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35

第35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八讲(5)

妄心不要息灭,为什么不息灭?因为你息灭妄心的念头,还是妄念,就算你能够把妄念压住呢,也只是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所以其实“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要息灭它。怎么办?你只要不跟着妄念跑,不放纵它就好了。这个是第二步的修行功夫,不压它,也不随它,不会压制它,也不会跟着它跑。跟着它跑是凡夫;压住它呢?是小乘,是声闻缘觉。

所以第三步呢?“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妄想境,开悟的人明白,这个世界一切种种呢,都是妄想境。一切有相的人、我、众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鸟虫鱼,这一切呢,都是妄想境。为什么?因为都是妄想所蕴积的啦。无明为风,执著就为金,知见为火,爱欲为水,这样子呢,世界就现起来了,所以知道这个都是妄想境,都是妄想所蕴积的。因为我们不认识,不能够体认真如自性,所以就无明妄动;一念无明妄动呢,就觉上生明;觉上生明以后,明什么东西呢?就有一个境界给他去明,就产生了境界相,所以就产生了妄想境。这个呢,《大乘起信论》讲得很完整,很详细。

为什么“住妄想境而不加了知”呢?因为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已经明了了,怎么样?虽然它相是妄想境,但是它体性呢,还是真如体性,相是妄的,体是真的,所以我们不加了知,明白这个妄想境都是真心所显现的啦,就好像无水就无波,没有水就没有波浪,本体都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我们对妄想境不加了知。就是说妄想境,我们不会,知道它已经是虚幻的啦,那么我们就不会去分别取舍。不分别取舍妄想境的好恶美丑,就是不加了知,这个是微细了,微细的修行功夫。

第四步的极微细修行功夫,就是“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我们对妄想境不加了知,那我们的这个“于无了知,不辨真实”。我们的心,平时凡夫的心,总是处在二元对立的概念里面,我分别他是男的,她是女的;他胖,他瘦;这个样子呢,总在分别这些,这个总是处在二元对立的,好像真与假,有与无,高矮胖瘦,种种的相对法之中。这个都是什么?都是我们的分别念,分别心在作怪。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一切事物,它都是一真法界所流出来的啦,无不从此法界流。所以我们现在“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就是无不还归此法界。都是从一真法界真如自性流出来的,都是大圆觉海里面的浪花,所以我们不要去分辨它真与假。所以知道它都是真如自性的显现,所以我们“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所以这个四句连贯起来,就可以说开示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间,在环境中间修行,“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个是《圆觉经》上的开示了。

《金刚经》就更浓缩了,她就是两句话。哪两句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懂得这两句话,生活中间一切都迷惑不了你了,一切妖魔鬼怪都干扰不了你了。为什么?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这个是不取于相。不着相,而同时又能够不离相,如如不动,当相即道。所以说,底下的三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个不息灭,不了知,不辨真实,都是什么?都是如如不动。

所以我们就能够透过观照宇宙人生的真相,而不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随遇一境,就在一境之中解脱。在任何环境之中,都是菩萨修行的地方。就能够在这个环境之中得解脱。你看,地狱里面那么苦,地藏菩萨怎么样?在那个境界里面修福慧资粮,圆成佛道,所以在任何境界里面都能解脱。不是说,一定要在某一种境界才能成就,这样子你就错了,根本上你的知见都错了。所以呢,“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个很重要。

有些人说法,他不太了解,没有透彻。他就说,哎呀,娑婆世界呢,是生灭的,所以是假的;极乐世界呢,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是真的;所以要离开假的世界,生到真的世界,这个话对吗?不对呀,错了,说得不圆满。

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要说假,就都是假;要说真就都是真。可以明白是什么意思吗?要说假的都是假,为什么?我们说娑婆世界是假的,为什么假的?因为它有生有灭,生灭无常。那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的,为什么也说它是假的呢?知道从哪个层面来讲吗?因为极乐世界,它清净庄严也是相,这个相从哪里生起来呢?相由不生不灭的真心而生起来。娑婆世界呢,虽然有生有灭,它也是相,它的本体是什么?还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要说假,都是假,娑婆世界也是假,极乐世界也是假。可以明白吗?为什么?这是从相上来说。

从性上来说是什么?从性上来说,娑婆世界呢,虽然有成住坏空,但是它的本性,还是我们的真心,不生不灭的真心。虽然是众生的业惑无明所招感的,但是呢,众生业惑无明的本体,仍然是一真法界,仍然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极乐世界,虽然说是阿弥陀佛愿力所庄严,所成就的清净庄严的佛国土,但是它的本性也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说从性体上来讲,都是真的。所以这样子呢,我们才容易明白,为什么祖师大德会说我们往生净土,“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生则决定生”说什么?说显现的相。相上面显现,我们离开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

“去则实不去”说什么?说本性,本性不是我们的身体,本性是透过我们生灭的身体,见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它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有离开过你的真心吗?没有。你在娑婆世界,也是你的真心在显现,显现的相;你生到极乐世界了,还是你的真心的妙用,所以“去则实不去”。

所以明白这一点呢,我们对于往生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很有信心,为什么?因为就是回到我真如自性的故乡嘛。好像说,是你自己的家,你要回你的家,哪个能够说不让你回你自己的家呢?

如果你要认为说,那个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家,你心里面就有怀疑了,就有疑惑了,我够不够条件啊?阿弥陀佛会不会收我?你要那样想呢,就障碍自己了,就难以往生了。

那你现在明白了,噢,原来极乐世界就是实相般若,就是我的真心的显现。那我以真心来念佛,以至诚恳切,万缘放下来念阿弥陀佛,那么呢,以始觉就念本觉,就在念我的真心。那我将来肯定呢,生到我的真心的家里面去,所以就很有把握了,我自己回自己的家,那绝对是稳操胜券,绝对可以。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世间道中得解脱”,就要能够明白这一点。

但是虽然我们知道,从相上来说,极乐世界也是真如自性的显现,但是我们从相上还是要离开娑婆世界,求生极乐世界,要具足信愿行。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凡夫众生,虽然有不生不灭的真心,但是这个真心本体,它的妙用,它的清净光明显发不出来,所以我们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超出轮回。在那样好的环境里面,去进一步地显发我们本有的福德智慧,成就无生法忍,再来回入娑婆,广度众生。这样子的修行,是修净土法门念佛的人,在世间如何修行“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所以《维摩经》上有一段经文说,“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明世典,常乐佛法。”这个就很明显的开示我们,如何在世间道中得解脱。《维摩经》上又说呢,“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不灭痴爱,起于解脱。”这《维摩经》呐,开示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间修行,是非常妙的一部法宝。

那么到此地呢,我们就把这个常随佛学的行持,也是四个偈颂,也讲说圆满了。

3.常随佛学的果

底下就是常随佛学的果,果上的真实的利他广行。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常随佛学的果,就是自利学成了,果上利他呢,就以平等的大悲心,真实地拔苦与乐。

悉除一切恶道之苦,以普贤行,在一切恶道之中拔济众生。“等与一切群生乐”,真实地赐与众生解脱的乐,并且经过漫长的时间,在广大的空间,而修普贤行门,常随佛学,无有穷尽,这是后面的两句。

恒顺众生

接下来的偈颂,就是正宗分的第二科了。前面第一科是常随佛学,就偏重于自利,自己解脱。底下这一科是恒顺众生,是讲利他,分为五道,总共有二十个颂,五道来讲恒顺众生。

所以我们讲,恒顺众生这一愿是普贤十大行愿里面的核心的核心。你看它这有二十个颂来解释,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因为佛陀成佛的目标,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教化众生,所以恒顺众生,要转自我为中心,转过来以众生为中心。这个二十个颂,就开示我们了,恒顺众生分为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事实上就是怎么样?就开示我们如何由凡夫到成佛。

这二十个颂,你都听明白了,你都深入,你都了解窍诀了,你都知道修行了,那么你就对于成佛之道,你就很清晰了。在凡夫地位,如何一直到成佛怎么修,一步一步你都很清晰了,所以我们才赞叹,我们才了知,普贤行愿法门确实是重重无尽,事事无碍,赞莫能穷,确实了不起,确实是为等觉位的大菩萨说的法。

资粮道是什么?打个比方,2008年,我们要参加奥运会,那么你有没有这个资格呢?比方说,你也想去参加奥运会这个长跑比赛,你有没有这个资格呢?并不是说,你想去跑,你就可以让你去跑。你要取得这个资格,参加竞赛的资格。同样的,我们要参加成佛的竞赛,我们也要取得资格。现在看看大家有没有资格。资格是什么?就是资粮道。

资粮道,什么样子是圆成了资粮道呢?怎么样是修好了大乘菩萨的资粮道呢?三个条件,就说已经成就资粮道了。

第一个是坚固的出离心。

第二个是广大的菩提心。

第三个是具足正见。这个正见,还是指世间的正见,业果如理取舍。

出离心很坚固了,对世间看破放下了。菩提心很广大了,为利有情愿成佛。然后业果取舍,很如理如法了,谨言慎行,一切的身语意业都清净了。这样子呢,可以说你有了参加成佛竞赛的这个资格,你就是资粮道的菩萨了。

到资粮道以后,接下来就是到加行道。

第三,加功用行就能开悟,所以第三就是大乘的见道位,见道位就是开悟。

第四就是修大乘的修道位。修道位就是悟后起修。

然后无学道位。无学道,什么都不用学了,学好了,学圆满了,毕业了,究竟圆满了。那是什么?那是成佛了。

所以整个二十个颂,我们只是能够非常略地说一说,以后有机会的话,会详细地讲解这个上面的窍诀。

1.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

我们先说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在《普贤行愿品》的偈颂里面,它是两道合在一起说的。合在一起说呢,分为两类,就是接人之道,待物之道。

在日常生活中间,如何去待人接物呢?就有四个颂来讲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接人之道,就是对于有情一个颂,如何对待;对于同行者,大家一起修普贤行的人怎么修,这是一个颂;对于善知识,我们怎么对待,这是一个颂;对于如来我们怎么恭敬,这个是一个颂;这个四个颂,都是讲接人之道,这是接人之道。应物之道,也是两个颂,那么住持正法,修习法藏是一个颂;于苦海中成功德藏,是一个颂。

这个总共六个颂,我们就可以明白怎么去修资粮道和加行道了。

我们先看第一个颂。

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

那么就是说,我愿意常常地顺从一切众生的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