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制的崩溃:辛亥革命百年史话
4688800000045

第45章 慈禧:“今日无我,明日还会有你吗?”

慈禧因康党“围园杀后”一案,气愤冲天,还险些赐死光绪。她在仪鸾殿上,召一些重臣跪于案右,光绪皇帝跪于案左,对光绪疾声厉色地说:“你走得太快、太远了,我们满清国的满人跟不上啊!跟不上就要罢满官?何物康有为,能胜于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之法?噢,有些老臣不满,你们就要整倒?康有为叛逆,还图谋欲杀荣禄,甚至连哀家都要囚杀?简直昏聩,不肖乃尔!”

另据随侍光绪帝多年的恽毓鼎在其《崇陵传信录》载:“我抚养你二十余年,可你竟然还要听小人之言谋害我吗?”又说:“今日无我,明日还会有你吗?”

另一说:光绪帝欲辩解,太后不容他说,怒道:“呸!痴儿,没有了我,哪还有你啊?!”

费行简在《慈禧传信录》也记:“你是血亲旁支的人,我特意把皇帝位给你坐,自你四岁入宫,调教呵护,耗尽心力,才得于成婚亲政。试问我哪里对不起你?你竟想囚我在颐和园,我看你真真是禽兽不如啊!”

而《清廷戊戌朝变记》载慈禧责备光绪帝的说法大体相同:“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你难道不知道吗?你今还敢帮他们打掩护呀!”

慈禧说完叫人拿鸩酒赐死他。

大学士王文韶(1830—1908,浙江杭州人,字夔石,号赓虞,晚号退圃,成丰进士)、荣禄、奕勖、隆裕皇后等跪请饶帝。王文韶跪奏道:

太后息怒。皇上从小就在太后膝下受教,故有超越康乾两帝之志。

臣揣摩过皇上给康党的圣谕,连袁世凯当时都怀疑是篡改的。所谓“杀荣禄”、“囚太后”,当是康党一相情愿所为。臣,并无庇护皇上之意,皇上为康党异端邪说荧惑,是事实。然则太后以慈天下,亦确保国家人心安定矣。

于是,慈禧这才将光绪帝软禁西苑(即今中南海)瀛台涵元殿。但以光绪帝“在此养疴”为名,“以释群疑”。时人无名氏有首《囚光绪》诗,单吟了此事:

队队宫监倚棹歌,瀛台四面漾春波。

赏花垂钓皆岑寂,闻说君王正养疴。

慈禧后党的反扑,并非这么简单。

我们得问问,康有为与光绪帝帝党为什么会令后党不满?难道仅仅是夺饭碗的事?从而使后党气愤,怂恿太后重新站出来训政?甚至要废掉光绪,并让光绪感到自身难保,以致使帝党顷刻覆灭呢?这里有政治上的前因后果。也就是太后说的“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之法?”

是不能。慈禧洞若观火。

此前,康有为在征得光绪帝的同意与中堂大人李鸿章的支持下,组建新政内阁,选“通国英才数十人,延聘东西方各国政治专家至紫禁城懋勤殿办公”。他请了两个外国人。一个是英国的传教士李提摩太(1845—1919,威尔士人)出任内阁顾问,一个是日本的内阁总理伊藤博文(1841—1909,长州人,今山口县西北部)出任参赞。另一个是袁世凯。

李提摩太在1870年受英国浸礼会差会派遣来华,与政府官僚结交颇多。

1890年应李鸿章之聘到天津主办《时报》,次年接任上海广学会(初名为“同文书会”,创办于1887年11月,会长为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副会长是德国驻沪总领事佛克,苏格兰人韦廉臣任总干事主持日常事务。董事会成员除传教士外,还有英美法德等驻华使节、上海租界工部局的官员、汇丰、怡和、花旗、谦信等洋行的老板。.不单纯是宗教性团体,在代表外国人在满清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着力宣传西方政治理念)总干事。李提摩太利用广学会创办了《万国公报》,秉承前任韦廉臣的宣传计划宗旨:

“我们对中国的开放永远不会感到满意,直到我们能将中国人的头脑也开放起来。他们反对西方的观点、计划以及商业、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的活动,几乎完全是由于无知。因此,消除这种无知,在人民各阶层中推广学识,就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认为士大夫阶层是“满清帝国的灵魂和实际的统治者”,要影响整个中国,就必须从这些人入手,用书报来启迪他们、指导他们,“就可以完全渗透这个帝国并且有效地改变中国的舆论和行动”。(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李提摩太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批评科举钳制人才,败坏风俗,以致国弱民穷。建议创设新式学校,增设考试科目,崇尚实学,造就学通中西的有用人才。甲午战争后,他发出了“不变法不能救中国”的警世危言。他在撰《泰西新史揽要译本后序》时说:

废兴成败之所由,则有万无可缺之四法焉,一日道,在新民;一日教,在化民;一日政,在安民;一曰养,在富民。此四法者,所得愈精,所益愈大。(1895年5月《万国公报》月刊第76册)为了尽快扩大影响,李提摩太还在各地举行赠阅活动,并将该报分送给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们,而且大搞有奖征文,是中国有报刊史以来的首次壮举。《同文书会年报》不无骄傲地报道:

有一位住在上海的翰林特别喜欢看我们的《万国公报》,他经常给在京城的翰林同僚们寄多达三十多份的《万国公报》。

《万国公报》是总理衙门经常订阅的,醇亲王生前也经常阅读,高级官员们也常常就刊物所讨论的问题发表意见。

英国驻广州领事在与张之洞秘书的谈话中获悉,“这位秘书和他的许多朋友都是这个杂志的订户,他们认为这是中文从未见过的好杂志,总督自己也偶尔阅读这个杂志。

显然,《万国公报》是当年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前的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洗脑机关。

而维新变法的领军人物康有为,正是《万国公报》长期的热心读者,他还参加了该报在1894年举办的有奖征文活动,并获得六等奖(奖金为4两)。

康与双李(指李鸿章、李提摩太)的相识大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很明显,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深受李的启发,如《李提摩太传》中称,李在任光绪顾问时,他看了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后说:“余甚惊异,凡余从前所有之建议,几尽归纳晶结,若惊奇之小指南针焉。”如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变法人士,都受到《万国公报》的影响。

看来,李出任皇帝新政内阁顾问当之无愧。

至于日本的伊藤博文,是日本维新英雄,他在1882—1883年赴普鲁士研究宪法,归国后致力于订定日本宪法,并订定华族制度、内阁制度、皇室典范、枢密院等。他早年就参与了从事倒德川幕府运动,明治政府成立后,四任内阁总理,三任枢密院议长,国会组成后又任贵族院议长。伊藤博文还是中日甲午海战的主谋,战后任和谈全权代表,胁迫李鸿章签订辱国丧权的《马关条约》,戊戌年下野后,从事远东外交,一度任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事务总裁。

显然,慈禧对这个人不感兴趣。她同国人一样,对伊的胁迫行为记忆犹新。

朝鲜本是清朝的宗主国,若不是伊藤博文这家伙,朝鲜能独立出去吗?

台湾又能割让给日本吗?

显然,康有为是在做引狼入室,亲痛仇快的烂事啊!

在慈禧发动政变前夕,她还忍着火性子躲在养心殿帘后听光绪与伊藤的对话,为什么要受这个委屈呢?不就是给儿皇帝召见外国前首相的面子吗?慈禧当时对光绪与伊藤的应答还是比较满意的。据《共和门》作者根据杨天石的《晚清史事》的描述:

首先,由广东南海人、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到使馆迎伊藤及驻清大使林权助来晋见光绪帝,帝赐伊平身后,问:“贵首相自倡导维新以来的政治,常为各国所赞扬。贵爵对于大日本之功业,吾人莫不钦佩。”

伊藤:“承陛下奖誉。本人不过仰伏天皇陛下之德,方得于聊尽臣子天职。”

光绪帝:“贵我两国,同在一洲之内,亲近无间。当下吾国改革,迫于必要……”他本想说:“请伊相出任顾问”,但想到圣母皇太后在“垂帘听政”,便转口道:“朕愿闻伊相意见,并请贵爵依据改革程序及方法,详细告知总理衙门王大臣,伊相以为然否?”

伊藤:“臣愿以绵薄之力,敬奉谕旨。”

光绪帝:“我们国家,愿常与贵国同心协力,永结亲密国交,此乃朕所颇为切望之事。并转布达天皇,以知朕意。”

伊藤:“臣定当转票天皇陛下。清日两国,大东亚圈,共存共荣,亦天皇之企盼。”

话到这里,光绪帝示意张荫桓送客。张拉着伊藤的手,亲亲热热地出了养心殿。

当伊藤他们走后,慈禧便声泪俱下地数落光绪帝的罪状,并命荣禄等人将光绪帝送往瀛台闲居。据张荫桓说,正是他和伊藤牵手一事,太后看不顺眼,政变后,也被“革职流放新疆,交巡抚严加管束”,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之前被杀。