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我的琵琶行
4690700000012

第12章 琵琶情(4)

虽然礼物和心意都有所表达,但不能陪伴在一起,多少也还是有些遗憾的,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让我总有理由来解脱,但儿子一定会体谅的,这么多年来这次还真是有些过意不去了……抱歉哦!

十三、人在旅途

上午9点多火车晚点十多分钟到达,合肥比想象中气温要高一些。习惯了北方冬天室内的暖气,到外省总是有种担心,特别是关注弹琴的手是否能保持松弛状,行李总是要多一些。

"打一枪换个地方"。多带的衣服成了累赘,不过今晚演出完即回北京,夜里还是需要的,更何况明天一早北京的气温也是很低的。

风尘仆仆、乐在其中。一段时间有一次这样的行程,也是蛮开心的。虽然好辛苦,甚至因睡姿不好而腰酸背疼,但相比过去,已感觉好了很多很多。特别是好朋友之间互相聊聊关心的话题,也是一种交流和放松。这趟列车让我最满意的是一上车就有琵琶音乐伴随,《月儿高》、《春江花月夜》、《塞上曲》不时地在我耳边回响,好奇地我赶去8号车厢询问是哪位演奏家的专辑。从广播室播音员处得知,这是"列车广播歌选集"其中的一盘音带,由于好听、由于她本人喜欢,虽然已使用多年,而且都旧了,封页也没了,但一直还在享用。真感谢这位年轻的播音员,由于她的偏爱,使我们能在这近20小时的旅程中多次欣赏,也由于她的反复播放,使我有机会静下心来研究这盘专辑中的演奏家及其风格和流派。

我们这些人聚到一起,话题更多的还是有关音乐和音乐人的故事,近百人的队伍聚到一起相当热闹,车厢里爽朗的笑声以及分享饮酒人的快乐包括他们曾经的故事还是很有趣的!

人生千姿百态、五光十色。开心、健康就好啦!

十四、飞雪迎春话心境

早上撩开窗帘,漫天白雪喜悦无比。哇塞,好心情!

今冬已下了数场雪,有俗语:瑞雪兆丰年!爽!

带着相机,带着好心情,出发!

昨天有朋友提示:20100102正念反念都一样,是呀,谁那么聪慧?我准备挖掘下一轮正反数了。哈哈……数字对我来说总是首先反应在DOREMI上。嘿嘿,无论从什么角度说,这一天对我来说都是印象深刻的。

愉快的心境,爽朗的笑声,元旦休假的最后一天,不能错过朋友聚会呀。是吧!鲜花、美食、甜甜蜜蜜!

原本以为一场大雪会影响晚上剧场演出的效果,结果正相反。国家大剧院的小剧场,热情四溢,台上台下融为一体。观众席上,居然还看见了昨天曾来看演出的观众了。啊!真是好极了。满满当当,座无虚席。

地面上积满了厚厚的雪,胡同里怎么也打不上车,拿着乐器、带着服装也不便乘坐地铁,唯一只能冒着危险开上我的爱车。但是--以愉悦的心境,时速20的气派,奔驰在长安街上的那种感觉还是很酷的。

啊!一样的心情、一样的生机,明天会更美好!

十五、感受高铁

号称速350号称的高铁,今天下午体验了。从长沙南至广东北路段,六百多公里只用了两个多小时。

宽敞的候车室酷似机场,整洁而又有序,经过集体通道,我们一行上了G6007次。

可能是运行时间不久,大家都在好奇中,连车头也专门去观察了。总体印象很不错。短短的两个多小时脑海中不停地蹦出"便捷"两字!

车上,时速200基本没太多的感觉,330左右还是有些晃荡的,特别是噪声还是比较大的。我们是在二等车厢,很干净。好玩儿的是一上车,就有个哥儿们喊"卖重票了",结果仔细查看,发现他拿错票了,把同事明天的票先用上了。啊呀,真是粗心,好在这趟车很快,他不需要站太久。哈哈……先慰问一下吧!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我们的出行水准,大家感慨地说:中国在进步!真是心情愉悦,赞一个!

除了我们一行,同车的还遇上了湖南花鼓戏剧团的同行,她们也是去广东演出的。自报家门,虽说是第一次见面,但还是很亲切,特别是当得知她们平时都看我的碟片和书谱演奏时,还是感觉很欣慰的。交流中没有生疏感。(说明了我曾经出版的四本书谱和百余首VCD、CD心血和劳动没有白费,还是有人关注的嚒)。在满足她们的要求后,我也留下了这一幕。哈哈……心情格外好诶!

出于好奇,也想把这次感受留个纪念,因此总想拍下珍贵的时刻,但还是没有抓到最高时速。留下337作为纪念吧,谁让咱摄影水平不够段位呢。啊……惨!一路总在折腾。

其实,生活中有时留下一些遗憾也不是什么坏事,至少他会与期盼联系在一起吧。回去进修进修,没准下次就赶趟了呗。

嘿,来啦!同事们都在欣喜若狂地喊我。

348km/h、349km/h、351km/h,终于如愿了!

今晚没有演出,我们的目的地是东莞,因此下了高铁,还要乘坐大巴士前往。

十六、多了一份牵挂

离开厦门直接来到了沈阳音乐学院。虽然路途不短,甚至有些疲倦(飞行时间都要花费数小时),但心情格外高兴。当天见到了学校的几位琵琶老师,谈论的话题也聊得很尽兴。

厦门与沈阳的气温反差很大,以至于有点缩手缩脚。青年琵琶教师李璐璐很细致周到,为我准备了暖宝宝,让我保持一种轻松投入状态。

鲜花和掌声对于演奏家来说是不陌生的。下飞机见面那一刻见到学校送上的鲜花,特别是鲜花上的留言令我感慨:"吴老师:沈阳音乐学院热烈欢迎您的到来,祝您快乐开心每一天"。简洁的语言、朴实的情感,给我带来深深的暖意,真的感觉好亲切哦!

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很容易激动,也很懂得领情,这种表达方式使我感觉好温馨。虽然院长因为在北京参加CCTV电视大赛没能见面略有些遗憾,但此时此刻我依然想说:谢谢民乐系!谢谢沈阳音乐学院!

沈阳音乐学院的前生是延安的鲁艺,早年的文脉和传承使得学院有着良好的氛围,从这里走出去的音乐家,特别是作曲家很多。现任院长是著名歌唱家刘辉先生。民乐系主任著名琵琶演奏家刘刚是我的好朋友,我们从80年相识至今已有30年的交情。作为同行、作为几十年交往的好友,当接到沈阳音乐学院民乐系邀请来这里做专题讲座时,我的心情还是很激动的。虽然期待已久,但真正落实到具体时,还是有些忐忑不安的,毕竟我长期在舞台一线,作为艺术教育所涉及的专业领域,我的经验远远不够。

尽管有热情,尽管我的行程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但我还是思考了与这里的同行朋友、琵琶老师和琵琶学生们交流的话题--《琵琶艺术的审美与表达》《吴玉霞首演的琵琶曲》。

讲座一共是分四大块时间,4月27日上午(9点至11点30)和下午(2点至4点30)作了首次的面对面。

现场气氛热烈而松弛,特别是对"突发事件暨应变能力的培养"一节尤其感兴趣。我采用了专题性的讲解、现场公开课和现场演奏示范相结合的形式,从艺术与人生的角度引入琵琶艺术的审美与表达,包括我本人首演和创作的乐曲作为切入点,以漫谈的形式作论述和讲解。28日将有同样的一整天时间交流,希望自己的努力有良好的反响,更希望通过此次的交流活动使自己有所收获--为深度调研当今中国的艺术教育之现状与思考做一些知识和信息的储备。

……

两天的学术讲座圆满而愉快地结束了,一切都在如期进行着。

沈阳音乐学院的国际学术报告厅,不时传来欢笑声,使我与师生们的距离越来越近。

两天共为7名学生分别作了现场"一对一"的公开课和若干首琵琶曲的示范演奏,细化地分析了文板类乐曲的色彩对比与多样化手段的表达方式,对叙事性和武套大曲的把控以及有效地运用力点,充分挖掘才情作了分析。提出了有心人与善学、会学的重要性,与学生们共勉心得:"用心、用情、用智"。

除此,我从艺术与人生的角度与师生们分享了"先苦后甜"和"厘米精神"的体会。在深度探讨琵琶艺术的审美与表达和倡导文化自觉意识与理念中,达到了互动与伸展。

倡导多重形式的教学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习思路是我此次讲座的核心。学术讲座在琵琶二重奏《霓裳曲》(我根据民间乐曲新编的重奏,特邀著名琵琶演奏家,学院民乐系系主任刘刚老师一起演奏)中圆满结束。

没想到,真的没有想到!在最后的时刻,刘刚主任代表刘辉院长(因在北京参加CCTV电视大赛)为我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

手捧荣誉证书,在激情时刻我感言:来时是带着涌动的激情与师生们分享学习琵琶艺术的体会,回时却带着沉甸甸的一份聘书;对于我来说会一如既往的关注民族艺术的发展,只是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牵挂。

艺无止境,我将会继续努力,珍惜机会和荣誉,以真才实学回报社会。

十七、《千秋颂》给我自信与自强

自信,除了人们形容的"艺高人胆大"以外,我觉得外环境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1994年在为台湾普音文化发展公司录制佛教音乐的排练间隙,我的"投入"引起了著名作曲家中央民族乐团前任团长刘文金先生的注意。

"在弹什么呢,这么认真"?

刘老师在问。

有点儿不好意思的我,低下了头。

"刘老师您能听听这首曲子吗"?

"行!弹吧"。

五分多钟的演奏结束了,不安的我等待者大师的审判。"谁写的?挺有新意的。语言很有特点,西域色彩,有点儿感觉,主题突出方面可以再加强一些"。

心神不定的我开口说道:"是我练习写的"。

"是呀?很好。你们应该学学自己动手写了,弹了这么多年琴,又接触那么多作品。自己写对这件乐器的推动,包括对技法运用会比较熟悉、自如一点"。

"刘老师,我准备开独奏音乐会,您能为我写一首琵琶曲吗"?

"这首不是挺好吗?新作品,又是自己创作的,这样开音乐会才有意义"。

"那能行吗?会不会显得有点小儿科"?

"好好把结构调整一下,注意乐曲整体的完整和一致性,没什么不可以的"!

就这样,在作曲家刘文金老师的鼓励下,我大胆地在《千秋颂》吴玉霞琵琶独奏音乐会上演奏了。

《律动》表达的是:冬去春来,沧海桑田。大自然生生不息、无穷无尽的不断演进,通过对#G、#D、E、A四个音所产生的特殊音响效果加以展示,令人耳目一新,产生悠长的回味。

我的公公何骏先生是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早在上世纪40年代,他的名字就被收入《中国美术年鉴》。他很支持我举办这场演奏会,特意为我题写了《千秋颂》的横幅。

音乐会现场气氛热烈,台上台下沉浸在一派艺术的海洋之中。音乐会特邀著名歌唱家刘维维主持、中央民族乐团协奏、中央音乐学院指挥家王甫建担任指挥。孙启孟、王光英、迟浩田、谷牧等领导和著名音乐家李焕之、吴祖强、刘德海等观看了演出。

我的老院长、著名作曲家吴祖强先生曾为《千秋颂》独奏会写过这样一段衷心的祝福: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吴玉霞女士以《千秋颂》为名献给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的这场琵琶独奏音乐会,的确可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并使得这场音乐会真正包容于博大高雅的文化氛围之中。我谨祝音乐会圆满成功!

吴玉霞是目前我国乐坛相当活跃的优秀琵琶演奏家,幼年开始学习琵琶,勤奋刻苦,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后受教于诸多名师门下,得以博采众家之长,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她技艺娴熟,音质优美,表情细腻又炽热奔放,曲目广泛,感染力强,动人的演奏深受听众欢迎。她还积极支持和热心于新作品的演奏和推广,自己尝试琵琶曲的创作,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艺无止境,前程遥远,企盼百尺竿头,继续向上登攀。

我的主课老师李光华教授为此送我一篇《玉琢器成为霞满天》:

吴玉霞的琵琶演奏技艺为观众所叹服,为专家所首肯,赢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这是令人十分欣慰又非常高兴的事。作为同行与师友,在她的琵琶独奏音乐会开幕之际,深表祝贺之余,还想谈一点感想。

琵琶是民族乐器中最富于变化音色的弹弦乐器,在独奏音乐中占重要地位。由于中国民族弦乐器中机械结构不多,全凭演奏者心悟手从,心与手会地按位取音,推挽轮弹,极尽变化流动之能事,使音乐产生动静、虚实、阴阳、相生与致远的效果。其次,中国民族乐器非常注重韵味的悠远,往往在主音之后尚有欲断还续、余音袅袅的情趣,这样使音乐由强变弱、由近趋远、由大到小、由外入内,产生十分感人的效果,类似这样的处理也要演奏者有独特的体悟,心灵手敏、心手随便,最后达到心手两忘。至于琵琶演奏长短不一的乐句,顿挫转折,急缓轻重,疏阔绵密的适度,曲谱既法度森严,演奏时又要掌握相当的弹性,没有高深学养的人,是不能游刃有余的。

玉霞随我研习琵琶之时,并未显示超人的天资,然勤奋过人。对乐器的性能、特点,潜心揣摩。对于指法技法,刻苦磨炼,师心自得。春夜秋窗,数度寒暑,打下了深厚的功底。要特别指出的是,玉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文、乐论、画论、和民俗民风,涉猎深广,情有独钟。体悟既深,使琵琶演奏相得益彰。比如民乐曲中追求与表现的意境,必然要避其音节繁多,往往在乐曲中出现间歇,"此时无声胜有声","大音稀声","有无相生",这些理论的融入,使玉霞的演奏有时犹如水墨,愈晕愈淡,渐至无声,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呈现出强烈的中国文化韵味,这点正是玉霞迥出于时辈而又为同龄人所不及之处。玉霞能转益多师,又不拘守家法;自成面目,又富有妍媚秀韵的女性情愫,这都使她演奏表现东方女性的音乐作品妩媚、哀怨的特点,达到了冰炭一炉的境界。

有名于时,艺无止境。为玉再琢,为霞再举。

恩师实在而又充满厚望的寄语,让我感觉身肩的重任沉甸而又艰难。我默默地要求自己:只有靠百倍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和老师的期望。

在中国艺术发展的轨迹中,我始终以为:中国的民族艺术要想走向世界,就首先应该从传统走向现代。基于这种理念编排的曲目,也是我在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和庆贺国际儒学联合会成立大会之际,作为唯一被邀请参加此次活动的音乐家所作的思考。

作为一名女性,我也有自己的家庭,有丈夫和孩子。我热爱他们,如同我热爱自己的琵琶艺术事业。我知道,有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对于一名职业女性来说,正确处理好事业与生活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确信事在人为,只要你尽心尽力去做,是可以同时扮演好两种不同角色的。

"有名于时,艺无止境。为玉再琢,为霞再举"。

在今后的艺术和人生道路上,我将永远铭记着李光华老师送给自己的这句话,向着更高的境界攀登。

十八、态度决定高度

说起《霸王卸甲》,我想起了著名学者、理论家、音乐评论家田青先生,他曾在一篇"华韵九芳"与新古典主义--听"华韵九芳"民族室内乐音乐会有感的文章中,对我的演奏给予了高度评价和严肃"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