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