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帝王的手段
4688900000029

第29章 “玄武门之变”与夺兄之妻(1)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299年-649年)。

一代文君治武功,虎炳千秋的一代君王李世民,竟是靠一场血雨胜风的“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的。这其中难道有什么理由吗?作为世代显赫的将门之后,李世民从小就受到了家庭尚武习俗的熏陶,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剑战攻伐和文韬武略。因此,青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就养成了“善于骑马,好弄弓矢”的习惯,练就了一身精湛的技艺。李世民不但喜爱骑射,还喜欢浏览兵书战策,少时就熟读了《孙子兵法》,并且能够用孙子之言与父亲李渊讲论用兵布阵的策赂,深得父亲的喜爱。

李世民的童年是愉快的。不料,在他八岁那年,杨广谋杀了父亲隋文帝,成为皇帝。从此,天地为之巨变。兴土木,造宫殿,连续三次远征高丽,真可谓“六军不息,百役繁兴,行者不归,居者失业。”此时的李世民,和全家随父亲职务的调动,到过许多地方。逐渐形成了他意志倔强、豪放刚烈的性格,养成了爱动脑筋和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遇事头脑冷静、处置果断。

这时,隋末农民起义已经爆发。公元611年,山东邹平县农民王薄率先发动了武装起义。一时间,各地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隋统治阶级内部各种势力也开始分崩离析。公元613年,重臣杨素之子杨玄感发动了大规模反隋起义,给予隋炀帝政权以沉重打击。两个月后,反叛被镇压下去,但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已此起彼伏,隋王朝摇摇欲坠。

公元616年,李世民随父亲来到山西太原,参加镇压甄翟儿领导的农民军。使李世民受到了初步的军事锻炼。公元617半,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随父赴任。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炀帝困守江都,危在旦夕,隋王朝已经注定即将灭亡。穷途末路的隋炀帝惶惶不可终日,对大臣们无端猜忌,动不动就将大臣或处死或贬抑。李渊也受到隋炀帝的猜忌,早就有取代隋朝之心的李渊也准备起兵反隋,但还是有些犹豫不决。这时李世民仗义疏财,私下结交义士、侠客。赢得了不少有识之士为其出谋划策。当时的晋阳县令刘文静和晋阳宫副监裴寂都是李世民荚逆之交。他们与李世民一道多方劝说李渊尽快起事,李渊终于下定决心。公元617年农历五月,李世民协助父亲李渊除掉了隋炀帝派来监视他们的亲信,在晋阳宣布起兵,正式打出了反隋的旗号。

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以及妹夫柴绍也先后率领一部分队伍从河东、长安秘密赶至晋阳会师,使起义力量迅速扩大。随后,李渊建立了左、中、右三军,李世民被任命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统军。然而,李渊出师不久就遇到了隋将宋老生的抵抗。由于遇上阴雨连绵,军饷未到,突厥援军也迟迟不来,李渊失去信心,准备退回膏阳另作他图。李世民劝住了父亲,使李渊坚定了信心。在攻打宋老生的激战中,李世民血染战袍,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击溃了宋老生。

此后,李渊又率军东进,又遇到隋将屈突通的顽强抵抗,李渊部队内部意見不一,李世民力排众议,建议主力绕过屈突通,迅速向长安进军。李渊再次听从了李世民的这一大胆建议,还命令李世民沿途收编各路归附李氏的地主武装,李世民的西路军迅速发展到十多万人。攻下长安后,李渊先将隋炀帝的孙子杨侑立为傀儡皇帝,以便号令天下。然后在关中积极发展势力。公元618年5月,李渊正式即位,国号为唐,李世民被任命为尚书令,改封秦王。从此以后,李世民就以秦王的身份活动于政治舞台,叱咤于陇西、关东。

唐王朝建立后,政权还不十分稳固。在隋末的政治舞台上,李氏的实力并非最强。谁能顺乎形势,采取正确的作战方针,谁才能最终取得胜利。但是,李渊称帝后不便再亲自挂帅出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协助父皇处理各项政务。因此,指挥和领导统一战争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了奏王李世民的身上,开始了他历时4年多的艰苦卓绝的统一战争生涯。

秦王李世民的第一个对手是盘踞在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当时,薛举拥兵30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此患不除,李渊就不敢东出潼关,进兵关东。公元618午11月,李世民亲自率领大军讨伐薛举。经过两次激烈的交锋,终于荡平了这一割据政权。

当时,国内尚有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强大的军阀势力和农民军势力,北方突厥汗国更加强大。在唐的北部扶窦建德出于自保,亲率10万大军增援困宜都市洛阳王世充。

植了占据朔方(今陕西横山)的梁师都和占据马邑的(今山西朔县)刘武周两个傀儡。刘武周南下攻唐,一时间声势浩大。李渊放弃河东,退守关申,李世民予以反对,井主动请缨大败刘武周。李唐王朝转危为安。

此后,李世民又转战中原,公元620年7月,大军逼近洛阳,窦建德出于自保,亲率10万大军增援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李世民正确地判断了军事形势,衡量了自己的军事实力,毅然扩大了战役范围,果断地兵分两路,一路继续攻城,一路由他带领,进驻虎牢(今河南汜水),挡住了窦建德的去路。次年五月,决战虎牢,窦建德兵败被俘,王世充走投无路,举城降唐。李世民一举战败了王世充、窦建德两支劲旅的战役,充分显示了李世民的机智果断以及出色的军事胆略和指挥艺术。

李世民统一全国的卓著功绩,使他威信日高,权力日重,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都在迅速增长。李世民还在晋阳起兵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利用自己特殊地位和条件,收罗了大批谋臣猛将,逐渐组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政治集团。李建成非常妒忌李世良所取得的军事地位和政治地位,也很担心李世民会跟他争夺皇太子的位置。为了维护自己的皇位继承权,李建成也大力搜罗人马,又与弟弟齐王李元吉结盟,共同对付李世民。因而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形成了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和以李世民为首的“军功党”,他们互相倾轧,明枪暗箭,愈演愈烈,直到公元626年李世民的先发制人才结束了这场皇室斗争。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大概是这样的:

一天凌晨,李世民同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九人率兵埋伏于玄武闩内,把守玄武门的主将常何也已被李世民收买,只等在此地将上早朝的长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杀死。天一亮,建成和元吉上朝走到临湖殿时,感到气氛反常,正要拨马回府,突然,李世民领着一彪人马狂奔而来,一箭将李建成射死。齐王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射中,当场死亡。然后,他们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赶到东宫和齐王府,把李建成和李元吉两家,不论老少,全部杀死斩草除根。之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带兵冲人父王李渊的殿堂。后来,李渊下了诏书,叫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别再为太子和齐王争仇泄愤,并让各路兵马由李世民指挥。两个月之后,李渊下诏传位于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后世之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杀太子而自立为帝是无君无父的行为;而杀自己的弟弟,穷凶极恶,更是惨无人道。但是,史书上却说,这个凶杀事件不是“蓄意预谋”,而是临时应变;不是“违反父意”,而是合父王之意;不是“夺嫡篡位”,而是合情合理,该当皇上。

这些史书是这样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