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32

第32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八讲(2)

智德圆满,佛陀具有一切种智,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能够穷法底源,对一切法都究竟了知,是全知者,而同时又能够观察众生的根基。佛陀虽然证德很圆满,如果他不能够观我们的根基,他所说的法门我们不相应,那我们也没有用,所以也能够应机说法,适应众生的种种根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所以这个智德圆满。

然后,佛陀不单单是断德,智德圆满,福德圆满,而且慈悲心也是圆满无量的,悲德,佛陀能够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方便善巧地运用智慧来救度十方法界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也都能够得到解脱。

佛陀他救度众生,他那个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心,不单单是局限于一人一事,一地区,一世界,而是遍及于十方一切无量世界,遍及于一切众生,拔济一切的苦难,所以佛陀的这个悲德圆满。就是佛陀对我们的恩德非常大,佛陀的慈悲心非常深切广大,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常随佛学,以佛走向解脱的道路为榜样,深信我们沿着佛陀的足迹走下去,我们像圣者那样子修行,我们也能够迅速地圆满成佛。这是我随一切如来学,常随佛学的总纲领,总原则,这个是第一个方面。

就是说总纲领是三个:

第一,就是说学佛以佛为师表,不取一事一技之长为师表。你不要只是学一点点,不要得少为足,要广泛地随佛所学。佛陀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一个补特伽罗要成佛所需要的,所以不要以一经一法一咒为究竟,要常随佛学。

第二,学佛者以普贤圆满次第行愿法门,为修学的决定法门。门门深入,不执一门为究竟,不以一法为圆满,这是第二句,“修习普贤圆满行。”

普贤的圆满行,第一个是称性起修。称自性而来修,以修德显发性德。第二个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修,在五欲六尘的境界里面回头,显发自己的真心。“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在这个里面去修,去成就,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第三种特质是无我利他,而能够成就自利。总而言之,普贤圆满行,功德无量无边,这是“修习普贤圆满行”。

第三,学佛者应该礼敬供养,承事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如来,仰祈三世诸佛加被,能够意乐网满。所以底下的这个“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我们随过现未三世佛修学,学什么?学佛陀意乐圆满。佛陀的起心动念都是与真理相应,与智慧相应,与道德慈悲相应啊。

反过来,我们凡夫的内心,所起的念头,总是充满了妄想,困惑,烦恼,甚至还有种种的损人利己的想法,所以凡夫的意乐是不圆满的,是有缺陷的,所以说我们要“一切意乐皆圆满。”

要常随佛学,就是学佛的意乐圆满。所以佛陀他举心动念,先有光明;凡夫起心动念呢?尘劳先起;所以我们要常随佛学,学佛的意乐圆满。学佛一样,举心动念都是与真理相应,这个是什么?是法身佛。与智慧相应是什么?是报身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是报身佛。与道德慈悲相应是化身佛,帮助众生,无我利他。所以我们要学佛的意乐圆满,就是我们举心动念,都是念念与真理、与智慧、与慈悲、与道德相应。怎么修呢?六祖大师有个开示,“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样子地去修,一定能够一切意乐皆圆满,这个是“常随佛学”的境界。

“常随佛学”,我们这个学修的总道,总原则,总纲领就是这个三条。第一条,就是以佛为师表,不会取一事一技之长为师表。第二条,就是学佛,我们以普贤圆满次第的行愿法门为修学法门,门门深入。第三条,就是我们礼赞供养过、现、未的佛,学佛的意乐圆满。

常随佛学的境的第二个方面是快速方便。就是两句,半个偈子。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我愿意普遍地跟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佛,向三世的一切佛陀学习,就能够很快地成就大菩提。成佛以后,以种种的方便去弘扬佛法,救度众生。所以我们得到了诸佛意乐圆满的加持,诸佛他已经意乐圆满了,能够加持我们,我们更加要修自心。我们自心要钦佩佛,要喜乐法,钦佛乐法,这样子的意乐一生起来以后,我们就能够生起勤奋勇敢的精进的修行,所以就一定能够快速成就。这个是快速的方便。

如何能够快速成佛呢?就是这个两句话,“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学佛的意乐网满,同时又能够普随三世佛学,又能够勤奋勇敢精进去修学,并且能够普聚资粮。就是尽三世诸佛所学而不让,多闻遍通三世如来,已得成就之成法,这个是普随三世学。随普贤圆满次第之殊胜行愿法门修行而无缺、无漏,这个就能够善修意乐,就能够真正做到普随三世学。

这个还是有仪轨,我们只是略说一下,讲经嘛,只是略说一下。那个温萨巴尊者,他有这方面的修行的仪轨。那每一天修六次,意乐圆满就一定能够生起来;生起来以后的话,一定能够稳速不退;叉稳当,又快速,又不退转,这样子地来成佛。稳速不退登大觉位,这样子都是因为普修学普贤行愿法门,常随佛学的功德。

境,常随佛学的境,最后事义就有两个颂子,第一个颂是亲近诸佛。第二个颂是教化众生。

亲近诸佛这个颂,就说: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这一偈就是开示我们,我们不是要常随佛学吗?那我们就要亲近诸佛,我们就要依止诸佛去求学。求学的话,如何如理如法地依止呢?他的法要,他的原则是什么呢?原则是四条,就是这个偈颂就概括了。

第一条是不局限于一地一处,而是怎么样?而是所有十方一切刹,我们常随佛学依止佛,这个范围境界是很广大的,所有十方世界一切佛刹,我们都依止佛修学。不会坐井观天,不会好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一样,得少为足,听到一点点就满足了,这样子就错误的。不会好像蝴蝶一样,浅尝辄止,心浮气躁,飘忽不定。那蝴蝶这里飞飞,那里飞飞,这个样子的话,不是常随佛学,如理依止的方法,这个样子是错误的。我们要能够常时地亲近诸佛,并且所有在十方一切佛刹之中,去常随佛学。

第二个依止求学的原则,亲近诸佛的原则,就是要随大众和合学习,大众也一定要戒德清净。

第三个原则就是时常亲近诸佛,不离开。佛陀说法的每一次法会,我们都参加,心里面明白,有一次法会我没有参加的话,那就会缺少一类的方便善巧,我们的修行就难以圆满。这个是第三个原则,事实上就是第三句,怎么样?“众会围绕诸如来。”

“众会围绕诸如来。”“众会”就是在大众之中修学。“围绕诸如来”就是常时亲近不离。这是常随佛学的方法。

第四个原则就是妙庄严。“妙庄严”就是说法者妙德庄严。

“广大清净妙庄严”诸佛呢,他的佛土是广大清净妙庄严的,也是因为佛陀福慧两足尊,所以才能够成就“广大清净妙庄严”,这个是说法主妙德庄严。

然后会众庄严,大众庄严是什么?“众会围绕诸如来”,都是大菩萨围绕诸如来,我们随佛学,大众也庄严,诸大菩萨为伴侣。

觉树庄严就是第四句,“悉在菩提树王下。”这个是比方我们觉树庄严,我们本觉的树根,得到大悲水的浇灌,得到智慧的滋润,能够开花结果。所以说这个一颂,亲近诸佛这一颂,事实上就是说什么?就是说依师法,道之根本依师法。

第二颂就是教化众生。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普贤行愿法门的教化众生,“普”就是普利众生,一个众生也不会舍弃。

“贤”就是贤德教化,次第圆满,按照普贤十大愿王次第修学,门门深入。

所以“十方所有诸众生”,这个就是我们常随佛学以后,教化的对象,我们是教化十方所有的一切众生。

教化的方法是什么?教化的方法就是“愿离忧患常安乐。”最初是教导众生要离忧患。如何离忧患呢?如何帮助众生远离那些愁忧灾患呢?远离那些烦恼痛苦呢?如何帮助众生永不历三恶道之苦,息灭三恶道轮转生死的苦难呢?我们怎么教化他呢?要教化他,息心就是息灾。要教化他不要起贪瞋痴,不要造恶业,不要造非福业。不起贪瞋痴,就能够后世不堕三恶道,现在就能够远离愁忧,灾患,烦恼,痛苦。这个是第一步,这个是“愿离忧患”。

如何能够“常安乐”呢?如何能够帮助众生,教化众生“常安乐”呢?“常安乐”,那么就要教他广修善法;然后更进一步,要教化他,能够通达无我;乃至于教化他,能够断一切见。提婆菩萨说,初遮止非福,中间就通达无我,最后就断一切见。初遮止非福,中通达无我,后舍一切见,后断一切见,知此为善巧。知道这样修行,就是善巧方便了,就是有善巧,有智慧。就能够帮助众生,得到人天的暂时安乐和常乐我净涅槃的究竟解脱的安乐。这是“愿离忧患常安乐”。

更进一步怎么样?还有更深的法门,更进一步,就是教化众生,能够得到大乘普贤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的法门。我们这个本品叫做《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大乘普贤菩萨不思议解脱境界的行愿法门,这个我们也应该常随佛学,去教化众生,让他们都能够知道,都能够修学。为什么说是不思议解脱的境界法门呢?因为第一个,我们修普贤行,无我利他,而能够自己获得法利,所以说它是甚深,“获得甚深正法利。”你看,我们修学普贤行,尽虚空遍法界去修行,这个是无我,这个是利他。我们尽虚空遍法界地去帮助众生,完全无我的时候,实际上怎么样?非常微妙的,我自己成就很快,帮助众生就是成就自己,自己能够获得甚深正法利,所以说它很甚深。利他,能够自利,一般人不理解,不了解,不透彻,不能深信,所以普贤行愿法门,所以说它甚深。

“正法利,”正,是因为无我,无我就为正。

第二,修普贤行愿法门,发广大的菩提心,尽虚空遍法界尽未来际不间断地教化众生,这样子地去行持,不说断自烦恼,而自烦恼自然就能够灭除尽无余。以菩提心,甚深广大的菩提心,尽未来际帮助众生,不需要刻意地去断自己的烦恼,烦恼自然呢,“灭除烦恼尽无余”,自然断尽无余,所以说她甚深。所以现在我们就可以明白了,教化众生,他的对象是十方所有诸众生。他的方法是“愿离忧患常安乐,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首先教众生离忧患的方法,然后教众生得安乐的方法,然后教众生修学普贤不思议解脱法门,能够“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迅速成佛。所以这个普贤法门是不可思议的法门,我们学佛最大的利益,就是开发智慧,断除烦恼,就能够清净自在。

有一些人学了佛,他没有正知正见了,他老是着相修行。老是说,哎呀,哪个寺院开光了,哎呀,我见到佛了,我在虚空中见到菩萨了,我见到观音菩萨了。这个很糟糕,你看海南那个南山寺,他们那个海上观音开光,就有人伪造,电脑上面制作,在空中间现一个观音菩萨,然后到处送。噢,这是我们开光时候显出来的观音菩萨像。这样子是执著,愚痴,迷惑。还有很多拿着这个相片流通,你看看,这个观音菩萨感应,你看看,在海南南山寺那个空中就现出来了,这个没有正知正见。我就看到很多法师也好,居士也好,拿给我来看,还很高兴。这个是没有正知正见,怎么这样子?

如果你烦恼没有断,你见到佛菩萨又怎么样?你见到观音菩萨现身,你又怎么样?最关键是要开发智慧,不要着相修行。不要开口闭口说,哎呀,我见到佛了。

我们原来岐山开光,也是这样子,他们有人跟我说,“哎呀,我看到现场,观音在空中。”

我说,“哎呀,随喜,随喜,你功德大,我看不到,我业障重。”

不是说看不到,如果你修行相应,真的有禅定智慧,肯定可以。但是不要着相修行,不要在表面上下功夫,不要只是片面地宣扬这些,那你就错了。如果你烦恼没有断,你见到佛,佛还是佛,你还是你。你烦恼的时候,你还是痛苦不堪,有什么用?所以归根结蒂,学佛是智慧的成就。我们学了这个颂,我们就可以明白,对不对?

还有一些人说,“哎呀,我学佛,我学打坐,我修禅定,我开发了神通啦。你看,我不用望远镜,我可以看到千里万里之外。”先不管你是不是打妄语,就算是你真的有这个神通,如果你没有开发智慧,如果你没有断烦恼,那也是没有用。

为什么没有用?烦恼来的时候,你看得越远,你就烦恼越多。不看还好,越看就越烦恼,一看气就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你没有断烦恼,你还有贪瞋痴嘛。那你这个神通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没有,只会障碍你,对不对?

所以如果在你无我空慧没有成就的时候,你有了神通,那人家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诽谤你,某某人怎么样怎么样,说得你一无是处。但是你有神通,你马上你就知道了。一知道呢,烦恼一来,糟糕就来了,麻烦就来了,为什么?你起瞋恨心了,你瞋恨心一起,烦恼一来,你瞋恨心比其他任何人都还要厉害。为什么?因为你有了神通,你瞋心一起,破坏性就很大了,造的罪业也就很大了,对不对?

所以学佛是要以智慧断烦恼,不要着相修行,不要求那些枝末的神通,不要单单去修禅定,最关键是要先成就智慧。所以普通情况下,如果没有了解佛法,没有正知正念,要说求什么禅定法,我是不会教。为什么?没有用。你烦恼没有断,你就算成就禅定又怎么样?你就算显发神通又怎么样?你显发神通了,人家很远很远说你了,你的瞋心一起,糟糕了,是不是?你没有神通,人家骂你,你听不到那就算了。所以如果没有断烦恼,没有开智慧,你要有神通,你就糟糕了。为什么糟糕了?因为你破坏力更大,你造的罪就更深,就更大,你下地狱比任何人都快,射箭一样,坐火箭一下就冲下去了。那不是很糟糕了?

所以归根结蒂,我们学了这个要明白,是智慧成就。“灭除烦恼尽无余”,这个才是最重要的。“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你看,他们有一些人修那个大威德法,有一点功夫了,观行有一点功夫了,但是他没有证悟空性。那怎么样?哪个对他不好,他眼睛瞪起来,看人家一眼,那个人就死掉了。那这个不是麻烦了,你看,这个恶业造多大?所以其实就算你有了神通,也不值得炫耀,也不值得到处去宣扬,去夸耀。

学佛,归根结蒂是要学修普贤行门,要开发智慧,要运用佛陀的智慧,运用普贤菩萨行愿法门的智慧,让我们的修行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以修持指导生活,以生活体现修持。以修持指导生活,是偏重于对居士讲的,我们在生活中间了生死。以生活体现修持,是对法师讲的,是偏重于在了生死中生活。所以在生活中间了生死,在了生死中间生活,这样子,是真正地修学普贤行愿法门。

那么前面这个四个颂,是讲我们常随佛学的境界。

2.常随佛学的行持

接下来的四个颂,是讲常随佛学的行持,也分为三个方面,愿行要点一个颂,说法利人一个颂,精密证解两个颂。

愿行要点就是“我为菩提修行时”,这个很重要。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