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165

第165章 朱元璋人君之过莫大于杀无辜人君之艰莫大于辨邪正

朱元璋(1328—1398)即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公元1368—1398年在位。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红巾军。1368年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北伐,攻克大都(今北京),灭元。1381年,占云南,统一全国。在位时奖励农桑,均平赋役兴修水利。又抑制豪强贪吏,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晚年分封诸子,立长孙允蚊为继位人。

朱元璋就是明朝开国皇帝,他后来被追谥为太祖,所以通称明太祖。毛泽东最初知道的朱元璋故事,可能还是从少年时所读《大明英烈传》等书本中寻知的,它虽是民间流行的稗史演义,与真史多有出入,但却把朱元璋云龙风虎的事迹作了形像的刻划,给早年的毛泽东留下了深刻印象:朱元璋是推翻元朝的英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授《农民问题》,当讲及元末农民起义时说:元末,朱元璋是一和尚,平时睡着了常作“天子”字形,郭子兴见而奇之,收为部下,后代子兴而起。初犹能代表农民利益,以后遂为代表地主的利益,故能贵为天子。这是毛泽东对朱元璋一生的定位,以后他评价朱元璋的功过亦是从这一定位出发。如1939年,由毛泽东修改定稿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中国社会》中将前期的朱元璋界定为农民起义领袖,与秦朝陈胜、吴广,唐朝黄巢,明朝李白成等所领导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625页)

毛泽东的历史知识很丰富。1945年6月17日,他在延安召开的中国革命死难烈士追悼会上演说,当谈到“红军”史时就说:“中国历史上没有红军,要说有就是明朝朱洪武起过一次‘红军’,他们打的旗子是红旗。有的人以为红军这个名称一定是外国来的,我说不一定,你就只知道外国的事情,中国祖宗的事情就不知道。”(《毛泽东文集》第三卷第434页)按,中国南宋、金和元时的南北方农民武装,多以头扎红巾为标志,而泛称为“红巾军”,但专称“红军”的,乃是元末农民利用白莲教(弥勒教)组合的武装。它起事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主力红军刘福通部,他所拥立的韩林儿(小明王)为各支红军奉行最高领袖;郭子兴部,后朱元璋为统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起之秀朱元璋在称吴王前,是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打着“红军”旗号作战的。史称他作战勇敢,奋不顾身,身先士卒,而又多谋善断,谋必有中。毛泽东对朱元璋马背上创业、打天下,非常欣赏。后来在读冯梦龙《智囊·孙膑》篇谈及“驷马之法”时,特地点明:“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66页)

毛泽东重视朱元璋,因此也很关注对朱元璋的研究。尤其是对吴晗所著的《朱元璋传》提出了许多想法,在认真地阅读了吴晗写的《朱元璋传》稿后,1948年11月,毛泽东在河北平山西柏坡接待了吴晗,谈了一个晚上。毛泽东对书稿中关于元末农民大起义的西系红巾军领导人彭和尚(即彭莹玉)的一段描写提出了疑问。吴晗在1948年《朱元璋传》修改本里说“虽然谁都知道西系红巾军是彭和尚搞的,彭祖师的名字会吓破元朝官吏的胆,但是起义成功以后,就烟一样消失了,回到人民中间去了。任何场所以至记载上,再找不到这个人的名字了。”吴晗称赞彭和尚“功成不居,不是为了作大官而革命,真是了不起的人物”。毛泽东对此不以为然,说:彭和尚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有逃避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后来,他在退还《朱元璋传》原稿时,给吴晗写了一封信,内称:“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毛泽东书信选集》第310页)据毛泽东秘书田家英和曾彦修谈及,当时毛泽东认为,吴晗不应当那样书生气十足地只说朱元璋的残暴,那是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需采取的措施。否则他的皇帝位就坐不稳。

1955年,吴晗又重写《朱元璋传》,先油印一百多本,征求意见,他特地送给毛泽东一本,在书页签有“送毛主席,请予指正”字样。这本油印本至今保存在毛泽东故居书房里。毛泽东在多处用铅笔划着各种符号,他在肯定吴晗新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指出:“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年)。”(张秀娟主编《握手风云》第598页)这个本子在1965年出版,据称,吴晗仍是书生气十足,把朱元璋改写得更坏了。显然这与毛泽东的思路不一致。

1964年,毛泽东多次谈及朱元璋,都予以高度赞扬,如在2月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历代皇帝:明朝皇帝搞得好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太祖;一个是成祖。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做得最好,他一字不识,是个文盲。在3月的一次会上又称赞他“搞得比较好”,等等。

由于对朱元璋的兴趣和赞赏,建国后毛泽东在视察当年与朱元璋有关的城市时,往往就会提及朱元璋和他的故事。1953年,毛泽东视察江苏南京。在听了陈毅介绍的有关朱元璋一些传说后,毛泽东说:这些都是些传说。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后取得民心,得了天下。1959年5月的一天,毛泽东参观北京观象台后,在古城墙上行走时,又和随行人员说起了朱元璋。他说:朱元璋是安徽凤阳人,明朝的开国皇帝。由于他出身贫穷,为了谋求生机,出家为僧。朱家生八个孩子,只活下六个,四男二女,朱元璋排行最小,小名叫重八。这一年遇上百余年罕见的干旱和瘟灾,他的父母和兄长都被夺去了生命。当时年仅十七岁的朱元璋,埋葬了双亲,便离开濠州开始了他的游荡生涯。他为生活所迫,常到安徽、河南,往返七、八次,往返搬家,接触了社会,又经游历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生涯。当时河南南阳和安徽淮南,是白莲教内两大教派活动的中心,出游期间他不可能不接触白莲教。出游返乡后,又加入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初为步卒,由于作战勇敢,才智过人,很快被郭子兴收为心腹。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把这支义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了。当时他采纳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在群雄中已无敌手,自己称了王。朱元璋后称王的做法,既避免了成为众矢之的,又赢得了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卓越的谋略和胆识才气。朱元璋在平定江南的关键之敌陈友谅和鄱阳湖之战中,充分发挥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当时,陈友谅用兵六十余万,楼船数百艘,他采取主动出兵,企图一举消灭朱元璋的策略。朱元璋仅二十万人,又都是小船。朱元璋亲临前线,亲自督战,他临危不惧,终于取得胜利。毛泽东接着夸奖朱元璋:鄱阳湖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朱元璋在十三年的统一战争中,屡败了强敌,消灭割据势力,出军北上,建都南京,在执政的三十年中,表现了他光辉的一生,真不愧为一代英豪。他是个放牛娃,开创了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上无惯例。他没有什么文化,完全靠他的聪明才智,是他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可以说他是中国历代皇帝中成功的一个典范。

总之,毛泽东对于朱元璋,确实有认识、有研究,他是把朱元璋放在历史大文化的巨流中作审视的,因此他在分析朱元璋的不足之处后指出:我们后人要很好地研究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很好地学习他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要研究中国悠久的历史,要好好学习历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