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38

第38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九讲(3)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第一是“普能严净诸刹海。”以此功德力,能够清净庄严诸佛刹土,这是普能严净诸刹海。

第二是“解脱一切众生海。”能够接引一切众生,让他们走向解脱。

第三是“善能分别诸法海。”能够为众生分别,畅佛本怀的,演说诸法的性、相,演说法性,法相,“善能分别诸法海”。

第四种成就就是“能甚深入智慧海。”引导众生修行,能够证得甚深的般若之道,能够成就如幻的缘起和如空的解脱。

第五是“普能清净诸行海。”就是能够清净一切自证,利他。在自证上来说的这些行持,如果有微细的垢,微细的执著,微细的人我执,法我执,都能够清净它。在利他行度众生上,有微细的尘垢,也都能够清净它,所以说“普能清净诸行海”。

第六是“圆满一切诸愿海。”能够圆满从初发心到最后成就,以宿命随念智通,就是宿命通,能够依靠宿命通,所以能够了知前后所发的自利利他的愿力,各各悉皆成就。“圆满一切诸愿海”,无量劫来修行的,所有所发的所有愿力,皆得圆满,皆得成就。

第七是“亲近供养诸佛海。”佛是以佛为师的,是常随佛学才成佛的。所以我们现在是未来佛,也要向已成之佛学习,以佛为师。所以最后在大觉成佛的时候,成佛之际,一切佛都是他在成佛之际呢,一刹那之间能够得到十方诸佛,一时灌顶加持成就,然后佛佛功德智能具足无缺,所以说成佛以后,还要亲近供养诸佛。

并且第八就是“修行无倦经劫海。”为了报佛恩,能够时时亲近刹海微尘数的诸佛。从最初发心到最后圆成佛道,都能够精进地深修广大的普贤行,虽然经过劫海漫长的时间,都能够不疲不厌,不间断。这个是讲成佛以后的外形力用,就是八大成就。

这个是讲无学道位的果地上的境界。但是我们凡夫呢,也可以说浅一点,说凡夫的修行,仿效的方向,说浅一点也是可以的。我们在因地上面,仿效佛菩萨。

那么第一个,“普能严净诸刹海”,就是我愿修行种种的善行,像佛菩萨一样地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第二是“解脱一切众生海。”我愿帮助一切的众生,从烦恼痛苦之海中解脱出来,这个是解脱一切众生海。

第三是“善能分别诸法海。”我发愿常时亲近善知识说法,听善知识开示佛法,然后如理思维,并且愿我善能分别诸法,法性,法相之海。

第四是“能甚深入智慧海。”愿意呢,我发愿依闻思经教,能够树立正见,能够开发无漏的智慧。

第五是“普能清净诸行海。”能够依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来修行,在无漏智慧的引导之下,使自己的人格和心灵都达到清净。

第六是“圆满一切诸愿海”我发愿,希望我无量劫来所发的一切愿力,包括现在所学的普贤行愿,我都随喜,我都如是发愿。最后,这一切愿都能够圆满实现。

第七,“亲近供养诸佛海。”愿我能够常时亲近供养诸佛,愿我内心能够常持正念,那么也就是念念佛出世。

第八,“修行无倦经劫海。”愿我不论生在什么地方,都能够遇到诸佛菩萨,遇到善知识,我永远都跟随他们修行。尽管时间很漫长,要经过劫海,大海里面每一滴水,都作一个大劫,尽大海所有水滴,这个样漫长的时劫之海去修行,都没有一点点厌倦之心,我都不疲不厌,精进不息,“修行无倦经劫海”。

所以对于凡夫来说,如果能够这样子地去修,也是可以的。这个是比较浅地说,困地上面我们仿效佛菩萨,也可以修这个八种海,八种力用成就。

5.总结因果不二究竟之道

恒顺众生的第五个内容,就是作总结了,总结因果不二,究竟之道。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最初的两句,就是“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那么就是说,以诸佛各各差别的最胜菩提誓愿,来作为我自己自修的愿力,这是“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那么“我皆供养圆满修,”我都供养三世一切如来,并且按照他们的菩提行愿去修行,功圆果满,就佛道究竟。因为因果一如,因如此,果也如此。如是因,如是果。

第四句“以普贤行悟菩提。”也就是说,诸佛各各差别的誓愿之海,这个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行愿之海,能够摄尽无遗,能够包含十方无量诸佛的所有愿力,都可以圆满的包含在其中。

所以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就等于念了十方一切诸佛的发愿文。所以我们修普贤的行愿,就是圆修诸佛的愿力,就是与诸佛所发的哲愿无二无别。所以果地上面,我们所证得的无上菩提,也就等同于诸佛菩提,所以称为佛佛道同。

一切诸佛,虽然看起来愿力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容都可以含摄在普贤大愿里面。也可以说,三世如来都是以普贤行愿成大觉,成佛道,所以普贤行愿是修行的总归宿。普贤行愿法门,是等觉位的菩萨要成佛的关键,所以“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那么三世如来,他们的菩提誓愿,都含摄在普贤行里面,所以我圆满地修三世如来的愿海,也就是同时在圆满地修普贤行愿海。以普贤的广大行愿来觉悟成就无上菩提。

到此地,我们就基本上把恒顺众生讲圆满了。所以事实上,我们今天讲一天,就是讲两句话,“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普皆回向

正宗分的第三科,就是详细地解说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有十一个颂,那么十一个颂,它分为现前的回向和后时的回向。现前回向有三个颂,尊高智行,自他清净无染和观摩证入之师表。后时回向分为四类:修往生资粮回向两个颂;解脱死有成熟法身两个颂;解脱中有成熟报身两个颂;解脱生有成熟化身也是两个颂。

我们先看现前回向这个三个颂。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一切如来有长子,”长子在家庭里面,他的地位就特别重要。以前那个我们说皇帝爱长子,长子就是太子,继承皇帝位的,王位传给这个长子。那同样的,普贤菩萨他也是最有资格继承如来家业,荷担如来家业。为什么?因为普贤菩萨,他宏宣正法,严净佛土,救拔万类有情,上体佛心,下行教化,十大愿王圆满的具足,都是在做这些佛行的事业,所以能够代佛宣劳,教化众生,所以称为长子,“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尊”行遍法界就称为普;位邻极圣就称为贤。所以普贤行愿法门都是非常广大,一一法门,一一修法,都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称为普;并且称性起修,称为贤。

我们说浅一点,就是说,我们对人人都慈悲,这个称为普;我们做事事都善巧,称为贤。为什么对人人都慈悲?因为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平等。为什么事事都善巧呢?因为有智慧,知道能够无住、无念、无相去做,所以每一件事情都很善巧。在每一件事情,每一个境界里面,都能够觉悟菩提,而不会执著,而不会染污,就能够如莲花不著水,如日月不住空,所以“彼名号曰普贤尊”。

底下的两句——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我回向我所修的一切善根,愿使未来我的智慧,我的愿行,都完全跟普贤菩萨相同,所以愿诸智行悉同普贤菩萨。事实上,我们任何人能够依普贤行愿法门去修行,去自利利他,就是如来的长子,能够引导后来的学人。所以我们要发愿,作如来长子,那就是要修普贤行愿法门。

现前回向的第二个内容,那就是自他清净无染。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愿我的身语意业,三业恒清净,没有一丝一毫的染污。同时,也祝愿十方一切世界清净庄严,“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我愿与普贤菩萨一样,永远去做恒顺众生的事业。前面的那个偈子,是讲尊高的智行;这里面呢,就是讲这个智行的清净的体,本体。智行一定要能够三业恒清净,万行洁白,住处清净,所以如是智慧号普贤。普贤是法界的智慧之相,是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广大智慧之相。普贤菩萨代表广大智慧,文殊菩萨代表甚深智慧,是法界广大智慧之相。并非单单是指有形象的普贤菩萨,所以经上说:“普贤真身遍法界,能为世间自在主,无始无终无生灭,性相常住等虚空。”所以我们要能够发愿,成就了义的普贤智慧身。现前回向的第三类,就是观摩证入之师。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普贤行”,用“遍净”两个字来概括。“遍”就是行愿,都是尽虚空遍法界,能够遍供诸佛,遍施众生,这个是遍。“净”就是自体洁白无垢。就比喻本体不受染污,没有一丝一毫的尘垢,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我执、法我执,称为“净”。

“文殊师利诸大愿”就是成就一切上中下根的一切众生,都能够帮助他们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来,这个是文殊菩萨十大愿的根本。有一本经叫做《千臂千钵文殊师利大教王经》,讲到文殊菩萨的十种愿,十大愿。“文殊师利诸大愿”,那么也就是,启发众生发菩提心。乃至于佛陀说,一切如来都是因文殊菩萨的教诲,而发菩提心。

那么佛陀说,“犹如世间小儿,皆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行,他也是因为文殊菩萨教化、引导而发菩提心的。

无量无量劫以前,释迦牟尼佛做一个小孩子。那文殊师利菩萨就拿着一钵蜜,这个蜂蜜,这小孩子就很想吃。很想吃呢,文殊菩萨就善巧方便引导他了,就说,“你这样好了,你看,那里有那么多法师,你拿这一钵蜜去供养他们。”

小孩子拿起这钵蜜,就遍供一切的法师。但是这个钵里面的蜜,一点都没有减少,然后小孩子就想自己要吃了。

文殊菩萨就善巧方便引导他说:“等一下,你先跟我念一段话,念三遍,你再来,我就给你吃了。”

念什么呢?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乃至权乘,声闻缘觉,唯因发最上心,发最上愿,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样子的,跟着念了三次,就发起菩提心来。这是文殊师利的愿力,帮一切的众生发菩提心。

同时还有一个意思在里面是什么?文殊师利代表智慧第一,菩提心。

是利他心,成佛心。要利他,要成佛,都需要有智慧。而且来说,这个菩提心很巧妙,你要真发菩提心,无我利他,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你不需要断我执,我执自然断掉了;你不需要断法执,法执自然断掉了;你不需要断烦恼,烦恼自然就灭尽了;所以菩提心甚深微妙。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我愿学习普贤所修的种种功德,种种行愿,以及文殊师利菩萨的大誓愿。并且一直学习到尽未来际劫的时间,没有一点点的厌倦心,那么我也能圆满他们的度众事业,这个是观摩证入之师。

我们现前回向,我们以普贤菩萨,以文殊师利菩萨作为老师,作为榜样。

后时回向就包括了四类,四类也包括了,就是说这个《普贤行愿品》的功德不可思议,能够在过现未都救度我们,在生有、中有、死有都能够帮助我们。这个后时回向有四类。

第一类是修往生资粮回向,往生的资粮有六种力。往生其实并不难,难就难在资粮可能还没有俱备,如果资粮俱备呢,决定是随愿往生,一定往生。

六种力是哪六种力?就是我们这个偈颂上面的,前面的,这个后时回向第一种修往生资粮回向的两个偈颂。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这个两个偈颂,就是修往生资粮回向,后时回向的修往生资粮回向,里面六种力都包括了。

第一个是解脱力。解脱力是“我所修行无有量”。“我所修行”,修什么?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无有量”,就是不疲不倦,不休不息。所以,我们依戒定慧来修行,来息灭贪瞋痴,就能够成就无量的解脱力。将来临命终时,就能够不被生死烦恼所障碍,就能够自在往生,就能够不被贪瞋痴所障。为什么?我平时的修行,都是在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是第一种力,解脱力。

第二种力是大威力。“获得无量诸功德”,怎么修获得无量诸功德呢?要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以无量的利他的功德,来产生大威力。临终时,就会不被一切业障所障。

第三是定力。“安住无量诸行中”,这个是定力。不具有定力呢,那么临命终时,如果产生了心有挂碍,或者恐惧,或者希望,那么他都容易生起障碍来。我们能够平时安住无量诸行中呢,就会有定力,临终能够自在往生。

第四个是神通力。“了达一切神通力。”有了定力了,就能够产生神通力,就能够预知时至,就能够遣除非人、罗刹等等的伤害和干扰。

第五种是菩提心引力。这个是往生的正因,菩提心引力,“文殊师利勇猛智”是菩提心引力。文殊菩萨呢,他是七佛之师,他引导一切众生,都要发菩提心。所以“文殊师利勇猛智”呢,以这种大智慧来发菩提心。一个真诚求愿往生的心,就是菩提心;一个真诚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就是大智慧;这个就是“文殊师利勇猛智”。我们愿生的净土,就是实相般若,这是菩提心引力。

第六种是往生弹射升举力。这个就是“普贤慧行亦复然”。往生弹射升举力,如果没有的话,就容易堕落;如果力量很弱,就比较难往生;所以我们平时就要广修普贤行,普贤慧行,普贤广大智慧的修行法门。也就是每一种法门都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以真心来修,尽虚空遍法界就是真心,我们以真心修,就能成就清净心。以清净心就能感生清净土,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是弹射升举力。

这个是六力,六力是往生资粮。有这个六种力,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六力都是自力,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力接引,我们决定往生。事实上,对于上品上生的人来说,他就能够契入弥陀愿海。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六大往生的资粮呢,要精进地修学,就能够上品上生。要想上品上生,这个六大往生资粮是缺一不可的。

第二是解脱死有成熟法身,也有两个颂。先说法身,就是——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法身,以法界以为身,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法身是清净功德之体,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个是自性清净法身;第二个是离垢妙极法身。

自性清净法身,是一切众生本有的,本具的。

那么离垢妙极法身,要依法显证。依什么法来能够显发呢?显发这个离垢妙极法身呢?依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个五法能够显现本具的法身。所以这个五法,我们称为什么?五分法身香。而这个普贤行门,能够完整的、全面的包含五分法身香的一切修行方法。所以说是三世诸佛,他们共同游履、共同成就之道。三世诸佛都是依五分法身香而成就的,而五分法身香,又含摄在普贤行愿里面,所以普贤行得到三世诸佛的赞叹,所以说“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为什么三世诸佛都赞叹普贤菩萨的行愿法门呢?因为普贤行愿法门,能够显发我们的五分法身,能够成就我们的不生不灭的真心,成就法身佛。

那么“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我愿我能够速证清净真如的无我本体,所以回向一切修行的善根力,而成就普贤的殊胜行。也就是成就法身本体,成就真如自性,能够解脱死有。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