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未解之谜(上)
4695300000057

第57章 古人姓氏之谜

传说中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但孟姜女名字的含义却是许多人并不知晓的,甚至有人一定会认为她姓孟,名姜女。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孟姜女中的“姜”字才是她的姓,“孟”表示她排行为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一个简单的姓名,蕴含了中国古代姓氏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姓氏在今天已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概念,姓与氏常常连用,并无太大的区别。但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严格区分的,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姓氏并不仅仅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徽章,它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曾经与社会的等级结构紧紧地缠缚在一起,突出地表现着门第观念、宗法观念,及至成为民族融合的象征,并激发起人们的民族意识。

古代中国的姓氏非常复杂,最早与图腾有关。图腾崇拜的意识认为,每个氏族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而我国古代的先民也有过图腾崇拜的习俗,如传说中的黄帝率熊、罴、狼、虎、豹等与蚩尤交战,实际上隐含了图腾崇拜的影子。有学者指出,姓的起源与古代先民的图腾崇拜密不可分,今天百家姓中的许多与动植物有关的姓,如熊、马、牛、凤、龙、梅、林、风、毛等,就是由图腾演变而来的。因此,姓,是全族共有的符号标志,也是全家族的族号。周初分封的时候,诸侯国君多数是姬姓子弟,“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姓”往往代表着不同程度的血缘关系,所以姓也用以“远禽兽,别婚姻”。周代礼制即规定,同姓不通婚。

随着同姓贵族后世子孙的日益繁衍,居住地也日益分散,同姓氏族便出现了不同的分支,于是每个分支又各有称号作为标志,这便是“氏”。如姬是周代祖先的姓,后来,姬姓的下面又分为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姜是齐国祖先的姓,姜姓的下面又分为申氏、吕氏、许氏、纪氏、崔氏等。氏的出现与古代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它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表示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别,与古代宗法分封制度的社会结构互为表里。

姓与氏相比,姓用以别婚姻,故而是不变的,像周人的姬姓、齐人的姜姓,都经历了千百年而延续不变。而氏是用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而贵贱之势是变幻无定的,因此,氏的变化很大。有姓者本来都是贵族,但经过几个世代,贵族也有沦为平民的,姓就不足以表明贵族的身份了;已经沦为平民的,连“氏”都称不上,有的甚至被迫改氏的。如春秋是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但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改为王孙氏。陈国陈厉公之子陈完,本以陈为氏,由于陈国发生内乱,出奔到齐国做了大夫,于是改为田氏,历史上又称之为田敬仲。

由于氏可以经常变化,因此它的来源就呈现出各种复杂的情况。有以官名为氏的,如司马、司空、史、司徒;有的以先人的别号为氏,如唐、夏、殷、虞;有以所封采邑和迁居国为氏的,如苏、樊、成、卢、曹、鲁、宋、卫;有的以先人的谥号为氏,如庄、武、宣、穆、康;有的以所居地名为氏,如郭、池;有的还以所从事的职业为氏,如陶、屠、巫、卜等等。而这许多的“氏”发展到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姓”。

周代的姓氏制度同分封制度、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得姓的都是贵族,普通平民只有名,而无姓。我们在古籍中所见到的先秦名人如庖丁、鲁班、优孟等人,实际上都是他们的职业或国别加上名而成的。丁、班、孟是他们的名,庖、鲁、优却都不是姓,庖是厨师,鲁是国名,优是演员。

先秦时期,男子大都称氏为多。如商鞅,他原是卫国人,因其祖有公爵,以公孙为氏,所以称为公孙鞅;至秦又以国为氏,称卫鞅;后助秦孝公变法被封于商邑,又以邑为氏,称商鞅。周代女子则多称姓,不称氏。如《左传》说到晋公子重耳在齐娶齐女为妻,称“姜氏”或“姜”,又娶秦女“怀赢”,又娶狄女“季隗”。这里的“姜”、“赢”和“隗”都是姓。这是因为,在当时,特别是周代,男子的姓不辨自明,所以无须称姓。如晋、鲁、郑、周等国的贵族统统姓姬,齐则姓姜;而周代规定同姓不能通婚,男子娶妇必辨其姓,所以女子也就必须称姓。商代只禁止氏族内通婚,六世以后分族,同姓也可通婚,所以商代妇女倒是只称氏不称姓。

汉代,姓、氏开始逐渐合而为一。司马迁在《史记》中,称秦始皇姓赵氏,汉高祖为刘氏,成为氏、姓合为一体的界标。此后,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有姓,“姓”在性质上已没有贵贱的区别了。

除姓名外,古人还常常有字和号。先秦时期,名与字连着称呼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汉代以后,则往往是先名后字。如孔子父亲人称叔梁纥,故而曾有人问,为什么孔子的父亲不姓孔?实际上他既不是姓叔,也不姓叔梁,而确确实实是姓孔,名纥字叔梁。之所以会有这种种误解,恰恰是对古代姓氏知识的种种误解所致。此外,名与字在称呼时还能够体现出尊卑、长幼的区别。大致说来,尊者、长者对卑者、幼者可以直呼其名,卑者、幼者自称时也称呼己名。而对尊者、长者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因此,“称人以字,自称以名”作为一种谦称规范,一直沿用至近现代。

自汉以后,历代起名爱好趋向各有不同,这中间尤值得注意的是数字起名现象。人们比较熟悉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叫重八,其父名五四;明代开国名将常遇春的曾祖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亲叫六六;汤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亲叫七一。元末于苏州独霸一方的张士诚,原名九四,称王后请文人起了个雅名“士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据清代学者俞樾《春在堂随笔》所载,元朝规定,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以行第和“父母年齿合计为名”。这样,元代许多无职分平民,特别是那些贫穷百姓就只好以数字起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