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25

第25章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试教育是影响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主要障碍

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它主要表现为: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基本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惟一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取高分而恶性竞争,忽视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忽视了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违背了全面发展的精神,歪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是与我国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

固然,应试教育的存在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有社会根源,也有教育内部的问题。

(一)来自教育系统外部的主要原因

1、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机会少,高学历往往是一个人通向高地位、高待遇、高消费的桥梁;高考成了一个人改变其社会经济地位的基本途径。

2、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不合理,重学历,轻能力,盲目追求高学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挫伤着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走向劳动岗位的积极性,这些都迫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取得社会承认的希望寄托在升入高等学校上。

3、家庭社会的价值取向,传统的“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广大家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4、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学校逐渐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导致教学内容日趋形式化、教条化,严重脱离实际。更为严重的是,在国人的思想深处形成了重读书、轻实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陈腐的思想。科举制度是典型的应试教育体制。重经义、重八股;轻实际、轻实践;重才轻德、一卷定终身。清末废科举以来,其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仍未被消除。

5、社会主义建设给人们展示了各展其能的美好前景,人们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精神需要也增长起来,许多家长要求孩子升学,而学生自己也向往升学。

(二)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主要原因

1、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一张考卷定终生”,对考生造成的巨大压力,诱发和加剧了应试教育的倾向。

2、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制度僵化、没有弹性,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3、重点学校制度的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的现实也对家长和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4、某些党政领导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校间的不公平竞争长期存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且被少数人垄断。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人们就如何克服应试教育的倾向做了种种努力,提出了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显然,应试教育的存在与社会宏观环境及教育系统内部的条件密切相关,要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需要一个艰难而长期的过程。

二、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然选择

(一)20世纪末素质教育的提出

当教育首先不是着眼于人的发展,而是考试分数的时候;当考试不是为教育服务,而是教育为考试服务的时候,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指责。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自下而上、上下互动的素质教育热潮。

素质教育思想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现代化是20世纪80年代世界性的主题。改革、开放是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特征。教育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而且要促进社会和人的现代化。面对21世纪的召唤,世纪末的反思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世纪之交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宏观价值取向,这就是: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主体化、教育非制度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取向。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应试教育模式显然无法体现上述6种教育价值取向,相反,素质教育不仅在理论上体现了这些教育价值取向,而且正在努力将它们贯彻于现实的教育实践之中。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视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歧首先体现在人才观上。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人才观。人才是有层次的,应试教育无视人的差异性和人才的层次性,施行整齐划一的教育,围绕选拔性考试,置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于不顾,最后筛选出少数尖子生。素质教育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信奉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皆能成才。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另一严重对立表现在教育质量观念上。应试教育把考分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它突出了教育的选拔功能,扬弃了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养成性职能;它只重视学生的卷面分数,搞分数排队,唯考试分数至上。素质教育并不排除考试和升学,而是将考试和升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认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是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即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健体的本领,并在这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全面的体现,它和许多科学真理一样,最怕被人庸俗地去理解。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肯定不是多上几节素质教育课,多搞几次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或者是减少几次考试的问题,当然更不会是一帖包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社会为基础、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书(知识)”为本,更不是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实践;是追求个性全面发展教育理想的现实选择。我们从素质教育中期望的是,素质教育能在宏观上带来教育结构的大调整,造就不同类型与层次的人才;在微观上素质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养成现代人的现代品质,以及充实的生活态度,而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某种具体实用的知识技能。素质教育并非是对过去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的全面否定,而只是对单纯以应考为目的的、忽视学生个性和自主精神教育的一种否定。

(二)21世纪素质教育的新内涵

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要唤醒的是全社会重视教育的意识,让适龄儿童都能入学,普及义务教育;那么,随着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经济市场化的逐步形成,科技产业化的要求,文化多元化的出现,信息网络化的到来,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提高;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唤醒的是素质教育的意识,从而改革导致应试教育的各种深层次问题,让我们的下一代能真正接受优质的现代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最初是针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的,但在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至少有三层含义:

一是要把素质教育从原来的基础教育阶段,扩展到教育的整个系统,也就是说,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实施素质教育。

二是要把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宗旨。要把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这就突破了原来主要针对应试教育弊端的这样一种素质教育的取向,着眼于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是素质教育要从原来的典型引路、区域推进,发展到“综合配套、整体推进”。某一地方的具体经验、某一方面的具体做法,固然可以宣传介绍,但更需要各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运行机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变革或创新。

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不再是片面推进(如基础教育)或某方面推进(如教学领域)素质教育的问题了。回眸20世纪我国百年教育的曲折历程,审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我们不得不说,以提高人的素质,重视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QualityEducation),不失为是我们用现代教育理念构建面向21世纪需要的新教育的一项巨大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面向21世纪社会、经济需要而进行的“升级换代”,是教育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式。

2000年之前,我国教育主要是要实现“两基”(即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两个85%,同时进一步落实“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2000年之后,做什么?就是要进一步巩固“两基”,但重点要落实“两全”。落实“两全”靠什么?要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综观建国后60多年的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教育改革从服从于政治,到服务于经济,再到服从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体现出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

在教育目的理论上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目的的实现问题。怀特(White。J。)在《再论教育目的(TheAimsofEducationRestated)》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教育目的是实践性的,在最后的分析中,实践性是一个关键;有一套正确的、有吸引力的教育目的,但没有人知道怎样具体地把它们转化为现实又有什么用呢?”为了使教育目的顺利实现,除了确立一套正确合理的教育目的,形成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以外,要使每一层次的目的转化为下一层次的目的或目标,就必须加强教育立法和教育督导,把教育目的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教育系统、教育管理部门的各级机关、学校有法可循、有法可依;并重视教育督导,政党、立法机关确立了教育目的,国家据此指导教育系统,教育系统据此引导学校,学校据此引导教育过程。只有通过监督、引导,教育目的才有可能层层落实,顺利转化。此外,在教育系统内部,必须由各级教育职能部门、教育实体逐级实行教育目标管理,使教育目的操作化,真正起到指导、推动、组织、评价的作用。同时加强对校长、教师的培训,增强目的意识,自觉地遵循、运用教育目的,真正落实到教育过程中。唯其如此,教育目的的实现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思考与练习

1、何为教育目的?它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教育方针?

3、“爱国、守法、诚信、知礼”这一要求属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的哪一层?为什么?

4、现实中为什么会偏离全面发展教育的轨道,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