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眼中的历史人物
4689100000114

第114章 薛仁贵白袍小将挺长戟,单骑夺得旌旗回

薛仁贵(614—683)唐朝将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以字行。农民出身,善骑射。应募从军,东征西战,积功由士卒升为统军将帅,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

薛仁贵是唐朝前期的勇将。毛泽东小时候从小说《薛仁贵征东》里,知道薛仁贵其人其事,包括他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毛泽东对此念念难忘。

相传薛仁贵早年贫贱未发迹时寄居寒窑,大概与陕北那些黄土窑是相同的。1937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窑洞和来访的《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彻夜长谈时,就风趣地对他说:薛仁贵回窑就是回的这种窑,不是你们南方的那种砖窑啊!小说里的薛仁贵一顿饭要吃几斗米粮。1958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谈搞公共食堂,也就以小说的薛仁贵为例,他说:吃粮食是有规律的,大口小口一年三石六斗,放开量叫他吃。像薛仁贵那样一天吃一斗米,总是少数。我们搞公共食堂,也可以打回去吃。薛仁贵参军后立有很多战功,但都被顶头上司张士贵冒在他的女婿何宗宪名下了。毛泽东五十年代几次以此事作例,要人们注意宗派主义、官僚主义。1957年2月,毛泽东在为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讲话的提纲里,指出:“历史上的香花在开始几乎均被认为毒草,而毒草却长期被认为香花。香毒难分,马、列、达尔文、哥白尼、伽利略、耶稣、路德、孔子、孙中山、共产党、孙行者、薛仁贵。”(《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12—313页)同年3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期间,同文艺界部分代表说:要革命,不准备杀头是不行的。被敌人杀了不冤枉。被自己错杀了就很不好,所以我们党内有一条:一个不杀。但是坐班房,受点整也难说。上次我曾讲了薛仁贵、孙行者的事。薛仁贵害了病,打胜仗,功劳挂在别人身上。对孙行者也不公平,他自然个人英雄主义蛮厉害,自称齐天大圣,玉皇大帝只封他‘弼马温’,所以他就大闹天宫,反官僚主义。我看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有,张士贵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都有。

毛泽东说的都是小说里的人物薛仁贵,其实他对历史上的一代名将薛仁贵也很熟悉。《旧唐书·薛仁贵传》是他爱读的一篇列传,他曾以神来之笔,气势磅礴地草书了薛仁贵西征铁勒,在天山作战胜利归来时,战士们自编的曲调: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1951年5月,他曾对来北京出席《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签字仪式的班禅额尔德尼和阿沛·阿旺晋美说:唐朝有个常胜将军叫薛仁贵,他“征西”进入东部藏区青海附近后,吃了大败仗。这是指薛仁贵在征高丽、西突厥和铁勒等战斗中仗仗奏凯,而在和吐蕃交战时,因副帅违背节制,大败于大非川(青海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