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未解之谜(上)
4695300000056

第56章 楚文化之谜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楚国的先民开发了淮河、长江和珠江的中下游地区,并建立了持续长达八百多年的疆域广大的楚国。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然而。关于荆楚的来源。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古代部族迁徙频繁,不同的部族之间,亦经常互相错杂,因此,关于荆楚的来源,说法不一。有说出于夏后,有说出于殷商,有的认为来自东夷,有的认为来自西戎,还有的认为是南蛮族,由此得出了楚民族或来自东方,或来自西方,或来自北方,或来自南方等各种结论。

楚民族东来说的主要代表是郭沫若和胡厚宣。郭沫若最早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提出此说,以后,又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国史稿》第一册等论着中做了进一步的论述。他指出,淮夷即楚人,楚人的先祖居淮水下游,其后部族为周人所迫,开始南下至长江地区,又为江水所阻,故而再西上至今湖北地区。胡厚宣在其《楚民族源于东方考》一文中也指出,楚是来自东方鲁地的民族。后来,随着周民族的向东扩展以及黄河流域气候的逐渐改变,东方民族大多相率南迁,而其中以楚民族势力最强,以后便发展到南方的江汉流域。

翦伯赞、吕振羽、岑仲勉等主张楚民族西来说。吕、翦等认为楚民族与夏、周同族,属于戎夏集团。岑仲勉则指出,楚人的先祖颛顼、重黎、祝融等都是西方之人。楚王名“熊”,与古代流传于中亚细亚的火教经文中的君主、首领读音同;楚官“莫敖”是古伊朗文,古波斯文中的火教士。这样,楚国的先民又成为来自西亚拜火教的米地亚人了。

范文澜等人主张楚先民北来说。主张北来说的学者主要根据先秦文献典籍如《史记·楚世家》、《楚辞》等的记载,认为楚之先祖祝融氏是我国古代高阳颛顼部落的后裔。祝融八姓的封国皆在中原一带,他们原是夏王朝的同盟部落,夏亡后,祝融部落中的一支南迁到江汉流域,与当地土着民族结合,形成楚民族。这一说法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同。祝融部落是夏王朝的同盟部落,经过若干年的不断繁衍,又产生了新的氏族,“祝融八姓”的传说就反映了这种分化的事实。祝融八姓实是祝融部落分化裂变出来的八个新的氏族,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原一带。

随着部落间的融合与发展,夏朝末年,东方商族兴起了。祝融部落的分支韦、顾、昆吾相继为商所灭,祝融部落的一支季连部落迫于商的威慑,从河南新郑一带,顺禹县、叶县这条古代的通路逐步南迁到淮水以南、汉水流域和荆山地区,与当地土着民族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商周文献所称的“荆楚”、“荆蛮”、“楚蛮”、“蛮荆”民族。早先,它们均为泛称,后来逐步成为专名。

考古发现表明,江汉流域的北部存在着与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有联系而又不同系统的文化,内有仰韶文化的因素,彩陶风格也近似半坡阶段。这说明南北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一直进行着。夏商之际,长江流域的这个原始的文化系统序列中断,发生了极大的动荡。而江汉流域文化序列中断的年代与夏商之际季连部落南迁的时间相合,因此,这支来自黄河流域的力量,似与文献记载的楚人先祖移徙的足迹,颇为符合,可以理解为南迁的季连部落,这个氏族来到这个地区后,以其带来的北方的先进的文化知识技术,与当地居民结合起来,在继续开发这个地区的过程中逐步融合,从而形成了荆楚部落和富有地方色彩的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