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115

第115章 王勃时来风转滕王阁,佳赋传千秋

王勃(649—676)唐朝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作品气势充沛。渡海省亲,在南中国海落水溺死。墓在越南,有祠。

王勃是初唐时期大诗人。1958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就破除迷信为题,说了古今中外几十位创造型年轻人,其中一个就是王勃。他说: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作者,唐初四杰之一,也是一个青年人,死时才二十九岁。

毛泽东喜欢王勃的诗文,且深知他的一生。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五律,毛泽东背诵书写过,并题写“王勃诗一首”。1961年10月16日,还书写给罗瑞卿。在一本中华书局版的《注释唐诗三百首》里,于这首诗的天头上有批语:“好”;还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处连着画了三个圈,且经常在谈话中和文里信中引用。1959年9月,他与邵华谈唐代诗人和王勃时,特别提到对诗中“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很欣赏。1960年1月,在与秘鲁哲学家麦约尔卡共餐时,发现对方喜欢吃辣椒,说:我们志同道合,不仅在哲学观点上接近,在饮食习惯方面也在靠拢。秘鲁和中国虽然相距万里之遥,正像诗人王勃所说的那样“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勃骈体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毛泽东很是欣赏。他曾经在言谈里多次引用其中的文句,尤其是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类对仗工整、声律和谐的句子。据作家王蒙回忆:1956年,当他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受到种种非议,但毛泽东得悉后,却说了一些袒护的话。他说:这部小说也有缺点,正面人物写得不好,软弱无力,但不是毒草;就是毒草也不能采取压制的办法。接着,毛泽东就引了《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说:我们的政策是“落霞与孤鹜齐飞,香花与毒草共放。”六十年代,毛泽东在与子女谈话时,又背诵这篇诗序中的佳句,边加评论,兴之所至,悬肘挥毫,为他们书写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毛泽东因为对《滕王阁序》的兴趣,又联系到作者王勃的写作。据说毛泽东有一次在中南海开会间歇,问与会的陆定一、陈伯达、康生和胡乔木等人:你们谁知道,听说王勃写《滕王阁序》时很年轻,到底是多大年纪写的?什么地方有这个证明?但在座的无人知晓。后来陆定一妻子严慰冰从《唐摭言》中查出王勃是十四岁写了《滕王阁序》。

毛泽东对《滕王阁序》和王勃的关注,虽然没有专论大言,但留存现在的批注也可以窥出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1958年后,毛泽东写在《初唐四杰集》王勃《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上有一段批注,这条一千多字的批注有考证、有评论、有议论:

是去交趾(安南)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是寿州,或是江都。时在上元二年,勃年应有二十三四了。他到南昌作《滕王阁诗序》说:“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据《曲礼》,是二十岁。勃死于去交趾路上的海中,《旧唐书》说年二十八,《新唐书》说二十九,在淮南、南昌作序时,应是二十四五六。《王子安集》百分之九十的诗文,都是在北方——绛州、长安,四川之梓州一带、河南之虢州作的。在南方作的只有少数几首,淮南、南昌、广州三地而已。广州较多,亦只数首。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就翻船死在海里了。有人根据《唐摭言》、《太平广记》二书断定:在南昌作序时年十三岁,或十四岁。据他做过沛王李贤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驱逐,因为他为诸王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在虢州时,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说得对的。为文尚骈,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独创的新骈、活骈,同六朝的旧骈、死骈,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七世纪的人物。千余年来,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反对的只有少数。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7—11页)

从以上批注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王勃和他的作品是相当有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