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净土法门(下册)
4692100000003

第3章 华藏遍《普贤行愿品》学记第一讲(3)

所以世间的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那同样的,善财童子是实践的一个典范,他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中间,也有一些是示现贪、瞋、痴的。比方说善财童子所参的,第九住菩萨是胜热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就示现愚痴,善财童子不学他的愚痴;第七行菩萨是甘露火王,他示现是瞋恚心非常重;第五回向位的菩萨,是伐苏蜜多女,这一位她就示现为妓女,代表贪爱。善财童子能够参访他们,而不受妨碍,而能够学到他们的密意,然后能够庄严显发自己本具的,不生不灭的真心而成无上道。

本来我们说由十信位开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就五十位了,加上等觉、妙觉,就五十二位,那为什么会有五十三参呢?其他的每一位,都是一个善友为代表,唯独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呢,是两个人共一会。德生童子代表智慧,有德童女代表慈悲,悲智双运啦。所以是五十三位善知识。悲智双运就能够快速地达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境界,所以这个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普贤行愿:“普贤”是人,“行愿”是法。并且来说呢,人与法都可以称为“普贤”。

可以从法和人的两个角度来解释“普贤”。

从法的角度来解释“普贤”,法普贤又可以分为体和用两个方面,即金刚乘所说的基道果。

“体普贤”就是万法的本源,就是本觉的心体,也就是称为一真法界。体性周遍称为“普”,随缘显现轮涅诸法,虽然显现轮回涅槃一切诸法真性不变,称为“贤”,所以体性周遍称为“普”,真性不变称为“贤”。这个是体普贤,诸法的本体,我们真心的本体。

悟达国师说,“在一尘而广大悉备,随万有而独立不改。”乃至于在一粒微尘之中都广大悉备,都圆满具足真心本体。所以我们华严境界说,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好理解,但是在一粒芥菜子里面,能够把须弥山容纳进去,这个怎么理解呢?事实上,我们要知道,这个是从真心本体上来说,从体上来说,体上来说是相同的,所以说芥子纳须弥,所以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也就是说芥子它也是真心本体的显现,它的体,它的本体,芥子是相,有相一定有体,这个体是什么?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心。那须弥山呢?也是相,它的本体也是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说体是相同的,是一个,所以说芥子纳须弥。这个是略说。

“用普贤”是真心本体具足德相。德相呢,能够起种种的尘沙妙用。虽然有尘沙妙用,无量无边的妙用,但是恒不离开本体。就好像波浪有千差万别,但是体性都是水。所以从用普贤这个角度来说呢,就说一即一切称为“普”,一切即一称为“贤”;无不从此法界流,称为“普”,无不还归此法界,称为“贤”。

所以我们修行用功,是要真如自性起念还念真如,也就是无念为宗。于一印万法心不染着,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一切万法显现的时候,我们知道,这个都是真心本体,不生不灭的真心的显现,那么不取不舍,为什么?因为取和舍是生灭心。那么既然一切万法,都是我的真心本体的话,我要当相即道,哪里还会有取舍呢?所以,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真如自性起念,还念真如。这是从法的角度来解释“普贤”。

从人的角度来解释“普贤”,分为三部分,有位前酱贤、当位普贤和位后普贤。

“位前普贤”是指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我们说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资粮道呢?要人这个资粮道、资粮位,要有三个条件,那就是坚固的出离心,广大的菩提心和中观正见。那就是我们有这个资格,有这个资粮。入了资粮道以后,我们才是可以说三祇修福慧,三大阿僧祇劫,按显教修可以圆满成佛。发弘哲愿遍度众生称为“普”,将登圣位称为“贤”。

当位的普贤,是指初地乃至十地等觉位的大菩萨。德周法界称为“普”,至善调柔称为“贤”。

第三是位后普贤,就是说他已经圆满成佛了,倒驾慈航来度众生,虽然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究竟位。但是不舍六度万行的因门;虽然已经圆满成佛了,仍然不舍悲愿,示现菩萨的身形,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都是果无不极,因终不舍。果地上呢,已经圆满究竟成就了,但是为了利益众生,因终不舍,还是示现为菩萨。所以其实从这个意义上,从位后普贤这个角度来说,都可以称之为“普贤”,遍证最高果位称为“普”,不舍因门称为“贤”。这就是说位前、当位和位后普贤。

《普贤行愿品》,本来按照四十华严,事实上就是《普贤行愿品》的完整的经文,那么现在我们所学的,是四十卷里面的最后一卷,以十大愿王引导,华藏海会的诸大菩萨、贤圣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本品就被列为,净土的五经一论的第四经。

“行愿”就是愿力与行持。我们这个愿与行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有愿,我们才有目标,才有方向。我们要有行持,愿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两者好像鸟的双翼,好像车的两轮,同时具足,就可以迅速地圆成福慧资粮。事实上我们要知道,本品里面所讲的不思议的解脱境界,也都是我真如自性的境界,所以普贤菩萨等等恒河沙数贤圣众,也都是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的显现。事实上都是,我们一定要能够消归自性,都是显示、指示我们开发我们的真心佛性。

那么这个是说,第一重玄义,释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个品就是这个品类、这个名称。

辨体

第二重玄义就是显体。名是假名、是宾,体是主。我们要能够显发所诠释的理体,我们能够体悟这个理体以后,才能够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事实上,显体、明宗、论用,这个就是用三德来说,用三德秘藏来说,显体,是法身德,显发法身德;明宗,是修行方法,是般若德;论用,是帮助自他一切众生得解脱,是解脱德。

我们这个本体,迷之者历劫长沦苦海,正如本经后面的偈颂所说的,“往替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我们因为迷了这个本体,对于不生不灭的真心,我们迷昧了。虽然有,但是我们自己不知道,所以没有智慧力,所以造了种种极恶的五无间罪。此体悟之则当下具足,正如偈颂上所说的,“诵此普贤大愿王,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所以我们只要能够悟,悟这个“大方广”的真心,当下就圆满具足。所以说,初发心时即成正觉,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因为我们当下就可以顿悟成佛,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因为我们圆满成就不从外得,而是本来就有的,只要显发真心本体就好了。所以说,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但尽妄缘,即如如佛。那么本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一真法界,唯此一真实,一切都是真心的显现。四圣六凡十法界,都是我们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心所显现的。而且这个真如妙体,性非染净,遍能出生染净诸法,所以说性具三千。我们天台宗的教理说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我们现前这一个念头,它就具足三千法。为什么说我们这一个念头起的时候,一定会落在一界。你起一个我要修六度万行,那你这个念头落在哪里?落在菩萨界。你起一个念头,我要修持好五戒,那么你这个念头就落在人法界。总而言之,一念起时必落一界。一界即具十界,每一界都具足十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