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帝王的手段
4688900000048

第48章 迷团太多的雍正帝(1)

世宗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

关于雍正即位的野史传闻也有很多版本,其中最有说服力的版本说的是。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禵程的,但在临死前,雍正与负责收藏康熙传位遗诏的隆科多合谋,先趁机将病入膏肓的父亲康熙闷杀,然后将传位遗诏中的“传位十四于”改为“传位于四子”。因而得以继承皇位。几百年以来,雍正因这个弑父改诏得以即位的故事,遭到很多文人的口诛笔伐,雍正也被他们誉为清朝历史上最为残暴的皇帝。但这个故事本身的疑点就很多。

康熙帝一共有35个儿子,除了夭折和早死的之外,有排序的是24位,成年且受册封的只有20人。在这些皇子中,年龄较长的有12个人,他们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棋、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二阿哥胤祹、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这12个皇子主要分成3个集团:第一个是以皇太子胤礽为核心的太子党;第二个是以皇八子为核心的八阿哥党;第三个则是以皇四子为核心的四阿哥党。

太子胤礽实际上是康熙帝的第六个儿子,但排行第二,因其母生产他的时候难产而亡,胤礽自幼便得康熙帝宠爱。当然,这也与其外祖父家族庞大的势力有关。胤礽母亲的父亲是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叔父索额图是大学士、当朝宰相、领侍卫内大臣,祖父索尼是康熙帝登基时四位辅政大臣之一。康熙十四年(1675)胤礽刚刚两岁的时候,就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子。康熙十七年(1678),胤礽出痘,在现代医学上称为天花,这在清朝初年被视为不治之症。因为正值吴三桂等三藩发动叛乱,国事繁忙,形势非常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亲自照顾出痘的太子,康熙帝竟然连续12天没有批阅奏章,在太子病愈之后,康熙帝还下令举行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场面十分隆重。既得皇父宠爱,又有深厚的朝廷背景,胤礽身边渐渐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就是太子党。然而康熙雍亲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其他成员包括胤禛的十三弟允祥、十七弟允礼,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胤稹颇有心计,平日里只是细心观察,却丝毫不露声色,既不参加太子党,也不加入八阿哥党,他的策略是韬光养晦、低调发展,把自己谋取太子之位的想法深藏不露。

雍亲王胤禛有一个叫戴铎的心腹幕僚,此人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为胤禛谋划道:“处英明之父子也,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此其所以为难。处众多之手足也,此有好竽,彼有好瑟,此有所争,彼有所胜,此其所以为难……其诸王阿哥之中,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其主要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位英明父亲的儿子是很难的,不表现自己恐怕会遭摒弃,过于表现自己又怕引起猜忌。身处众多手足兄弟之中非常困难,彼此爱好不一,互相之间也有较量比试,因此要大度包容,使有才能的兄弟不猜忌自己,使没有才能的兄弟倚靠自己。

胤禛深以为是,就将这些建议融会到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当中。首先,对待父亲,主要以诚、孝为准则。在康熙帝为其他皇子争夺皇位而忧虑之时,胤禛不但不参与其中,反而宽慰父皇,并在父亲生病’的时候亲自检视方药,伺候康熙帝吃药疗养。胤禛登基后曾回忆说:“四十余年以来,朕养志承欢,至诚至敬。屡蒙皇考恩谕,诸昆弟中,独谓朕诚孝。”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其次,还要友爱众多的同胞兄弟,主要原则就是不结党、不结怨,避开兄弟争斗。再次就是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康熙帝交待的事情一定要办,而且一定要办好,绝不冒失,让父亲对自己绝对放心。最后一条是约束自我,改变自己暴躁的脾气。胤稹即位后,曾对大臣说过:“皇考(康熙帝)每训朕,诸事当戒急用忍。屡降旨,朕敬书于居室之所,观瞻自警。”正是因为这样的韬光养晦,稳中求进,胤禛才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路上越走越宽敞。

雍正元年(1723),胤禛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

紫禁城角楼

雍正帝的继位,本来应该结束了长久以来诸皇子之间的争斗。但是一切正相反,相关的疑案余波不断,清廷中暗藏的血雨腥风并没有被登基大典的喜庆冲走,哪怕是片刻的安宁都没有实现。

雍正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一改往日对待兄弟和近臣的态度。

先是废太子允礽(胤禛即位后,为了避讳,将兄弟们名字中的“胤”字改为“允”)被流放到山西祁县郑家庄的一个兵营中,最终不堪折磨而死;三阿哥胤祉本不热心政治,但也受到牵连,被雍正以“允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允祉守护景陵”,后来又将其囚禁;五阿哥允祺亦被削掉爵位,于雍正十年(1732)死去;八阿哥胤棋被削去王爵,圈禁于高墙之内,还被雍正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也有新解释为“不要脸”,总之胤禩受尽折磨,终被害死,九阿哥胤禟被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名字被改为“塞思黑”,过去认为是“狗”的意思,后来也被解释成“不要脸”。被发配到保定经受一番折磨之后,胤禟最终暴病而亡,也有传说他是中毒而死。

康熙帝诸多皇子当中,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禄和十七阿哥允礼,其他均未得到好下场。就连为雍正帝即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年羹尧和心腹隆科多,最终竟也落得一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均被雍正帝找个由头处死。

这一番前后态度截然不同的做法,使得后人认为雍正帝得位不正,其实雍正帝自己心里也明白。为此,他借曾静一案主持编纂了《大义觉迷录》一书。并颁行天下,对自己篡夺皇位的种种传说进行了辩解。

然而终归是事与愿违,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给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猜想。

曾静,湖南永兴人,出生于没落地主家庭。

曾经在念书的时候“入学文字原评为湖南第一卷”,后来屡试不第,只好在村中开馆授徒,曾静的主要著作《知几录》和《知新录》里面都表达了浓厚的民族意识。岳钟琪,四川成都人,据说是岳飞的后人。

在保卫西藏的战役中崭露头角,升任四川提督,后来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中,辅助年羹尧,得胜后被封为三等公爵。后来年羹尧被贬黜、处死,岳钟琪就成为雍正初年地位重要、握有重兵的将军,后来还担任过川陕总督。这在清朝初年对一个汉人来说,是很少见的。由于岳钟琪地位的提高,遭到了许多满人的攻击和陷害,在朝野开始出现一些诸如“岳钟琪意欲效法先祖岳飞拥兵谋反”之类的流言。清朝初年,还有很多的明朝遗老遗少。康熙年间,从平三藩到施琅收台湾,清政府与明朝残余势力的交锋就没有停止过。到了康熙晚年,诸皇子对于继承权的争夺令清廷的权威形象在民间大打折扣。雍正帝继位之后把自己的几个兄弟贬的贬、囚的囚,他们的家奴、府里的太监也被流放到云贵等地。这伙人在流放途中,也难免要一抒胸中的怨气,大造皇帝的流言,更给民间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曾静从中年起开始接受大儒吕留良的“华夷之别”和封建、井田等主张。雍正五年(1727),曾静派弟子张熙到浙江吕家与吕留良的儿子吕毅中联络,相约图谋反清。雍正六年(1728)秋,曾静又命张熙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策动他起兵反清。岳钟琪遇到此事先是大惊失色,怀疑是皇帝故意派人来考验自己的忠心,这说明雍正帝对自己产生了严重的猜疑。后来经过调查,岳钟琪发现张熙只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穷酸秀才,才松了一口气。岳钟琪把张熙投入监狱,严刑拷问,后又假装同意起兵反清,终于诱使张熙坦白出了幕后指使者曾静和自己的计划。

《农事图》耕田和《农事图》甘蔗原本这件事情到这里就可以结束,曾静等人按谋逆罪或者砍头或者凌迟也就是了,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