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1000问
4695400000048

第48章 阴阳应天(4)

(3)适当的运动与劳动:“生命在于运动”。适量的活动可以流通气血,强身健体。中医学的“动则不衰”就说明运动对人体的益处。另外,经常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劳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能开发智力和技巧,延缓脑、体功能的衰退,对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不过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就是说,运动、劳动既要不间断,又不能过度疲劳,凡事均要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4)合理的饮食:老年人的饮食,提倡清淡、温热、熟软,禁用油腻厚味,黏硬生冷,这是因为老年人的肠胃消化功能比较弱的缘故。因此,老年人应多吃一些富有营养的清淡食品,如植物油、蔬菜、水果、粗粮、豆类、乳酪等,还要注意食品的温热与熟软。

(5)适量的补益:中医尽管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但对于年老体虚之人,适量服用补药还是有益的。因为补药能滋养肝肾,调补气血,提高机体的抗病防衰能力。但是补益有养阴、助阳、益气、补血等不同方法,因此,应该针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病证的不同属性,有目的地选用补品,禁忌滥服补药。

(6)舒适的生活环境:有人曾对125位长寿老人的生活环境进行一番调查,其中94人生活在农村,31位生活在城市,但他们的居住共同点,都以土建平房为主,而且空气新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地势干燥,周围静谧。看来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他们得以长寿的原因之一。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我国人民的居住环境,尤其是城市居民,虽不像古人所描写的那样优越,但若能远离喧嚣嘈杂、尘土飞扬的闹市而搬到郊区去居住,既可利用上班途中锻炼身体,又能在郊外呼吸清新空气,日子久了,必能增进身心健康。

大体来说,上述六个方面概括了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主要内容,但具体到行动上,又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因此,养生健身、抗老防衰,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中医所说的“发为血之余”是怎么回事?与养生有什么关系?

“发为血之余”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句术语,意思是说,头发是人体气血的外露部分,又是脏腑的一面镜子。因为头发的秀丽与萎黄、茂密与稀疏,能及时反映出体内气血的盈亏和脏腑功能的盛衰。

中医认为,主管人体毛发生长的营养虽来源于血,但其生机却根源于肾。肾精充沛,毛发就光泽;肾气虚衰,毛发白而脱落。因为“肾主骨髓”,肾精足则血旺盛,血旺盛则毛发得以润养而生生不息。所以《素问·五脏生成》篇讲:“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就说明了头发与肾的生理关系。

现代医学也认为,人体的头发与骨髓盛衰有关。血液是供给毛囊营养的主要物质,血液中的红、白细胞都在骨髓中形成,而骨髓的衰退是缺乏类黏蛋白和骨胶质引起的,缺乏这些物质就直接影响头发的生长。

一般来说,头发变白是全身逐渐衰老的信号之一,常言道:“人老先从头上老,白的多,黑的少”。也就是说,从头发的变化,大致可以看出肾的精气的盛衰及其衰老的演变过程。当然,也有某些少年白发,俗称“少白头”,以及至老仍满头青丝而鬓黑者,这大多因身体禀赋不同或遗传因素所致。

导致头发过早地变白或脱落的原因,这里面还有一个精神情志因素。中医学认为,剧烈的情绪波动,强烈精神刺激,过度的忧郁思虑,都能使头发早白、脱落。相传在我国春秋时代的一位武将名叫伍子胥,为躲避追缉,途经文昭关,因过不了关口而焦虑万分,一夜之间竟使须发全都变白,居然使守关人不能认出而混过关口。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已能说明头发与精神情志状态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千金要方》说:“忧愁早白”,以及“思虑太过,则神耗气虚血散而鬓斑”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不注意自身保养,或因疾病关系,使头发发质变黄变脆,甚至脱落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油性皮肤的人,又嗜好酒肉肥腻,就容易得脂溢性皮肤病,从而使头发成片脱落,称之为“脂溢性脱发”。洗头烫发过勤,使用化学药剂过度,使头发失去原有的光泽而变得枯黄易断。患有内分泌疾病,或长期大剂量地服用某些抗癌药物,亦能促使过早脱发。突发性的失血性疾病,如宫外孕、产后大出血等,可在短期内使大量秀发脱落。由此看来,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皮肤及脏腑疾病的发生,是保证头发正常完美的先决条件。

怎样保养头发?

(1)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头发的变白与脱落,往往和心境烦闷,精神过于紧张有关。而保持良好的情趣,从容乐观,不仅能促进身体健康,亦有利于头发的养护。

(2)勤梳头,常按摩:隋朝的《诸病源候论》说:“千过梳头,头不白。”梳头不仅仅为了修饰头发、美化容颜,它关系到长寿延年的大事。历代中医书多强调“发多梳,则明目祛风”,“梳头百余梳,散头风,熟寝至明”。若能在梳头以后配合十指缓慢地自前额发际向头顶至脑后发际作环状按摩十余次,就能起到疏通气血、散风明目、荣发固发、促进睡眠的作用。

(3)要科学地护养头发:当今的妇女,尤其是年轻姑娘,比较热衷于洗发做发烫发,这本无可非议,但总的原则是洗发、烫发不宜过勤。那么怎样才算适中呢?元代的王珪讲:“除夏日以外,五日一沐。”言外之意,夏季要间隔三四天就得洗一次。古人的洗发次数可供参考,但总的来说,洗发次数要因人、因时,并根据头发的不同情况来定。一般来说,干性头发(即枯燥无光泽者)宜十天洗一次;中性头发(即不油不燥者)一周洗一次;油性头发应四五天洗一次。另外,烫发能保持美观的发型,但烫发免不了要用碳酸氢钠、氨水等化学药剂,这些药剂对头发本身有一定损伤,再加上电热处理,常使头发变得发黄发脆而失去原有的光泽和弹性。因此,烫发以半年或更长一些时间为宜,对小孩则更禁忌。

(4)加强护发食物营养:饮食宜多样化而不偏食。平时应多吃一些粗粮、豆类、绿色蔬菜瓜果等含维生素B、维生素A、维生素E较多的食物。例如西红柿、土豆、菠菜中含铜、铁等微量元素,对头发生长及色泽是必不可少的原料。总之,只要合理调配饮食营养,对促成满头秀发的生长及身体各部位的生理需要大有益处。

总起来说,头发的荣华与枯萎,反映了人体脏器的旺盛与衰退。因此,历代养生家把保养头发的方法,看成是健康与长寿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劳所伤”是怎么回事?怎样调适?

“五劳所伤”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因名词,最早可见于《素问·宣明五气》篇,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这段话的意思告诉我们,视、卧、坐、行、立是人体所具备的五种体态功能活动,这五种体态功能,既不能长时间的不活动,又不能活动过度,反之就会影响人体健康。拿“视、行”来说,人们常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如读书报、看影视时间过久,又得不到适当休息或睡眠的补充调节,就觉得头昏眼花,精神萎靡。又如长时间的奔跑疾走,用力不当,也会引起下肢关节、韧带、筋腱的劳损或扭伤。也许有人会问:久视、久行,无非是眼睛疲劳,肌肉酸疼而已,又怎么会伤血、伤筋呢?这是因为中医学讲:肝藏血,开窍于目,主筋。肝血不足会引起眼睛、筋腱功能活动的衰退;反过来眼睛、筋腱的过用,又会导致肝血亏损。所以有“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之说。再说卧、坐、立这三种体态功能,若长期静止不动,则损伤人的气、肉、骨。设想一个人无病老躺着,别说长久只需一天就足以使其食少气耗,浑身无力。另有那些从事久坐、久立工作的人们,由于职业的需要,使其长期处在一种单调的坐、立姿势,他们当中,有因肢体皮肉不用而萎缩消瘦或壅胀浮肿,有因久站使骨骼关节发育畸形而活动障碍。因此,“五劳所伤”概括了养生学劳逸适度,动静结合的实质内容。

近年来,有学者曾针对“五劳所伤”,结合我国传统的养生学说,提出“适视养血,适卧养气,适坐养肉,适行养筋,适立养骨”的说法,谓之“五劳所养”。此说法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来说是可以借鉴的。工作之余,适当地看些书报、影视以及自然景色,或适当卧床休息,可以调节自己的精神情志,使心情愉快,增加食欲,有利于血液的化生,也可以缓解消除头脑、肢体以及内脏的疲劳。适当的站立、走动或跑步,对于久坐工作的人来说,有利于肢体筋腱的柔韧和强健,使全身各处骨骼关节受力适宜,若持之以恒,可形成健美的体态。适当的静坐休息,还可以使久立、久行之人的肢体皮肉逐渐丰满健美。例如某些运动员,一旦停止运动锻炼而增加静坐休息,体重就会增加,这就是“适坐养肉”的原因。当然,任何事情都得一分为二,这里所说的“五劳所伤”与“五劳所养”,只是辩证地说明视、卧、坐、行、立这五种体态功能活动的利与弊,若重视这些利弊,并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适当的自身调节,就可以达到保健、防病、延年的目的。

不良情绪为什么能导致疾病?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所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人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上又存在着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无时无刻不在干扰、冲击着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人们为了应付、解决这些矛盾,在付出精力的同时,难免要产生一些情绪上的波动。这些波动只要没超出人们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就属于正常的情志活动而不影响身心健康。一旦遇到强烈的外界刺激,并超出了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导致体内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的异常变化而发生疾病。正如《内经·素问》所言:“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一般来说,像突发性的强烈刺激,如暴怒、骤然惊吓等,可一下子使人致病。像忧、思、悲三种情绪波动,当时虽不强烈,但若连续持久地让心境处在忧郁之中,积久也要成病。那么,不良情绪导致疾病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呢?

中医认为,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的基本道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部的正常生理环境,具体反映在气机失常、阴阳失调两大方面。

人体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机器,机器的正常运转在于动力,而人的一切功能活动都有赖于气的推动。按中医理论讲,当身体健康时,五脏六腑之气都能按照各自的生理路径运行。例如脾气主升,能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输布全身;胃气主降,则把胃中之浊气(即胃内食糜)下送到小肠、大肠。肝气喜畅、胆气主泄,肝胆在协助脾胃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的同时,还维护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和情绪表现,从而保证脏腑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生理功能。倘若这种功能因受情绪的强烈波动而遭到破坏,临床上便会出现气机紊乱、气滞不行等气机失常的病理表现。生活中常能看到有人在大发脾气时面红耳赤、声高气粗,事后又自诉胸腹胀满、不欲饮食,严重的还会因大怒而导致呕血昏厥。这类症状在中医临床上称作“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气上逆”或“肝逆气闭”,它严重干扰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正常运行,对健康极为不利。所以《内经·素问》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并用来说明人体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阴阳在体内只有经常地保持相对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激烈的情志活动能损阴伤阳,破坏人体阴阳的平衡。例如发怒时所表现的面红耳赤,声高气粗,就已经反映了肝阳偏盛、肝气上逆的临床症状;而连续持久的思虑、忧郁,就有可能导致阴盛阳衰的病证。所以中医有“暴怒伤阴,忧虑伐阳”的论述,说明情志过于激烈是促使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不良情绪常常是诱发心血管、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精神上的愤怒、焦虑、恐惧,可引起一系列自主神经机能变化,促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如果长期使情志处在激烈的紧张状态之中,这种机能变化便可固定下来而成为不可逆转的病理现象。因此,临床上常见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的头痛、脑血管意外以及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一般与持久的精神紧张状态有关。因此,要想身体健康,首先精神情志要健康,这才是人们养生延年的根本要旨。

老年人有什么心理特点?

有关心理因素和健康长寿的关系,《内经》中就已注意到了,“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以及“大怒伤肝,过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古人的这些戒语,说明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是保证健康无疾的重要条件。

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逐渐衰老以及生理功能的退行性变化,心身对社会、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在日益降低。诸如社会上的某些变革、观念上的部分更新等,年轻人则能够顺乎潮流,不以为然,而对老年人的思想、行为、生活来说,却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因此,老年人在这个时期需要努力维持心态平衡,正确对待、处理面临的矛盾。在日常生活中,多数老人比较注意生理健康,认为只要不得病就是身体不错,而不太注重心理上的健康与否,甚至有个别老人在已经产生明显心理障碍时还固执己见,而不承认自己的心理疾患。其实,不健康的心理不仅可以引起心身疾病,还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与工作。例如老年人在心境不佳时,即便吃美味佳肴也会觉得味同嚼蜡;在神情恍惚、心烦意乱时,即使是做平时习惯的事情和工作,也会时常出差错,这些都说明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按正常发展来说,是与生理老化同步进行的。但由于每位老人的社会经历、文化层次不同,故他们之间的心理特点表现也较复杂,一般有以下几方面。

(1)记忆力减退:老年人的记忆特点往往对中青年时代的往事记忆犹新,而对眼前的事情却随时遗忘,有的甚至话到嘴边,竟临时遗忘了。因此,老人总爱唠叨往事,百聊不厌,而对新事物的出现,反应比较淡漠。

(2)感知觉迟钝:老年人由于生理上感知觉系统的老化,可表现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的减弱。如对事物反应迟钝、模糊、分辨不清,因而认错了人、听错了话、闻不出气味、吃不出味道等。另外,因感知觉障碍还能引起老人的某些错觉和幻觉。如视物变形、时间停顿、旧事如新等。

(3)思维与想像的弱化:老年人由于在感知和记忆方面的减退,思维想像能力比较低下,特别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远不如青壮年机智。主要表现有思维奔逸,漫无边际,唠叨没完;或思维迟钝,缺乏主题,语言缓慢,词汇短缺,联想间断,逻辑紊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