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现代教育学
4691500000016

第16章 教师的任务与职业特点

一、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就是要把书教好,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本领,增长智慧,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坚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其具体任务是:

(一)教好功课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教师教好功课,搞好教学,既是学校以教学为主的要求,也是学生以学为主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好课,教好课,“教书”必须立足于“育人”,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教育于教学、活动和管理之中,以潜移默化,形成学生的坚强信念和良好行为习惯。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专门阵地,做好班主任工作,指导团队和学生会的工作,并加强“师德”修养,言传身教,用自己的优良品德、高尚情操和文明行为影响学生。

(三)组织好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虽然是教学计划之外的活动,但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的成长、教育和教学目的的实现是极为重要的。

(四)善于总结教育经验

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为指导,不断分析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途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广大教师不断地、系统地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对于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劳动是培养人的劳动。在教师劳动过程中,劳动对象是人,劳动工具是人,劳动产品是人。因此,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自身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于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道德品质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心理活动,而学生的心理不仅是各不相同,而且是不断变化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发展倾向,何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很大差异。教师对每个劳动对象都要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法加以塑造。因此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还在于教师面临的学生都不是“白纸”,他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广播、电视、小说、戏剧等多种多样的影响。教师必须对各种因素正确分析,综合利用,要求最佳选择,取得最好效果。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还在于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任务实施过程是极其复杂和艰难的。

正是由于教师劳动对象的多样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劳动目的的全面性决定了教师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不可能按统一型号、固定的操作程序和简单模仿,机械重复的方法来完成,要因材施教,注意个别差异,区别对待。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换和创新上。教育内容和方法因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异,教学方法又因学科、教材和教学条件而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很大差异,教育内容、方法要与之相适应。对于同一年龄的学生也不能套用统一的方法,应该经常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和形式。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和发展,有些情况是难以事先估计的,这就要靠灵活,要靠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创造性才能的表现。

(二)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

教育、教学就是教师个人素质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也使用物,诸如粉笔、黑板、模型、挂图、录音机等等,但这些都是次要的、辅助的,它们只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决不能代替教师自身的作用,而且教师必须达到或超过教材所代表的知识、智能水平,否则无法正确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是教师劳动和其他行业劳动的重大区别。这就是教师工作的主体性。

正是由于教师工作的主体性,也即教师不是使用工具去影响劳动的对象,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是教师的言行将作为榜样而影响学生,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资仿效的榜样。然而决定学生和教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的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还表现在教师情感、意志、性格诸方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上。苏联科学研究员尼奥拉泽通过实验证明,只有那些热爱自身任教的学科,热爱学生并且是用自己的心灵之火感染着学生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才是美好的。孩子们对教师的感情又直接影响对待该教师任教学科的态度和看法。教师的世界观、品行,他对各种现象的情感、态度都在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有时这种影响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教师一举一动都处在学生严格监督之下。学生感到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学生满腔热情,学生也就容易形成热爱祖国、好学上进的思想品质。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表现出的意向的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优良品质,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意志的巨大力量。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是教师“授业”时要先做示范。例题的演算,实验的演示,课文的范读,无不起示范作用;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教师长期示范。教师自身知识是否渊博精深,也在影响学生。

(三)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

教师劳动具有个体性的特点。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家庭访问等等都是通过一个个教师个人劳动单独完成的,另外教师为了用本身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还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修养,这更不是别人所能代替的。虽然学校还要开展集体活动,但这些集体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出题阅卷),事前需要个人的独立钻研,事后需要个人的独立思考、评价。并且这种集体活动只能是教师活动的辅助形式。

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不仅是许多教师共同进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许多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是学校领导、家庭成员和社会影响的结果。一个学生的进步,很难说完全是哪一个教师的工作成果。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加强集体观念,通力合作,而且要求教师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

总之,教师的劳动是通过个体劳动的形式体现集体创造的成果。

(四)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工人劳动上下班有一定时间,下班后时间归个人所有,完全可以处理自己的事情。教师却不同,上完班后要找学生补课、谈话,开展课外活动;离开学校后仍然要备课、批改作业、家访等等。工人劳动的空间是工厂的厂房,教师劳动的空间不局限于学校范围,他要走到社会上去,走到家庭里去。这就是说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这一特点是由培养人才的相对稳定性和学生成材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的相对稳定,对于教师劳动的连续和学生学习成材都是有利的。这样可以更好地规划学生的教育培养,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检查、评估劳动的效果,在长期稳定的连续相处中建立真诚、融合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保证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尽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但家庭、社会的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受教育没有时间空间的界限,教师教育学生必需要突破学校的框框,主动去“追踪”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去付出自己的心血和感情,何况现代教育是开放、立体、复杂的教育,而不是封闭、平面、单一的教育,绝不能局限在学校的小天地中。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正是由于他们不惜时间和精力,突破学校的空间,日以继夜,孜孜以求,才取得显著的成绩,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五)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间接性

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个长期细致的耐心教育和培养的过程。教师劳动往往要经过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出教育成果。不仅以人的整体发展来看,教师劳动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就从某一具体、局部的身心特点的发展变化来看,也往往要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如某一种期待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缺点的克服等等,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才成长的周期较长。工人、农民在短时间内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教师看到学生成才时,自己往往已经鬓发斑白了。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在教师本身的终身教育上。当教师前,接受人类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连续劳动过程;当教师后,还要不断接受新知识,这又是一个长期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工人、农民劳动的结晶是机器、庄稼,是物化劳动,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身上的知识、才能,是提高人的素质。学生毕业后参加社会劳动时,运用教师给他的知识和才能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就是说,教师劳动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且是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学生成了教师物化劳动的“中介”。这就是教师劳动的间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