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34

第34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八讲(4)

并且“勤修清净波罗蜜”,也是表示愿行相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互相成就。有愿菩提心,就一定有行菩提心。以行菩提心,来显发以前所发的愿菩提心真实不虚。以愿菩提心来指导行菩提心的修行,所以说“有行无愿,渡海无方,有愿无行,数他珍宝,愿行相资,决成佛道。”所以“勤修清净波罗蜜”,要愿行相资,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相得益彰。

“恒不忘失菩提心”,菩提心不忘失,为什么?“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如何才能够不忘失呢?菩提心的不忘失法,比方说我们可以修菩提心的秘授仪轨;比方说我们可以修菩萨的六次瑜伽;这些都能够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障”是指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报障,因为是异世受报,又称为异熟障。

“垢”也有三种,就是“于弊下境所起贪欲,名贪垢”。对于那些很低劣的欲乐,世间欲乐之境,如果学佛,行菩萨道,还起贪欲的话,那就是已经退堕了,是贪垢。乃至于有瞋垢,有痴垢,要灭除这些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就”,“妙行”就是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能够远离十恶行,就是妙行。能够欣赞,欣乐佛法,这个是妙行。乃至于,我们说最殊胜的妙行是什么?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这个是妙行,这个是“一切妙行皆成就”。这个是六度的妙行成就。

第二个是甚深的般若证解,也是一个颂,这个颂很重要。我们在生活中间如何修行呢?你懂了这个颂了,在生活中间你绝对不会迷惑,不会颠倒,不会起烦恼,那么你就是世间的菩萨,就能够在人间行菩萨道,就能够度众生而不被众生所转。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我们面对惑业魔境,无论是世间的还是出世间的,都不为所困,能够自在解脱。底下是打比方,好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能够纯净香洁;好像日月照临大地,生长万物而不住空,运行无碍、无住。

“世间道中得解脱”世间道中得解脱是“犹如莲花不著水”;出世间道得解脱,是“亦如日月不住空”。也就是说,世间道中修行要不著有,出世间修行要不著空,不著有,不著空,行于真,行于中道,这样子的修行。出世间的求解脱著空的,你比方说小乘,声闻,缘觉,他们就著空了,就偏空了,就没有真正做到“犹如日月不住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个偈颂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中间修行,在生活中间解脱。

我们前面的前行讲到什么?讲到我们家里面的佛堂,是一个坛城的模型,是个小坛城,我们诵经只是实习。我们真正的修行在哪里?真正的修行在社会上,在待人接物,面对一切人,处理一切事的时候,我们都能够不迷惑,不颠倒,不起烦恼,这样子是真修行。在生活中间解脱,在面对社会人群中间得成就,明明了了,不迷惑,不颠倒。所以修行一定要在社会的大坛城里面修,要在生活中间修。

有一些人没有正知正见。有一些居士,他老是跟我说,“哎呀,我这个修学的环境不好,我家里面障碍重重,我没有办法修行,我没有办法清净下来修行,我出家好不好?我出家了,你看寺院里面的法师们多清净。”

要这么讲,如果你想,你要出家,你要求出家修行,你是为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这样子的正知正见来出家,这个当然很好,这个当然要成就。但是如果你是为了逃避现实,你想找一个清净的环境来逃避一下的话,那我劝你,最好你就放下你这个出家的念头。为什么?因为可以实话告诉你,就算你进来了,用不了多久,你很快就会自动跑出去。

为什么?因为寺院它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出家人呢,法师们,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他们也是跟常人一样,也是有血有肉,血肉之躯,也是有情感。不过他们超胜的地方,是能够闻思佛法,正在修行道路上面,但是并没有圆满。

如果你带着一种烦恼心,你来找清净,你是找不到清净的,你会觉得还是不清净。为什么?你的心不清净,你走到哪里都不清净。就算是都是大菩萨示现,在你看起来这也是过失,那也是过失,不是人家真的有过失,而是你自己心不清净。所以呢,关键是要在生活中间修行,在面对的烦恼的时候,要能转烦恼。

一个人他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忧虑烦恼和那些的痛苦对境。问题在于能不能转,能转就是佛法,不能转就是生死法。

一个人他在世间生活,不可能没有恩怨,不可能没有是非,不可能没有矛盾。关键是要能够运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生活,去改变心境,境不转心转。这个才是真正的怎么样?“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在惑业之中,在烦恼,惑就是烦恼,烦恼障;以及这个业障;以及苦果;魔境,我们说四种魔,烦恼魔,天魔,五蕴魔,死魔;如果你能够转呢,能够有智慧呢,能够按照普贤菩萨的法门来修学,都能够当下在什么境界,你就在这个境界之中解脱,不要担心。

并不是说一定要在哪一种环境才能解脱,并不是说一定要在清净环境你才能成就,你错掉了。在极不清净的环境里面,成就你的清净心,这个是真功夫。在极不平等的环境里面,成就你的平等心,修你的平等心,这个是普贤行,这个是大智慧。所以“世间道中得解脱”。

所以烦恼的根源是来自于内心,不是外界的环境。心随境转,就是烦恼,放下烦恼就是菩提。所以如果你带着一个烦恼的心态,去寻找摆脱烦恼的方法,去寻找一个摆脱烦恼的清净的环境呢,那我告诉你了,你烦恼上面还会增加烦恼,还会重叠烦恼,并不会减少烦恼。为什么?你因地不真,你一个烦恼心,去求摆脱烦恼的环境,你的心的问题没有解决。心啊,心没有降伏,一切都不可能,在你眼中,一切不可能清净起来。为什么?因为你的心不清净。

打个比方,你戴一个墨镜,你看到一切都是黑的啦,对不对?你要说把这个环境通通让它光明起来,可能吗?有可能。怎么有可能呢?把你这个墨镜拿下来,那你就看到这个清明,清净光明的环境了。这个墨镜表示什么?比喻我们的不清净的烦恼心。不在心地上下功夫,你要去找一个清净环境,可以告诉你,你根本上知见就错了,你学佛一万个大劫,你也成就不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些惑业魔境,并不能障碍我们修行,只要我们有智慧,我们按照普贤行门,就在这个里面,就能解脱;就在生活之中,我们就能成就,这个是真正的大成就。这个是真正的如莲花不著水,是人中的优钵罗花,是人中的希有难得的白莲花,是真正的善得人身,是真正的如来所赞叹,是普贤菩萨的心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不执著于烦恼的人和事,这个事情不如意,这些人对我缘分不太好,没关系,只要能够我们自己用智慧去观照,能够转念,当下就是菩提。

那么具体如何修呢?说起来就容易,做起来难。你看庞蕴他一家四口,他和他妻子、儿子、女儿,四个人都是修行人,都是修禅宗的,都是开悟的圣人。

有一次,他们讨论佛法,这个庞蕴就说了一个偈子,“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修行很难,好像怎么样?你想把这个麻油摊在树上去。可能吗?不可能,一摊上去就流下来了,很难,对不对?为什么?这个比喻什么?比喻我们修行,如果你心没有开智慧,没有了解普贤菩萨的行愿法门,你的心都会执著这个环境,看到花就执著花,看到火就执著火,样样都会执著,都会分别,所以就很难。你执著于相,就迷失掉你的本性,本性光明显不出来了,所以很难。

那么他的妻子呢,这个庞婆就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修行也很容易,容易到什么程度?你看,早上起来,这个草尖上有一颗露水,这个露水在说什么?露水在说法。说什么法?说祖师意,说达摩祖师西来大意是什么?这个露水就告诉我们了。知道说什么吗?这个露水是生灭法,对不对?露水是生灭法,但是一切外境呢,这个露水的相,能够形成这个露水的根本,这个本体是什么?还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说百草头上祖师意。

也就是说一切环境,都能够启发我们的真心。一切环境,一切的境相,花草树木,飞鸟游鱼,这一切都在给我们说法。说什么法?说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法,本体都是真如自性。这个外相呢,它是这个大圆觉海里面所生的浪花,浪花各个不同,但是本体都是水。外相各个不同,但是本体都是有情众生分上的佛性,无情万物分上的法性,所以也很容易。

但是怎么样?但是庞蕴的偈子,还有一点偏有。庞婆的偈子,有一点偏空。所以他们这个女儿,这个灵照女,机锋就很敏捷,她的说法,就特别的圆满了,行中道了。她就说呢,“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就在生活中间得解脱,也就是我们本经上所说的,“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如何能够在这个烦恼痛苦迷惑的这个惑业,和一切的魔境,魔境是什么?五欲六尘的诱惑,这个是魔境。你要贪着于它,你就着魔了。看起来你很正常,你的法身慧命,已经不能起妙用了,所以说你着魔了。

怎么样子在这些五欲六尘的魔境和烦恼业障的痛苦之中,去生起甚深的般若智慧的证悟呢?只有在这些外境,惑业外境之中,生起了甚深般若的证悟,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世间道中得解脱,得解脱,得成就。怎么修?《圆觉经》上有很透彻的开示,告诉我们呢,要真正地在世间道中得解脱,要生起甚深般若的证悟的话,要按照四个步骤来修行。四步的功夫,粗的功夫、细的功夫、微细的功夫和极微细的功夫。

粗的功夫是什么?“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候,我们的心都不会去攀缘外境,就不起妄念。

但是我们怎么做呢?回光返照,返闻闻自性。舍识用根,用六根的根性来照见它,而不要用六识去分别它。用六识分别它,你一分别,你就执著,你就起贪瞋,一起贪瞋就造业了,你就流转生死了。所以“居一切时不起妄念,”这个是第一步的下手功夫。

下手很重要,第一步对了,后面都对了。第一步走错了呢,步步都错,所谓从初一错到十五,那你修很久,你也没有成就,这个是下手功夫,“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你都不攀缘外境,心不起妄念,不着相,也就是说,这是第一步的功夫,不着相。

但是还不究竟,不着相是不是能够离相呢?不能离相。要不着相,不离相。所以不离相第二步就说什么?“于诸妄心亦不息灭。”这是第二步修行功夫。为什么不息灭呢?你知道吗?因为你不可以离相,这个相,它就是真如本体的显露,你要离相,你要把这个相离掉,那么就怎么样?就是法尘分别影事,所以呢,“于诸妄心亦不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